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与DVT合并肺栓塞(PE)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9月本院收治的新发DVT及DVT合并PE患者12例,其中新发DVT患者8例,DVT合并PE患者4例,选择同期无DVT或PE病史的1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行下肢静脉彩超、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血栓弹力图等检查.比较DVT患者及DVT合并PE患者在血栓弹力图相关指标如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最大血凝块强度(MA)、凝固角(Angel)、凝血综合指数(CL)的异同点.[结果]DVT组、DVT合并PE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R、MA、K、Angel、CL方面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在血栓弹力图指标上无明显差异,血栓弹力图在VTE中的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罕见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救治体会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17岁,于2010年10月28日在家自行生产一非足月男婴,过程顺利,无大出血史.11月17日感觉右下肢麻木、肿胀,不能上抬,无下肢皮肤发红,无胸闷、气促感,无发热.以右下肢丹毒曾予以抗炎治疗无效.次日检查D-二聚体11.9 mg/L;彩超提示右侧下肢深静脉全程栓塞,右侧大隐静脉栓塞;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提示右下肺动脉栓塞(图1).急诊以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1]收入院.家族中无类似的深静脉血栓病史.  相似文献   

3.
颛孙永勋  李建国  张炜 《新医学》2009,40(6):402-403
抗凝血酶缺乏症患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者并发急性肺栓塞。该文报道了1例抗凝血酶缺乏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急性肺栓塞病例。该例以运动后左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入院,行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超)示左侧股静脉、胭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制动、溶栓治疗稍好转,其后因突发意识丧失行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抗凝血酶活性显著降低,胸部CT动脉造影示大面积肺栓塞,追溯家族史,疑为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但因未能完善遗传学相关检查,故未能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4.
抗凝血酶缺乏症患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者并发急性肺栓塞。该文报道了1例抗凝血酶缺乏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急性肺栓塞病例。该例以运动后左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入院,行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超)示左侧股静脉、胭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制动、溶栓治疗稍好转,其后因突发意识丧失行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抗凝血酶活性显著降低,胸部CT动脉造影示大面积肺栓塞,追溯家族史,疑为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但因未能完善遗传学相关检查,故未能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150例,依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DVT组(n=48)和无DVT组(n=10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结果:DVT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500μmol/L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1.25%,83.33%,82.67%;D-二聚体430 ng/L时在同型半胱氨酸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9.17%,82.35%,81.33%;同型半胱氨酸联合D-二聚体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75%,96.08%,94.00%,同型半胱氨酸联合D-二聚体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明显高于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有关,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可作为评估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指标,且两者联合检测的评估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纤维蛋白原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肺栓塞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继发性肺栓塞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超声评价高度可疑肺栓塞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发现高度可疑肺栓塞(PE)患者合并有下肢深静脉血栓(DVP)的价值.方法 将161例临床及螺旋CT扫查高度可疑肺栓塞患者,按照是否有形成血栓危险因素和(或)深静脉血栓(DVT)症状分为两组.凡具有上述条件之一者为组1患者,共计118例;既无DVT症状也无危险因素者为组2,共计43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结果 超声检查发现组1有DVT者15例,其中发生在膝及膝以上者4例,发生在小腿者11例.组2无一例发现有DVT(95%可信度).组2在除外DVT的阴性预见性为100%(95%的可信度).结论 超声对发现高度可疑肺栓塞患者下肢DVT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联合床旁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69例重症监护室行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彩超检查结果,计算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截断值,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床旁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效能。结果:床旁彩超诊断无血栓组39例,血栓组30例,男女比例分别为26∶13和15∶15,平均年龄分别为(63.7±13.8)岁和(65.9±12.6)岁,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26(0.91,6.22)mg/L和6.72(3.33,13.24) mg/L(P0.05)。血浆D-二聚体截断值为4.54 mg/L,其对应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69.2%,阳性预测值为60.6%,阴性预测值为72.2%,诊断准确率为68.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大于4.54 mg/L可作为临床医师申请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的参考依据,从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9.
肺栓塞(PE)是指来自深静脉或肺血管的血栓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所引起肺循环障碍性疾病.栓子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它是PE的主要病因,95%的PE来自下肢DVT.因PE的症状不典型而且缺乏特异性,所以诊断困难,漏诊、误诊率很高.若未及时发现,病死率很高,所以它的早期诊断、治疗是改善PE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的凝结,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致残率高并有一定的死亡率[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直接关联,肺栓塞的栓子约90%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2]。DVT形成隐匿,常常在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堵塞肺动脉。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DVT是预防肺栓塞的关键。在预防DVT发生的研究中,虽然应用抗凝药物明显降低了DVT的发生率,但采用药物以外的方法来预防DVT的发生越来越受到重视。ICU患者具有高龄、卧床时间长、凝血功能异常、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多种危险因素,因此预防DVT的发生尤为重要[3]。已有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进一步了解D-二聚体检测在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溶栓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健康人群(NC组)30例做对照,DVT组29例,PE组21例,DIC组10例,溶栓组38例,分别检测D-二.聚体浓度.结果 DVT组、PE组、DIC组、溶栓治疗组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2.52±0.89)、(2.70±0.62)、(4.21 ±0.76)、(1.81±0.43)μg/L,各组D-二聚体浓度均较NC组[(0.83±0.32) μg/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对DVT、PE、DIC的诊断及溶栓治疗的监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唐素春  姜燕  王正梅 《护理研究》2012,26(33):3118-3119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的静脉血液回流障碍。DVT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致急性肺栓塞(PE)从而导致死亡或造成血栓后遗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会威胁母婴健康,并长期影响产妇生存质量[1]。据报道,孕产妇静脉血栓的发病率0.05%~0.30%,在围产期死亡病例中占10%[2],且孕产  相似文献   

13.
<正>肺栓塞(PE)是指由各种来源栓子引起的肺动脉阻塞,其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急性的肺循环障碍,其中以肺血栓栓塞症(PTE)最为常见,引发PE的血栓大部分来源于深静脉血栓(DVT)的脱落,PE和DVT共同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病(VTE)。以往的临床经验认为,PE的发病率明显低于DVT,是临床少见病,但是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1]显示,PE是一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漏诊率的  相似文献   

14.
肺栓塞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肺栓塞 (PE)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最多见的为肺血栓栓塞 (PTE)。PE漏诊率高达80 %以上 ,死亡率高达 2 0 %~ 30 % ,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1 ] ,经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的 ,病死率仅 2 %~ 8% [2 ] 。由于PE患者自觉症状轻重不一 ,临床征象具有非特异性 ,因此加强对PE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极为重要。1 病 因1 1 栓子来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导致PE的最主要的原因 ,60 %~ 70 %的DVT并发PE ,同时90 %~ 95 %肺动脉栓子来源于DVT[3] ;其次为来自肺、胰腺、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乳腺的癌栓 ,在我国以肺癌为多 …  相似文献   

15.
下肢骨折患者因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脱落引起肺栓塞而致患者死亡多有报道。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血管损伤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三大条件。下肢骨折时,在上述三种条件作用下容易形成DVT。早期发现并早期治疗DVT对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DVT有较高的准确性,近年临床尝试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预测血栓性疾病发生。本组通过血浆D-二聚体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来探讨诊断下肢骨折患者DVT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范萍  苗军  张蕾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5):1426-142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脊髓损伤患者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Waring报道,脊髓损伤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25%。Myllynen胡采用汜125I纤维蛋白原标记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筛查后发现,患者中存在深静脉血栓者几近100%,但其中大部分是小腿静脉丛血栓,无明显临床症状。研究表明,DVT是引发死亡率极高的肺栓塞的高危因素,DVT继发肺栓塞的发生率为1.5%~30%。由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在脊髓损伤患者发生率很高,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因此,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介入进行预防或治疗,对降低DVT发生率、预防肺栓塞、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临床并非少见,轻者造成血栓后综合症,长期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因肺栓塞(PE)而危及生命,我院1993年6月~2003年12月收治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9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栓塞(PE)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规律及在鉴别大面积肺栓塞与非大面积肺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研究对象84例,均经CTPA确诊为肺栓塞,探讨其血浆D-聚体结果及变化规律.结果 54例患者D-二聚体高于500 ng/ml(64.3%),大面积、次大面积PE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大面积组.结论 血浆D-二聚体仍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PE的首要手段之一,对鉴别大面积肺栓塞与非大面积肺栓塞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发病率日益增高[1].在腹部手术、骨科手术、产后以及创伤后、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中40%~65%会并发DVT,0.5%~2.0%的患者发生致命性肺栓塞(PE)[2].尤其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及创伤患者多长期卧床,极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20.
王自辉  李双成  李红霞  吴飞  王晓媛 《临床荟萃》2006,21(16):1200-12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常可遗留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诱发肺栓塞(PE)而致死。产妇是DVT的高发人群,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我们用蜜制金黄膏外敷治疗产后DVT,取得了止痛、消肿的满意疗效,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外治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