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太原地区男性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与血脂代谢、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251例男性健康体检者的正位腰椎(L1~4)处骨密度(BMD)并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224例)及非骨质疏松组(27例),记录被检者的一般情况并计算BMI,分别测量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两组间各指标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偏相关性和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的BMI较非骨质疏松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骨密度与BMI、TC、HDL-C相关(P<0.05);控制年龄、BMI后,骨密度仍与TC相关(P=0.002<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TC可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BMI的增加可能会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对高血脂患者进行降脂治疗可能会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探讨不同性别腰椎BMD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670名接受体检的中老年人,男341名,女329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使用QCT进行腰椎BMD测量,根据其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低组及骨质疏松组,分析3组不同性别腰椎BMD的差异及腰椎BMD与各血脂参数的相关性。以腰椎BMD为因变量,男性和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男性骨量减低组TC和LDL-C均高于骨量正常组(P均<0.05);女性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低组TC高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低组LDL-C高于骨量正常组(P均<0.05)。男性腰椎BMD与年龄、BMI及HDL-C均呈负相关(P均<0.05),女性腰椎BMD与年龄、TC、TG及LDL-C均呈负相关(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是导致中老年人腰椎BMD下降的危险性因素。结论 血脂异常与中老年腰椎BMD下降存在相关性,年龄是导致中老年人腰椎BMD下降的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与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18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分为两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102例设为观察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78例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血浆血清SF、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CRP),以及与SF的相关性。根据SF值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血清SF升高组(SF300 ng/ml)和血清SF正常组(20~300 ng/ml),分析患者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评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以及与SF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硬化患者TG、TC、LDL-C、CRP、SF等浓度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DL-C明显低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F浓度与TC、TG、LDL-C、CRP呈正相关(P均0.05),血清SF浓度与HDL-C浓度呈负相关(P0.05);血清SF升高组患者IMT、斑块评分、Crouse积分明显高于血清SF正常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蛋白浓度与IMT、斑块评分、Crouse积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SF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与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标如TC、TG、LDL-C呈正相关,与HDL-C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脂检测结果比值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健康体检的人群共2420例,收集纳入对象的主要病史资料,筛选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探查颈动脉粥样斑块,并根据检查结果分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组和对照组)。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并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组人群高血压比例、TC、LDL-C、HDL-C、TC/HDL-C、LDL-C/HDL-C 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C/HDL-C、LDL-C/HDL-C 是体检人群中颈动脉斑块产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脑卒中高危人群组 LDL-C、TC/HDL-C 和 LDL-C/HDL-C 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粥样板块的影响因素进行逐步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TC/HDL-C、LDL-C/HDL-C 纳入了回归方程,OR 分别为3.754、4.325。结论在普通人群和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预测颈动脉粥样斑块时,TC/HDL-C、LDL-C/HDL-C 较单项检测指标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脂与老年冠心病(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76例老年CHD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斑块组(138例)和无斑块组(138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检测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apo B)、脂蛋白(a)[Lp(a)]、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计算sd-LDL-C/LDL-C比值、LDL-C/HDL-C比值、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根据斑块指数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程度为0~3级4个级别。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各项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斑块组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史比例、吸烟史比例和血清sd-LDL-C、Lp(a)、apo B、sd-LDL-C/LDL-C比值、LDL-C/HDL-C比值均高于无斑块组(P0.05),其他指标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级、2级、3级患者血清sd-LDL-C、Lp(a)、apo B、sd-LDL-C/LDL-C比值依次升高(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d-LDL-C、Lp(a)、apo B、sd-LDL-C/LDL-C比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2、0.396、0.475、0.41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有吸烟史和sd-LDL-C、Lp(a)、apo B、sd-LDL-C/LDL-C比值升高是老年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2.203、2.147、1.514、1.829、1.412、1.376,P0.05]。结论老年CHD患者血清sd-LDL-C、Lp(a)、apo B水平和sd-LDL-C/LDL-C比值、LDL-C/HDL-C比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73例男性T2DM患者按骨密度测定结果分为骨质疏松(OP)组(A组)、骨量减少组(B组)、正常组(C组),检测3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析各成分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校正年龄因素后,3组间HDL-C、Hb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DL-C与腰椎L1-4骨密度存在负相关(r=-0.225,P<0.05),而TC、TG以及LDL-C与骨密度无相关(P>0.05)。结论男性T2DM患者HDL-C增加可能与骨密度降低有一定的关系,而年龄、HbA1c增加可导致OP发生。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 892例健康体检人员行双侧颈动脉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脂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年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照组间血脂水平比较:LDL-C在30~79岁、TC在30~59岁、TG在40~59岁年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于对照组(P0.05);HDL-C在40~49岁年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低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照组间不同水平血脂构成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体检人员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水平有关联,积极降低血脂尤其是LDL-C,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检测15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8 mm≤IMT1.0 mm为内膜正常组;1.0 mm≤IMT1.2 mm为内膜增厚组;IMT≥1.2 mm为斑块形成组。比较三组间多项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水平,并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特点。通过分析各指标与IMT的相关性,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三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程、血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TG)在斑块形成组高于内膜正常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内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均低于内膜正常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HbA1c水平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三个指标均最高,内膜正常组最低(P0.01);IMT与LDL-C(r=0.57,P0.01)、hs-CRP(r=0.55,P0.01)、HbA1c(r=0.53,P0.0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0.35,P0.01),与病程、UA、FPG、TC、TG无相关性;hs-CRP、HbA1c、IMT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s-CRP及HbA1c水平不稳定斑块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HbA1c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根据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1例。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不同时段的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3、6个月TC、TG、LDL-C显著降低,HDL-C明显升高,同时治疗组TC、L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显著下降,治疗组效果更好(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以显著降低其血脂水平,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00例,行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筛选出其中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157例(斑块组),同期选取200例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无颈动脉斑块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病率、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空腹血糖(GLU)、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等相关指标,分析其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病率、吸烟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的生化指标检测中的GLU、HCY、TG、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表明,年龄、吸烟、HCY、LDL-C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预测均有一定价值,其中HCY效能最高.[结论] 年龄、吸烟、HCY、LDL-C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Crouse斑块积分法量化评价颈动脉硬化(CAS)的严重程度,并以Crouse斑块积分值分组进行血压、血脂及血尿酸(BUA)水平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探讨血压、血脂及BUA水平与CAS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61名城镇居民,年龄35~75岁。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并记录双侧颈动脉内各个独立斑块的厚度并将所测得的所有独立斑块厚度相加后作为Crouse积分。同时检测记录血压值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BUA水平。依据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结果将261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140例(n=140),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组44例(n=44)和斑块形成组77例(n=77)。并分别对3组的血压、TC、TG、HDL-C、LDL-C、BUA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C、LDL-C及B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TG、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形成组的SBP、LDL-C及BUA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均P0.05),而两组间TG、TC和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斑块形成组中,受试者的SBP、LDL-C和BUA水平与Crouse积分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P0.05),而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DBP、TG、TC、HDL-C水平与Crouse积分均没有相关关系(均P0.05)。进一步通过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值发现:上述三者对Crouse积分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LDL-C(b=0.397,P0.01)、SBP(b=0.376,P0.01)和BUA(b=0.220,P0.05)。结论应用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法在颈动脉斑块定量评价上可靠性相对较高;SBP、TC、LDL-C及BUA水平均与CAS的发生有较密切关系,而HDL-C、TG和DBP水平与CAS关系不确切。BUA是影响CAS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8月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早饭后口服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每晚口服1次,10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1(ET-1)水平。两组患者在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停药12周,测定TG、TCH、LDL-C、HDL-C、NO、ET-1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的TG、TC、LDL-C、ET-1水平显著降低,HDL-C、NO水平显著升高(P<0.01)。颈动脉中膜厚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明显变小(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停药12周后与停药时比较,TG、TC、LDL-C、ET-1水平显著升高,HDL-C、NO水平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显著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血脂水平,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逆转,且需要长期坚持服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75例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和辛伐他汀20 mg/d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后3和6个月时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以及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时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治疗后3和6个月,2组血清TC、TG和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研究组TC和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6个月,2组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研究组IMT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能有效改善高血脂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瑞舒伐他汀逆转颈动脉IMT增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王莉  张帆  陈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1):2438-2439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和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6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72例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和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CI组和LI组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分为有斑块形成组(ACI-P组,LI-P组)和无斑块形成组(ACI-NP组,LI-NP组),比较其hs-CRP、血脂水平。结果 ACI组hs-CRP、TC水平高于对照组,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和LI组;LI组T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ACI-NP组和LI-NP组比较,hs-CRP在ACI-P组及LI-P组均明显升高,且LI-P组HDL-C降低(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及HDL-C水平降低,与颈动脉斑块形成、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应予以监测和及时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S)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男性健康体检病例460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测量血压,检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测定骨密度参数(T值和Z值),分析老年人群代谢危险因素和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MS组与非MS组相比,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FBG、TG、骨密度T值和Z值均偏高(t=11.708、5.718、5.784、8.104、11.309、2.429、2.135,均P<0.05),HDL-C偏低(t=8.120,P<0.05);骨密度与BMI成正相关(r=0.219,P<0.05),与年龄成负相关(r=-0.219,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肥胖对骨密度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水平变化,及其与血糖、血脂和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该院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增厚组和斑块组,每组各40例,比较3组血糖、血脂、血清MFG-E8和其他炎症因子水平,并分析血清MFG-E8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斑块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增厚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MFG-E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增厚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FG-E8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FPG、TC、LDL-C、TNF-α和hs-CRP呈负相关(P0.05),与TG和IL-10呈正相关(P0.05),与HDL-C无相关性(r=0.105,P=0.255)。结论血清MFG-E8可作为评估CAS病情严重程度的新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对颈动脉斑块体积的影响。方法 应用三维超声探头收集颈动脉斑块信息,并利用机器配备的VPQ软件分析计算得到颈动脉斑块体积。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斑块体积与常见脑血管影响因素(高血脂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的关系,同时分析斑块体积与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相关性,并根据斑块体积大小将斑块分为斑块较大组及斑块较小组,比较两组人群上述血脂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斑块体积与高血压病及高血脂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斑块体积仅与血脂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斑块体积与TC、LDL-C呈正相关,斑块体积与LG及HDL-C无明显相关性,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较大斑块组TC、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较小斑块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基于三维超声VPQ技术计算得到的体积能有效地反映斑块的大小,斑块的体积与血脂密切相关,高TC、LDL-C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更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月该院门诊随访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3例,根据性别将患者分为男性组(159例)和女性组(194例),根据年龄不同将男性组与女性组分为60~70岁和70~79岁两个亚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将男性组和女性组分为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两个亚组,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及病变情况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男性组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两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70岁者男性组与女性组TC、TG、HDL-C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者男性组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者男性组TG水平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TC、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者男性组TC和LDL-C水平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TG和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女性,尤其70~79岁者TC、TG和LDL-C水平明显高于男性,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患者性别不同血脂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及其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146例,其中7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CHD组,105枚斑块),余67例为非CHD患者(对照组,97枚斑块)。两组均行颈动脉超声、颈动脉超声造影及血脂检查,分析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CHD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分级以Ⅱ、Ⅲ级为主(73枚),对照组以0、Ⅰ级为主(61枚),两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HD组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与TC、sdLDL-C均呈正相关(r=0.512、0.681,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较好地反映CHD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且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与血脂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瘦素水平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89例老年男性T2DM患者按照指骨BMD分为3组,骨质疏松(A)组32例、低骨量(B)组36例及骨量正常(C)组21例,分别比较各组血浆瘦素、指骨BMD、BMI、血浆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HbA1c及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结果:相关性研究显示,老年男性T2DM患者血浆瘦素水平与BMI、指骨BMD呈正相关(r=0.32,r=0.43,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瘦素与BMI分别是影响指骨BMD的独立相关因素(r2=0.331,P<0.05)。结论:老年男性T2DM患者血浆瘦素水平与指骨BMD呈正相关,瘦素为影响指骨BMD的独立相关因素,瘦素参与调节骨代谢过程,可能为老年男性T2DM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