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抗-HCV酶免筛查反应性献血者进行确证,制定抗-HCV酶免筛查反应性献血者确证策略。方法2013年12月-2015年9月,收集抗-HCV酶免筛查反应性献血者标本,经ELISA和ID-NAT重新检测,以及追踪和确证检测(RIBA),鉴别献血者筛查抗-HCV检测结果的真、假阳性。结果收集抗-HCV酶免筛查反应性标本73人份,经ELISA和ID-NAT重新检测及追踪和确证后,抗-HCV阳性8份(18.6%),抗-HCV阴性33份(76.7%),抗-HCV不确定2份(4.7%),30份由于未成功追踪而被放弃。抗-HCV筛查反应性献血者抗-HCV真阳性率为10.9%。结论 ELISA和ID-NAT都为反应性时,可以直接判为抗-HCV阳性;单独ELISA反应阳性时,如果RIBA是阳性,判为抗-HCV阳性,如果RIBA是阴性或不确定,3个月后追踪;本研究未发现单独ID-NAT反应性,其追踪方式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筛查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感染HCV状况。方法对抗-HCV筛查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经6个月以上屏蔽期后,随机抽样追踪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试剂筛检、核酸检测(NAT)和抗体补充试验(RIBA)。结果 36例追踪样本中ELISA双试剂阳性1例,单试剂反应性10例,NAT检出1例阳性,RIBA补充试验检出1例阳性,2例为不确定。结论抗-HCV筛查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经6个月以上屏蔽期后追踪检测多为潜在合适献血者,规范和实施补充确证试验可以维护献血者权益,减少献血者流失,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1种3代抗-HCV酶免试剂(ORTHO HCV 3.0 ELISA试剂)2种孵育试验过程在血液筛查中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随机留取常规献血者血液筛查中检出的抗-HCV反应性的血液标本180(人)份作HCVRNA检测,并用RIBA和不同于血站常规抗-HCV筛查的酶免试剂作抗-HCV复测;依据ORTHO HCV 3.0 ELISA检测试剂说明书中的长、短2种孵育检测程序,同时作对比检测。结果 180份初筛抗-HCV阳性标本中,有16份ORTHO HCV 3.0 ELISA 2种检测程序的检测结果不一致,其中5份为短孵育试验反应性、11份为长孵育试验反应性,短孵育试验漏检2份被确证抗-HCV阳性标本。ORTHO HCV 3.0 ELISA试剂的长孵育检测程序灵敏度高于短孵育试验程序,2种试验程序的S/CO值分布没有差别,但RIBA不确定标本其S/CO值分布在一定的灰区范围内。结论在献血人群血液筛查中,采用具有更高灵敏度的长孵育酶免程序和设定合理的结果判定灰区,有助于预防输血传播HCV,提高血液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进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在血液筛查中的效果及与国产试剂、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确证检测的相关性。方法用RIBA确证试剂及国内销量前2名的国产抗HCV ELISA试剂对56例进口抗HCV ELISA试剂检测呈反应性的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56例标本经RIBA确证结果为阳性12例,不确定18例,阴性26例。3种试剂均为反应性的9例标本中,确证阳性7例,不确定1例,阴性1例。结论目前市售的丙型肝炎ELISA试剂均存在较大的生物学假阳性,不同试剂间检测结果仍存在一定差异。为确保输血安全,建议有条件的采供血机构实验室抗HCV检测时以国产和进口试剂联合检测为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开展核酸检测后本地区献血者HBV/HCV/HIV血液检测结果。方法 采用2种酶免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HBsAg、抗-HCV、HIV Ag-Ab ELISA检测,对ELISA非反应性及单试剂反应性的标本进行8人份混样HBV DNA/HCV RNA/HIV RNA核酸定性检测,对ELISA非反应性、HCV RNA、HIV RNA反应性标本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HBsAg、抗-HCV和HIVAg-Ab ELISA检测总反应性率为0.71%(2 381/334 781),双试剂反应性率为0.37%(1 251/334 781)。333 530例标本进行NAT检测,共检出682个NAT反应性pools,拆分出367例NAT反应性标本(拆分反应性率为53.81%),其中在ELISA非反应性标本中检出351例NAT反应性标本,单试剂反应性标本中检出16例NAT反应性标本;NAT反应性标本中360例为HBV DNA+、6例为HCV RNA+和1例为HIV RNA+。追踪随访5例ELISA-/NAT+的献血者,确定4例为HCV感染者,1例为HIV感染者。结论 开展NAT检测,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病毒“窗口期”等造成的残余风险,有效保障了南阳地区的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追踪随访1例抗-HCV阴性、HCV RNA阳性的献血者,观察其血清学何时发生阳性转换并确认其"窗口期"。方法采用罗氏Cobas’s201系统和科华核酸筛查系统对ELISA检测HBs Ag、抗-HCV和抗-HIV1/2为阴性的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HBV/HCV/HIV联合核酸定性检测。先进行混样检测,再对阳性的混合标本进行单检。对ELISA阴性、NAT阳性的献血者再进行追踪随访。结果从ELISA筛查阴性的247 936份标本中检出125例(1/1 983)NAT阳性标本,其中有1例抗-HCV阴性、HCV RNA阳性的献血者,追踪随访之后发现第6周时献血者抗-HCV完全转为阳性。结论 NAT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有助于缩短HCV检出"窗口期",有效地阻断了丙肝"窗口期"感染的血液传播。开展NAT在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例抗-HCV阴性/HCV RNA阳性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以确定其HCV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感染早期各项指标的变化,为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献血者献血时及追踪采集的血样,均进行Elisa筛查及核酸定性,病载检测和病毒分型等。结果 2例抗-HCV阴性/HCV RNA阳性献血者均接受了2次追踪检测,阳转时间分别为50 d和64 d,2例献血者经追踪检测抗-HCV转阳/HCV RNA阳性。ALT值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病毒载量随时间降低后又回升,两例的基因型分别为3b和6n。结论 2例献血者献血时处于HCV感染窗口期,开展核酸检测能有效降低残余输血风险,对保障输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等方法检测献血者血液标本HCV标志物结果。方法对本站2015年5月—2018年5月经过2种不同ELISA试剂(试剂A和试剂B)检测抗-HCV为反应性的标本250例进行ECLIA和多重PCR定性平行检测,其中多重PCR检测结果为"反应性",则进行PCR HCV RNA定量,对多重PCR结果为"无反应性"标本进行RIBA检测,分析各检测方法结果的阳性符合率,探讨抗-HCV反应性献血者补充试验的选择。结果 250例ELISA反应性标本用ECLIA、多重PCR和RIBA检测,其总阳性符合率分别为:57.60%(144/250)、31.20%(78/250)和44.40%(11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ELISA双试剂反应性标本用ECLIA、多重PCR和RIBA检测的阳性符合率[99.20%(124/125)、62.40%(78/125)和81.60%(102/125)]高于单试剂反应性标本[16.00%(20/125)、0.00%(0/125)和7.20%(9/125)](P<0.05);多重PCR检测为反应性时HCV真阳性率为100%(78/78),其RNA定量浓度范围(17.6—13 100 000)IU/mL,中位数865 000 IU/mL;多重PCR无反应性而ECLIA反应性的标本真阳性率为38.80%(26/67),高于多重PCR和ECLIA同时无反应性的标本的真阳性7.62%(8/105)(P<0.05),后者仍然有60.00%(63/105)用RIBA无法确认。结论不同补充试验对抗-HCV反应性献血者标本的阳性符合率不同,ECLIA与ELISA的阳性符合率最高,重复性较好,但仍存在漏检和假阳性,建议作为初筛方法;多重PCR虽与ELISA的阳性符合率最低,但其检测的真阳性率较高,可互为补充试验及替代确证方法;RIBA对ELISA双试剂反应性标本的符合率较高,但难以确认ELISA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存在较多"不确定"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反应性标本的假阳性情况,探讨反应性献血者屏蔽与归队政策在我国实施的意义,以及合适的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方案。方法对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60 856份开展ELISA检测,对HBsAg和抗-HCV反应性标本开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及血清学确证试验,并对ELISA单试剂反应性NAT阴性献血者在6~12个月后进行追踪检测。结果两个项目两种ELISA试剂检测结果不相符率达54.2%,349名ELISA检测方法单试剂反应性者PCR呈阴性者328份,确证试验阴性者259份;297名ELISA检测方法双试剂反应性者PCR呈阴性者120份,确证试验阴性者32份。HBV项目单试剂反应性组与双试剂反应性组PCR结果比较,χ2=123.224,P<0.01;HCV项目单试剂反应性组与双试剂反应性组PCR结果比较,χ2=93.029,P<0.01。ELISA单试剂反应性NAT阴性献血者有109名被追踪检测成功,其中98人检测结果为ELISA双试剂阴性NAT阴性,并有91名献血者成功归队。结论可以利用核酸检测和ELISA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制定适合我国的反应性献血者屏蔽与归队方案,提高献血者管理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国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重组免疫印迹(HCV RIBA)试剂在检测anti-HCV阳性献血者中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国产RIBA试剂对107例进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出的抗-HCV阳性样本进行补充实验。平行HBV/HCV/HIV三联单样本核酸定性检测HCV RNA,对RIBA试剂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RIBA阳性检出率50.47%(54/107),RIBA阳性样本中HCV RNA检出率为59.26%(32/54)。随着RIBA结果中条带数增加,HCV RNA检出率增加。RIBA试剂NS3抗原条带检出率最高(90.91%),33例HCV RNA阳性样本NS3均为阳性,阳性符合率100%,两者中等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rs=0.486,P0.01),52.85%NS3阳性样本未检测出HCV RNA(37/70),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382,P0.001)。22例RIBA阳性/HCV RNA无反应性样本中2例HCV RNA定量检测阳性,另一进口抗-HCV酶免检测试验结果阳性。结论国产RIBA试剂作为检测献血者HCV感染补充实验具有一定应用价值。RIBA可疑结果可以检出部分极低载量HCV RNA样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茂名地区部分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献血者中不同感染状态比率及其分子特征,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基因型分布流行特征及趋势,评价ELISA法检测血液HCV的效果。方法对本地区献血者中抗-HCV检测呈反应性的血液标本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浆中病毒载量,同时采用巢式PCR技术扩增核酸片段,进而将血液标本分为病毒自然清除(RNA-/抗-+)与病毒血症(RNA+/Ab抗-+)2种状态,并分析2种状态在献血者性别方面的差异。HCV RNA阳性标本通过分析5’-NCR序列进行基因分型。比较ELISA与NAT检测方法的符合性。结果72份抗-HCV呈反应性的标本中,病毒自然清除50份(69.4%),病毒血症22份(30.6%)。22份PCR定量阳性标本中基因分型阳性17份,其中基因1型占17.6%(3/17),基因2型占11.8%(2/17),基因3型17.6%(3/17),基因6型47.1%(8/17),无法准确定型5.8%(1/17)。试剂A检测呈反应性标本中核酸确认阳性标本占32.3%;试剂B为54.5%。女性病毒血症的比例(2/19)比男性(20/53)低27.2%(χ2=9.637,P0.05)。结论茂名地区献血者HCV感染病毒自然清除率约为69.4%,HCV基因型中6型为主要基因型,女性献血者更容易清除病毒。现行2遍ELISA检测策略安全有效,但同时存在特异性不高的弊端,实施ELISA加NAT检测的策略,更能保证血液的安全和降低检测假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安徽省采供血系统暂时屏蔽的献血者重新召回检测结果,为制定合适的血清学检测呈反应性献血者重新召回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6月HBsAg、抗-HCV、抗-HIV、抗-TP血清学单试剂检测呈反应性的献血者,屏蔽6个月后,对其追踪采样进行相应反应性项目的检测:首先用原试剂再次进行ELISA双试剂检测,同时进行单人份核酸检测(NAT)若均为阴性送确证试验室再次进行ELISA双试剂(至少有一种试剂与原试剂不同)检测及补充血清学试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检测、HBsAg中和试验、HCV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HIV免疫印迹试验(WB)、TP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结果确证实验室共检测召回样本201例,召回检测阴性119例,召回率59.2%。其中:检测HBsAg单试剂呈反应性标本65例,可重新召回献血者26例,召回率40.00%(26/65);检测抗-HCV单试剂呈反应性标本40例,可重新召回献血者35例,召回率87.50%(35/40);检测抗-HIV单试剂呈反应性标本46例,可重新召回献血者25例,召回率54.35%(25/46);检测抗-TP单试剂呈反应性标本50例,可重新召回献血者33例,召回率66.00%(33/50)。结论血清学ELISA单试剂检测呈反应性献血者中有一部分是潜在合格的献血者,现行的呈反应性献血者重新召回策略具有防止合格献血者流失的积极意义,但召回检测结果仍然呈反应性献血者的进一步追踪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咸阳地区献血者经血传播疾病血液筛查方法的准确性与安全性,为核酸检测技术用于血站常规血液筛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53份抗-HCV阳性、29份抗-HIV阳性、27份HBsAg阳性标本进行NAT检测。采集自愿献血者血液标本共7981份分别使用ELISA法和实时荧光PCR法对3项经血传播疾病进行同步筛查。结果53份抗-HCV阳性标本中20份呈NAT阳性.29例抗-HIV阳性中NAT检测均为阴性.27份HBsAg阳性标本中7例呈NAT阳性。7981份标本中,HBsAg阴性HBV DNA阳性1例,HBsAg阳性HBV DNA阴性9例,二者同时呈反应性标本1例;抗-HCV阴性标本无HCV RNA阳性,抗-HCV阳性HCV RNA阴性标本26例,二者同时呈反应性标本3例;抗-HIV阳性10例,无1例HIV RNA阳性检出。结论为减少血液检测假阳性、缩短检测窗口期,有必要在本站开展血液的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抗-HCV筛查反应性标本的确证试验结果。方法随机收集无偿献血者抗-HCV筛查反应性标本284例,采用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证试验。将检测结果结合献血者基本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对284例抗-HCV筛查反应性血液标本进行确证试验,其中:ELISA方法检测抗-HCV确证阳性率为49.82%;双试剂ELISA反应性与单试剂反应性标本确证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确证阳性率的差异、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确证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开展筛查反应性献血者的确证试验,和/或补充试验,尤其是单试剂反应性的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减少献血队伍的流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追踪分析化学发光在低风险人群HCV感染确证中的应用。方法收集102例ELISA1抗-HCV反应性献血者及5例追踪血液样本、100例多次献血者阴性对照样本,补充另一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重组免疫印迹试验(WB)、化学发光试验(CMIA)和HCV RNA定性检测,分析CMIA检测结果与HCV感染确证的关联。结果以ELISA2及WB法检测结果为参考标准,CMIA与参考标准结果高度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rs=0.866,P0.01),Kappa检验两者一致性极强(Kappa=0.857,P0.01)。追踪5例CMIA与参考标准不一致样本,5例ELISA2、WB、HCV RNA均为阴性,2例CMIA阳性,3例ELISA1阳性。结论 CMIA可以较好检出低风险人群确证HCV感染样本,但也存在一些假阳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在于了解中国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HBV、HCV和HIV感染及分布情况,探讨本地区人群的传染病流行趋势,为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提供指导意见.将2010.6.10-2013.6.9三年间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199777人次的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和抗-HIV,对三项阴性标本再采用NAT联合检测HBV-DNA、HCV-RNA和HIV-RNA,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抗-HIV初筛反应性标本送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结果表明,3年中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感染率分别为0.45%,0.28%,0.11%;NAT呈反应性为0.07%;确证抗-HIV阳性32例,其中男性30例(6例为再次献血者),女性2例;不确定3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经统计学处理证实,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10.6.10-2013.6.9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抗-HCV、抗-HIV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HBsAg、NAT检测不合格率随年龄段增加而增加;抗-HCV、抗-HIV检测不合格率随年龄段增加而降低,重复献血者检测不合格率远远低于初次献血者,抗-HIV检测女性酶免检测阳性率高于男性,但确认阳性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因此应提高献血前的征询技巧,重视献血者的招募环节,重点加强初次献血者献血前的征询和评估,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巩固和发展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大力普及NAT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将有效地提高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HBV、HCV反应性无偿献血者随访检测结果数据,探讨献血者归队检测确证方案与归队策略。方法按献血者归队规则程序,适用HBV、HCV酶免(ELISA)与核酸检测(NAT)项目,153例来自2008—2017年初筛为HBsAg+/HBV DNA-、HBsAg-/HBV DNA+、抗-HCV+/HCV RNA-、抗-HCV-/HCV RNA+、且在本血液中心的献血次数达≥10次(≥4 000 mL)的无偿献血者进入归队流程,于第3、6个月后进行2次追踪随访检测,采用酶免试验(ELISA)与病毒核酸检测(NAT)方法复检反应性项目,并对2次复检结果统计分析其合格率情况。结果本中心于2008—2017年无偿献血812 162献血人次,献血人数429 927,占52.93%。在HBsAg、抗-HCV阳性献血者中分别有34.62%(1 113/3 215)、78.33%(1 048/1 338)为HBsAg+/HBV DNA-、抗-HCV+/HCV RNA-献血者。153例归队复查献血者,其中67 HBsAg+/HBV DNA-献血者经2次随访检测,有91.04%(61/67)成功归队;39例HBsAg-/HBV DNA+献血者经复查,有79.49%(31/39)成功归队;45例抗-HCV+/HCV RNA-献血者,有73.33%(33/45)成功归队;2例抗-HCV-/HCV RNA+献血者追踪复查确认为抗-HCV-/HCV RNA-。该153例随访复查献血者,总的合格归队率为83.01%(127/153)。其中有2例献血者在第2次随访(6个月后)才出现阳性结果。结论献血者中存在HBV、HCV感染康复期群体,也存在HBsAg、抗-HCV指标检测"假阳性"结果,开展献血者归队策略有利于血筛检测结果确证、减少血源流失、完善献血后续服务;本研究也为反应性献血者复检归队的科学管理程序、复检模式、间隔时间提供了实践与理论支撑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结合核酸检测技术探讨ALT在献血者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本站2015年1~6月共82 378份血液标本ALT、HBs Ag、抗-HCV检测结果;对908份ALT单项不合格标本进行NAT检测,并对此类献血者再次献血的血液筛查结果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82 378份血液标本中ALT异常925份,其中合并HBs Ag或抗-HCV阳性占1.19%(11/925);肝炎标志物阳性组与阴性组的AL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8例ALT单项不合格献血者的NAT检测发现HBV阳性1例;重复献血者53例,HBs Ag、抗-HCV ELISA及NAT法检测均为阴性。结论虽然ALT在预防输血传播乙肝和丙肝中的作用已极其有限,但其对于排除HBV、HCV窗口期尚具有一定补充作用,同时可能预防隐匿性丙肝及其他已知或未知肝炎病毒的血液传播,目前尚不宜取消ALT检测。  相似文献   

19.
核酸检测技术在常州地区献血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估核酸检测技术(NAT)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必要性。方法采用罗氏诊断cobas s 201系统对2010年4月~2011年3月的血站常规EIA检测合格献血者的53 041人份标本进行H IV、HCV和HBV三项联合筛查,并对NAT筛查阳性的标本做确证试验。结果 53 041人份血液标本中,经过血清学检测,HBsAg、抗-HCV、抗-H IV ELISA检测均为阴性的合格血液共51 991份。其中,NAT共检出阳性53例,阳性检出率为0.1%,分项确证实验怀疑其中1例血液标本处于H IV病毒"窗口期",追踪检测证实其H IV呈阳性。结论 NAT系统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有助于缩短输血性H IV、HBV和HCV等检测的"窗口期",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HBV、HCV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关系,探讨ALT筛查在安全输血中的作用。方法对2016年3月1日—2017年2月28在本中心参加献血的83 618名献血者标本进行ALT、HBs Ag、HBV-DNA、抗-HCV、HCV-RNA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研究。结果 83 618名献血者标本中共检出2284份ALT异常值标本(ALT50 U/L),不合格率为2.73%;HBs Ag阳性520份,抗-HCV阳性220份;NAT共检出822份,经鉴别试验,其中HBV-DNA阳性516份,HCV-RNA阳性20份。HBs Ag阳性合并ALT异常15份,HBV-DNA阳性合并ALT异常16份;抗-HCV阳性合并ALT异常8份,HCV-RNA阳性合并ALT异常4份;ALT检测值与HBs Ag、HBV-DNA、抗-HCV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ALT异常组HCV-RNA阳性率与ALT正常组HCV-RNA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绝大部分HBV、HCV标志物阳性献血者中,其ALT检测值处于50 U/L以内。结论 ALT检测效用很小,大量ALT异常值的正常血液被报废处理,影响了无偿献血政策实施的效率和效果。因此不宜将ALT活性检测作为献血者强制筛查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