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勇  王莉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975-977
目的 分析肺部孤立性结节在X线胸片与CT上的表现,重点分析其良恶性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经CT导引肺组织穿刺、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直径<3.0cm肺内孤立性结节46例,回顾分析它们的大小、病灶的边缘特征、密度,及其周围特征.结果 下列征象提示恶性病变:形态不规则、深分叶、毛刺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结节强化后CT值>20HU;而小卫星灶,均匀致密的钙化,结节边缘光滑、规整,结节强化后CT值<20HU对诊断良性病灶有意义.结论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X线、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正确认识孤立性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内部结构及合理运用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提高此类疾病的准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8岁.发热、气促、全身酸痛1周入院,体检双肺底可及少许湿啰音.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减轻.CT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见大小约2.5 cm× 2.3 cm软组织密度结节影,CT值为25 HU,边界清楚,呈长毛刺及浅分叶征,与胸膜相邻面较光整,邻近胸膜增厚,未见胸膜凹陷征(图1),增强后病灶均匀轻度强化(CT值为43 HU),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图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择取本院2018年2月-2019年6月时段内诊疗的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患者共60例,依据疾病性质划分为甲组(30例)和乙组(30例),均施以多层螺旋CT扫描,评估诊断结果。结果:①甲组病灶形态多为斑片状、絮状,乙组则为不规则形、类圆形;②甲组病灶边缘较为模糊,而乙组病例边缘可见毛刺、分叶、周围血管受侵征象;③甲组病灶直径为(2.3±0.3)cm,乙组病灶直径为(3.2±0.7)cm,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④甲组病灶周围多表现为无变化,少部分可见胸膜增厚,则乙组病例可见为胸膜凹陷征象、胸膜增厚⑤甲组病灶内充气支气管征占比53.33%,均为Ⅰ型病灶密度;乙组病例病灶内充气征占比46.67%,Ⅱ型病灶密度占比63.33%,Ⅲ型病灶密度占比36.67%。结论:在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诊断中,多层螺旋CT具有高准确度的优势,可有效鉴别结节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肺部磨玻璃结节的CT征象与病理对照结果,为肺部病变病理类型的早期评估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河源市人民医院从2018年12月到2021年11月接诊且经病理证实的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55例,对所有患者术前CT检查征象特点予以分析,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对应的CT征象特点。结果:55例患者中包括5例良性病变,腺体前驱病变患者23例、微浸润腺癌(MIA)患者13例、浸润性腺癌(IAC)14例;腺体前驱病变、MIA与IAC患者在病灶大小、毛刺征、分叶征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腺体前驱病变组与MIA组、IAC组在血管集束征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体前驱病变组与IAC组在胸膜牵拉征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体前驱病变、MIA与IAC患者在病灶密度、空气支气管征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肺部磨玻璃结节CT征象中病灶大小、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等分析,综合上述征象表现可作为术前评估与区分不同肺部磨玻璃结节病理类型的重要参考,更好地指导患者诊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肺微浸润性腺癌(MIA)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提高MIA的CT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4例患者共92个MIA,术前均行常规HRCT扫描。结果 92个MIA最大长径0.4~2.6 cm,其中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 GGN)56个(61%),病灶密度(-534.40±137.71)HU;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m GGN)36个(39%)。54例患者为单发病灶,30例患者为多发病灶(共38个MIA);空泡征5个,结节边缘清晰84个,分叶征32个,血管聚集征65个,血管供应征(血管增粗)40个,细支气管扩张征9个,胸膜牵拉、凹陷31个。结论 MIA多数表现为p GGN,CT值(-534.40±137.71)HU,少部分表现为m GGN,病灶多<2 cm,单发、边缘清楚,伴有血管聚集征。HRCT有助于MIA的显示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浅析高分辨CT征象对肺部磨玻璃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20年12月78例肺部磨玻璃结节高分辨率CT征象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病理检查及手术结果分为恶性组(n=46)与良性组(n=32),就两组患者的CT征象进行组间比对。结果:与良性组相比,恶性组患者毛刺征、分叶征、囊状透亮影、病灶界面、密度等CT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灶大小、病灶形态、支气管征、空泡征、血管束征、胸膜凹陷征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CT征象对肺部磨玻璃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需重点分析毛刺征、分叶征、囊状透亮影、病灶界面、密度等CT征象。  相似文献   

7.
张德忠  邵明梅 《大医生》2023,(18):122-125
目的 分析超高分辨率CT对中小型肺磨玻璃密度结节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沂南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中小型肺磨玻璃密度结节患者。对所有患者行常规CT检查和超高分辨率CT检查,对比两种方式对不同性质中小型肺磨玻璃密度结节的诊断效能、结节大小和CT征象、CT参数,另对比不同性质结节患者CT征象。结果 病理诊断显示:所有患者中,44例为恶性,36例为良性。超高分辨率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高于常规CT(均P <0.05)。超高分辨率CT检出混合型磨玻璃密度结节、分叶状和毛刺边缘、血管扩张征、血管集束征患者占比高于常规CT(均P <0.05)。超高分辨率CT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均低于常规CT,图像噪声高于常规CT(均P <0.05)。恶性结节混合型磨玻璃密度结节、边缘不光滑、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和胸膜凹陷征患者占比高于良性结节(均P <0.05)。结论 与常规CT比较,超高分辨率CT可评估中小型肺磨玻璃密度结节患者边缘情况、血管特点,可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小型肺磨玻璃密度结节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周围性腺型小肺癌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兰强  朱勇 《上海医学影像》2004,13(3):216-217,220
目的 分析<2cm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 方法 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cm的周围型肺腺癌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49-83岁,平均70岁。全部采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CT图像上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密度、内部结构和边缘特点,以及动态增强表现。 结果 按照CT图像上的密度分布分为3种类型,Ⅰ型为不伴磨玻璃征的软组织密度结节17例(48.5%),Ⅱ型部分实性伴磨玻璃征12例(34.2%);Ⅲ型磨玻璃样结节6例(17.1%);CT征象有分叶征27/35、毛刺征27/35、支气管气相和空泡征25/35、磨玻璃征18/35、血管聚集征或血管穿过征29/35,及胸膜凹陷征25/35,其中磨玻璃或部分磨玻璃结节的、血管聚集及穿过征象和空泡征以及支气管气相征出现率高。结论 肺小腺癌的CT表现的各种征象与肺癌的大小以及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超高分辨率扫描技术在肺部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肺部小结节分别行常规扫描和局部靶扫描,进行512矩阵及超高分辨率1024矩阵重建,对比观察病灶分叶、毛刺、肿块密度及邻近胸膜改变,同时重建显示病灶整体形态,观察局部支气管的变化。结果常规高分辨率和超高分辨率在测量结节病灶的分叶深度有差异。8例动态增强扫描CT值的测量方面2者有差异。本组1例肺泡癌呈磨玻璃结节影,2者显示有差别,超高分辨率靶扫描更支持恶性诊断,更接近术后病理形态。在显示局部小气道明显狭窄、中断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显示病灶内穿行的小气道轻度狭窄和通畅方面,40%的患者有差异。结论超高分辨率CT对肺小结节的立体形态、局部支气管改变显示更清晰,尤其对肺微小结节和局灶磨玻璃影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肺部磨玻璃结节的高分辨率CT征象对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8月作为时间区间,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2例具肺部磨玻璃结节CT征象的住院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按手术及病理结果的不同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每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磨玻璃结节的高分辨率CT征象的差异及特点,包括病灶特点、瘤体与周围肺组织间的界面、密度、内部结构及临近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肺部磨玻璃结节各影像学特征中,就毛刺、分叶征、瘤体与周围组织间的界面、囊状透亮影、密度等病灶征象对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而就反应病灶形态的大小、性状、空泡、支气管、血管集束及胸膜凹陷等征象方面,对比则呈不明显差异(P>0.05);而就诊断恶性肺部磨玻璃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价值中分叶征最高,模糊边界最低。结论:肺部磨玻璃结节的高分辨率CT征象对结节良恶性有鉴别和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部磨玻璃结节(GGN)CT征象及其在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影像证实的80例GGN资料(恶性49例,良性31例)。均行16排或64排SCT扫描,观察病灶大小、部位及病灶形态、边缘征象、内部征象及邻近征象等CT表现。结果良性GGN形态、边缘征象(分叶征、毛刺征)和邻近结构征象(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与恶性结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良性GGN内部征象(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与恶性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者以单纯型GGN为多见,恶性者以混合型GGN多见。结论综合分析肺部GGN的各方面CT征象并结合磨玻璃成分的比例,可对大多数的GGN良恶性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对早期肺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CT征象在评价其浸润性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医院诊治的早期肺腺癌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非浸润组370例,浸润组230例。均对病灶进行高分辨率靶扫描,比较两组病灶大小、密度及分布特征,分析其CT征象,并分析亚厘米级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浸润性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浸润组(8.1±1.8)mm比较,浸润组病灶最大径(8.7±1.2)mm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浸润组比较,浸润组病灶毛刺征(23.9%vs 16.2%)、胸膜凹陷征(21.7%vs 13.5%)及血管集束征(16.5%vs 10.5%)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显示:最大径(>8.51 mm)、存在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为亚厘米级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存在浸润性的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8.51 mm诊断肺腺癌存在浸润性的线下面积0.886,95%CI:0.791~0.941,敏感度83.8%,特异度77.9%,约登指数为0.617。结论:高分辨率CT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早期肺腺癌的各种征象,在表现为亚厘米级纯磨玻璃密度结节的肺腺癌病灶中,当病灶径线>8.51 mm或存在毛刺征或存在血管集束征时则应高度怀疑其存在浸润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肺内淋巴结(intrapulmonary lymph node,IPLN)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并分析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36例IPLN患者的影像学与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肺结节薄层CT非增强扫描。2名医师分析IPLN的位置、数目、大小等多种影像学特点。结果:36例患者多层螺旋CT检查共发现42个IPLN,平均直径(6.52±2.01)mm。大部分结节位于气管隆突以下层面(85.7%),与胸膜平均垂直距离(3.35±4.56)mm,21个(50.0%)紧贴胸膜,21个(50.0%)位于胸膜下区域。绝大部分结节表现为边界清楚,形状多为类圆形(42.8%)或三角形(38.1%)。平均CT值为(42.30±119.33)HU,其中41个结节为实性密度,1个结节为磨玻璃密度,此外实性结节中3个伴钙化和3个伴空泡。40个结节周围可见数目不等的线样致密影,3个结节边缘可见血管集束征,所有结节均无卫星灶、毛刺、胸膜牵扯征及支气管截断征征象。结论:IPLN的位置、形状及周围细线样致密影等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这些表现,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及检查方法。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50例,男性27例,女性 23例,年龄49—83岁,平均70岁。全部采用螺旋CT薄层平扫 动态增强扫描,层厚1-3 mm,pitch=1.5-3,其中动态增强扫描分别在注射后不同时相进行薄层扫描,在CT图像上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密度、内部结构和边缘特点,并且测量病灶在不同时相的CT值。结果按照CT密度分为三种类型,I型为不伴磨玻璃征的软组织密度结节23例(46%),II型部分实性伴磨玻璃征18例(36%),III型磨玻璃样结节9例(18%)。50例中CT征象有分叶征者38例,毛刺征者38例,支气管气相和空泡征者36例,磨玻璃征者26例,血管聚集征或血管穿过征41例,胸膜凹陷征36例。其中直径<1 cm的磨玻璃或部分磨玻璃结节的血管聚集及穿过征象、空泡征以及支气管气相征出现率高。动态增强扫描对于I型及Ⅱ型结节意义明显,动态增强CT值峰值平均增强了40—50HU,峰值出现的时间在注射造影剂后100-180秒之间。结论检查方法是提高小肺癌检出率的关键;小肺癌的各种CT征象与肺癌的大小以及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CT征象与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87例术前诊断为肺内孤立性纯磨玻璃结节(pGGN)且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腺癌(IAC)、微浸润腺癌(MIA)、原位腺癌(AIS)及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等四种类型中任何一种的患者资料.比较纯磨玻璃密度结节的位置分布特点及大小、形态、密度与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肺部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女性多发,左肺多于右肺,上叶多于下叶;pGGN病灶的空泡征或空气支气管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与病理分级存在相关性,且Pearson列联系数为0.83(P〈0.05);各组间最大横径与上下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AH、AIS、MIA等浸润癌前病变组平均CT值、相对CT值均与IAC存在差别,且IAC组均高于AAH、AIS、MIA组(P〈0.05),而AAH、AIS、MIA组间平均CT值、相对CT值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GN肺腺癌的CT征象与病理学分级存在相关性,可为临床及放射医师诊断及鉴别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肺部多发肿瘤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fGGN) CT征象与病理结果,探讨CT征象对肺内多发fGGN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内多发肿瘤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患者的CT及病理资料,每例至少包括2个fGGN,根据结节内是否含有实性成分将其分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和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mGGN),分析结节的形状、大小、内部特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血管改变)、外部特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9例患者共64个结节,其中pGGN 36个,mGGN 28个。两种结节间形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mGGN最大径大于pGGN (P < 0.05)。各种征象中,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空气支气管征和空泡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pGGN以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多见(12/36,33.33%);mGGN以浸润性腺癌多见(15/28,53.57%)。结论 观察肺内多发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大小以及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及血管改变征象,可判断结节是否具有侵袭性,有助于帮助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CT征象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来评估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的恶性浸润程度。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8年4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纯磨玻璃结节144例作为模型建立组,收集大连市中心医院纯磨玻璃结节106例作为模型验证组;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模型建立组中,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CT征象在浸润前病变和浸润性肺腺癌两组中的差异,把P0.05的CT征象作为二元Logistic回归的输入变量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用模型验证组检验模型诊断效能。结果浸润性肺腺癌组与浸润前病变在大小(11.5+5.1 mm比7.3+1.8 mm)、平均CT值(-569+97 HU比-622+98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浸润性肺腺癌组多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边缘多不光滑,病灶内异常空气支气管征,血管Ⅲ型(P=0.001,0.010,0.009,0.000);胸膜凹陷征和空泡/空腔影在鉴别浸润前病灶和浸润性肺腺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38,0.106)。ROC曲线显示大小≥9.0 mm和CT值≥-624 HU是诊断为浸润性肺腺癌的最佳临界值。在模型建立组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82(95%可信区间为0.829~0.935),敏感度79.3%,特异度82.7%;在模型验证组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868(95%可信区间为0.800~0.936),敏感度75.8%,特异度84.1%。结论基于CT征象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于鉴别浸润前病灶、浸润性肺腺癌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IMA)的CT表现,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9月确诊的154例IMA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影像学评估内容包括病灶的部位、分布、大小、形态、密度、内部征象、边缘征象、与胸膜的关系,有无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病灶的强化方式、程度及有无血管造影征。结果 154例IMA中结节/肿块型134例,炎症型20例。病灶主要分布于双肺下叶(分别占比52.98%、70%),炎症型IMA的病变范围较结节/肿块型广泛(P=0.006),平均径线更大(P<0.001),炎症型病灶内空洞/空泡、充气支气管、血管造影征及晕征出现率较结节/肿块型高(P值分别为0.005、<0.001、0.004、<0.001);2组病例在平扫及增强CT值、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钙化之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 肺IMA好发于双肺下叶,平扫CT值较低,增强后多为轻度强化(强化幅度<20 HU),病灶内部可见空洞/空泡、充气支气管、血管造影征,边缘可见晕征及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 (high resolution CT,HRCT)鉴别诊断实性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8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70例SPN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SPN性质分为良性组(n=29)和恶性组(n=41)。比较两组SPN分布位置;比较两组HRCT征象,包括边界清楚、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空泡征、牵拉性肺气肿、空洞征、远端穿行血管及贴近胸膜;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HRCT征象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良性、恶性SPN的影响因素。结果:良性组结节常见于左肺下叶,恶性组结节多见于右肺上叶,两组SPN分布位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CT征象中边界清楚、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空气支气管征、牵拉肺气肿、空洞征、远端穿行血管及贴近胸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HRCT征象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边界清晰、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空气支气管征及牵拉性肺气肿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结合病理特征分析肺内纯磨玻璃结节与侵袭性肺癌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经病理证实为肺内纯磨玻璃结节患者,依据病理结果差异分为浸润性组(n=38)、微浸润组(n=30)、浸润前组(n=52),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灶部位、平均CT值、病灶形态、毛刺征、充气支气管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节大小:浸润前组微浸润组浸润性组(P 0. 05);浸润性组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改变所占比例高于浸润前组与微浸润组,瘤肺界面清晰光整所占比例低于浸润前组与微浸润组(P 0. 05)。纯磨玻璃结节大小与侵袭性肺癌发生呈正相关(r=0. 546,P 0. 05)。结论肺内纯磨玻璃结节患者多层螺旋CT结合病理特征对评估结节侵袭程度可提供重要指导,边缘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改变属于鉴别侵袭性肺癌主要因素,结节大小与侵袭性肺癌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