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恐惧疾病进展和抑郁在症状负担和生活质量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四川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肾病内科治疗的309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液透析患者症状量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的简化版本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本组患者症状负担与恐惧疾病进展、抑郁评分呈正相关(P0.01),与生活质量评分呈负相关(P0.01);恐惧疾病进展和抑郁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与呈负相关(P0.01)。路径分析显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负担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同时还存在2条路径:症状负担通过抑郁影响生活质量,中介效应为-0.036 [95%CI(-0.068,-0.012)];症状负担通过恐惧疾病进展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生活质量,链式中介效应为-0.007[95%CI(-0.014,-0.001)]。结论症状负担不但直接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还通过恐惧疾病进展和抑郁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可在缓解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和抑郁情绪的基础上,降低症状负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以及多发性骨髓瘤是常见的血液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面临严重的症状负担,如疼痛、感染、出血、疲乏等,导致疾病易反复,且症状会贯穿整个疾病治疗过程,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严重创伤[1]。姑息护理是一种以患者及家属为中心的特殊健康护理,强调对疼痛和抑郁等症状的有效管理,给予适合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价值观、信仰及文化背景的社会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照护[2]。研究[3-5]证实,姑息护理能够提高肿瘤患者的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查北京市长青园地区社区门诊就诊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发生情况。方法:调查样本来源于整群抽取的2004-10在北京市长青园地区社区门诊就诊患者103例。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由14条目组成,其中7个条目评定焦虑,7个条目评定抑郁;0~7分属无症状,8~10分属症状可疑,11~21分属存在症状)进行调查。由患者本人如实填写上个月情绪变化,调查者根据量表筛查结果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以及疾病情况下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结果:103例受试对象的测试结果均纳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情况:抑郁障碍发生率高于焦虑障碍发生率(32.0%和21.4%)。男性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略多于女性(33%和31%);≥60岁离退休老年人中49.4%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的焦虑、抑郁障碍发生率高于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群(焦虑:25%和20%;抑郁:28%和24%)。②不同疾病情况下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焦虑、抑郁患者和可疑症状人群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病占25.2%,3种以上慢性病占6.8%。结论:北京市长青园地区社区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抑郁状态人数多于焦虑状态人数,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发生率男性略多于女性,文化程度低的发生率低于文化程度高者,患两种以上慢性病的离退休老年人有近半数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障碍。  相似文献   

4.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我国1982年12地区流调结果显示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3~1.5%,有10~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1倍以上,特别是妇女在经前期、产褥期、更年期更容易发生抑郁障碍。我国抑郁症占总疾病负担的1/5,在精神疾病负担中始终占首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女性偏头痛患者述情障碍的现状,分析述情障碍的特点及其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多伦多述情障碍评定量表、视觉模拟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223例女性偏头痛患者和175例正常女性对照进行调查问卷。结果:1)观察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总分、识别情感能力(DIF)、描述情感能力(DDF)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向性思维(EOT)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女性偏头痛患者述情障碍总分为(49.85±9.99)分,识别率为45.7%,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46.6%,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69.9%。3)不同述情障碍水平女性患者在焦虑、抑郁及疼痛的感知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述情障碍各因子及总分均与疼痛、焦虑、抑郁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抑郁、焦虑、疼痛是女性偏头痛患者述情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女性偏头痛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述情障碍,识别和改善述情障碍对其临床症状改善及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以躯体不适感为主要症状的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诊断率.方法选择2001-11/2004-10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心理科住院治疗的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焦虑抑郁障碍组,包括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有效的情感障碍)400例.纳入无理解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者组)266例.自制躯体不适感症状调查表,内容为各种躯体症状.在调查前使用统一指导用语,要求患者根据近3年来自我实际情况如实填写,当场收回调查表.主要统计焦虑抑郁障碍组和精神分裂症组患者躯体不适感症状分布的情况,并对男女性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出现躯体症状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焦虑抑郁障碍组患者曾被诊断为其他疾病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发放调查表666份、收回有效调查表666份,有效率100%.①在焦虑抑郁障碍组患者中,女性出现躯体症状的比率显著高于男性,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176/287,22/133,x2=21.46,P<0.005).②精神分裂症患者中,4例出现身体有电流通过感;8例出现大脑里水流感;2例出现虫爬感;26例头昏感;18例心慌感.焦虑抑郁障碍出现躯体不适症状的情况为胃区不适感133例;心慌126例;头昏111例;胸闷93例;出汗89例;头痛76例;发冷发热感58例;气短44例;浑身游走性疼痛感32例;浑身麻木感27例;濒死感21例;耳鸣14例;肛门坠胀感10例;四肢发抖5例;会阴部烧灼感4例;行走吃力3例;眩晕感2例;尿频尿急24例;眼胀或视物不清7例;咽喉异物感10例;肠胀气感25例.③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曾被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177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158例;胃肠功能紊乱122例;神经性头痛119例;胃炎80例;心脏病6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64例;心肌炎15例;泌尿系感染2例.结论焦虑抑郁障碍的躯体症状主要见于女性,可以表现多学科的症状,但较集中出现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疾病样的症状.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的科室主要集中于妇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和内分泌科.识别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躯体不适表现,是减少以躯体不适感为主的焦虑抑郁障碍患者误诊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糖尿病是一种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理生理疾病,糖尿病患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非常常见。研究显示,我国至少有1/3的糖尿病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障碍,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1]。糖尿病与焦虑抑郁障碍相互影响,焦虑抑郁症状干扰糖尿病的治疗,反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也会引发或加重焦虑抑郁障碍,并且降低了患者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的疗效[2,3]。本文就糖尿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的现状及护理对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亚平 《临床荟萃》2020,35(8):766-768
神经精神症状在帕金森病(PD)患者中比较常见,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药物干预是针对这些症状的主要治疗措施,但是药物干预受到药物不良反应、疗效欠佳、易成瘾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制约。而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的干预措施,目前认为也是可行的。本文综述了认知行为疗法对于PD最常见的3种非运动症状 抑郁和焦虑、冲动控制障碍和睡眠障碍的治疗进展,以期能更好地治疗PD的非运动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相似文献   

9.
癌症患者常因疾病和/或治疗的影响同时经受多种症状的困扰,而那些并存症状(亦称“症状群”)可构成患者症状持续加重的恶性循环.如转移性骨痛患者常伴随疼痛所致的睡眠不安,睡眠不安又可致患者的抑郁和日间疲乏;前者可加重患者的疼痛感受,后者则促使患者以午休达成缓解,但过度午休会加重患者的夜间睡眠不安;而睡眠不安和疲乏均可再增加其抑郁和疼痛的严重度[1].可见,相对于单独症状,症状群对癌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aCSVD)患者情感障碍与影像学标志物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和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81例aCSV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将患者分为非焦虑组(58例)、焦虑组(23例)以及非抑郁组(50例)、抑郁组(31例)。分析脑小血管病(CSVD)影像学标志物与焦虑和抑郁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年龄(67.03±9.28)岁。CSVD影像学疾病负担评分1.5(2)分。在影像学标志物中,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BG-EPVS)数量与焦虑(P=0.004)和抑郁(P=0.011)独立相关。症状学分析显示BG-EPVS数量与焦虑症状中的尿频(P=0.026)、面色潮红和手脚出汗(P=0.007)、睡眠障碍(P=0.002)有关,与抑郁症状中的消极心理(P <0.001)有关。结论 在众多CSVD影像学标志物中,BG-EPVS与aCSVD患者焦虑和抑郁独立相关。对于焦虑而言,BG-EPVS与焦虑相关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相关。对于抑郁而言,BG-EPVS主要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BG-EPVS增多显著的aCSVD患者更容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退体干部罹患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73例退休干部罹患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3例退休干部罹患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患者中,心脑血管疾病伴发抑郁障碍60.27%,恶性肿瘤伴发抑郁障碍16.44%,糖尿病伴发抑郁障碍10.96%,骨折后伴发抑郁障碍6.85%,退行性骨关节炎伴发抑郁障碍4.11%,外伤手术后伴发抑郁障碍1.37%;主要临床表现:情感障碍100%,思维障碍95.89%,认知功能下降67.12%,意志行为障碍45.21%,躯体性焦虑26.03%.结论退休干部罹患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患者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者居多,主要表现为情感障碍和思维障碍,在临床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对抑郁障碍的诊治率.  相似文献   

12.
疼痛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常见的症状负担,其发生率高、程度较重、病因繁多复杂,常常与抑郁、焦虑及失眠等症状互为因果,对MHD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MHD患者的疼痛状况在临床工作中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多数患者的疼痛状况没有得到有效的评估和充分的管理.本文将从MHD患者的疼痛现状、疼痛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帕金森睡眠量表(PDSS)评估260例PD患者,其中睡眠障碍(SD)组160例、非睡眠障碍(NSD)组100例,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Y分级、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疲劳严重度量表(FSS)、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等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SD组PDSS总分低于NSD组,其余量表评分均高于NSD组。SD组较NSD组更易出现嗅觉障碍、疼痛、疲劳、多尿、RBD等症状(P0.05)。RBD、UPDRSIII、抑郁、疼痛、疲劳是PD患者伴发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D睡眠障碍与抑郁、疼痛、疲劳等非运动症状显著相关;汉族和藏族PD睡眠障碍发生率接近,藏族PD以日间瞌睡和疲乏思睡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查北京市长青园地区社区门诊就诊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发生情况。方法:调查样本来源于整群抽取的2004-10.在北京市长青园地区社区门诊就诊患者103例。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由14条目组成,其中7个条目评定焦虑,7个条目评定抑郁;0~7分属无症状。8~10分属症状可疑。11-21分属存在症状)进行调查。由患者本人如实填写上个月情绪变化,调查者根据量表筛查结果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以及疾病情况下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结果:103例受试对象的测试结果均纳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情况:抑郁障碍发生率高于焦虑障碍发生率(32.0%和21.4%)。男性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略多于女性(33%和31%);≥60岁离退休老年人中49.4%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的焦虑、抑郁障碍发生率高于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群(焦虑:25%和20%;抑郁:28%和24%)。②不同疾病情况下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焦虑、抑郁患者和可疑症状人群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病占25.2%,3种以上慢性病占6.8%。结论:北京市长青园地区社区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抑郁状态人数多于焦虑状态人数,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发生率男性略多于女性,文化程度低的发生率低于文化程度高者,患两种以上慢性病的离退休老年人有近半数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伴慢性功能性疼痛患者的认知特征。方法将32名抑郁障碍伴慢性功能性疼痛患者设为研究组,49名非抑郁障碍慢性功能性疼痛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自动思维问卷、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和疼痛应对方式问卷对两组患者的自动思维、功能失调性态度、疼痛应对方式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自动思维问卷总均分、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的7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认知哲学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疼痛应对方式问卷的灾难化、祈祷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移注意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抑郁障碍伴慢性功能性疼痛患者存在显著的负性自动思维和功能失调性态度,对躯体疼痛症状更多地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病人多维症状体验,构建PCI术后病人症状网络,探索症状网络中的核心症状,为个性化干预提供证据支持。方法:2021年12月—2022年12月选取广西某医院行PCI术的748例病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症状严重程度调查表及9条目健康人抑郁量表等,调查PCI术后相关症状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通过高斯模型进行网络分析其核心症状,并基于相关、回归分析联合混合症状网络模型,探索PCI术后各症状与人口学、生活方式及疾病因素间的关系。结果:PCI术后发生率最高的症状是术后切口压迫点疼痛(90.5%);严重程度最高的是疲乏,其次是下肢肿胀以及压迫点疼痛;在高斯网络中,压迫点疼痛在整个网络中起桥梁作用;混合网络中,支架个数与消化道症状、睡眠障碍症状、心慌症状、下肢麻木症状及恐动症状有较强的直接关联,抑郁与疲乏症状有直接关联,生活态度与睡眠障碍症状有直接关联。结论:PCI术后病人压迫点疼痛症状须首要关注,安装支架个数与消化道、焦虑情绪及睡眠障碍等症状往往相互影响,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建立动态症状网络和中心性指数的轨迹,以探索上述症状和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阳  贺庆  孙学礼 《华西医学》2003,18(2):292-293
肿瘤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 (QOL)的疾病之一。在 1 990年中国疾病负担中 ,恶性肿瘤占 8 7% ,其中大于 1 %的肿瘤包括肝癌、胃癌和肺癌 ;而在预测的 2 0 2 0年中国疾病负担中 ,大于 1 %的肿瘤增加至 5种 ,新增了食管癌和结肠癌。肿瘤病人不仅要承受疾病本身带来的躯体痛苦 ,还要接受由于患病造成的社会家庭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情绪障碍与恶性肿瘤的相似性及相关性已被一些研究证实。一方面 ,情绪障碍患者的症状与某些肿瘤患者相似 ,其中包括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失眠、兴趣和精力丧失等 ;另一方面 ,情绪障碍 (如抑郁症 )与肿瘤又高度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风湿病患者的抑郁状态,为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住院的风湿病患者40例,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制一般情况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具有抑郁临床表现19例(47.5%),与中国常模比较,t=13.717,P<0.001;其中,轻度抑郁15例,中度抑郁4例;抑郁症状依次为性兴趣减退、睡眠障碍、早上心情不好、做事困难、易倦、绝望、易激惹、兴趣丧失、思考困难、不安等;抑郁患者在家庭关系和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方面均低于非抑郁患者.结论 风湿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护理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尤其是对于家庭关系不好以及对疾病了解欠佳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聂文芳  胡芬  丁新波  马晶  邓澜 《护理学报》2019,26(17):51-56
目的 了解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疼痛管理障碍问卷、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慢性疼痛自我效能量表,对2018年6—12月在本院肿瘤科诊疗的112例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总均分为(3.13±0.68)分,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54.37±12.03)分,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总分为(69.12±15.3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否接受过疼痛管理相关培训、疾病不确定感、疼痛管理自我效能及症状应对自我效能是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共解释总变异的53.4%。结论 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疼痛管理障碍处于较高水平,建议护理人员重点关注文化程度较低、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疾病不确定感较严重、疼痛管理自我效能与症状应对自我效能得分较低的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根据其实际情况,通过开展疼痛管理相关培训和讲座、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健康教育方法来加强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等以减少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提高其疼痛管理自我效能和症状应对自我效能,从而减轻其疼痛管理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3日、7日内)主要情绪障碍形式、主要情绪障碍水平;分析影响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采用HAMA焦虑量表、HAMD抑郁量表、自编的"AMI患者一般情况评估表",评定65例AMI早期患者的焦虑水平,抑郁水平,并将两种情绪障碍水平进行比较,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影响AMI早期患者情绪障碍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AMI早期患者100%合并焦虑症状,3日内焦虑水平高于7日内,合并焦虑的比例人数高于合并抑郁的比例人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早期患者以焦虑为主要情绪障碍,焦虑水平主要与对心前区疼痛及再发疼痛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医生的信任度、对预后的不确定性、主观感觉AMI严重程度、长期绝对卧床、社会支持有密切关系;护士可通过抗焦虑、降低对心前区疼痛等护理措施把焦虑水平降至最低,使患者平安渡过危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