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时间对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9月在我院确诊并行PCI治疗的12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照发病至PCI时间分为3组,即A组(0~<6 h)46例,B组(6~<12 h)41例,C组(12~24 h)39例。观察比较3组病人术后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总死亡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结果术后A组、B组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显著优于C组(P<0.05),A组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显著优于B组(P<0.05),病人行PCI术越早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越优;术后病人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总死亡率A组、B组显著低于C组(P<0.05),A组低于B组(P<0.05);A组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术后LVEF为A组、B组高于C组,A组高于B组,随PCI手术时间提前呈升高趋势,病人LVEDD为A组、B组低于C组,A组低于B组,随PCI手术时间提前呈降低趋势;术后病人血清BNP、CK-MB、cTnI A组、B组低于C组(P<0.05),A组低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PCI术时间越早预后越好,死亡率越低,但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因此应在及早行PCI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及预防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缩短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始时间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价值。方法171例STEMI,根据发病到开始PCI时间分为3组:<3h(A组,43例),≥3h、<6h(B组,58例),≥6h、<12h(C组,70例)。其中18例应用远端保护装置。比较3组术后TIMI3级率、ST段无回落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TIMI3级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ST段无回落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STEMI直接PCI中,与3h后开始PCI比较,3h内PCI可显著提高TIMI3级率,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心功能和近期预后;3h后介入治疗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内逆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内科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直接PCI组(A组)、血栓抽吸+PCI组(B组)、PCI+冠脉内正向溶栓组(C组)及冠脉内逆向溶栓+PCI组(D组),每组各30例。比较4组基线资料、术后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数计数(CTFC)、2 h ST段回落率(STR)≥50%的比例、无复流/慢血流(NR/SF)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cTnI)和B型利钠肽(BNP)峰值。记录随访3个月的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及TIMI出血情况,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D组与A、B、C组比较,术后TIMI血流≤2级发生率、CTFC、NR/SF发生率、cTnI及BNP峰值显著降低,术后2 h STR≥50%的比例、LVEF显著升高(P<0.05);(2)随访3个月D组心力衰竭再住院发生率显著低于A、B、C组,且LVEF显著升高(P<0.05);(3)随访3个月,4组TIMI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再灌注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01例首发STE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按症状发作至再灌注的时间(t)分为3组:t≤3h为A组,37例;3h0.05)。B组及C组PCI术后MBG0/1(58.06%、57.58%)和ST段回落不全(STR<50%)的比例(51.61%、54.55%)均高于A组(32.43%和27.03%,P<0.05),B组与C组间MBG、STR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及C组在30d随访期间的死亡率、Killip分级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在STEMI急诊PCI中,12h内不同时间组获得TIMI 3级血流的比例相同,但再灌注时间<3h的患者心肌组织灌注水平提高,近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再灌注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101例首发STE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按症状发作至再灌注的时间(t)分为3组:t≤3 h为A组,37例;3 h0.05).B组及C组PCI术后MBG0/1(58.06%、57.58%)和ST段回落不全(STR<50%)的比例(51.61%、54.55%)均高于A组(32.43%和27.03%,P<0.05),B组与C组间MBG、STR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及C组在30 d随访期间的死亡率、Killip分级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 结论:在STEMI急诊PCI中,12 h内不同时间组获得TIMI 3级血流的比例相同,但再灌注时间<3 h的患者心肌组织灌注水平提高,近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发病12 h内195例成功接受PCI的STEMI患者。PCI后12 h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检测,随访6个月记录心脏不良事件。根据其中性粒细胞水平分为3组:中性粒细胞4.78×109/L组(A组),32例;中性粒细胞4.78~8.79×109/L组(B组),118例;中性粒细胞8.79×109/L组(C组),45例。结果:①急诊PCI后B组和C组患者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0~1级所占比例高于A组、TMPG达3级所占比例低于A组(均P0.05);②C组心功能Killp分级≥2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和B组(均P0.05);③随访6个月时C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均P0.05)。结论:STEMI患者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越高,心肌灌注越差。PCI后中性粒细胞数早期监测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临床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心内科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 12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术提示血栓积分≥2分的患者行血栓抽吸和PCI治疗为A组(65例),CAG术提示血栓积分2分的患者直接行PCI治疗为B组(55例),比较两组术后TIMI血流、心肌染色分级(MBG)、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酶峰时间、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50%比率、院内死亡率。结果 A组TIMI血流分级、MBG分级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心肌酶达峰时间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术后LVEF、术后两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50%比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高负荷的急性STEMI急诊PCI治疗中,能改善急性STEMI患者的TIMI血流、MBG分级,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监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评价其与局部微循环障碍及STE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16年3月~2017年6月就诊于柳州市人民医院CCU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共91例,根据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时TIMI血流进行分组,TIMI 3级为对照组(71例),TIMI 0-2级为微循环障碍组(20例),比较术前、PCI术后6 h、24 h、7 d动脉血乳酸,心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病程中记录以下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结果研究显示,微循环障碍组术后6 h及7 d的动脉血乳酸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及术后24 h动脉血乳酸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微循环障碍组cTnI峰值较高(P0.05),且微循环障碍组术后第7天CKMB值高于对照组(P0.05)。微循环障碍组超敏C反应蛋白、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总心血管事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循环障碍组LVEF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乳酸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乳酸值与cTnI峰值、第7 d CKMB、NT-proBNP、LVEF、心源性死亡显著相关。结论围手术期的乳酸监测可以作为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一种有效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发病6~12h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再流的影响。方法:将症状发生至急诊PCI6~12h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记录两组基础临床情况、PCI后无再流、心力衰竭、住院期间及术后180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梗死相关动脉(IRA)PCI后TIMI3级血流发生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PCI前IRA TIMI 3级血流、术后梗死区心肌灌注分级(TMP)3级明显增加,无再流发生率降低(P<0.05)。心力衰竭减少27.4%,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相似,但于术后180d降低10.85%(P<0.05)。结论:急诊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发病6~12h的STEMI患者,可进一步减少无再流发生,提高心肌灌注,并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发病6~12 h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再流的影响. 方法:将症状发生至急诊PCI 6~12 h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记录两组基础临床情况、PCI后无再流、心力衰竭、住院期间及术后180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梗死相关动脉(IRA)PCI后TIMI 3级血流发生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PCI前IRA TIMI 3级血流、术后梗死区心肌灌注分级(TMP)3级明显增加,无再流发生率降低(P<0.05).心力衰竭减少27.4%,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相似,但于术后180 d降低10.85%(P<0.05). 结论:急诊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发病6~12 h的STEMI患者,可进一步减少无再流发生,提高心肌灌注,并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大面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尽早床旁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对预后的观察。方法:选取发病12~72h的STEMI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IABP组72例,对照组78例,2组均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IABP组同时床旁应用IABP。2组均于发病10~14d行冠脉造影,必要时行PCI术,评价梗死相关血管PCI术前及术后冠脉血流,术后4周心功能、IABP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PCI术前TIMI血流、PCI术后4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大面积STEMI患者择期行PCI,尽早床旁应用IABP能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改善心功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中TIMI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入院STEMI患者48名,分为试验组(盐酸替罗非班+PCI)27例和对照组(直接PCI)21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结果试验组于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使PCI前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提高,试验组达1级血流者比例高于对照组(37%比9.5%,P<0.05);对照组完全闭塞者比例明显高于试验组(38.1%比7.4%,P<0.01);两组患者PCI术后TIMI3级血流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MI2级血流比例试验组低于对照组。结论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可改善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时机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92例新发老年STEMI患者施行PCI治疗,根据发病距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时间分为两组,12 h内为急诊PCI组(56例),12 h后为择期PCI组(36例).比较两组TIMI血流情况,术后Killip心功能分级及术前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急诊PCI组TIMI 3级血流患者比例高于择期PCI组(P<0.05),两组术后1、3个月时左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P<0.05),急诊PCI组术后1、3个月超声心动图指标明显优于择期PCI组(P<0.05).结论 急诊PCI及择期PCI均能改善老年STEMI患者左心功能,而急诊PCI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力衰竭(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近期和中期疗效。方法206例ST抬高AMI患者,伴心衰和(或)休克90例。对心衰和(或)心源性休克患者行PCI58例、药物溶栓20例、一般治疗12例(未行再灌注组);比较PCI组和溶栓组的住院时间、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功能恢复情况,观察PCI组血管开通时间、TIMI血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CI组、溶栓组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8.3%和65.0%(P<0.01),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3天±3.5天和20.5天±4.4天,住院及随访期间死亡率PCI组6.9%,溶栓组25%(P<0.05)。PCI组两亚组术后心功能恢复均好于溶栓组(P<0.01和P<0.05)。结论PCI与溶栓相比,能及时开通血管且开通率高,术后心功能恢复较好,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前降支开口病变采用两种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患者87例,其中男66例,女21例,年龄41~75岁,平均(61.9±8)岁,随机分为A、B两组,A组(cross-over术)44例和B组(前降支支架精确定位术)43例;观察两组间即刻手术成功率、手术对比剂总量、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安全性,并且术后临床随访1、3、6、12、18个月,6~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终点事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A、B两组手术全部成功,但A组的对比剂总量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耗时明显比B组少。术后住院期间两组肌钙蛋白I指标相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在TIMI血流,A组的前降支有更好的冠状动脉血流灌注趋势。随访18个月结束时,A、B两组总的终点事件MACE的发生率分别为4.5%和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功能不全(NYHAⅢ~Ⅳ级)、心绞痛发生、PCI术后再发心肌梗死、再住院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降支开口病变行cross-over术较精确定位术相比更为简便、安全,远期临床疗效也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因STEMI入住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109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55例(PCI治疗时间窗为12~24 h),B组54例(PCI治疗时间窗为5~14 d).A组行延迟PCI治疗后予积极药物治疗,B组经积极药物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行延迟PCI治疗.于入院3d内、1个月、1年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判断左心功能的状况以及观察患者发病后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临床情况以及术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入院3d内左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1年两组患者左心功能均有改善,A组左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比B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复合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病死率等方面较B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错过最佳再灌注时机的急性STEMI患者在发病24 h内行延迟PCI治疗仍可使患者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PCI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发病12 h急诊PCI的STEMI患者240例随机分为早期组(冠状动脉造影前1~3 h应用替罗非班)和即刻组(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应用替罗非班),每组120例。观察2组PCI前后TIMI血流分级和梗死区心肌灌注(TMP)分级,PCI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结果与即刻组比较,早期组PCI前TIMI 3级血流和TMP 3级比例明显升高(30.8% vs 10.8%,33.3% vs 12.5%,P0.05);早期组PCI后TMP 3级明显升高(77.5% vs 51.7%,P0.05)。早期组发生MACE 3例,即刻组4例(2.5% vs 3.3%,P0.05)。结论对STEMI急诊PCI的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及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早期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116例STEMI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冠状动脉造影前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大剂量替罗非班组(A组25μg/kg,负荷剂量静脉推注)39例,常规剂量组(B组10μg/kg,负荷剂量静脉推注)39例,替罗非班负荷剂量均于3 min内静脉推注,继之0.15μg·kg~(-1)·min~(-1)静脉维持泵入36 h。对照组(C组)38例。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即刻和24 h ST段完全回落率、术后1周左右(5~7 d)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1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反复心绞痛发作)及TIMI出血事件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术前3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构成、危险因素、心功能Killip分级、治疗时间段、住院天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术后即刻TIMI 3级血流获得率A组(97.4%)和B组(89.7%)高于C组(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3组的TMPG 3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82.1%,B组:69.2%,C组:47.4%,P<0.01)。术后24 h ST段完全回落率及1周左右的LVEF,A组显著高于C组(64.1%比42.2%,61%±9%比55%±9%,P<0.05)。术后1个月随访,3组在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A组术后1个月反复心绞痛的发作率明显低于C组(2.6%比13.2%,P=0.04)。3组在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于急性STEMI患者,早期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可以获得更好的即刻造影结果,且并未明显增加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可提高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大面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发病12~72 h的STE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IABP组52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IABP组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床旁应用IABP 3~5 d。两组均于10~14 d后行冠脉造影及PCI术。评价梗死相关血管PCI术前及术后冠脉血流(TIMI)和术后4周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IABP组PCI术前、术后TIMIⅢ级高于对照组,PCI术后4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于大面积STEMI患者择期行PCI,早期应用IABP能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术后4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10 0例首次 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 A(有心绞痛史 ,5 5例 )、B(无心绞痛史 ,4 5例 ) 2组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12 h内行直接 PCI术。术前术后监测心肌酶变化 ;术后 2周行心血池显像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并观察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再梗死率、病死率。结果  (1) A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低于 B组 (P<0 .0 5 )。 (2 ) A组自溶现象发生率高于 B组 (P<0 .0 5 ) ;A组无再流现象发生率低于 B组 (P<0 .0 5 )。 (3) 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 B组 (P<0 .0 5 )。 (4 ) A组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再梗死率均低于B组 (P<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 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 ,并可减少直接 PCI术后无再流现象的发生 ,从而改善心室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