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太极云手训练对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32例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按就诊顺序分别选入云手组与常规康复组各66例,常规康复组依据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给予相应的康复治疗,云手组在康复组的基础上再加入太极云手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肢体功能、运动轨迹长度与外周面积。结果治疗后平衡功能评定、肢体功能评定、患者的运动轨迹长度与外周面积比较,云手组均优于常规康复组。结论采用太极云手训练对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太极云手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平衡功能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视觉反馈太极云手训练。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通过Balance诺衡视觉反馈平衡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姿势图平衡参数评估, 通过microFET2型便携式肌力测试仪对患者下肢肌力进行测试,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10米步行时间测试(10MWT)、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评估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肌力、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BS、TUGT、10MW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对照组仅有TUGT及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并且观察组BBS、10MWT及MB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偏瘫侧股四头肌(QUA)、胫前肌(TA)、腓肠肌(GAS)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P<0.05), 对照组偏瘫侧QUA、...  相似文献   

3.
太极“云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太极"云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探讨时空参数与平衡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个社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招募患者各14例及16例,在基础治疗上分别进行为期12周太极"云手"和常规平衡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量表及步态分析系统进行功能评估。结果:(1)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仅步频患/健比增加显著(P0.05);试验组的患侧和健侧总支撑相百分比均缩短(P0.05和P0.01),患侧和健侧摆动相百分比增加显著(P0.05和P0.01);患侧和健侧的单足支撑期百分比增加显著(P0.05);健侧的双足支撑期百分比缩短显著(P0.01)。(2)治疗后两组Berg评分均提高显著(P0.01)。(3)在排除基线差异后,两组治疗后比较,各步行时空参数及Berg评分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两组中改善的步行时空参数与Berg评分的差值之间无显著性相关。(5)治疗前患侧、健侧的步长、跨步长、步频、步速与Berg评分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60,0.67,0.65,0.66,0.60,0.60,0.38;P0.01);步宽与Berg评分存在中度负相关(r=-0.49;P0.05)。总支撑期时间的患/健侧比值,单足支撑相所占百分比的患/健侧比值与Berg评分均存在中度正相关(r分别为0.43、0.66;P0.05),而摆动相和双足支撑相所占百分比的患/健侧比值则与Berg评分存在中度(r=-0.67;P0.01)、低度负相关(r=-0.37;P0.05)。结论:太极"云手"训练与常规平衡康复训练均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但两种干预方法无显著性差异。太极"云手"训练有助于改善步态周期的时相百分比,提高患者的步行质量和效率,但改善的步行时空参数与平衡功能的改善无明显相关。"云手"训练作为中医康复适宜技术之一,可以在社区偏瘫障碍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行前庭康复训练和防跌倒教育,前庭康复训练包括适应性训练、平衡和步态训练,每周训练6次,每次50~70 min,共治疗8周时间,而对照组仅行防跌倒教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及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PDQ39)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UPDRSⅢ、BBS和PDQ39评分及TUGT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UPDRSⅢ评分[(24.53±8.93)分]和PDQ39评分[(36.52±10.37)分],较组内治疗前[(26.24±7.56)分和(37.23±11.14)分]改善不明显(P>0.05),且2组间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BS评分[(51.70±8.47)分]和TUGT数值[(9.82±3.48)s]较组内治疗前[(42.68±12.52)分和(12.86±4.47)s]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对照组治疗后[(43.69±11.28)分和(12.46±3.32)s]改善更为明显(P<0.05)。 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可以作为辅助药物治疗的重要物理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步态联合平衡训练对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PD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训练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PD药物治疗,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步态训练及平衡功能训练。于训练前、训练8周后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运动功能检查(UPDRS-Ⅲ)、10 m行走速度及6 min行走距离评定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能力变化,并记录跌倒次数。 结果经治疗8周后发现训练组10 m行走速度[(1.43±0.32 )m/s]、6 min行走距离[(380.65±96.55)m]、BBS评分[(49.61±5.14)分]均较对照组[分别为(0.89±0.41)m/s,(291.67±115.74)m、(41.53±3.62)分)]显著增加,UPDRS-Ⅲ评分[(23.89±6.83)分]及跌到次数[(2.78±7.55)次]均较对照组[分别为(27.52±7.56)分和(5.78±9.45)次]显著降低(P<0.05)。 结论在传统药物干预基础上辅以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减少患者跌倒次数,抑制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Valpar职业评估训练系统(VCWS)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及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帕金森病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Valpar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洛文斯顿认知功能测验(LOT-CA)评估...  相似文献   

7.
中药熏蒸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活动功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累及脊柱的慢性炎症性免疫疾病,病因尚不清楚,病变以中轴关节慢性进行性炎症为主,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骨突关节。国内AS患病率为0.3%,是造成人群残疾的重要病因。中药熏蒸是通过药物蒸汽的作用,使患部淤滞通畅,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019年期间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住院的帕金森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下肢康复机器人(G-EO Gait-therapy System,G-EO)治疗组各20例.两组患者接受规范的临床药物治疗及常规的康复训练包括放松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双重任务训练(DTT)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早期PD患者54例,随机分为DTT组、tDCS组和联合组,每组各18例。三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DTT组进行运动-认知DTT,tDCS组采用tDCS刺激左侧DLPFC,联合组在DTT同时进行tDCS。于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采用Tecnobody平衡测试系统和单双任务10 m步行测试评估动静态平衡控制能力及ABC量表评估活动信心。结果 训练前三组患者动静态平衡控制能力、单双任务步速及ABC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8周训练,三组患者上述相关指标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tDCS组稳定极限、单双任务步速及ABC量表评分明显高于DTT组(P<0.05),睁、闭眼状态下运动轨迹面积均显著低于DTT组(P<0.05),联合组上述指标改善效果较其他两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T联合tDCS能有效改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平衡控制能力,增强患者活动时维持平衡的信心,该联合训练方案值得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八段锦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步态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探讨将八段锦训练作为PD患者进行运动干预的有效手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轻中度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维持既往常规药物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3周八段锦训练。采用步态指标、平衡指标对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进行评估和分析比较。结果:(1)IDEEA步态指标:治疗前2组患者步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周期时间、步幅持续时间2项步态指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步态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周期时间、步幅持续时间分别为(1.30±0.32)s、(645.90±156.65)ms,均优于对照组的(1.56±0.38)s、(765.05±158.93)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平衡指标:治疗前2组患者平衡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平衡得分和等级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平衡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平衡测试等级为1.00(1.00,2.20)级,优于对照组的2.15(1.00,3.83)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段锦训练对轻、中度PD患者步态及平衡能力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结合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9例PD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2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并接受健康教育,观察组在以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以运动疗法为主的个体化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于入组当天(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和Berg平衡量表评定其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平衡能力。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STEF评分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虽有所改善,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观察组的STEF评分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本组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健康教育结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和提高PD患者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云手太极操”运动康复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 方法 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运动方式,试验组给予“云手太极操”运动康复方案。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出院后3个月以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以及心理一致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心脏康复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试验后,试验组患者的6MWT、生活质量评分、心理一致感评分与组内试验前及对照组试验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试验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而与组内试验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云手太极操”运动康复方案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提高心脏康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入科日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针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均提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效果96.67%,对照组治疗效果73.33%。结论针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前庭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PD患者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分别给予前庭康复训练加常规护理、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疗程4周。评价2组治疗前后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UGT)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PDQ-39)评分、感觉整合和平衡的临床改良测试(m CTSIB)评分,睁眼平地站立(FIRM EO)、闭眼平地站立(FIRM EC)、睁眼站在海绵垫上(FOAM EO)及闭眼站在海绵垫上(FOAM EC)的站立时间。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试验组治疗后UP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PDQ-39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UG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IRM EO、FIRM EC、FOAM EO、FOAM EC和m CTSIB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的物理康复方式,尤其是改善平衡能力,可以成为PD患者药物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力量和平衡训练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差异。方法:PD患者64例,随机分为力量训练组31例和平衡训练组33例,分别给予8周肢体力量强度训练和站姿、步态平衡训练。评价2组训练第8周富尔顿高级平衡量表(FAB)评分、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UGT)、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分、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步长和步速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康复训练,无随访脱落病例。治疗第8周力量训练组FAB评分、TUGT值、UPGRS评分、步长和步速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平衡训练组只有步长和步速较治疗前改善(P<0.05);力量训练组64.52%(20/31)的患者达到CGI临床改善,而只有42.42%(14/33)的平衡训练组患者达到临床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33,P=0.077)。结论:力量训练改善PD患者运动及姿势控制的能力优于平衡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共4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随机接受常规平衡训练(常规组,21例)和卡伦平衡训练(卡伦组,21例),康复训练前、训练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稳定极限(LS)、多姿势下稳定测试(PS)、稳定时间(TS)等卡伦平衡功能评估项目评价平衡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训练后两组患者BBS、MBI、LS、PS、TS评分均有改善(P0.05),卡伦组表现更优(P0.05),其中后向稳定极限、单腿站立结果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常规平衡训练和卡伦平衡训练均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卡伦平衡训练效果优于常规平衡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太极拳训练对帕金森患者平衡能力和害怕跌倒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帕金森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12周的太极拳训练。采用修订版的跌倒效能量表(modified falls efficacy scale,MFES)、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和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ugl-Meyer balance scale,FM-B)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MFES、BBS、FM-B得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MFES、BBS、FM-B得分有差异(P0.05);干预前后自身对比,对照组无差异(P0.05),干预组差异明显(P0.05)。干预前对照组害怕跌倒(fear of falling,FOF)的PD患者为14例(46.67%),干预组为12例(40%);12周后,对照组FOF的PD患者为11例(36.67%),干预组为6例(2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太极拳训练可以提高帕金森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跌倒自我效能水平,对改善患者害怕跌倒的状况有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熏蒸的护理方法对中风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手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分级评价≥Ⅰ级且≤Ⅲ级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选用穴位按摩十宣穴联合中药熏蒸治疗,B组予穴位按摩十宣穴治疗,C组予中药熏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手运动功能评定(Fugl-Maeyer Assessment,FMA中的手、腕功能的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MAS评定结果、手运动功能积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其中A组疗效更优于B、C组(均P<0.05)。结论:穴位按摩十宣穴联合中药熏蒸在改善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增强患手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疗法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中药熏蒸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患肢Fugl-Meyer(FMA)、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定,观察患侧肩手综合征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相比,治疗组(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结论中药熏蒸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患肢功能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