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Kasai术后的中医病位、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方法:从胆道闭锁Kasai术后的主要证候表现分析其病位及病因病机,结合病因病机探讨其治疗方法。结果:(1)胆道闭锁Kasai术后病位不单在肝胆,更主要在于脾的病变;胆道闭锁Kasai术后的中医病机特点可概括为"虚、湿、瘀、滞",病性为虚实夹杂;(2)胆道闭锁Kasai术后治疗法则主要包括:培本扶正为治病之本,化湿、瘀之邪,调畅气机、软坚散结,坚持长期调治等4个方面。结论:胆道闭锁Kasai术后中医病机特点可概括为"虚、湿、瘀、滞",治疗应标本兼治,坚持长期调治。  相似文献   

2.
<正>胆道闭锁(BA)是新生儿阻塞性黄疸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目前对BA患儿最常规且疗效较好的治疗手段是Kasai手术,术后虽然部分患儿可以实现淤积的胆汁再通,黄疸消退,但大多数患儿仍发生进行性肝内胆管破坏,胆管炎反复发作,从而导致黄疸的再现甚至加重。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胆道闭锁术后中医病机为正虚血瘀络阻,治以益气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儿胆道闭锁Kasai术后的中医证候学特点,为探讨胆道闭锁Kasai术后的中医诊治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收集胆道闭锁Kasai术后的临床资料51例,对常见中医症状频数、中医证候(虚证、实证)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胆道闭锁Kasai术后主要症状有:疲倦乏力发生的机率最高(74.5%),其次为腹胀痞块(68.6%)、纳差(60.8%)、黄疸(58.8%)、腹部青筋暴露(52.9%)、面色晦暗或黧黑(50.9%)、便溏(45.1%)、大便浅黄(35.3%)、畏寒肢冷(31.4%)、尿黄(27.5%)、易感冒(25.5%)、自汗盗汗(21.6%)等。(2)胆道闭锁Ka-sai术后患儿主要舌质表现为舌质淡(82.4%),或舌体胖有齿印(27.5%);舌苔多见白、厚、腻苔为主(62.7%),或有灰黑苔(13.1%);指纹表现多为淡(74.5%)、红(84.3%)、达气关(67.7%)。(3)胆道闭锁术后患儿的中医单一证候以脾虚证、气滞证多见,分别占86.3%、84.3%;复合实证分布以气滞血瘀证,气滞寒湿证,血瘀寒湿证多见,分别占66.7%、56.9%、52.9%,虚实复合证中出现较多的是脾虚+气滞证,占54.9%。结论:胆道闭锁Ka-sai术后中医证候主要集中在脾虚证、气滞证、寒湿证、血瘀证;各种证候常相兼出现,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手术)治疗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球流行率逐年升高,但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中医学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归属于“臌胀”“肝癖”“痰浊”“积聚”等,认为肝体用失调、脾肾亏虚是本病主要特点,痰、湿、浊、瘀、热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氧化应激、调节脂质代谢和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与肝脏功能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广泛关注。许多研究揭示了肠-肝轴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相关,饮食、抗生素、益生菌及益生元、粪菌移植、微生态制剂、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来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现代医学对肠道菌群生理功能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现代医学“肠”的消化吸收、调节代谢、改善免疫等功能可属于中医“脾主运化”“脾主升清”功能的范畴。文章从中医“肝脾相关”“肝与大肠相通”“肝从左升,肺从右降,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理论视角出发,就中医学对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认识及相关治疗作一综述,阐述中医学治疗本病的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理念,以期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脾功能亢进是胆道闭锁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通常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其效果不尽一致。此次选择7例胆道闭锁术后脾功能亢进患儿为对象(其中2例已实施PSE),使用汉方方剂治疗。观察临床检查值(特别是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及临床症状(皮下出血斑、因跌打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易出血性等)的改善程度,实施PSE者,观察临  相似文献   

7.
周怡驰  胡世平  晏军  冉云  李玲 《新中医》2021,53(14):186-189
近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肠-肝轴参与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胡世平教授将肠-肝轴和中医肝病实脾理论相结合,探讨脂肪肝的中医发病机理与治疗,指出脂肪肝主要责之肝脾同病,以脾虚调节脂代谢失常为本,肠道菌群失衡属脾虚的微观表现,肠-肝轴或为肝脾同病的病理基础;肝病实脾理论指导脂肪肝治疗的核心在于调脾,其机理或通过调节肠-肝轴,促进恢复肠道菌群稳态和肝功能,以延缓、阻止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属于难治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的平衡可对抑郁症起到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在志为思,通过健脾助运之法可以对抑郁症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且实验观察到脾虚会导致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由此认为肠道菌群是脾的一个“象”的表现,并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象思维提出了脾-肠道菌群藏象学说,以此加强肠道菌群与脾之间理论联系。从肠道菌群、脾对抑郁症进行了分析,以期中医学治疗抑郁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胆道闭锁(BA)是婴儿期以进行性肝内、肝外胆管闭塞为特征的疾病,病因不清,常迅速引起胆汁性肝硬化,导致死亡.早期诊断并行Kasai肝门肠吻合术是治疗的关键,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术后疗效并不满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肠道微生态及"肠-肾轴"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发病的关系,追溯中医学肾病治脾之理论渊源,从慢性肾脏病与肠道菌群、脾虚与肠道菌群,以及肾病治脾的理论根源、现代研究、临床应用方面阐述慢性肾脏病从脾论治的重要性,为慢性肾脏病的临床防治开拓新思路,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肝脾不调”,即肝之疏泄与脾之运化功能失于协调、不能相理相助,是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的重要病机。基于此病机的肝病实脾、肝脾同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涉及调节免疫、减轻炎症损伤等多个方面。近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关系和谐与否对肝病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是ACLF发生发展的潜在影响因素,而肠道菌群功能与中医脾脏功能密切相关,胆汁酸分泌则受肝脏疏泄的调控。因此,“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平衡可视为肝脾功能协调的体现,二者关系失衡则提示机体正处于肝脾不调的状态。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失衡角度探讨ACLF“肝脾不调”的现代生物学内涵,对于阐释“肝脾不调”的病机实质及拓宽ACLF防治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肠道微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中医理论中,脾不布精、肝失疏泄、真阴枯竭都是消渴发病的主要病机.文章立足于中医肝、脾、肾相关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求丰富和发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发病机...  相似文献   

13.
肥胖与脾胃     
肠道菌群失调会产生疾病,疾病又会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紊乱,在肥胖的发病机制中,运用中医脾胃理论可以较好地阐述针灸减肥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针灸减肥是以治脾为要,在治脾的基础上,配合其他治疗方法相辅运用,调理脾胃气机运动及肠道菌群的变化,从而达到降脂减肥的作用。目前,针灸减肥在调节肠道菌群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及动物实验都证明了针灸治疗对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有积极作用。今后,从中医脾胃论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探讨在肥胖发病发展过程中针灸减肥的作用机制,更好的运用于临床,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在糖尿病肾病的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基础,通过分析肠道菌群、脾及糖尿病肾病三者之间的关系,追溯中医药理论中“脾病及肾”及“从脾论治”肾脏病的渊源,阐述“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性,并基于肠道菌群理论探讨其科学内涵,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防治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美玉  吴泳锡  王一竹  李方彤  刘明  戴雨霖  郑飞  越皓 《中草药》2021,52(17):5430-5436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为气血之源";肠道菌群具有营养物质代谢和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脾"的运化水谷和抗邪功能相对应。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直接反映了中医"脾"的功能状态。系统地总结了脾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并综述了基于肠道菌群常用补气中药和经典方剂治疗脾虚证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从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角度研究补气中药治疗脾虚的作用机制及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川芎嗪联合中药治疗胆道闭锁Kasai术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中药治疗胆道闭锁肝门空肠吻合(Kasa)i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胆道闭锁Kasai术后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川芎嗪及口服健脾化湿、温阳活血中药,2组均以治疗2月为1疗程,观察患儿黄疸消退、肝功能指标、胆管炎发作次数及身高、体重、生活质量情况,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黄疸消退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对照组为4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且各指标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仅TBil、AST2项指标较治疗前下降(P<0.05)。胆管炎平均发作次数治疗组为1.5次/人,对照组为3.2次/人,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儿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健脾化湿、温阳活血中药治疗胆道闭锁Kasai术后患儿,可加快黄疸消退,改善肝功能,减少胆管炎发作次数,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肛瘘是肛肠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特点,并可触及条索样结节。由于其难以自愈、易反复,故常采用手术治疗,术后常常伴随疼痛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具有活血化瘀、清热燥湿、消肿止痛等功效,临床上常采用中药治疗术后并发症,而且效果显著,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认可。现代研究发现,中药对肠道菌群的紊乱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又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肛肠疾病术后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术后的主要病机为湿热下注。湿热证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因此,临床常用清热利湿药来调节肠道菌群。推断清热利湿药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控制炎症因子的表达,进而发挥其治疗肛瘘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文章从肠道菌群出发,阐述清热利湿药与肛瘘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期望为中医药治疗肛瘘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脾主四时"是《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整体观念,强调以"脾土"为中心的五脏一体观,注重"脾"与四脏的相互关联。肠道菌群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与中医"脾"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通过阐述"脾土"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基于"脾主四时"理论浅析五脏与肠道菌群生理、病理的相关性,以期从肠道菌群方面探析该理论的运用,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肠道微生物通过肠-肝轴参与了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ILD)的发生与发展。吕文良教授将调节肠道菌群与中医抑木扶土理论结合,探讨AILD的病机治疗。吕文良教授指出,脾气虚弱,肝气郁结,肝脾同病是AILD的发病基础,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是中医脾气虚弱,脾失健运的病理表现之一。在治疗上应以抑木扶土,实脾理肝,健脾为主作为治疗大法,通过肠-肝轴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恢复肝脏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20.
熊丽 《河南中医》2016,(4):715-717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应用于胆道闭锁手术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胆道闭锁患儿56例为研究观察对象,患儿均于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有效率为51.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应用于小儿胆道闭锁手术后,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