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目前临床常用的皮肤型神经纤维瘤(cutaneous neurofibroma,cNF)治疗方案以及相关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cNF治疗相关文献,对现有治疗方案的适应证及其疗效,以及药物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cNF是1型神经纤维瘤病的一种标志性特征,对患者外观和生活质量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目前该病治疗缺乏统一标准。侵入性治疗是临床常用治疗方案,其中手术治疗疗效确切,但不适用于大量瘤体患者;CO2激光消融、激光光凝、电干燥、射频消融等方法能一次性治疗大量瘤体,兼具处理速度快和治疗效果好的特点,但会导致色素减退、色素沉着或大量瘢痕形成。靶向药物展现出了广阔应用前景,针对Ras-MEK通路、Ras-mTOR通路、受体酪氨酸激酶等方面的药物临床研究正在开展,尚未批准上市。结论 近年来,cNF的治疗发展迅速,具有广阔前景,但各治疗方案适应证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2.
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周围神经学组成立于 1995 年,在老一辈专家带领下,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再生、重建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1986 年顾玉东教授首创了健侧 C7 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目前该术式临床应用已三十余年,安全、有效,近十年来也获得了改良、发展。除此以外,健侧 C7 移位治疗上肢痉挛瘫、健侧 C7 椎体前移位修复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的研制与开发、小间隙套接缝合技术、股薄肌功能性移植重建、健侧 S1 神经根移位术,均已在临床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疗效。随着周围神经修复材料的生物制造、臂丛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塑规律研究取得进展,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围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坚持周围神经显微修复、重建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努力使周围神经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提高我国周围神经外科的学术水平,仍是周围神经外科医生与学者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自体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able platelet rich fibrin,i-PRF)联合 BMSCs 治疗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取 10~15 日龄 SD 乳鼠胫骨骨髓分离培养 BMSCs 至第 4 代备用。取 24 只成年 SD 大鼠眶后静脉血采用改良低速离心法制备 i-PRF 后,采用改良挤压损伤法制作坐骨神经Ⅲ度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 4 组,每组 6 只。A、B、C、D 组分别于损伤部位鞘膜内注射 BMSCs 悬液+自体 i-PRF、自体 i-PRF、BMSCs 悬液、生理盐水。术后 1~8 周每周采用 BBB 评分法评价大鼠患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 2 个月处死各组大鼠取材,行 HE 染色观察坐骨神经组织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纤维、髓鞘、细胞核等细微结构改变,Western blot 检测 N-cadherin、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结果术后大鼠均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及死亡。术后 1 周各组大鼠 BBB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8 周,A 组 BBB 评分显著高于 B、C、D 组,B、C 组显著高于 D 组(P<0.05),B、C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 染色示,A 组神经纤维排列整齐,无缺损及脱髓鞘改变;B 组神经纤维结构欠清晰,轻度肿胀;C 组神经纤维部分结构紊乱,局部脱髓鞘改变;D 组神经纤维连续性欠佳,明显脱髓鞘改变,神经外膜部分缺损。透射电镜观察示,A 组神经纤维结构清晰,髓鞘完整,细胞核致密;B 组较 A 组稍次之;C 组神经纤维结构模糊,有脱髓鞘改变;D 组神经纤维结构紊乱,有脱髓鞘改变,神经外膜连续性中断。Western blot 检测示,各组 Nestin 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 组 N-cadherin 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 A 组,C、D 组低于 B 组,D 组低于 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 组 GFAP 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 A 组,D 组显著低于 B、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体 i-PRF 与 BMSCs 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大鼠坐骨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延长术对疼痛的影响。方法SPF 级成年雄性 Wistar 大鼠 36 只,体质量 250~300 g。取其中 18 只大鼠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6 只,分别为坐骨神经延长组(A 组)、单纯外支架固定非延长组(B 组)、神经切断结扎组(C 组)。3 组均建立 10 mm 长坐骨神经缺损模型,A 组在外支架固定基础上以 1 mm/d 速度进行坐骨神经延长,共延长 14 d;B 组单纯行外支架固定;C 组直接结扎断端神经。术后 3、7、10、14 d 采用自伤行为评分量表评价大鼠足部损伤情况;术后 14 d 取各组大鼠 L4~S1 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行 TNF-α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用纯血清代替一抗处理标本作为阴性对照组。另取 18 只大鼠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6 只,分别为坐骨神经延长组(A1 组),单纯外支架固定非延长组(B1 组)、阳性对照组(C1 组),每组 6 只。A1、B1 组同 A、B 组方法建立 10 mm 长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后进行外支架固定,术后 3 d 无麻醉状态下作或不作神经延长;C1 组不作造模处理,于足趾部注射 20 μL 2.5% 甲醛。90 min 后取大鼠 L4~S1 节段脊髓后角行即早基因 c-Fos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计数阳性细胞数,使用纯血清代替一抗处理标本作为阴性对照组。 结果术后延长过程中 B、C 组大鼠自伤行为评分均逐渐增加,A 组较稳定维持在(0.25±0.50)分。术后各时间点 C 组评分均显著高于 A、B 组,术后 10、14 d 时 A 组评分显著低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 组 TNF-α 表达微弱,呈轻微阳性(+/-);B 组 TNF-α 呈阳性表达(+);C 组呈强阳性表达(++);阴性对照组 DRG 无 TNF-α 表达(-)。c-Fos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1、B1 组呈弱阳性表达,C1 组呈明显强阳性表达,阴性对照组无 c-Fos 阳性表达。A1、B1、C1 组和阴性对照组 c-Fos 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1.5±6.6)、(19.3±8.1)、(95.6±7.4)和 0 个/视野,C1 组显著高于 A1、B1 组(P<0.05),A1、B1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鼠坐骨神经延长操作时及整个延长过程中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下肢 Dellon 三联神经减压术治疗早期糖尿病 Charcot 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7 年 9 月—2019 年 2 月收治的 24 例 Eichenholtz 0~1 期糖尿病 Charcot 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14 例行下肢 Dellon 三联神经减压术治疗(治疗组),10 例行患肢制动、口服营养神经药物等保守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足病程、Eichenholtz 分期以及治疗前血糖水平、骨密度(T 值)、各神经传导速度、足底两点辨别觉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及治疗后 6 个月,两组采用双能 X 线吸收检测法测定患足骨密度(T 值),评价患足骨质疏松改善情况;行下肢神经电生理检测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行足底两点辨别觉检测,评价皮肤感觉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2 个月,平均 6.5 个月。治疗组 3 例患者手术切口周围出现麻木症状,均在 12 个月后自行恢复,不影响预后。治疗组 14 例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不愈合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治疗后 6 个月,对照组各神经传导速度、骨密度 T 值及足底两点辨别觉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 Dellon 三联神经减压术可以改善 Eichenholtz 0~1 期糖尿病 Charcot 足症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闭孔神经前支移位和股神经肌支吻合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闭孔神经前支移位修复股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冰冻尸体 5 具(男 3 具、女 2 具),解剖双侧闭孔神经、股神经及其分支,观察其走行及解剖位置,测量闭孔神经前支以及股神经各肌支的直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闭孔神经前支移位后与股神经各肌支的重叠距离。结果闭孔神经前支直径为(3.80±1.22)mm,有髓神经纤维数为 11 358±800;股直肌支、股内侧肌支直径分别为(1.60±0.54)、(2.20±0.66)mm,有髓神经纤维数分别为 4 961±655、6 666±466,两者直径以及有髓神经纤维数之和与闭孔神经前支接近。闭孔神经前支移位后均能与股神经各肌支在无张力下直接吻合,且有约 30 mm 的重叠。结论闭孔神经前支移位和股神经肌支吻合修复股神经损伤可行,从神经再生动力与匹配程度来说,股神经的股直肌支、内侧肌支宜作为受体神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后入路手术治疗寰枢椎硬膜下髓外神经鞘膜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2 年 1 月—2017 年 3 月,收治 9 例寰枢椎硬膜下髓外神经鞘膜肿瘤患者。其中男 7 例,女 2 例;年龄 25~62 岁,平均 45.4 岁。神经鞘瘤 8 例,神经纤维瘤 1 例;肿瘤位于 C1 1 例、C1、2 8 例。病程 5~120 个月,平均 45.9 个月。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 D 级 8 例,E 级 1 例;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12.8±2.5)分。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后入路手术治疗,肿瘤切除后其中 2 例行椎板回植内固定;均未行寰枢或枕颈固定。 结果手术时间 90~343 min,平均 179.2 min;术中失血量 50~1 000 mL,平均 335.6 mL。术中及术后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1 个月,平均 11.1 个月。术后 X 线片复查示寰枢椎稳定性良好;肿瘤均切除彻底、未见复发;椎板回植内固定融合效果满意。术前 3 例 ASIA 分级为 D 级患者,术后 3 个月时改善为 E 级;其余患者分级无变化。术后 6 个月 JOA 评分为(15.1±1.4)分,较术前显著改善(t=4.221,P=0.003)。 结论颈后入路手术可完全切除寰枢椎硬膜下髓外神经鞘膜肿瘤(包括腹侧肿瘤),必要时枢椎椎板可回植并采用微型钛板或椎板螺钉固定,无需行寰枢或枕颈内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面神经-舌下神经并联桥接吻合术治疗闭合性颞骨骨折后面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9例因头面部外伤导致闭合性颞骨骨折而出现面神经损伤的患者,其中5例采用面神经-舌下神经并联桥接吻合术修复治疗(手术组),4例选择神经营养药物治疗配合康复锻炼(保守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及术前面神经损伤持续时间、面神经损伤House-Brackmann分级(HB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采用HB分级评估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同时行面神经电生理检测,评估治疗前后面部肌肉产生的电活动;根据Martins等提出的舌功能量表,对神经吻合术后患者的舌功能及萎缩程度、舌偏移进行评估。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5个月。手术组5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舌肌萎缩、伸舌偏移、舌下神经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吐字不清、喝水呛咳)或术后感染、出血,腓肠神经损伤后下肢肌肉萎缩或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术后均出现外踝区皮肤感觉障碍,但逐渐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手术组患者的面神经和舌下运动神经元均对瘫痪面肌进行了神经支配。末次随访时手术组5例患者HB分级从术前Ⅴ级2例、Ⅵ级3例改善至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而对照组患者术前Ⅴ级1例、Ⅵ级3例,随访期间面部不对称情况持续存在,末次随访时仅2例从Ⅵ级改善至Ⅴ级;两组预后HB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3,P=0.001)。手术组患者术后F波的振幅和频率逐渐改善,面肌大力收缩时也可募集明显动作电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神经电生理结果无明显差异。 结论面神经-舌下神经并联桥接吻合术能有效保留面神经完整性,同时引入舌下神经对面神经的双重支配,适用于治疗闭合性骨折所致严重不完全性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总结 2 例采用构建肌肉组织床行自体腓肠神经移植修复股神经长段缺损的经验。方法2015 年 3 月及 2017 年 10 月共收治 2 例医源性股神经缺损男性患者,年龄分别为 48 岁及 52 岁。股神经缺损长度分别为 11、12 cm,股四头肌肌力均为 M0 级。分别于前次术后 1、2 个月行腓肠神经移植术,术中于髂肌、腰大肌肌间隙制备通道作为移植神经组织床。术后常规康复锻炼。结果术后 2 例患者分别获随访 34、26 个月,股四头肌肌力均恢复至 M4+级,步态恢复正常。 结论将移植神经植入肌肉组织床可以获得较好营养供给,有利于移植神经再生,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慢病毒载体将 NEP1-40(Nogo extracellular peptide residues 1-40)及神经营养因子 3(neurotrophin 3,NT-3)双基因转染入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内进行表达,探讨 NEP1-40 及 NT-3 双基因转染 NSCs 的可行性,为 NSCs 体内实验奠定基础。方法将 SD 大鼠胚胎室管膜区 NSCs 采用空载慢病毒载体(A 组)、NEP1-40 慢病毒载体(B 组)、NT-3 慢病毒载体(C 组)及 NEP1-40 和 NT-3 慢病毒载体(D 组)进行转染,以未转染病毒的细胞作为对照组(E 组)。用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 5、10、15 的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 24、48、72 h,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后细胞内荧光表达情况,确定慢病毒载体的最佳 MOI 和收样时间。再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 及 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中 NEP1-40 及 NT-3 基因的表达,以及细胞和培养基中 NEP1-40 及 NT-3 蛋白的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示,MOI 为 10 时 NEP1-40 和 NT-3 基因慢病毒载体在 NSCs 内转染率最高,最佳时间为转染 48 h 时。实时荧光定量 PCR 及 Western blot 检测示,B、D 组 NEP1-40 mRNA 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A、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 组间及 B、D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 组 NT-3 mRNA 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 组间和 C、D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慢病毒载体可将 NEP1-40 及 NT-3 双基因成功转染入 NSCs 内,在 NSCs 内稳定表达,且两种目的基因在表达过程中无相互拮抗或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通过 micro-CT 扫描新西兰大白兔坐骨神经标本,利用三维可视化软件 Mimics17.0 重建兔坐骨神经内部显微三维结构。方法取 6 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坐骨神经组织标本分成 A、B 组(n=3),分别用 1%、5%Lugol 液对两组标本染色,于染色 0.5、1.0、1.5、2.0、2.5、3.0、3.5 h 时,行光镜及 micro-CT 观察两组标本的显像变化,将显像良好的 micro-CT 图像序列导入 Mimics 软件,采用三维重建工具重建兔坐骨神经神经显微三维结构。 结果A 组标本在染色 2.5 h、B 组标本在染色 1.5 h 时,经光镜及 micro-CT 观察可获得较为清晰的显微三维结构图像。图像显示新西兰大白兔的坐骨神经主要分 3 组神经束,且各神经束立体行径相对固定,Mimics 软件测量各神经束横截面积分别为(0.425±0.013)、(0.038±0.007)、(0.242±0.026)mm2,生成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可在任意横断面观察坐骨神经内部显微结构。 结论应用 micro-CT 可清晰真实显示兔坐骨神经显微三维结构,为建立大样本量周围神经显微解剖学数据库提供了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桥接移植修复阴茎背神经阻断术后神经离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 年 5 月—2016 年 5 月,采用腓肠神经桥接移植修复阴茎背神经阻断术后神经离断患者 23 例。患者年龄 19~38 岁,平均 27 岁。病程 1~28 个月,平均 14 个月。术前患者主要表现为阴茎性快感、冷热感觉及触觉敏感度减退等感觉障碍。21 例患者自诉勃起障碍。所有患者激素水平正常,无其他器质性疾病,无手术禁忌证。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评估,患者存在抑郁 19 例、焦虑 16 例,其中焦虑及抑郁共存 15 例;其余心理异常情况(社交障碍等)3 例。术中发现缺损神经总长度为 1.0~1.5 cm。根据英国医学研究院神经外科学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静态两点辨别觉、感觉分级情况,记录性快感障碍、冷热感觉及触觉敏感度等主观感觉情况;对阴茎背神经阻断术后勃起功能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进行心理状态评估。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 Ⅰ 期愈合。2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2 个月,平均 8 个月。术后 6 个月性快感较术前明显改善 11 例,部分改善 5 例;冷热感觉及触觉敏感度改善 21 例;各方面均无明显改善 1 例。术后 3、6 个月患者静态两点辨别觉、感觉分级情况以及 IIEF-5 问卷调查表评定结果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 个月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评估,与术前相比,抑郁改善 14 例(73.68%),焦虑改善 12 例(75.00%),焦虑和抑郁共存改善 12 例(80.00%)。 结论腓肠神经桥接移植修复阴茎背神经阻断术后神经离断,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 2003 年 12 月—2007 年 12 月行 Bryan 假体 CADR 治疗的 29 例 CSR 患者 10 年以上随访资料。其中男 16 例,女 13 例;年龄 40~70 岁,平均 54.1 岁。病程 2~144 个月,平均 19.2 个月。病变节段:C3、4 2 例,C4、5 6 例,C5、6 18 例,C6、7 3 例。依据术前压迫因素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 14 例(A 组)及合并骨赘增生组 15 例(B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影像学和临床功能指标,影像学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手术节段 ROM 及末次随访时 ROM 丢失(ROM<3°)发生率、手术节段 Cobb 角及局部后凸发生率、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PO)分级;临床功能指标包括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整体疗效评估(采用 Odom 标准)。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153 个月,平均 130 个月。影像学评估结果示,组内比较:除末次随访时两组手术节段 Cobb 角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外,颈椎整体 ROM、手术节段 ROM 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 B 组末次随访时 ROM 丢失发生率、高等级 PO 发生率显著高于 A 组(P<0.05)外,其余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功能评估结果示,A、B 组末次随访时 NDI 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A、B 组手术前后 NDI、末次随访时 NDI 降低率及 Odom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整体疗效优良率均达 100%。 结论CADR 治疗 CSR 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且单纯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远期手术节段 ROM 的保留程度优于合并骨赘增生患者。  相似文献   

17.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临床常见难治性疾病。该病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与骨内循环中断和最终骨组织死亡紧密相关。ONFH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临床骨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其诊断水平随着MRI等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近年来对疾病的深入认识而不断提高。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众多,一般根据患者年龄,骨坏死分期、分型,以及对保留关节治疗的依从性等因素个体化综合考虑,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专家意见。其中,ONFH分期、分型对术者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年来结合国人ONFH发病特点,学界提出了中国分期、中日友好医院(CJFH)分型,此共识也将其与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分期共同引入,为ONFH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中国微循环学会骨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ONFH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技术专家共识(2022年)》,以期为ONFH的规范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技术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发病率较低,临床认知存在不足,形成诊疗规范对促进疾病预后意义重大。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会定期发布《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总结骨肿瘤的最新治疗进展。在 2020 年 11 月最新发布的指南中描述,软骨肉瘤、脊索瘤和骨巨细胞瘤治疗以手术为主,可联合放疗或靶向治疗;Ewing 肉瘤和骨肉瘤采用手术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免疫治疗可用于治疗骨高级别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对于复发性肿瘤,可以采用手术联合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进行控制。新版指南为骨肿瘤的规范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期后内侧角(posterior medial corner,PMC)修复或重建联合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治疗膝关节KD-ⅢM型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9年7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5例膝关节KD-ⅢM型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22~61岁,平均40.3岁。均为屈膝、外翻、外旋暴力致伤,其中交通事故伤10例,砸伤3例,绞伤1例,爆炸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 d~6个月,平均18.5 d。10例急性期(伤后3周内)患者行PMC修复联合PCL+ACL重建手术(包括3例不可复位性脱位);5例陈旧性患者行PMC+PCL+ACL重建手术。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2000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使用KT-3000评估膝前向稳定性(计算双膝胫骨前移距离差值),膝关节应力位X线片评估膝关节外翻(计算双膝内侧关节间隙宽度差值)及后向稳定性(计算双膝胫骨后移距离差值),采用屈膝30° 胫骨外旋、屈膝90° 胫骨内旋试验评估内、外旋转稳定性(分别计算双膝内旋和外旋角度差值)。结果患者手术时间120~240 min,平均186.5 min。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27.4个月。未发生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者Lysholm评分和IKDC2000评分以及双膝内侧关节间隙宽度差值、胫骨前移距离差值、胫骨后移距离差值、胫骨内旋角度差值及胫骨外旋角度差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根据IKDC2000外翻稳定性分级标准,术前C级3例、D级12例,末次随访时为A级10例、B级5例,较术前显著改善(Z=−4.930,P=0.000)。末次随访时15例患者轴移试验均(−),10例患者的前、后抽屉试验(−),5例患者存在轻度前后向不稳,前、后抽屉试验均为(+)。 结论膝关节KD-ⅢM型脱位可导致膝关节后内侧及前向不稳定。脱位急性期合并“酒窝征”者需尽早手术复位,修复PMC并重建PCL+ACL;陈旧性患者PMC修复困难,建议一期手术重建PMC+PCL+ACL改善膝关节稳定性,可获得满意近中期临床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近、远侧断端组织中微小 RNA-221(microRNA-221,miR-221)以及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on protein homologue,PTEN)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治周围神经损伤提供新靶点。方法取 SPF 级雄性 SD 大鼠 96 只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 0(术后即刻)、1、4、7 d 处死 24 只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坐骨神经近、远侧断端组织。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miR-221 表达,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检测 PTEN 蛋白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 miR-221 与 PTEN 的调控关系;同时结合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组织超微结构。结果实时荧光定量 PCR、Western blot 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示,术后大鼠坐骨神经近、远侧断端组织中 miR-221 相对表达量均逐渐增加,PTEN 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逐渐减少,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4、7 d 近侧断端 miR-221 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远侧断端,PTEN 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远侧断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示 PTEN 为 miR-221 作用靶点。透射电镜观察示随术后时间延长,雪旺细胞增殖及轴突、髓鞘溃变逐渐增加;术后 1 d 近、远侧断端无明显差异,4、7 d 时近侧断端雪旺细胞增殖较远侧断端增多,轴突、髓鞘溃变程度降低。 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miR-221 表达上调,靶向调控 PTEN 表达降低,进而产生近、远侧断端 miR-221 及 PTEN 表达差异,这一现象可能对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