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济宁市农村中学生抑郁症状现状,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2019年3—4月随机抽取济宁市2所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15名农村初中生抑郁症状≥16分者218人(30.5%);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影响抑郁自评得分(F=7.397、4.169、P<0.05),不同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留守状况的学生抑郁自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留守状态的学生童年期不良经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抑郁症状得分呈正相关(r=0.198~0.48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父母离异(b=7.037)、家庭月收入5 000元以下(b=2.219、2.212)、儿童期遭受情感虐待(b=1.555)、性虐待(b=0.615)和情感忽视(b=0.203)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呈正相关(P<0.05)。结论 济宁市农村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童年期不良经历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风险,减少儿童期不良经历的发生有利于改善青少年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情况及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方法 2020年10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苏州某高职院校对在校大一、大二学生6 366名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童年期虐待评定量表”评价童年期虐待,采用“抑郁症状自评量表”评价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 该校大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23.6%,不同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是否有虐待经历的学生间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52~22.73,P值均<0.05)。男生有躯体虐待、性虐待经历者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4.6%、41.4%),女生有情感虐待、性虐待、总虐待经历者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6.8%、31.8%、2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60~13.04,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躯体虐待(OR=1.44,95%CI:1.07~1.94)、性虐待(OR=1.93,95%CI:...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江苏省南京市社会经济状况(SES)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采用父母职业类型、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3个变量衡量父母SES水平,于2009年及2010年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南京地区5个学校53个班级2 202名在校中学生进行2次调查。结果实际调查2 160名中学生,1年后随访调查2 118名中学生;随访前(44.0%)后(46.0%)比较,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重度抑郁症状比例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7,P=0.010);经多因素调整,低水平SES的中学生1年后随访存在抑郁症状的风险明显高于高水平SES中学生,即SES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关系;调整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c%)为家庭平均月收入最高。结论社会经济状况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存在负相关关系;应引起卫生、教育工作者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童年期创伤与知觉压力对青少年焦虑性抑郁障碍(ADD)的影响,为青少年ADD的临床心理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1月首发入住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120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焦虑/躯体化因子得分分为焦虑性抑郁障碍组(ADD组)和非焦虑性抑郁障碍组(nADD组),每组各60例。分别运用HAMD17、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测量抑郁水平、童年期创伤和知觉压力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ADD组童年期创伤与知觉压力对焦虑性抑郁的影响模式。结果 1)ADD组与nADD组在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受教育年限及抑郁病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DD组HAMD17总分、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虐待、童年期创伤总分、紧张感、失控感及知觉压力总分高于nA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8、11.374、5.333、4.080、7.796、8.829、11.854、13.276,P<0.01);3)ADD组HAMD17总分与童年期创伤总分、紧张感、失控感及知觉压力总分呈正相关(r=0.415~0.590,P<0.01);ADD组童年期创伤总分与紧张感、失控感及知觉压力总分呈正相关(r=0.306~0.390,P<0.01);4)ADD组知觉压力对焦虑性抑郁有直接路径影响效应(β=0.81,P<0.001),童年期创伤通过知觉压力对焦虑性抑郁有间接路径影响效应(β=0.567,P<0.001)。结论 焦虑性抑郁障碍青少年存在较多的童年期创伤经历和较高的知觉压力水平,知觉压力对焦虑性抑郁不仅具有直接影响,而且在童年期创伤对焦虑性抑郁的影响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州、新乡、沈阳和重庆4个地区1422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心理问题症状、童年期虐待经历及自杀行为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对自杀行为发生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童年期总体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人数(率)分别为7246(51.0%)、5824(41.0%)、5409(38.0%)、1039(7.3%)、2042(14.4%)、1174(8.3%)和548(3.9%)。男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情感虐待和自杀意念的检出率高于男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性虐待、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后,童年期虐待经历会增加男生自杀意念(OR=2.03,95%CI:1.72~2.40)和自杀计划(OR=1.93,95%CI:1.57~2.37)的发生风险,增加女生自杀意念(OR=2.45,95%CI:2.12~2.82)、自杀计划(OR=2.46,95%CI:2.02~3.00)和自杀未遂(OR=2.12,95%CI:1.61~2.78)的发生风险。除童年期躯体虐待与男生自杀未遂外,不同类型的童年期虐待均是男女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随着童年期虐待种类数的增加,男女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亦呈增高趋势(P<0.01)。持续受虐以及施虐人为父母/其他的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安徽省霍邱县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的1 417名初中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自编童年期虐待经历问卷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 417名初中生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61.3%,女生(66.7%)高于男生(56.6%),初二年级(64.4%)高于初一(62.4%)和初三年级(56.7%),非独生子女(63.5%)高于独生子女(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与父母的关系从差、一般到亲密,学习成绩从差、中等到好,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童年期遭受各种类型反复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反复虐待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遭受反复重度躯体虐待、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情感虐待、反复接触性性虐待和反复非接触性性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分别是未遭受上述虐待的1.989(OR=1.989)、1.436(OR=1.436)、1.698(OR=1.698)、2.834(OR=2.834)和2.235倍(OR=2.235)。结论童年期遭受反复虐待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江苏省南京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和抑郁症状分布情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于2010年9-10月随机抽取南京市5所学校2 11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的2 118名中学生中,具有1、2、3项及以上健康危险行为的中学生分别为21.6%、6.0%、4.4%;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6.0%,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9.4%、13.4%、3.3%;高中生、有健康危险行为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均高于初中生、无健康危险行为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健康危险行为项数的增加,抑郁症状检出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58.9,P<0.05),调整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c%)为14.8%。结论 健康危险行为是罹患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结合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暴露类型和时相探索ACEs暴露模式,探索ACEs暴露模式与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关联及关联的性别差异。方法 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广东省阳江市和河南省郑州市部分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 853份。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ternational questionnaire, ACE-IQ)调查ACEs暴露情况,通过潜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探索ACEs暴露模式,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露模式与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关联及性别差异。结果 根据LCA可将ACEs暴露模式分为高ACEs(10.0%)、高虐待忽视(20.3%)、中等ACEs(26.7%)和低ACEs(43.0%)4组。与低ACEs暴露相比,其余ACEs暴露模式均能增加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发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ACEs组:OR=5.37,95%CI:4.74~6.08;高忽视虐待组:OR=2.30,95%CI:2.06~2.60;中等ACEs组:OR=1.53,95%CI:1.37~1.70);暴露于同等水平ACEs时,女生发生心理亚健康的风险均高于男生(高ACEs组:ROR=1.96,95%CI:1.52~2.52,P<0.001;高忽视虐待组:ROR=1.60,95%CI:1.27~2.00;中等ACEs组:ROR=1.31,95%CI:1.06~1.63)。结论 ACEs暴露与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有关,女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减少ACEs暴露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童年期遭受多类型虐待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为预防大学生抑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8-05-02-2018-05-25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宁夏2所高校的2 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大学生童年期遭受虐待情况和抑郁状况。结果 2 120名大学生童年期虐待的检出率为35.99%,多类型虐待检出率为19.29%。多类型虐待者抑郁得分(45.26±7.43)分高于一种虐待者(41.03±8.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0,P<0.001。虐待种类由1种增加至4种时抑郁检出率(χ2=301.933,P<0.001)及得分(F=85.874,P<0.001)均相应增加,当由4种增加至5种时抑郁检出率(χ2=301.933,P<0.001)及得分(F=85.874,P<0.001)不再增加。虐待种类由1种增加至3种时,轻度、中度及重度抑郁检出率均增加(χ2=373.520,P<0.001),且以轻度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女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的潜在类别,并进一步探究其与进食障碍的关联。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期创伤问卷和进食态度量表,于2020年12月在山东省济南市选取3所院校共计655名女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对童年期创伤经历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类别与进食障碍的关联性。结果 女大学生童年期创伤分为无/低创伤组(73.9%)、高创伤组(4.3%)和高忽视组(21.8%)。调整自评人际关系、自评学习压力后,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创伤组(OR = 12.771,95%CI:5.555~29.360,P<0.01)和高忽视组(OR = 4.530,95%CI:2.935~6.992,P<0.01)与进食障碍存在关联。结论 女大学生童年期创伤具有明显的类别特征,且高创伤组和高忽视组是进食障碍的危险因素,今后应精准识别童年期创伤的潜在类别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干预进食障碍。  相似文献   

11.
肥东农村中学生焦虑与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突增与性生理逐渐成熟的时期 ,心理发育经历一个渐趋完善的过程 ,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以及生理成熟的压力易在中学生中形成不良的情绪症状 ,其中焦虑、抑郁情绪最为常见 ,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农村中学生面临的升学、就业和生活的压力更大 ,他们的焦虑、抑郁症状是否更为常见 ,父母文化程度、学习成绩以及所处年龄和年级与焦虑、抑郁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取肥东县古城中学 1110人 ,收回有效问卷 876份 ,其中男 5 45人 ,女 331人 ,年龄 12~ 19岁。1.2 方法 :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  相似文献   

12.
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于2013年5月方便选取安徽省蚌埠市3所小学,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对参加研究的3~4年级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同时开展问卷调查,其中学生问卷包括童年期受虐待经历(情感、躯体和性虐待)和抑郁症状等;父母问卷包括父母学历和家庭经济条件等信息。2017年3月进行随访。基线抑郁症状采用儿童抑郁量表评价,随访期抑郁症状采用《心境与情绪问卷》评价。建立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结果 2013年基线调查1 172名学生,4年后随访1 021名(87.1%)。基线童年期虐待经历报告完整的学生为1 126名,其中躯体、情感和性虐待报告率分别为12.8%(144/1 126)、11.1%(125/1 126)和10.9%(123/1 126)。基线与随访期抑郁症状报告率分别为7.0%(82/1 172)和12.3%(126/1 021)。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调整基线抑郁症状、随访时年龄、性别、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离婚、BMI分类后,童年期情感虐待经历(OR=1.86,95% CI:1.03~3.36;P=0.039)和躯体虐待经历(OR=2.37,95% CI:1.39~4.03;P=0.001)增加青春期抑郁症状发生风险。结论 童年期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可能增加青春期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安徽省2个地区整群选取9所中学的5141名学生进行童年期虐待和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调查.结果童年期重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精神虐待、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分别为29.9%、64.8%、51.4%、5.3%和24.5%.初中、高中和职高男生童年期的重度躯体虐待、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女生(53.1%)童年期精神虐待发生率高于男生(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84,P< 0.05).初中学生5种类型虐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高中学生的中度躯体虐待和精神虐待发生率相对较高.在初中、高中和职高学生11种不良饮食心理行为中,有9种发生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虐待是11种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的饮食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在不同类型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及性别差异,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2月-2018年1月选取沈阳市某寄宿制中学1 086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一般人口学特征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ACEs、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评分的关联性,自举(Bootstrap)程序和PROCESS软件检验睡眠质量的中介效应。结果 ACEs与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得分呈正相关(r=0.194、0.378,P<0.01),睡眠质量得分和抑郁症状得分呈正相关(r=0.361,P<0.01)。总样本中,调整混杂因素后,睡眠质量在ACEs、虐待和忽视与抑郁症状关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14.58%、21.66%、11.60%;睡眠质量在家庭功能不全与抑郁症状关联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59.79%。女生中睡眠质量在ACEs及其各维度(虐待、忽视、家庭功能不全)与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均高于男生。 结论 睡眠质量在ACEs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中起中介作用,提高中学生尤其是女生的睡眠质量,有助于ACEs经历者抑郁症状的防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少年适应性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为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3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苏州市12所中学初一至高三的学生2 902人为调查对象,由学生本人独立填写自制社会人口学特征表、青少年适应量表(修订版)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当场回收问卷。应用EXCEL 2010和Epi Data 3.10进行数据整理,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年级、是否入学新生、父母外出工作情况、情绪适应、社会适应、学习生活适应是青少年抑郁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OR(95%CI)分别为1.815(1.531~2.151),3.334(2.421~4.592)、3.217(2.324~4.453)、3.593(2.625~4.918)、2.992(2.169~4.127)、2.204(1.588~3.059),0.739(0.621~0.880),2.071(1.677~2.557),0.847(0.826~0.869),0.836(0.815~0.858),0.833(0.811~0.856);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成长环境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病风险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外出工作情况、情绪适应、社会适应、学习生活适应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青少年适应性越好患抑郁症状的风险越小,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方法 在安徽省4个县各方便抽取4个中学,每所中学分别在初一至高三每个年级随机整群抽取1~2个班级,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0 894份。结果 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报告率为8.5%;反复中度躯体虐待报告率为23.6%;反复情感虐待的报告率为20.4%。青少年总体自伤报告率为22.3%,自伤的报告率与3种童年期反复虐待的经历呈相关趋势,童年期3种虐待经历是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不同类别和程度的童年期反复躯体虐待和反复情感虐待经历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安徽省妇女孕早期焦虑抑郁共患(CAD)现状,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对孕早期CAD的影响。方法 在孕早期孕妇中采用问卷方式收集孕妇基本信息和ACEs,并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孕妇抑郁及焦虑状况。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Es类型和ACEs累积评分与CAD的关系。结果 3 521名孕妇纳入分析,CAD与ACEs检出率分别为14.3%和18.7%。家庭功能障碍、忽视、虐待的检出率分别为10.5%、9.1%、5.8%,均是CAD的危险因素(P<0.001)。随着ACEs累积分数的增加,CAD的发生风险也在增加(1分:OR=2.76,95%CI:2.11~3.62; 2分:OR=4.57,95%CI:2.88~7.25; ≥3分:OR=7.31,95%CI:4.56~11.70; 均P<0.001)。结论 ACEs与孕早期CAD存在关联,且存在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南京市中学生抑郁障碍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地区5个学校53个班级2202名在校中学生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问卷调查。[结果]实际调查2160名中学生,调查率98.1%。SDS抑郁自评量表总粗分(X)为38.71±7.82、标准总分(Y)为48.51±9.77。2160名中学生中检出抑郁症状951人,检出率为44.0%。其中轻度抑郁人640(29.6%)、中度抑郁274人(12.7%)、重度抑郁37人(1.7%)。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习成绩、中等强度活动频次、睡眠时间、与家人朋友相处、与同学相处、经常去网吧与抑郁症有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南京中学生抑郁症的比例较高,应当引起卫生官员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学生群体的自尊水平及其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二维自尊量表(SLCS-R)和儿童抑郁量表(CDI)对51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总体自尊水平呈正态分布,K-S检验的Z值为1.06(p>0.05);男、女生总体自尊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p<0.01);总体自尊水平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3,p<0.01);自尊水平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49,p<0.01)。结论中学男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生;高一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年级;抑郁水平与自尊具有相关性。提高中学生的自尊水平有利于预防抑郁症状的发生,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武汉市中小学生人格特质、心理弹性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市5所小学(5~6年级)、3所初中(7~9年级)以及2所高中(高一年级)共10所学校的10~17岁中小学生共6019人。其中男生3071,女生2948人;小学生2420人,初中生2912人,高中生687人。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和大五人格量表简版(the NEO-five factor inventory,NEO-FFI)进行自评式问卷调查,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中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因素。结果被调查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0.5%(635/6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级和家族抑郁史后,中小学生神经质水平越高(OR=4.53,95%CI 3.88~5.28)、开放性水平越高(OR=1.33,95%CI 1.18~1.50),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可能越大;而外向性水平越高(OR=0.70,95%CI 0.62~0.79)、严谨性水平越高(OR=0.77,95%CI 0.67~0.90)、心理弹性水平越高(OR=0.77,95%CI 0.67~0.88),中小学生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可能性越小。结论神经质和开放性水平与武汉市中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成正相关;外向性和严谨性以及心理弹性水平与中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成负相关,提示培养中小学生良好人格特质、提升心理弹性水平,有助于预防中小学生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