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脓肿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脑脓肿病人的临床资料,采取神经导航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结果无死亡病例。术后3周复查 MRI,其中脓腔消失6例,明显缩小的2例,残留病灶1例。随访6个月,MRI 证实脓肿已完全吸收6例,其中2例遗有明显的脑软化灶。失访3例。结论神经导航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脓肿具有定位精确、损伤小、术后康复快的特点,将成为神经外科医师治疗脑脓肿的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开颅手术和MRI神经导航下脑脓肿穿刺术治疗脑脓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23例脑脓肿的临床资料。7例行开颅手术治疗(开颅组),16例行MRI神经导航下脑脓肿穿刺术治疗(穿刺组)。结果 开颅组手术顺利完成,穿刺组均一次性穿刺成功。开颅组术后使用抗生素15~21 d,平均17.9 d;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MRI,脓肿病灶复发1例,抗生素治疗痊愈;出院2个月因冠心病死亡1例。穿刺组术后使用抗生素13~17 d,平均15.1 d;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MRI,脓肿病灶复发2例,抗生素治疗痊愈。结论 MRI神经导航下脑脓肿穿刺术是一种简便、微创、安全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脑脓肿立体定向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进一步评价立体定向外科手术在脑脓肿治疗中的作用并探讨脑脓肿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5年3月共外科手术治疗脑脓肿患者24例,其中男19,女5例,年龄7~76岁(平均44.5岁)。单发脓肿21例;多发脓肿3例。共行立体定向引导脓肿穿刺及引流手术20例:脓肿穿刺14例,穿刺置管引流6例;开颅手术切除脓肿4例。结果全部手术均获得成功,一例患者2W后复发施行了第二次定向手术,另一例于立体定向手术结束时出现癫痫大发作。出院时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明显改善,头颅CT或MRI复查显示脓肿腔消失。22例患者接受了4个月至3年的随访(平均14个月),均未见脓肿复发。结论立体定向脑脓肿穿刺抽吸和引流手术应为脑脓肿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辅助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多房性脑脓肿临床可行性。方法对我科2006年11月至2010年10月多房性脑脓肿14例,采用立体定向辅助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回顾分析。结果均一次穿刺成功,手术后脓腔消失,经随访8个月至3年,13例脓肿壁完全消失,术后1例复发。结论认为立体定向辅助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多房性脑脓肿具有定位准确、安全、创伤小等优点,此方法操作可行,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诊断脑脓肿的价值,以及MRI辅助立体定向穿刺术治疗脑脓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1例脑脓肿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头颅MRI平扫+MRS检查诊断脑脓肿,采用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术治疗。结果 术前MRI+MRS检查均考虑脑脓肿,术中均证实为脑脓肿,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1例术后半个月脓肿腔未见明显缩小,再次行穿刺术治疗后明显缩小。所有病人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6个月复查MRI未见复发。结论 术前MRS对脑脓肿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立体定向穿刺术治疗脑脓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鞍上蛛网膜囊肿(SA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1月采用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的25例SAC的临床资料。25例术后随访6~19个月,平均(10.32±2.37)个月。结果25例手术时间为53~105 min,平均(72.01±18.37)min;术中出血≥80 ml 9例(36.00%);术后住院时间4~14 d,平均(7.36±2.57)d。术后3~6 d发生发热4例、硬膜下积液5例、头皮下积液2例,对症处理后改善。术后MRI复查显示囊肿明显缩小,脑积水明显缓解,随访期间未见SAC复发。结论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SAC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中MRI指导下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巨大(最大径>4 cm)无功能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5年6月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4例巨大无功能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术中使用MRI指导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最大直径4~5 cm有18例,>5 cm有6例。术中MRI扫描1次15例,2次6例,3次2例,4次1例;平均(1.5±0.8)次/例。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6例。术中发现脑脊液鼻漏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1例、一过性尿崩6例;未出现颅内感染、颅内血肿。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45个月;术后视力及视野改善19例,头痛缓解11例;新发垂体功能低下3例,嗅觉功能障碍4例,肿瘤复发2例。结论 术中MRI指导下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是治疗巨大无功能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方式,能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脑脓肿的MRI诊断和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脑炎病理变化全过程中的诊断价值,进一步评价立体定向脓液抽吸及引流术在脑脓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脑炎在核磁共振DWI及ADC值上的表现,对14例23个脓肿灶的磁共振表现进行分析.共行立体定向引导脓肿穿刺及引流手术20例:脓肿穿刺14例,脓肿腔穿刺引流6例.结果 脑脓肿不同期的MRI DWI表现和ADC值有明显不同.2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头颅CT或MRI复查显示脓肿腔消失.所有病人在随访期内(4个月至3年,平均14个月)未见脓肿复发.结论 脑炎各个时期有其不同的MRI表现,DWI及ADC值已成为脑炎各期诊断的一个重要诊断依据.立体定向脑脓肿穿刺抽吸和引流手术应为脑脓肿的首选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或开颅切除术治疗脑脓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36例脑脓肿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采用CT/MRI定位立体定向穿刺+抗生素冲洗术(穿刺组),23例采用开颅脓肿切除术(开颅组)。结果 36例病灶深度(23.9±10.6)mm,其中穿刺组(32.5±11.2)mm,开颅组(19.0±6.3)mm。36例病灶最大截面积平均(13.6±23.3)cm2,其中穿刺组(8.7±6.5)cm2,开颅组平均(16.6±28.9)cm2。36例中,11例培养阳性,阳性率为30.56%。术后随访共32例,随访率为91.43%,其中穿刺组12例,开颅组20例;平均随访(24.1±22.4)个月,其中穿刺组平均随访(34.4±29.0)个月,开颅组平均随访(18.6±15.7)个月。穿刺组未见复发及死亡病例;开颅组1例术后3个月复发,6例死亡。出院时,36例GOS评分(3.9±1.0)分,其中穿刺组(4.2±0.7)分,开颅组(3.8±1.2)分;末次随访时,36例GOS评分(3.97±1.53)分,其中穿刺组(4.8±0.4)分,开颅组(3.5±1.7)分。结论 位于深部的脑脓肿,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具有微创、精准等独特优势;而对脑水肿较重、有脑疝的病人,宜采用开颅手术,必要时需去除骨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应用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11例,其中术后残留(病理证实)5例,影像学诊断6例;肿瘤直径2.5~4.0cm。周边剂量9~16Gy,平均13Gy;中心剂量20.0~35.5Gy,平均28.3Gy;等剂量曲线40%~50%,平均46%。结果10例病人获随访,随访时间19~96个月,平均53.7个月。病人均未出现新的脑神经受损表现。1年后,病人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消失。MRI显示病灶几乎消失2例,缩小5例,无明显变化3例。结论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安全可靠,效果良好,适用于肿瘤较小、大型肿瘤术后残留及复发病人。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0年4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6例小脑幕上脑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 初步观察手术效果。所有患儿均行神经内镜经颅脓肿清除+引流术。6例患儿均手术成功, 无一例死亡。所有患儿术后随访12~18个月;至末次随访, 仅1例患儿遗留轻偏瘫症状, 均无癫痫发作及脓肿复发。初步观察发现, 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儿童小脑幕上脑脓肿创伤小、清除脓液彻底、安全性较高, 患儿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科自2016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3例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脓肿切除患者的相关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鞍区囊性病变,术中神经导航下行病变切除,探讨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本组术中均证实为垂体脓肿。随访时间0. 5~2年,3例头痛症状均消失,2例术前视力下降在随访过程中完全恢复; 2例术前垂体功能低下术后好转,1例仍需行药物替代治疗。本组未出现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术后出血征象,术后脓液培养为阴性。随访过程中复查增强MRI脓肿未复发。结论神经内镜治疗垂体脓肿疗效确切,由于影像学检查常辨别困难,术前应结合病史提高诊断准确性,术后合理抗生素应用及激素替代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术后并发术区脓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术治疗且术后术区并发脓肿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抗生素治疗无效,其中10例行神经内镜经鼻脓肿清创术,另1例因位于鞍上第三脑室的脓肿破溃行脑室外引流术。术后1、3、6个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查血常规和头颅MRI。若患者无头痛、发热等症状,血常规检查正常,头颅MRI表现为术区无异常强化的占位性病变,定义为感染治愈。结果11例患者的年龄为(51.5±11.3)岁(39~77岁),男女比例为7∶4;其中7例为颅咽管瘤,4例为垂体腺瘤;肿瘤切除术后均出现头痛,8例出现发热,7例出现垂体功能低下;临床症状出现的中位时间为1个月(15 d至6个月)。既往肿瘤切除术中,使用不可吸收人工硬膜修补鞍底5例,使用EC胶+明胶海绵修补鞍底1例,使用EC胶+可吸收人工硬膜修补鞍底1例,使用可吸收人工硬膜修补鞍底2例,使用自体脂肪筋膜修补鞍底1例,另1例未行修补。11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鞍区囊性占位6例,蝶窦内占位4例,黏膜瓣坏死伴积脓1例;病灶呈环形强化6例。1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细菌学检查结果为,革兰阴性杆菌5例(5/11),革兰阳性球菌5例(5/11),诺卡菌1例(1/11)。1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5±1.5)个月(1~6个月)。随访期间,行脓肿清创术的10例患者均治愈,行脑室外引流的1例患者因感染无法控制死亡。结论术后并发术区脓肿的患者多在既往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术中使用了不可吸收的人工材料进行鞍底修补,影像学多呈环形强化影;在抗生素无效的情况下及时行脓肿清创术可有效治疗该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手术切除颅内表皮样囊肿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6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中,小脑幕下19例,小脑幕上7例。囊肿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术后颅内压升高症状、三叉神经痛完全消失,77.8%(7/9)的听力改善,75.0%(3/4)的癫痫改善,66.7%(4/6)的视力改善。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面神经麻痹、后组颅神经麻痹。术后随访8~56个月,平均32.8个月;术后6个月,GOS评分5分22例,4分4例;复查MRI,囊肿无复发或进展。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切除颅内表皮样囊肿是可行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复发性面肌痉挛单纯神经内镜下再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9例曾行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有效6个月以上又复发的病人,神经内镜下再行面神经手术减压术。结果15例术后症状即消失;3例术后痉挛症状减轻,其中2例两周后消失,1例2个月后消失;1例术后症状无改善。17例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神经内镜下再手术是治疗复发性面肌痉挛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大和巨大垂体腺瘤经蝶手术后不同时期核磁共振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探讨MRI对手术疗效评估的最佳时机。方法追踪、随访直径≥2cm垂体腺瘤72例,其中PRL瘤37例,无功能性腺瘤25例,GH腺瘤2例,ACTH腺瘤2例,多分泌激素腺瘤6例。分别于术后早期(术后1~2周)、三个月、半年核磁共振检查,其中45例MRI随访一年以上,进行动态观察比较。结果72例术后早期MRI复查确定瘤影完全消失34例(47.2%);11例术后早期MRI检查报告残留,半年后复查3例消失,8例残留;27例(37.5%)术后早期MRI不能明确判定疗效,半年后复查完全切除22例,5例残留。45例术后随访一年,其MRI表现与术后半年的表现相似。结论术后半年的MRI能较好的判断手术效果,有利于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立体定向术治疗多发性脑脓肿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应用Leksell-G型定向仪,行MRI引导下立体定向穿刺 术中抗生素冲洗术,设计最佳手术入路,行多发脓肿穿刺,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2周。结果11例多发脑脓肿患者,共30个脓肿,均一次穿刺成功,经抽吸冲洗后复查脓腔消失。抗生素治疗2周后,经随访全部病例治愈。结论立体定向术具有定位准确、安全、创伤小等优点,适用于多发性脑脓肿及脓肿部位较深或位于语言、运动中枢等主要功能部位,或由于年老体弱或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垂体脓肿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源于邻近的蝶窦炎症1例,感染源不明确4例。内科治疗1例,3个月后MRI示病灶消失。手术治疗4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垂体脓肿;术后复发1例,行二次手术和抗感染治疗。治疗后5例病人均有垂体功能下降,出现尿崩症3例。随访6~12个月,垂体功能恢复,尿崩症消失,5例均治愈。结论垂体脓肿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经合理抗感染及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脑干海棉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应用伽玛刀治疗指标.方法对34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直径为0.8~1.8cm(平均1.28cm),病变中心剂量为22~45Gy(平均32.45Gy),周边剂量为9~14Gy(平均12.67Gy),进行治疗.结果随访5月-6年,经MRI复查19例,1例基本消失,10例病灶明显缩小,5例病灶大小不变无增大.1例术后半年局部出血,症状加重在外院行手术治疗,2例出现迟发性脑水肿,其余病例未见有症状加重.结论伽玛刀治疗脑干绵状血管瘤,对控制肿瘤生长,降低出血率,缓解临床症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症状性Rathke囊肿的临床特征及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8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53例症状性RCCs的临床资料。结果 头痛、头晕44例,视觉诱发电位异常43例,视力下降27例,视野缺损23例,垂体激素功能紊乱29例。MRI显示囊肿最大直径10~38 mm,平均(15.2±0.8)mm;其中≤15 mm有36例,>15mm有17例;囊肿主体位于鞍内25例,鞍内-鞍上28例。囊肿全切除30例,大部分切除或仅行囊肿开窗引流23例。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25例,垂体功能低下14例,颅神经损伤7例,脑脊液鼻漏4例。出院后随访3~60个月,平均(13.5±5.6)个月;复发6例(11.3%),复发时间13~52个月,平均(21.5±4.9)月;2例再次手术治疗,4例随访观察。结论 症状性RCCs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缺乏特异性,MRI是术前评估的主要方法。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