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观察长时程高电压背根神经节射频脉冲(PRF)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100例胸部急性或亚急性期(≤3个月)带状疱疹,分为普通PRF组(A组)和长时程高电压PRF组(C组),每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T0)、治疗后1周(T1)、1个月(T2)、3个月(T3)的疼痛(NRS)评分、睡眠干扰评分(SIS);以及3个月(T3)时患者对病情变化的总体印象评分(PGIC)和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RS、SIS评分均减低,且C组更明显(P<0.05);C组PGIC评分优于A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长时程高电压背根神经节射频脉冲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能更有效降低疼痛评分,改善睡眠质量,效果优于普通射频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脉冲射频术(PRF)和射频热凝术(RFTC)对原发性眶下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6例原发性眶下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PRF组和RFFC组,分别行PRF和RFTC.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于术前、术后1 h和1、7、15 d及1、3、6个月行数字疼痛评分(NRS),评估疼痛缓解程度(PR)和治疗有效率.结果 RFTC组第1、2、3次手术前、后阻抗分别为(490 ±86)Ω和(424±82)Ω、(492±90)Ω和(432±84)Ω、(481±98)Ω和(409±85)Ω,术后明显降低(P均<0.05);PRF组和RFTC组术前NRS评分分别为9(7~10)分和8.5(7~10)分,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术前(P均<0.05);PRF组在第7、15天的PR为3分(0~4分),RFTC组为4分(3~4分),PRF组低于RFTC组(P<0.05);但2组各时间点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RF组术后出现麻木,但1周内消失;而RFTC组患者麻木严重.结论 PRF对原发性眶下神经痛的近期疗效与射频热凝术一致,但神经损伤症状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水冷射频治疗头面部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估水冷射频治疗头面部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对11例头面部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经传统射频治疗后效果欠佳患者行水冷射频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7天、14天、1个月和6个月时疼痛数字评分(NR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NRS显著下降(P<0.01),术后出现治疗局部软组织肿胀,1~2周内缓解.结论:水冷射频治疗头面部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HZ)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6个月)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6个月后VAS评分≥3分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102例为病例组,与其年龄、性别、受累神经节段相匹配且未发生远期疼痛的患者102例为对照组,对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前驱痛(OR=4.26,95%CI:2.09~8.69)、糖尿病(OR=4.06,95%CI:1.62~10.07)、72 h内使用抗病毒药物(OR=0.26,95%CI:0.12~0.55)、使用钙通道调节剂(OR=0.35,95%CI:0.17~0.75)、阿片类药物使用<4周(OR=0.29,95%CI:0.11~0.74)、阿片类药物使用≥4周(OR=1.87,95%CI:0.79~4.45)、72 h内就医(OR=0.61,95%CI:0.28~1.33)与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存在相关性。结论 前驱痛、糖尿病是HZ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的危险因素;72 h内使用抗病毒药物、使用钙通道调节剂、阿片类药物使用<4周是HZ急性期疼痛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102例接受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的PH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总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根据治疗后6个月的SF-MPQ总分及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疗效良好组(44例)和疗效不佳组(58例)。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法分析影响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下降(P<0.05),且疗效良好组各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均较疗效不佳组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β=0.972,95%CI(1.084,6.448),P=0.033]、病程>6个月[β=1.211,95%CI(1.243,9.068),P=0.017]、治疗前疼痛VAS评分7~10分[β=1.029,95%CI(1.642,4.769),P<0.001]均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利多卡因作为神经阻滞药物[β=-0.792,95%CI(0.235,0.873),P=0.019]、持续使用镇痛药物时间>2周[β=-1.047,95%CI(0.164,0.749),P=0.007]是疗效的保护性因素(P<0.05)。 结论 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可有效缓解PHN,其疗效与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治疗时采用的神经阻滞药物种类、持续使用镇痛药物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鞘内注射、神经干三氧水注射、半月神经节三氧水注射、C形臂引导下半月神经节高电压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联合三氧水注射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疗效。方法:收集航空总医院2016年6月至2022年3月因头面部PHN接受治疗的病人信息,按治疗方法分为四组:鞘内注射组35例、神经干三氧水注射组26例、半月神经节三氧水注射组35例、半月神经节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三氧水注射组12例,术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BNI)疼痛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估病人疼痛程度与睡眠质量并观察不良反应,痛觉异常由von Frey实验评估。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VAS、BNI、PSQ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且6个月时半月神经节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三氧水注射组低于其他三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单次和两次脉冲射频(PRF)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ZRN)疗效。方法 选择ZRN并且接受PRF治疗的住院患者。根据PRF次数分为单次PRF组46例和两次PRF组35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1 d及1周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24、1.06、1.28,P均>0.05);两次PRF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单次PRF组(t分别=1.86、2.45、2.84,P均<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38、1.54,P均>0.05);两次PRF组术后1 d、术后3个月、6个月PSQI评分均低于单次PR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69、2.14、2.57,P均<0.05)。结论 两次PRF治疗较单次能更好缓解ZRN患者疼痛评分,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治疗难治性眶下神经痛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49例药物和神经阻滞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眶下神经痛患者行脉冲射频治疗。记录术后1 d、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RS),以治疗后患者NRS=0或NRS降低50%以上为标准计算有效率,并记录卡马西平用量及副作用。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时有效率分别为67%、67%、65%、59%及51%。除8例(16%)患者脉冲射频术后出现短暂(1个月内)轻微麻木感外无其他严重副作用。结论脉冲射频治疗难治性眶下神经痛患者安全、有效,有望成为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探讨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早期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治疗后疼痛减轻程度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胸腰部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150例,年龄60~89岁。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普瑞巴林组,每日2次,每次口服普瑞巴林150mg;脉冲射频组,病损神经背根神经节接受脉冲射频治疗;脉冲射频+普瑞巴林组,每日普瑞巴林口服2次,每次150 mg,病损神经背根神经节接受脉冲射频治疗。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 3个月的疼痛评分情况,记录3个月内镇痛药曲马多及普瑞巴林的用量和服药持续时间。用发生PHN的例数/总病例数评定3组PHN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射频联合普瑞巴林组VAS评分均低于普瑞巴林组(P<0.01)及射频组(P<0.01)。射频联合普瑞巴林组每日普瑞巴林口服药量小(P<0.05)且服药时间短(P<0.01),辅助镇痛药曲马多每日用量小(P<0.01),服药时间短(P<0.01)。与普瑞巴林组及射频组相比,射频联合普瑞巴林组PHN的发生率为3.92%。结论: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早期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可明显减轻疼痛并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选取接受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者117例,随访(24.6±2.91)个月,根据术后心房颤动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析其术前临床资料,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17位患者完成术后随访,术后复发共43例(36.7%),组间比较显示体质量指数、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病程、左房内径、高密度脂蛋白、尿酸水平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病程(P=0.000;OR:1.344;95%CI:1.164~1.552)、高密度脂蛋白(P=0.017;OR:0.060;95%CI:0.006~0.601)、尿酸(P=0.000;OR:1.009;95%CI:1.004~1.014)。结论心房颤动病程、高密度脂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是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揿针疗法联合脉冲射频(PRF)术对老年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背根神经节PRF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揿针疗法。观察两组患者诊疗前(T0)、诊疗后1周(T1)、诊疗后2周(T2)、诊疗后4周(T3)、诊疗后8周(T4)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疼痛数字评分(NRS)、普瑞巴林日用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T1~T4的NRS、PQSI、普瑞巴林日口服量明显降低(t分别=2.41、2.95、7.48、7.41、2.02、6.43、10.83、13.34、2.36、1.90、2.84、4.87,P均<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T1~T4的NRS、PQSI、普瑞巴林日口服量均明显低于T0(P均<0.05)。结论 揿针疗法联合PRF...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脉冲射频治疗难治性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20例,既往口服常规推荐剂量的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联合非甾体类及阿片类镇痛药物时间超过1个月且效果不佳或不耐受,既往曾接受皮内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效果不佳.C型臂引导下采用脉冲射频治疗受累胸神经根.采用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表综合评定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中19例有效,1例患者术后12个月复发.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12个月的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分值分别为24.70±5.28,13.75±6.15,8.90±3.18,6.25±3.89,其中除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SF-MP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前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脉冲射频术治疗难治性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较确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王刚  吴蔚  杨坤  张琼 《中国康复》2017,32(1):63-64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术治疗隐神经髌下支卡压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患者63例,随机分为A组32例和B组31例,分别进行隐神经髌下支的射频热凝术治疗与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数字疼痛评分法(NR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分。结果:2组术后1周、3及12个月NRS及TUG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2组术后1周时NRS及TUG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在术后3及12个月NRS及TUGT评分更低于B组(P0.05)。结论:隐神经髌下肢射频热凝术治疗能有效缓解隐神经髌下支卡压征的疼痛症状、缩短起立-行走时间,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远期疗效以射频热凝术组为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684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8~12个月支架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解放军第94医院行PCI术治疗的684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患者发生ISR的相关性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于术后8~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是冠脉CT,其中发生再狭窄45例,未发生再狭窄639例。再狭窄组在性别、吸烟、HbAc、LDL-C方面与未发再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7.120,95%CI:1.380~10.417)、吸烟(OR=2.419,95%CI:1.006~6.515)、支架长度(OR=1.583,95%CI:1.032~2.593)和支架数量(OR=2.821,95%CI:1.123~3.780)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40mg阿托伐他汀(OR=1.553,95%CI0.610~0.950)、支架直径(OR=0.632, 95%CI:0.385~0.933)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结论糖尿病、吸烟、支架长度和支架数量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40mg阿托伐他汀和支架直径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hort-term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t-SCS)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神经痛(zoster-associated neuralgia, ZAN)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1日就诊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疼痛科,确诊为ZAN并接受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疗效,并使用Lasso回归筛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C指数评估模型。结果:共纳入91例病人,st-SCS治疗后,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显著减低,病人睡眠质量改善,普瑞巴林及加巴喷丁的平均用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长病程(course, OR 7.0232, 95%CI 1.2551-39.299, P=0.0265)、高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P, OR 1.6808,95%CI 1.0513-2.6874, P=0.03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对可能引起带状疱疹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收集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共101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信息,定义PHN为出疹90天后仍有疼痛。将年龄、性别、早期治疗、疼痛程度、疱疹面积、高血压、糖尿病、免疫疾病等列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向前逐步法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结果:研究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风险因素中年龄(P<0.0001,OR=1.125,95%CL1.062~1.191)、疼痛程度(P=0.0003,OR=5.598,95%CL)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危险因素;疱疹位置(P=0.0069,OR=0.131,95%CL 0.030~0.573)、早期抗病毒治疗(P=0.0059,OR=0.019,95%CL 0.001~0.321)、抗病理神经痛治疗(P=0.0190,OR=0.136,95%CL 0.026~0.720)为有利因素。结论:重视高年龄、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患者,早期进行抗病毒、抗病理神经痛治疗能有效预防疱疹后神经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早期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治疗对带状疱疹神经痛(zoster related neuralgia,ZRN)临床疗效的影响,为提高ZRN临床疗效和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背根神经节双极手动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效果。方法:87例病程超过3个月的PHN患者,CT引导下给予背根神经节双极手动脉冲射频900s,记录患者治疗前、术后1 w,4 w,8 w及12 w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情况,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明显降低(P<0.05),生活质量(SF-36)明显改善(P<0.05),整个治疗过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背根节双极手动脉冲射频对病程超过3个月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第五对脑神经即三叉神经第一支(V1)联合颈2-3(C2-3)后内侧支脉冲射频治疗额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30名额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V1脉冲射频组(V组,n=15)和C2-3后内侧支联合V1脉冲射频组(C组,n=15)。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7、14天、1、3、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治疗的副作用;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7、14天及1个月的曲马多日用量;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3、6个月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值、曲马多日用量及PSQ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第1天,C组VAS值及曲马多日用量均明显低于V组(P<0.05);但随后各时点两组VAS值、曲马多日用量及PS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额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联合C2-3后内侧支脉冲射频可增强即时V1的射频镇痛效果,但远期疗效无区别。  相似文献   

20.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急性带状疱疹愈合后1个月仍持续存在的一种疼痛,为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我国PHN的发病率为9%~34%[1],其治疗以药物为基础,常结合微创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方法。射频治疗模式包括连续射频(continuous radiofrequency,CRF)和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PRF临床较为常用,因其不引起神经改变,可避免对痛觉和触觉纤维造成热凝损伤,疼痛缓解效果好,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较少。缺点是镇痛效果持续时间短,不少病人需反复治疗;而CRF易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治疗后虽然疼痛缓解时间长,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相对较多[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