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探讨兔颈动脉粥样硬化(AS)狭窄模型中天冬酰胺内肽酶(AEP)的表达。方法将14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8只)和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通过手术损伤颈动脉内膜。术后两组均给予含镁高脂饲料饲养兔10周,每2周进行体质量称量及血脂检验,术后第5周和第10周末均行MRI观察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情况,术后第10周末收集标本后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分析AEP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1只兔损伤颈动脉死亡。高脂饲养后,两组兔体质量、血脂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1)。模型组术后第5周和第10周末两次MRI示管腔狭窄率分别为(16±11)%和(53±20)%,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P0.01);假手术组两次MRI均未见管腔狭窄。模型组HE染色可见内膜增生,AS斑块形成,斑块内脂质沉积,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迁移浸润形成泡沫细胞;假手术组未见AS形成。AEP在模型组兔颈动脉组织中高表达,在假手术组中很少表达,吸光度值分别为0.072 0±0.028 0和0.002 0±0.000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P0.01)。结论通过损伤颈动脉内膜联合含镁高脂饲料饲养的方法可以确切、可靠、迅速地建立兔颈动脉AS狭窄模型;AEP在颈动脉AS性狭窄病变中呈高表达,可能参与了AS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现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颈动脉狭窄是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占脑梗死原因的30%。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新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并为禁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创造了新的机会。多组临床试验证实,其对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与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同,并且随着保护技术的应用和防止再狭窄技术的成熟,介入治疗将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757例,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134例)、60~69岁组(140例)和≥70岁组(483例),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观察有无斑块存在,记录斑块性质及血管管腔是否狭窄,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612例患者有斑块存在,总斑块数量729个,软斑和混合斑的数量明显高于钙化斑,轻度狭窄和无狭窄患者明显高于重度狭窄患者,≥70岁组患者不同狭窄程度、再发脑梗死的比例均明显高于60~69岁组和<60岁组(P<0.05)。血管狭窄<50%者再发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者(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较血管狭窄程度更重要,是发生脑梗死更危险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动脉狭窄是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占脑梗死原因的 30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新方法 ,具有创伤小、安全和并发症少等特点 ,并为禁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创造了新的机会。多组临床试验证实 ,其对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与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同 ,并且随着保护技术的应用和防止再狭窄技术的成熟 ,介入治疗将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颈动脉狭窄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因10%~25%,90%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因此本研究中颈动脉狭窄特指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既往试验表明,手术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优于药物,但随着药物的发展,手术的优势正在受到质疑[1]。无创影像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筛选脑卒中风险高危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而提高手术获益[2]。本研究就颈动脉狭窄的定义、流行病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风险评估等问题进行阐述,以期能根据脑卒中风险分层为颈动脉狭窄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对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状况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将脑血管造影发现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62例(6例闭塞)分为有症状组(41例)和无症状组(21例),根据头部MRI上梗死灶的部位、大小和形状,将梗死灶分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大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皮质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大面积梗死及分水岭区梗死。通过观察Willis环的完整性及其他次级侧支循环途径,分析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①有症状组患者在MRI上均有脑梗死灶,表现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8例、大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6例、分水岭区梗死10例,大、小穿支动脉供血区同时梗死9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合并分水岭区梗死4例、皮质支动脉供血区梗死2例、大面积梗死2例;在无症状组,有分水岭区梗死1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合并分水岭区梗死7例,其余13例无梗死灶。②有症状组中,Willis环前、后循环均完整5例、前半循环完整12例、后半循环完整8例、前后循环均不完整16例;无症状组中,Willis环前、后循环均完整14例、前半循环完整4例、后半循环完整2例、前后循环均不完整1例。症状组Willis环的开放程度均低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症状组次级侧支代偿——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皮质支侧支代偿分别为3、8和5例,无症状组分别为1、6和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是否出现脑梗死与Willis环开放的程度有关,可能与次级侧支代偿途径无关。  相似文献   

7.
<正> 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上第3位最常见疾病之一,而且脑卒中可导致永久性残疾。严重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关系密切。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阿司匹林较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或非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能够更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美国近年来的心脏病协会指南推荐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或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60%的患者行CEA治疗。CEA已经成为治疗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本院进行诊断治疗的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9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观察组发作时间、发作频率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血管阻塞患者发作时间≥60 min者比例低于重度、中度及轻度狭窄患者,发作频率≥3次/w者阻塞及重度狭窄者比例高于中度及轻度狭窄患者(均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均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分期手术后院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4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颈动脉重度狭窄联合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且二者均完成手术治疗的患者,颈动脉重度狭窄均采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均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MES)与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超声回声、狭窄处收缩期血流速度以及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52例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进行MES监测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 症状侧MES阳性率显著高于无症状侧(28.8%对4.5%,P<0.05).MES阳性率与狭窄程度、斑块超声回声、狭窄处收缩期血流速度以及卒中危险因素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MES主要发生在症状侧,与斑块不稳定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各侧支循环代偿出现的概率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发现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70%的患者46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事件24例作为症状组;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22例作为无症状组。观察侧支循环的组成、Willis环是否变异及其组成血管的管径,分析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Willis环代偿是主要的侧支循环。症状组后环变异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前交通动脉的管径明显细于无症状组[(1.36±0.18)mmυs(1.52±0.18)mm,P<0.01]。结论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与Willis环的代偿完整性有关,Willis环的代偿潜能与Willis环是否存在变异及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的管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老年组(149例)。结果脑梗死组吸烟、饮酒明显高于TIA组(P<0.05);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高于后循环(P<0.01);老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1);中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疾病和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途径。方法对100例老年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评估侧支循环变化。结果大脑中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或闭塞59例,TCD显示软脑膜吻合侧支通路开放34例,占57.6%。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30例,侧支通路开放24例,占80.0%,其中前动脉交通侧支开放8例,后动脉交通侧支开放2例,前动脉交通与后动脉交通侧支同时开放4例,眼动脉侧支开放6例,前动脉交通、后动脉交通和眼动脉侧支同时开放4例。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7例,TCD发现窃血改变4例,占57.1%。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3例中,2例椎动脉起始部闭塞患者出现颈外动脉-椎动脉侧支开放。左侧颈总动脉闭塞伴头臂干中度狭窄1例,TCD显示椎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侧支通路开放。结论 TCD技术有助于了解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分为CEA组20例和CAS组23例,分析比较CEA和CAS 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CEA组成功率为95%,术后随访2年,再狭窄率为10%;CAS组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2年,发生再狭窄率为13%,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和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两者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重度狭窄或闭塞后患者颅内血流的改变及病情的变化。方法选择E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95例,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62例)和中年组(33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患侧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判断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中年组比较,老年组搏动指数和NIHSS评分明显升高,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EICA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开放的情况无明显变化,但患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较低,动脉弹性差,临床病情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特点.方法 对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0例颅内外脑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病例的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6~44岁,48例)、中年组(45~59岁,41例)和老年组(≥60岁,31例).结果 全组病例共有狭窄或闭塞324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47%,显著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35%和颅内外狭窄并存占18%.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为79%,显著高于中年组(29%,P<0.01)和老年组(19%,P<0.01);青年组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比例为10%,显著低于中年组(46%,P<0.01)和老年组(58%,P<0.01);青年组前循环狭窄比例为97%,显著高于中年组(75%,P<0.01)和老年组(56%,P<0.01).脑梗死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3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42%,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占2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44%,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39%,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占17%.82%的脑(室)出血发生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共107例患者存在梗死灶,其中99例梗死灶与动脉狭窄部位存在相关性.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高龄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与狭窄分布模式有一定关系.结论 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最多发部位是颈内动脉.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以青年人多见,随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狭窄比例逐渐增高,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情况逐渐增多,前循环狭窄比例逐渐降低,而后循环狭窄比例逐渐升高.脑梗死、TIA和脑(室)出血患者动脉狭窄好发部位各不相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梗死灶与动脉狭窄部位密切相关.高血压对患者形成颅内外动脉狭窄影响最大,高龄和糖尿病对颅外动脉狭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未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重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患者行CAS,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视觉保持测验(VRT)观察认知功能的变化,用WHO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观察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CAS,成功率100%。与术前颈动脉狭窄率比较,术后3个月狭窄率明显降低[(83.4±7.6)%vs(4.3±1.3)%,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MMSE评分、VRT正确计分、WHOQOL-BREF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RT错误计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无症状性脑卒中复发。结论严重颈动脉狭窄可能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CAS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模态监测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实施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15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基本资料、术后并发症和复查情况。 结果1例患者在预阻断时,多普勒提示血流下降50%,但电生理未提示异常,提高血压,未予以术中转流;3例患者电生理及多普勒同时提示低灌注,予以术中转流后均好转。术后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术后复查未见再狭窄。 结论多模态监测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08例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8例患者行CEA共125例次,成功率100%,其中颈动脉狭窄60%~75%者48例次,占38.4%,狭窄>75%者77例次,占61.6%,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2例,发生率1.9%,围手术期死亡1例,占0.9%。101条颈动脉术后1个月经颈多普勒超声显示,颈内动脉最狭窄处血管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加[(6.11±1.36mmvs 1.59±0.82mm,P<0.05],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21)%降至(14±12)%,最狭窄处收缩期最大流速明显改善[(208±22)cm/s vs(93±18)cm/s,P<0.05]。81例患者术后18个月脑缺血症状较术前改善者75例(92.6%),再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6.2%),脑卒中1例(1.2%),发现术侧颈动脉>60%的再狭窄1例(1.2%),低于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剥脱试验水平。结论 CEA是治疗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在预防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等重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方法选择右利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左侧优势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右侧非优势组),每组24只,每组使用各自侧别的假手术对照。血管内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2h,然后再灌注。测试神经功能,取脑分别进行常规TTC染色和HE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左侧优势组再灌注24、48和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右侧非优势组(P<0.05)。左侧优势组缺血程度较右侧非优势组重。左侧优势组神经元数量严重缺失,海马细胞排列紊乱,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右侧非优势组[(102.1±8.8)mm3 vs(97.0±11.2)mm3,P<0.05]。结论大鼠优势半球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优势侧严重,脑梗死体积更大。大鼠优势半球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重复性好,而且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