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脊髓髓内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儿童脊髓髓内胶质瘤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1999-2005年共手术治疗儿童脊髓髓内胶质瘤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2~14岁(平均7.8岁),病程2个月-3年;肿瘤直径占脊髓横断面的60%~90%,长度跨越4~11个椎体;临床表现按McCormick神经功能分级:Ⅰ级8例,Ⅱ级35例,Ⅲ级7例,Ⅳ级2例.早期采用传统椎板切除术、后期采用整块切除棘突及椎板后再回植重建的方法进入椎管,在显微镜下沿脊髓后正中裂切开脊髓显露肿瘤并分块切除.结果 星形细胞瘤35例(67%),其中全切26例(74%),部分切除9例(26%);室管膜瘤15例(29%),均全部切除;节细胞瘤2例(4%),其中1例全切,1例部分切除.术后近期症状较术前加重或出现新神经损害症状者29例(56%),症状改善或无变化者23例(44%);随访6个月-6年,38例恢复正常生活或学习,10例可自理生活,4例不能自理生活.肿瘤复发2例.患儿功能预后与术前神经功能分级密切相关,术前神经损害症状越轻,术后恢复越好.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胶质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最佳手术时机是在患儿尚未发生严重神经损害症状之前.  相似文献   

2.
脊髓髓内胶质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脊髓髓内胶质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1999年至2005年共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胶质瘤71例,男39例,女32例,年龄4~68岁(平均38.1岁),病程2个月~9年;肿瘤直径占脊髓横断面的60%~90%,长度跨越4~11个椎体;临床表现按McCormick神经功能分级:Ⅰ级11例,Ⅱ级49例,Ⅲ级8例,Ⅳ级3例。早期42例采用传统椎板切除术,后期29例采用整块切除棘突及椎板后再回植重建的方法进入椎管,在显微镜下沿脊髓后正中裂切开脊髓显露肿瘤并分块切除。结果手术全切肿瘤59例(83%),大部分切除12例(17%)。术后病理诊断:室管膜瘤51例(72%),星形细胞瘤19例(27%),恶性小圆细胞瘤1例(1%)。术后近期症状较术前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损害症状者40例(56%),症状改善或无变化者31例(44%)。随访6个月~6年,52例(73.2%)恢复正常工作或学习,13例(18.3%)可自理生活,6例(8.5%)不能自理生活;肿瘤复发2例。患者功能预后与术前神经功能分级密切相关,术前神经损害症状越轻,术后恢复越好。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胶质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最佳手术时机是在患者尚未发生严重神经损害症状之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术中磁共振影像(iMRI)神经导航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初步经验。方法2006年3月~2006年12月,61例脑胶质瘤病人接受iMRI神经导航手术。结果手术总耗时2.5~8.5 h,平均(5.2±1.5)h。图像质量良好49例(80.3%),一般7例(11.5%),差5例(8.2%)。56例图像质量优良的病人中,iMRI扫描次数2~5次,平均(2.6±0.8)次;其中2次32例,3次16例,4次5例,5次3例;24例(42.9%)经iMRI发现肿瘤切除范围未达术前计划,仍需进一步切除。无iMRI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iMRI神经导航手术治疗脑胶质瘤安全、有效,可实时纠正术中脑移位误差,精确定位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边界,定量评估手术切除范围,有效提高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复发脑胶质瘤再手术的适应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42 例复发脑胶质瘤接受再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 例为镜下全切除,18 例为次全或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再手术前卡氏预后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 平均(74.5 ± 11.7) 分,再手术后平均(82.3 ± 11.6)分;再手术后生存期为2 ~ 87 个月,平均(21.2 ± 3.7)个月.经单因素分析再次手术前KPS 评分、初次术后病理级别、发现病灶复发时距初次手术的时间、再手术肿瘤切除程度及再次手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再次术后生存期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再次术前KPS 评分高、发现病灶复发时距初次手术的时间长是预后保护因素,而再次术后病理级别高为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KPS≥70 分,病理WHOⅠ-Ⅱ级,发现病灶复发时距初次手术的时间≥6 个月的复发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FS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6年手术治疗的44例JFSs的临床资料。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33例,远外侧入路3例,颞下窝A型入路2例,颈前入路1例,颈-乳突联合入路2例,乙状窦后-岩骨联合入路2例,乙状窦后-颈前联合入路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16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后组颅神经近期和远期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3%(19/44)和28%(11/39)。出院时KPS评分[(71.6±13.9)分]较术前[(75.9±12.7)]显著降低(P0.05)。39例随访5~85个月,平均(47.1±20.7)个月;肿瘤复发3例;随访KPS评分[(82.3±14.1)]较出院时显著增高(P0.05)。结论手术治疗JFSs近期后组颅神经症状可能加重,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神经外科导航辅助下邻近功能区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神经导航系统在邻近重要功能区手术切除脑胶质瘤的价值.方法 应用德国Brain-LAB公司VV2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切除大脑半球邻近脑功能区胶质瘤56例,并对神经外科导航应用于脑胶质瘤切除手术的优越性、精确性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病例中,平均注册误差为1.6±0.5mm,术后近期复查CT或MRI证实肿瘤影像学全切率为87.5%,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已改善,肢体活动等重要神经功能与术前比较均未受明显影响,手术并发症少.短期随访3~13个月期间,5例复发.结论 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手术切除邻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具有定位准确、精确性好、具有微侵袭等特点,有助于提高脑胶质瘤的全切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相对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和疗效.  相似文献   

7.
听神经瘤的复发与再次手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复发的临床生物学行为特征及其再次手术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9例复发听神经瘤病例资料和手术要点.结果初次手术后到症状复发确诊的时间间隔平均3.5年(8个月到10年不等);复发症状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症及行走不稳;肿瘤的年生长速率平均为12.2mm/年(2.5mm/年到37.5mm/年不等).17例病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再次手术.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8例.术后病人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大部切除者有2例三年后再度复发第三次手术.结论对听神经瘤病人进行相对长期的观察和影像学随访对判定病人的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复发听神经瘤再次手术可以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症状性Rathke囊肿的临床特征及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8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53例症状性RCCs的临床资料。结果 头痛、头晕44例,视觉诱发电位异常43例,视力下降27例,视野缺损23例,垂体激素功能紊乱29例。MRI显示囊肿最大直径10~38 mm,平均(15.2±0.8)mm;其中≤15 mm有36例,>15mm有17例;囊肿主体位于鞍内25例,鞍内-鞍上28例。囊肿全切除30例,大部分切除或仅行囊肿开窗引流23例。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25例,垂体功能低下14例,颅神经损伤7例,脑脊液鼻漏4例。出院后随访3~60个月,平均(13.5±5.6)个月;复发6例(11.3%),复发时间13~52个月,平均(21.5±4.9)月;2例再次手术治疗,4例随访观察。结论 症状性RCCs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缺乏特异性,MRI是术前评估的主要方法。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手术切除颅内表皮样囊肿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6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中,小脑幕下19例,小脑幕上7例。囊肿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术后颅内压升高症状、三叉神经痛完全消失,77.8%(7/9)的听力改善,75.0%(3/4)的癫痫改善,66.7%(4/6)的视力改善。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面神经麻痹、后组颅神经麻痹。术后随访8~56个月,平均32.8个月;术后6个月,GOS评分5分22例,4分4例;复查MRI,囊肿无复发或进展。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切除颅内表皮样囊肿是可行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颅手术联合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巨大(>4 cm)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3年3月双镜联合手术治疗的18例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肿瘤切除率、激素缓解情况以及颅内感染、术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肿瘤全切除14例(77.8%),次全切除4例(22.2%)。手术时间平均(5.2±1.4)h。术后内分泌复查:术前泌乳素增高的11例中,术后恢复正常8例,无明显变化3例;术前1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术后恢复正常。术后出现肾上腺功能减退2例(11.1%)、暂时性尿崩症2例(11.1%)、远隔部位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脑脊液漏1例,无颅内感染、术区出血。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0.1±9.1)个月;1例次全切除术后复发(肿瘤直径约1 cm),经γ刀治疗后未见明显生长,未再次手术治疗。头痛缓解率为78.6%(11/14),视力及视野改善率为85.7%(12/14)。结论 经颅显微镜下手术联合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经术前充分评估难以从单一入路切除时,可选择双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无症状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Ⅱ级脑胶质瘤的疾病特征和术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71例WHOⅡ级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无症状组(34例)和有症状组(23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疾病特征和预后的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有症状组比较,无症状组肿瘤侵犯功能区的比率较低[分别为58.2%(138/237)、38.2%(13/34),P=0.041],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和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TERTp)是否突变、1p/19q是否共缺失,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术后肿瘤的全切除率分别为94.1%(32/34)、78.5%(186/237),行放疗的比率分别为97.1%(33/34)、78.5%(186/2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1~86.0个月(中位数为43.0个月),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的复发率分别为8.8%(3/34)、27.4%(65/237),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5.5(28.5~80.0)个月、43.0(1.1~86.0)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随访期无症状组的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高于有症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侵犯功能区(HR=2.048,95%CI:1.017~4.125,P=0.045)和复发(HR=0.009,95%CI:0.002~0.038,P<0.001)是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有、无症状不是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1.570,95%CI:0.200~12.346,P=0.668)。结论无症状与有症状WHOⅡ级脑胶质瘤患者比较,肿瘤位于功能区的比率和术后复发率低,术后患者的生存期更长,病理学特征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复发性胶质瘤的神经导航手术治疗(附28例临床报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复发性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及神经导航系统在手术中的作用。方法总结28例采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手术的复发性胶质瘤病人的病例资料。位于大脑半球深部者18例,浅部者8例,位于小脑者2例。手术经原切口进入者20例,改变切口者8例。结果导航平均注册误差小于2 mm。全切除22例(78.6%),次全切除4例(14.3%),大部切除2例(7.1%)。术后症状改善或不变25例(89.3%),加重3例(10.7%)。术后对21例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17例随访1年,复发2例;9例随访3年,复发5例。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于复发性胶质瘤手术治疗,有助于肿瘤的术中定位和切除范围的实时判断,从而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延缓肿瘤再复发。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99年8月~2002年8月共收治颅咽管瘤患者62例,均施行经翼点入路肿瘤切除术。我们对手术后的患者实施严密观察及护理,均获得良好的预后。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颅咽管瘤患者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5~59岁,平均33.1岁,其中14岁以下患儿14例(22.6%)。病程5个月~6年,平均1.9年。二、手术方法62例患者中行手术全切除者26例(41.9%),近全切除者31例(50.0%),部分切除者5例(8.1%)。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一、尿崩症尿崩症为手术中损伤垂体柄所致。手术后患者尿量>250ml/h,尿渗透压<200mmol/L,尿比重1.001~1.005即可诊断为尿崩症犤1犦。(1)准…  相似文献   

14.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总结经单鼻孔蝶窦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方法及经验。方法2002年2月至2005年3月我科运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垂体腺瘤切除术16例,其中微腺瘤3例(肿瘤直径<10mm),小腺瘤4例(10~20mm),中腺瘤7例(20~30mm),大腺瘤2例(>30mm)。结果全切除15例(93.75%,15/16)、次全切除1例(6.25%,1/16),无颅内感染、死亡病例。平均随访8个月,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手术效果良好。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是治疗垂体腺瘤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具有切除彻底、创伤小、危险小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在恶性脑胶质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46例经组织细胞学确诊的复发恶性胶质瘤病人随机分成2组:125I组21例,手术切除复发肿瘤且术中植入125I粒子;对照组25例,手术切除复发肿瘤加或不加去骨瓣减压。两组术后均采用尼莫司汀辅助化疗。结果125I组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对照组肿瘤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并发症125I组9例,对照组8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随访6~36个月,125I组中位生存时间8.0个月,平均生存时间8.9个月,6个月累积生存率56.0%,12个月累积生存率31.4%;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4.0个月,平均生存时间5.4个月,6个月累积生存率16.8%,12个月累积生存率2.9%;两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疗效确切,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胶质瘤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老年(年龄≥60岁)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4.7岁,合并其他系统疾病17例,均经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和肺部感染。20例病人随访2.4~38.5个月,1年生存率为54.9%,2年生存率为36.6%。术后替莫唑胺(TMZ)同步放化疗者平均生存期为(29.8±5.0)个月,术后单纯化疗者为(6.6±1.3)个月,单纯手术者为(6.2±2.4)个月。结论老年胶质瘤容易误诊,合并症多,需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最大安全范围切除肿瘤,术后进一步行TMZ同步放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唤醒麻醉下T_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_2WI 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_2Flair)切除体积对脑深部胶质瘤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唤醒麻醉下切除的脑胶质瘤病例(A组)和12例同期接受非唤醒麻醉下的脑胶质瘤病例(B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病例的T_2Flair切除体积及各组术前、术后KPS评分变化。结果两组切除程度比较,A组切除体积(80.0±9.2)m L,B组切除体积(38.9±8.9)m L,两组切除体积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54)。A组内,术前KPS评分91.2±1.2,术后为88.18±2.1,术前术后无明显差异(P=0.22);B组内,术前KPS评分92.5±1.8,术后为85.0±5.0,术前术后无明显差异(P=0.172)。结论 T_2Flair是量化手术切除程度的较好指标,接受唤醒麻醉手术的胶质瘤切除范围更大,且不降低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DTI检查及脑白质纤维束重建对设计脑深部胶质瘤手术入路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脑深部胶质瘤病人60例,30例术前仅行MRI检查作为对照组,根据易达及避开功能区的原则选择手术入路;30例术前行MRI+DTI检查作为DTI组,行脑白质纤维三维重建,明确脑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以避开重要纤维束及功能区的原则设计手术入路;比较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KPS评分的差异。结果对照组镜下全切19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4例,全切率63.3%;DTI组镜下全切18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5例,全切率60.0%。两组镜下全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KPS评分为(81.67±20.69)分,DTI组KPS评分为(91.67±16.42)分;两组K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DTI检查及脑白质纤维束重建对设计脑深部胶质瘤手术入路有重要指导意义,起到保护重要白质纤维束和降低病残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胶质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表达变化,以及对肿瘤细胞增殖和间质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0-2009年手术切除WHO Ⅰ~Ⅱ级、Ⅲ级和Ⅳ级胶质瘤标本各20例,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AB法)观察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VEGF、VEGF-C、VEGFR-3和Ki-67抗原的表达及CD31阳性血管密度.结果 60例胶质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及间质血管内皮细胞VEGF、VEGF-C和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33%(53/60)和100%(60/60)、100%(60/60)和16.67%(10/60)、100%(60/60)和21.67%(13/60),不同级别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Ⅲ级及Ⅳ级组的VEGF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分别为(17.65±9.00)、(37.30±18.54)和(83.40±22.98)个/0.05 mm2;VEGF-C阳性肿瘤细胞密度为(38.00±17.82)、(79.30±5.23)和(102.00±13.07)个/0.05 mm2;VEGFR-3阳性血管密度(3.65±2.01)、(10.50±3.98)和(14.60±7.29)血管数/4 HF;Ki-67抗原阳性肿瘤细胞密度(9.30±3.48)、(31.15±9.44)和(60.15±13.60)个/0.05 mm2;CD31阳性血管密度(6.75±2.24)、(10.35±2.98)和(14.30±3.51)血管数/4 HF,各组之间以上5种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彼此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663~0.910,P<0.01).结论 胶质瘤细胞普遍过表达VEGF和VEGF-C,而胶质瘤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则普遍过表达VEGFR-3,三者表达水平均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相应增加;由此形成的旁分泌环通过诱导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显微手术治疗枕大孔区脑膜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枕大孔区脑膜瘤临床特征、手术入路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枕大孔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枕颈部不适及疼痛和头痛头晕是最常见的起病症状,从出现症状到就诊平均病程11.7个月,术前KPS评分72.5±8.3.腹侧型24例,腹外侧型80例,背外侧型10例.肿瘤平均最大径为(33.5±5.6)mm.10例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97例采用远外侧经髁或髁后入路,7例采用扩大远外侧入路.肿瘤全切98例,近全切除及大部切除16例,死亡率1.8%.随访到93例,平均随访90.3个月,59例正常生活(63.4%).结论 大多数腹侧和腹外侧型的枕大孔区脑膜瘤可采用远外侧经髁或髁后入路,力求第一次手术全切肿瘤.术后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