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使用肩袖间隙滑移技术修补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收治的巨大肩袖撕裂患者4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切开修复组和关节镜修复组,每组各21例。切开修复组患者使用改良切开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关节镜修复组患者使用关节镜下肩袖滑移技术修复巨大肩袖。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情况,包括患者的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肩袖受伤情况、受伤至手术的时间等。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门诊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末次随访患者满意度评分以评价两种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关节镜修复组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是4.9±1.2分、29.1±4.5分和72.4±13.9分,而切开修复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3±1.6分、21.7±3.9分和61.8±10.6分。关节镜修复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低于切开修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修复组患者的肩关节UCLA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切开修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关节镜修复组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是3.7±1.3分、32.6±4.7分和82.1±10.8分,而切开修复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9±1.4分、32.8±4.5分和81.5±11.3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关节镜修复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84.3±15.1分)显著高于切开修复组(72.9±12.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间隙滑移技术能够有效地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比切开肩袖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术后康复得更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三线锚钉结合改良Mason-Allen缝合技术在关节镜肩袖中大型撕裂修复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48例患者(使用改良Mason-Allen技术修复中大型肩袖撕裂)的临床资料。依据使用的锚钉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双线锚钉,n=23)和观察组(三线锚钉,n=25)。记录2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使用锚钉数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随访期间,采用磁共振成像(MRI)评估肩袖有无再撕裂。结果 末次随访时,2组肩关节VAS评分低于术前,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及ASES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使用锚钉数量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线锚钉结合改良Mason-Allen技术修复中大型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较好,与传统双线锚钉一致,但锚钉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排锚钉缝合桥技术联合传统缝合桥技术在重度肩袖撕裂伤肩关节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重度肩袖撕裂伤且接受肩关节镜修复手术的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术中采用内排锚钉缝合桥技术联合传统缝合桥技术的患者设为联合组(30例),采用传统缝线桥技术的患者设为传统组(33例),对比2组手术前后疼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内旋、外展和外旋)、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及再撕裂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Neer评分)。结果 联合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低于传统组(P < 0.05);联合组术后1个月、6个月肩关节内旋主动活动度与传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前屈、外展、外旋活动度大于传统组(P均< 0.05);联合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ASES均高于传统组;联合组术后6个月Sugaya分级优于传统组(P均< 0.05)。联合组术后没有伤口不愈合、持续性肿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年Neer评分显示联合组预后优良率高于传统组(P < 0.05)。结论 在重度肩袖撕裂伤肩关节镜中采用内排锚钉缝合桥技术联合传统缝合桥技术可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有助于更好地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升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全层肩袖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 40例全层肩袖损伤的患者,应用关节镜下应用双排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术后给予系统、阶段性康复护理,防止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形成,最大限度恢复肩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标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40例患者均按要求完成康复锻炼,术后随访8~24个月,患者ASES评分由术前(34.2±16.87)分,术后提高至(88.2±6.50)分,UCLA评分由术前(16.3±4.71)分,术后提高至(30.5±2.56)分,VAS评分术前(5.8±1.7)分,术后(1.6±0.5)分,患侧肩关节主动前屈、外展、外旋、内旋方向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全层肩袖损伤患者,术后给予系统性、阶段性康复护理,有利于肩关节功能和活动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两种PEEK缝线锚钉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34例肩袖撕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观察组术中采用德美公司的PEEK缝线锚钉;对照组术中采用施乐辉公司的PEEK缝线锚钉。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肩袖完好率、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76.5%(13/17),与对照组的62.5%(10/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MRI显示,观察组有15例(88.2%)肩袖完好,有2例(11.3%)出现了SugayaⅣ级不完整肩袖,对照组有16例(100%)肩袖完好;术后6个月,观察组有15例(88.2%)肩袖完好,而对照组只有13例(81.2%)肩袖完好;两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均未发生SugayaⅤ型完全再撕裂。休息和主动活动状态下,两组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活动状态下,观察组术前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休息和主动活动状态下,两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被动活动状态下,观察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主动前屈、主动外展肩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前的主动、被动的外展、外旋肩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被动外展、外旋肩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3个月均未出现锚钉松动,移位、断裂现象;术后均无感染、血管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两种PEEK缝线锚钉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中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肩关节功能,缓解疼痛,但德美公司的PEEK缝线锚钉成本更低,适用于肩袖撕裂患者,尤其是低收入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肩关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联合缝线桥双排修补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单位2019年6月~2021年3月收治的50例因巨大肩袖撕裂伤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手术方式差异进行分组:对照组25例,接受肩关镜下缝线桥双排修补术;实验组25例,接受肩关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联合缝线桥双排修补术;比较两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短期疗效与再撕裂率差异。  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及Constant-Murley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的Constant-Murley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实验组治疗后的Constant-Murley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治疗总优良率(96.00%)高于对照组(64.00%)(P < 0.05);两组再撕裂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外科治疗领域,选择肩关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联合缝线桥双排修补术行对症治疗,可在短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提升生活质量,整体疗效确切,再撕裂风险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辅助双滑轮无结缝线桥技术对肩袖撕裂患者肩功能恢复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78例肩袖撕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关节镜下缝线桥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1年肩关节Constan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UCL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0. 05),但2组术后1年上述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2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前屈与外旋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0. 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关节僵硬发生率仅为5. 12%(2/39),且无1例患者发生肩袖再撕裂的情况;对照组术后关节僵硬发生率为28. 2%(11/39),肩袖再撕裂发生率为23. 1%(9/3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术与传统缝线桥固定术均能较好的恢复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功能,但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术安全性更好,患者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肩袖修补与保守方法治疗老年创伤性肩关节脱位合并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10年8月-2013年8月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肩袖修补或保守方法治疗老年创伤性肩关节脱位合并肩袖损伤患者共63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肩袖修补治疗组(手术组)和保守方法治疗组(对照组)。手术组完整随访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66~83岁,平均74.5岁;参照DEORIO和COFIELD的分级标准,中撕裂27例,大撕裂3例。对照组完整随访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5~82岁,平均74.2岁;参照DEORIO和COFIELD的分级标准,中撕裂27例,大撕裂3例。比较两组患者分组时、治疗1年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范围、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ST)评分、欧洲肩关节协会的Constant肩关节评分,并记录随访期间肩关节脱位复发例数。结果 60例患者获得至少1年的完整随访,手术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组时两组患者VAS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SST评分、Constant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手术组患者的VAS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SST评分和Constant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手术组无肩关节脱位复发,对照组5例发生肩关节脱位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肩袖修补治疗合并肩袖中、大型撕裂的老年创伤性肩关节脱位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降低肩关节脱位复发率,长期随访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由深至浅缝合技术治疗小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肩关节镜下单锚钉微创手术技术修复小肩袖撕裂(肩袖撕裂口1 cm)患者,探讨由深至浅缝合技术在镜下治疗小肩袖损伤的具体操作。共选取33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38~75岁,平均57.2岁。采用Constant评分系统、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对手术前、手术后1年肩关节功能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Constant评分从术前的(65.84±8.00)分增加至术后1年随访时的(84.73±6.24)分;UCLA肩关节评分从术前的(17.63±3.11)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32.40±1.97)分;ASES评分从术前的(78.80±7.02)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3.93±5.66)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由深至浅缝合技术治疗小肩袖损伤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肩关节镜下缝合技术的一项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和延迟康复锻炼对肩关节功能和肩袖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全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修补中、大肩袖撕裂的患者共65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患者术后早期即进行肩关节的康复锻炼,对照组患者采用延迟的肩关节康复锻炼方案。2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采用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ST)、欧洲肩关节协会的Constant肩关节评分系统、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并在术后12个月行肩关节磁共振检查,观察肩袖愈合情况。结果:术前,2组患者SST评分、Constant评分、VAS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时2组患者的SST评分、Constant评分、VAS评分、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均显著优于组内术前评分(P<0.05),肩关节外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2组患者的肩袖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是一种治疗中、大肩袖撕裂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1年内随访结果表明肩关节早期康复锻炼方案与延迟康复锻炼方案对肩关节功能和肩袖愈合影响类似,长期随访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单排固定方法和双排缝合桥固定方法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疗效.[方法]选取接受关节镜下单排固定或双排缝合桥固定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9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单排固定组和双排缝合桥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功能评分、患肩关节活动度和再撕裂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功能评分、患肩关节活动度和再撕裂率都较术前有所改善,其中双排缝合桥法术后大型再撕裂率为13.73%,显著低于单排固定法的46.8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排固定法和双排缝合桥固定法治疗肩袖撕裂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双排缝合桥法术后大型再撕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对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围术期指标、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Form, 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Shoulder UCLA Function Score, UCLA)、肩关节活动度等。结果:观察组围术期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ASES评分、UCLA评分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ASES评分、UCL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32.50%(P<0.05)。结论:临床治疗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用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相比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疗效更佳,术后愈合速度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均更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改良压配式(Improved-press-fit)双排缝合(DR)技术治疗肩袖大型撕裂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1月,采用关节镜下Improved-press-fit DR技术治疗52例大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其中,男20例,女32例,平均年龄65.6岁(51~76岁),术后肩外展6周固定,允许早期被动活动度训练,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前屈和体侧外旋角度(ROM)、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UCLA)及美国肩肘外科评分标准(ASES)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术后6个月时功能恢复情况,并与术前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9个月(6~17个月),患者术后6个月时VAS疼痛评分(1.6±0.9)分,前屈上举(145.6±10.7)°,体侧外旋(30.8±8.5)°,UCLA评分(32.3±3.5)分,ASES评分(81.8±8.7)分,较术前均明显好转,所有评价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肩袖再撕裂发生。结论关节镜下Improved-press-fit DR技术治疗大型肩袖全层撕裂安全有效,与缝合桥技术相比可减少置钉数,缩短手术时间,操作简便,是一种简单、经济的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TWINFIX双固定锚钉固定治疗肩关节Bankart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TWINFIX双固定锚钉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损伤28例,术前均常规拍摄肩关节前后位、出口位X片及肩关节MRI检查,经关节镜探查明确肩关节Bankart损伤,清理损伤创面直到骨面出血,将肩关节囊-韧带-盂唇复合体牵向盂唇缘,采用缝合锚钉2~3枚固定于肩盂骨内,缝合盂唇组织。采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2个月,28例患者术后,27例肩关节稳定性良好,1例复发。UCLA评分术前平均评分(21.15±4.5)分,终末随访平均(32.07±4.8)分,大部分患者表现出了良好的运动(包括外旋),大多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且恢复到了以前的运动水平。结论关节镜下TWINFIX双固定锚钉固定治疗肩关节Bankart损伤创伤小、操作简便和固定可靠,联合术后严格锻炼,有利于肩关节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采用缝线桥技术双排缝合治疗冈上肌腱全层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冈上肌腱全层撕裂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在关节镜下采用单排缝合技术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关节镜下采用缝合桥技术双排缝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MRI检查愈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的VAS评分、UCL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nstant功能恢复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关节镜下采用缝线桥技术双排缝合治疗冈上肌腱全层撕裂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能让缝合的肌腱止点从点状固定变为面状固定,肌腱表面还更加光滑,固定更加牢靠,愈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治疗巨大肩袖撕裂(MRC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行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并均行肩关节MRI检查,了解肩袖撕裂口大小、肩袖回缩程度、肌肉萎缩及脂肪浸润情况。关节镜下手术方式:2例单纯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有限肩峰成形术;2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有限肩峰成形术加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固定术;4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加肩袖完全修复术;3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加肩袖部分修复术。采用视觉模拟法(VAS)疼痛评分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30个月,平均12.2个月。关节镜下见11例患者全部有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撕裂。其中,1例还有小圆肌腱撕裂,另1例还有肩胛下肌腱撕裂。术前VAS评分为(6.9±1.2)分,末次随访时为(1.6±1.1)分。术前UCLA肩关节评分为(9.8±3.1)分,末次随访时为(29.1±2.6)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式。术中完成肩袖修复对技术要求较高,疗效与肩袖回缩程度、肩袖肌肉萎缩及脂肪浸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不同固定治疗对肩袖全层撕裂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1年3月1日-2012年4月30日入院的肩袖全层撕裂患者作为对照组(47例),给予关节镜下单排固定治疗;2012年5月1日-2013年7月1日入院的肩袖全层撕裂患者作为观察组(48例),给予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再撕裂及并发症情况,测量术前、术后肩关节前屈、外展、体侧外旋角度,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ASES)评分,以及术后恢复日常生活与达到满意评分的时间。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的前屈、外展、体侧外旋、VAS、ASES和UCL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虽两组的术后总再撕裂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术后大型再撕裂率(11.8%,2/17)高于对照组(69.2%,9/13),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日常生活(50.3±18.6)d vs(68.2±23.7)d与达到满意评分时间(162.1±58.6)d vs(195.8±86.4)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排固定与双排缝合桥固定治疗在肩袖全层撕裂患者中临床效果均明显有效,但双排缝合桥固定治疗降低了大型再撕裂的发生率,能较早恢复日常生活并达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2012年6月~2013年12月的21例肩袖撕裂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行关节镜下肩袖清创术、缝线锚钉将肩袖肌腱于肱骨大结节处行止点重建、撞击征阳性患者行肩峰成形术。结果 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9个月。应用UCLA评分标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价,术前平均(7.3±2.0)分,术后(31.4±3.3)分(P <0.01),评价体系中疼痛、功能、活动范围及肩关节提升部分明显优于术前。结论 肩关节镜下肩袖重建手术具有损伤小、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等特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关节镜下缝线桥修补联合手法松解治疗肩袖撕裂合并关节粘连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新里程安钢总医院收治的肩袖撕裂合并关节粘连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术联合手法松解治疗,试验组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修补联合手法松解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肩关节功能(SST)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VAS评分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2个月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大(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2个月SST评分高(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88%(2/41)]与对照组[14.63%(6/41)]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缝线桥修补联合手法松解治疗肩袖撕裂合并关节粘连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0.
背景:Fastin锚钉已被广泛用于肩袖损伤、韧带损伤等治疗,但用于半月板修复方面国内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带线锚钉治疗外侧半月板前角损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RI诊断并经关节镜下确诊外侧半月板前角损伤适合行缝合修复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固定缝合,通过症状、体征、Lysholm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8个月(平均19.3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45.20±7.47)分和(41.55±8.91)分升高到治疗后的(90.60±5.46)分和(91.85±1.09)分(P<0.05),说明关节镜下应用带线锚钉治疗半月板前角损伤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