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42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ESD与EMR(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结果 ESD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术中出血率和穿孔率分别为3.53%和2.35%,均显著低于EMR组的19.30%和8.77%(P<0.05);ESD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年患者黏膜内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风险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 tion,ESD)适应证。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9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行胃癌根治术、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325例早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黏膜内癌。根据年龄(≤40岁和>40岁)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总结青年组临床病理特征和ESD治疗安全性。  结果  在所有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中,青年组患者30例(9.2%)。与中老年组相比,青年组黏膜内癌多发生于女性,病理类型以未分化型和混合型为主,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符合ESD适应证的分化型黏膜内癌的患者中,青年组淋巴结转移率为0;符合ESD相对适应证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的患者中,青年组淋巴结转移率高达25.0%。  结论  青年患者黏膜内早期胃癌病理分化程度差,侵袭性更强,分化型黏膜内癌可考虑ESD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不同浸润深度早期胃癌的临床安全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我院行ESD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根据ESD术后病理,比较黏膜内癌组(M)与浅层黏膜下癌组(浸润深度≤500μm, SM1)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预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ESD术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结果:276例患者中,M组247例,SM1组29例。M组与SM1组在病变大小、病变部位、术后病理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治愈性切除率远高于SM1组(94.74%vs 65.52%,χ2=29.007,P<0.05);M组与SM1组3年生存率(96.21%vs 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0,P=0.46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72);有溃疡和浸润深度SM1是影响ESD术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结论:ESD治疗不同浸润深度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及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10例经临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包括病灶的分布、形态、色调及边缘等,并探讨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以病灶分布在胃窦部位较为常见,占37.14%(P<0.05);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表面不规则(87.62%)及边界清晰(91.9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胃癌以平坦型(0~Ⅱ)病变较为多见,占89.05%;以分化型癌为主,占90.00%。分化型癌在白光内镜下色调多为发红;未分化型癌中色调发白、红白相间的病灶数较多,边界清晰及边缘部有浸润的病灶明显较少(P<0.05)。结论早期胃癌多发于胃窦部位,且以平坦型(0~Ⅱ)病变较为常见,在白光内镜下观察边缘清晰及表面不规则的病灶有助于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且对预判肿瘤病理类型有积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消化内镜诊断结果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早期胃癌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将诊断结果与腹腔镜手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取空腹血清,检测MMP...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在贲门胃广基底息肉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贲门胃广基底息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例贲门胃广基底息肉样肿物EUS检查显示,起源于黏膜层的低回声病灶,经活检病理确诊为良性息肉后根据病变大小、形状、位置决定行内镜下EMR或ESD治疗,切除病变.结果:16例贲门胃广基底息肉,病变最大直径0.5~3.0 cm(平均直径1.39 cm),6例病变最大直径>2.0 cm.14例行内镜下EMR治疗,其中4例病变最大直径>2.0 cm贲门胃广基底息肉行EPMR;2例病变最大直径分别为1.0 cm×2.0 cm、1.5 cm×2.0 cm的胃息肉行内镜下ESD治疗.3例术中出血较多,经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电凝、APC治疗及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无术后出血,无ESD穿孔.所有EMR、ESD切除病变全部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US能够对贲门胃广基底息肉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大多数贲门胃广基底息肉行EMR治疗,对于病灶较大、EMR难以完整切除的病变行ESD治疗.  相似文献   

7.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已广泛应用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但是临床上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标本的中常发现分化和未分化混合成分,定义为混合型早期胃癌。近年来研究发现,混合型早期胃癌较纯型早期胃癌有更强的侵袭性,更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学者提出混合型早期胃癌患者应谨慎选择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文章就近年来混合型早期胃癌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闫炎  吴齐  步召德 《中国肿瘤》2014,23(12):1039-104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诊断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行术前超声内镜检查且超声内镜分期为T1、术后获得明确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临床病例138例,比较超声内镜与病理判断肿瘤黏膜下浸润的一致性,以及影响超声内镜分期准确性的相关因素。[结果]在138例病例中,超声内镜诊断黏膜下层受侵与否的准确率为71.74%,特异性为76.67%,灵敏度为62.5%。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与过度分期和分期不足相关。[结论]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超声内镜具备临床应用价值。肿瘤大小、病理分化程度影响术前超声内镜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高蕊  张秋艳 《癌症进展》2022,20(1):67-70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90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EMR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包括PGⅠ、PGⅡ,计算PGⅠ/PG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未达治愈标准的补救方式的选择及行腹腔镜补救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收集3例早期胃癌ESD治疗后未达治愈标准再行腹腔镜补救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补救手术指征,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3例行腹腔镜补救根治性手术的早期胃癌患者ESD治疗均整块切除,术后病理示3例患者的病变黏膜下浸润均超过500μm,其中垂直切缘阳性患者1例,有静脉浸润患者1例,病变直径大于3 cm的患者2例;3例患者行腹腔镜补救手术均无中转开腹,术后均未发现有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手术时间111~151 min,术中出血量50~100 ml,无术中输血.术后排气时间为3~5 d,拔除胃管时间为4~6 d,拔除引流管时间为6~7 d,术后住院天数为8~13 d;3例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补救根治性手术是非治愈性ESD后一种安全有效的补救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超声小探头对胃肠道类癌的诊断价值,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类癌的效果,应用超声小探头对胃肠道黏膜下隆起性病灶进行超声检查,对诊断胃肠道类癌11例患者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后送病理。11例胃肠道类癌全部得到病理确诊。胃肠道类癌超声下表现为黏膜下层的边界清晰、回声欠均匀的低回声肿块。全部类癌病例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无一例出现出血和穿孔,切除标本边缘和基底无肿瘤累及。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超声小探头可明确胃肠道类癌的大小、边界、有无肌层和周围血管浸润,指导内镜下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类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57例行内镜检查取活检经病理学确诊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并行ESD治疗的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照术前与术后的病理结果,并对手术并发症、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观察。结果57例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术后病理学诊断黏膜内癌12例(21.1%),原位癌22例(38.6%),重度不典型增生18例(31.6%),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8.8%)。术前术后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87.6%,其中有10例不相符的患者为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结论对于病理学活检、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确诊为直径〈30mm无肿瘤转移的早期食管癌及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效果良好。黏膜下剥离术是这类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有效方法,且创伤小,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ESD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治疗的患者66例,随机均分为A、B组.A组采用EMR内镜治疗法,B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分析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治疗效果间的差异.结果 B组患者治疗效果总体较好,2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治疗效果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袁鹏 《癌症康复》2021,(1):30-32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每年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世界胃癌病例的50%.进展期胃癌一般采用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而早期胃癌内镜治疗越来越多,其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逐渐成为内镜下切除早期胃癌的标准方法之一,多项指南和共识均推荐ESD为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日本的JCOG0607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胃癌ESD治疗患者5年存活率为97%,5年无复发存活率为96.9%.本期我们就来谈一下早期胃癌ESD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粘膜下肿瘤的临床诊疗情况。方法收集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112例早期胃粘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术后病理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1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8. 9±19. 4) min,治愈性切除率为91. 07%,病灶平均直径为(1. 4±0. 9) cm。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9例。术中穿孔6例,内镜下治疗成功。治愈性切除标本102例,术后病理确诊为分化型腺癌。非治愈性切除标本10例。术后病理提示浸润黏膜下中层者3例,其中2例为中分化腺癌、1例为低分化腺癌,均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外科治愈,腹腔未见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胃窦发病、合并溃疡是术中穿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灶大小是迟发性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粘膜下肿瘤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模式下普通内镜对大肠新生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3例患者行NBI普通内镜检查发现的93个大肠新生性病变,对发现的大肠病变进行黏膜表面腺管开口和微血管形态分型进行诊断,并推测病理类型,将NBI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NBI内镜对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为86.67%,腺瘤符合率为92.45%,腺癌符合率为100.00%,总符合率为91.40%.NBI内镜发现3个白光内镜漏诊的平坦型病变.[结论]通过观察黏膜表面变化,NBI普通内镜可比较准确地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并可发现白光内镜易漏诊的病变,有利于平坦型病变的发现及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EC)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并发延迟性出血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ESD治疗的86例早期EC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ESD术后并发延迟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早期EC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并发延迟性出血率9.30%(8/86)。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深度、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与早期EC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并发延迟性出血有关(P<0.05),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使用抗凝药物、肿瘤位置、病理类型与早期EC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并发延迟性出血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黏膜下层病变、肿瘤大小≥3 cm、术中出血量≥800 mL是早期EC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并发延迟性出血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早期EC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并发延迟性出血受肿瘤大小、病变深度、术中出血量影响,临床须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手术前活检方案对早期胃癌及上皮内瘤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早期胃癌或者上皮内瘤变行ESD患者90例,根据术前胃镜的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不同医院采用传统白光成像内镜(C-WLI)进行多块多次活检方案,再进行放大窄带成像内镜(M-NBI)模式检查,观察组在本院先应用C-WLI,进而进行M-NBI模式,比较不同手术前活检方案对早期胃癌及上皮内瘤变行ESD效果的影响,观察患者手术进行中的相关指标。结果 M-NBI的符合率为95.6%,C-WLI的符合率为70.0%,两种不同活检方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标本切除范围时间、标记时间以及处理标本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手术过程中黏膜下注射时间、黏膜分离时间以及手术创面处理时间短于对照组,同时手术后活检标本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取出的标本病理检查符合率为96.0%,对照组的符合率为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取材标本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放大窄带成像内镜活检方法,能够提高取材阳性率,缩短内镜下ESD手术时间,减少取材标本数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01月至2018年06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ESD治疗的20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并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分析术前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EGC或癌前病变患者57例,术前均予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给予ESD治疗。分析治疗的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对比术前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结果 57例患者共切除病灶63个,病灶直径0.6~9.0 cm,整块切除率98.41%(62/63),完整切除率95.24%(60/63),治愈性切除率93.65%(59/63),平均手术时间(2.2±1.6)h,平均住院时间(9.3±2.9)d。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总符合率60.32%(38/63),完全一致率46.03%(24/63)。术后并发出血1例,于内镜下成功止血;发热4例,恶心伴腹痛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ESD治疗EGC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前活检病理不完全等同于术后病理结果,通过ESD可完整切除病灶并进一步行病理学评估,从而减少误诊、漏诊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