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消化道出血的肠系膜动脉造影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选择性的肠系膜动脉造影在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上起着重要作用,是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应用价值很大。本文收集了我院近5年来11例做过肠系膜动脉造影的下道化道出血病例,并讨论造影的诊断价值,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3.
下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及栓塞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1996年2月~2002年2月间,对4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并对其中15例诊断明确患行灌注或栓塞治疗。结果 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变30例,诊断准确率71.4%(30/42),30例中,小肠出血10例,大肠20例;对其中3例肠道血管畸形患行明胶海绵栓塞治疗,成功率100%;12例行动脉内血管加压素灌注,8例出血停止,4例无效,有效率66.7%。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最有效可靠的检查手段,动脉内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评价动脉造影对于消化道出血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疗效价值.方法:33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经动脉血管造影26例发现出血动脉.9例手术治疗,22例进行介入治疗,其中16例灌注血管加压素或止血药,6例进行栓塞治疗.结果:随访2~6个月,3例复发出血,9例手术切除,2例内科治疗,22例介入治疗.结论: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行动脉造影,可发现内镜和其他检查方法不能发现的出血部位,动脉造影是上述检查的重要补充,同时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亦能为手术做好准确的定位准备. 相似文献
7.
8.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观察造影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17例发现阳性征象,15经手术及病理证实,2例同时行介入治疗,2例单纯行介入治疗。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诊断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部位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有时定位定性诊断较困难、本文报告9例。经血管造影检查均获得了明确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3~74岁,均龄sl.2岁。病程5天至7年不等。先后均做过胃镜、纤维结肠镜或/和胃肠道钡剂造影。其中6例作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均未能对出血的部位和病因作出诊断。二、检查方法: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插管技术,选用6F或7F双曲线导管,分别选择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下动脉进行造影。在造影前,摄一张腹部平片,以作对照。在X线电视透视引导F,插…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纵隔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采用TAE术治疗的4例纵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术前作胸部CT平扫或增强检查,治疗时先行主动脉造影并探寻出血动脉,用微导管超选择至出血动脉后分别用明胶海绵、聚乙烯醇(PVA)颗粒或两者联合作栓塞,术后胸部CT平扫观察栓塞治疗效果并进行随访.结果 术前CT检查确定4例患者均为纵隔出血.术中经主动脉造影和探寻出血动脉发现,4例患者出血分别源自右侧第5肋间动脉纵隔分支、左侧支气管动脉分支、胸主动脉的食管动脉纵隔分支及左膈下动脉纵隔分支,给予明胶海绵及PVA颗粒后造影见对比剂外溢及动脉瘤征象消失.术后复查胸部CT显示4例患者纵隔血肿范围均缩小,随访6个月时3例未发生再出血,1例术后2个月病死于原发病.结论 TAE术治疗纵隔出血具有创伤小、止血直接迅速、疗效确切等优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腹部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9年6月采用TAE诊断治疗的腹部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23例。术中动脉造影明确出血责任动脉,对动脉主干出血予以弹簧圈栓塞动脉远段和近段,对动脉末梢出血予以明胶海绵颗粒或明胶海绵颗粒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至患者治愈出院或院内死亡。结果 23例患者中造影表现阳性22例,阴性1例,阳性率为95.7%。阳性患者中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8例,动脉破裂伴对比剂外溢14例。所有阳性患者均接受进一步TAE治疗,术后治愈17例,死亡3例,复发2例,临床有效率为86.4%。术后1例死于肝衰竭,2例死于多脏器衰竭,2例复发患者再次TAE治疗后治愈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胃肠坏死和胃肠穿孔等栓塞并发症。结论 动脉造影结合TAE诊断腹部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阳性率高,治疗效果确切,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14例 ,对血管造影表现、造影方法及诊断进行讨论。结果 造影发现对比剂外溢 6例 4 3%(6 /14 ) ,病变异常血管或局部血管痉挛的发现率为 5 7% (8/14 )。全部病例经手术证实。结论 在诊断中 ,间接征象特别是血管痉挛的发现显得尤为重要 ,不应强求等到出血活动期时再行造影 相似文献
15.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价值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对123例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急诊血管造影,初次造影末发现出血灶的病例,灌注扩血管药物后复查。根据造影检查前临床是否有出血表现,将其分为甲、乙两组作对比分析。术中按不同出血原因和部位再采用动脉栓塞或(和)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结果 出血活动期病例出血检出阳性率为90.8%,出血静止期病例出血检出阳性率为47.2%;动脉栓塞治疗即时止血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即时止血率为82.7%。结论 消化道出血在出血活动期急诊血管造影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出血静止期,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动脉栓塞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山莨菪碱药物血管造影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提高血管造影对消化道出血的病变检出率,前瞻性地对15例原因不明消化道出血患者作普通选择性血管造影及山莨菪碱药物血管造影的临床研究。其中12例为肠系膜上动脉造影,3例腹腔动脉造影。在同一患者,采用相同的造影剂量、注射速率、摄片片序。经双盲法测量比较,显示山莨菪碱药物血管造影比普通血管造影动脉管径增粗,自身对照比较t检验P值<0.001,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还有,小动脉显示增多,实质期染色更浓密。1 相似文献
18.
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急症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难以判断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如果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将危及生命。急诊胃(肠)镜受胃肠道内过量出血、凝血块和内容物的影响,对其诊断有一定的限度,而急症外科剖腹探查的结果取决于对出血点的了解、手术的类型以及患者的一般状况,因此有一定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动脉造影表现,探讨经动脉栓塞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价值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资料。分析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相应的动脉造影表现;分析对于不同类型血管栓塞剂的选择及其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52例患者中DSA造影阳性者占63.5%(33/52),18例表现为直接阳性征象,11例表现为间接阳性征象,4例表现兼有直接和间接阳性征象。33例造影阳性患者中24例行经动脉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1.7%(22/24),临床成功率为62.5%(15/24),复发率为37.5%(9/24)。结论经动脉造影及栓塞能快速发现出血部位并有效控制出血,是急性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有效诊疗手段;出血的病因、造影表现和出血动脉多样,其诊断率、栓塞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20.
急性消化道出血系指出血正在进行中或急性出血缓解期,本证死亡率在8-13.7%之间(1),持续出血和反复出血是死亡率增多的原因,因此,及早诊断十分重要。近十年来,除发展选择性造影,提高了检出率外,同时进行各种导管内治疗,大大改善了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状况,并有发展为首选诊断和治疗方法趋势(2,3,4),本文病例是作者根据1983年1-12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Downstate医学中心放射科学习期间所搜集,今分析如下,旨在介绍本法在急性消化道出血中的表现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