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80只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视力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月~2年.结果 术后80只眼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平均眼压13...  相似文献   

2.
赵莉莉 《中外医疗》2016,(13):72-74
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所选对象均是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病例诊治时间2013年1月—2015年3月,征得患者和其家属同意后,按照随机表数字法将整群选取的82例患者划分成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前组患者联合应用小梁切除术、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后组患者联合应用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两组视力矫正情况比较,研究组视力≥0.1所占比重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白内障摘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有利于患者视力矫正,疗效显著,在临床中具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曾镜如 《当代医学》2010,16(14):6-7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应用于闭角型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2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总结和分析术前以及术后三个月患者的眼压,眼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结果经检查发现,患者术后的眼压,眼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术前较有显著改善(P〈0.05)。患者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房角均较术前增宽。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应用于闭角型青光眼可有效提高视力和降低眼压,且安全性较高,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环形撕后囊膜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5月~2007年4月于我科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6例(26眼),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并环形撕后囊膜,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术后26例患者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结论人工晶体植入术并环形撕后囊膜具有降压和增视的双重效果,是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0月~2010年6月收治的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1例,年龄51~72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例,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6个月.结果 随访患者术后眼压(13.36±0.4) mm Hg,比术前药物控制眼压(19.05±0.3) mm Hg明显下降,并且在随访期内稳定,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眼前房全部加深(平均1.02 mm),房角全部加宽,所有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提高2行以上.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视力提高明显,且并发症少,但手术前选择合适的患者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急性或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 3~ 1 8个月 ,平均 6 .78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眼压在 9~ 1 7.7mmHg范围之内 ,无 1例需局部或全身使用降眼压药物治疗。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明显加深。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26例(26只眼)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半年.结果:术后眼压为(14.4±2.0)mmHg,中央前房深度加深,虹膜膨隆消失,周边房角≥1CT,视力提高.结论: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接收的12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全部患者共有患眼136只,将这些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白内障摘除手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等联合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接受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总结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其眼压、前房深度在治疗前后存在明显差异。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力在0.1以下的患者比例是1.6%,对照组是11.1%。结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临床中接受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非常理想的效果,临床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61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眼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加虹膜周边切除术,观察组32眼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水平、眼压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并发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过程简便且术后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住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8例(29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后的疗效,术后随访6-36月。结果:术后29眼眼压控制在10-21 mmHg,所有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特别是对晶体膨胀期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的对比。方法分析48例(48眼)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25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小切口摘除组),23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组),观察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及主要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结果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组后一月平均眼压(12.75±4.05 mmHg)较术前(32.70±5.55 mmHg)明显下降,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49,P〉0.05)。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提高,房角增宽,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变小。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一样既可提高视力,又可控制眼压,同样能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21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眼底改变。结果:术后6月视力达0.3及以上者18眼(85.71%),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0.55mmHg)者19眼(90.48%),功能性滤过泡19眼(90.4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两种不同术式用于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0例(68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60例(67眼)行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前房角开放程度及视力变化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的术后平均眼压为(13.35±1.96)mm Hg,前房角开放程度为(64.86±6.38)°,视力(0.76±0.35),而B组患者术后眼压平均为(24.44±2.46)mmHg,前房角开放程度(87.32±8.96)°,视力(0.52±0.19),A组患者术后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96%,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18%,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预后良好(P<0.0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优于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于闭角型青光眼的防治作用。方法:25例28眼具有闭角型青光眼危险解剖因素的早期白内障患者,对比分析其术前术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ACD)以及房前角等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视力提高,眼压降低,中央前房深度加深、房角不同程度开放。结论:对于有青光眼危险解剖因素的白内障患者提倡早期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既可以提高视力,又可以控制眼压,可有效防治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达到理想的治疗白内障和青光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的适应症、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拟定手术适应症,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30眼(27例),进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晶体囊内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IOL)和青-白联合手术(复式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晶体囊内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Trab+IOL),比较不同适应症下两种手术方式初步的临床疗效,随访8~15个月。结果:两组术后随访期内均能将眼压控制在理想范围,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P值<0.05;大部分患者房角较术前增宽,视野增大,前房深度明显加深,二组均未见严重术中并发症。结论:不同手术方式适合不同的病人情况,Phaco+IOL是一种可选用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有效提高视力与降低眼压,无术中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PhacoTrab+IOL则需要患者的眼压情况控制良好,掌握手术时机,操作相对复杂,难度相对较大,但也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两种术式的选用要注意适应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6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51只眼)和观察组48例(53只眼)。对照组采用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开放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房深度、房角开放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提高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度,以及降低眼压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岳阳市一医院眼科2007年8月~2008年10月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5例(52眼),均合并晶状体混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术前、术后的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和眼压变化。结果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与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术后前房角均较术前增宽,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房角关闭及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减小(P〈0.05);中央前房深度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6例(60眼),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28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2组患者视力均显著提高,眼压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术后视力和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有效方法,且术后炎症反应少,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