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游离股薄肌移植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臂丛神经损伤行游离股薄肌移植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经甲醛防腐固定成人尸体下肢标本30侧。显露闭孔神经前支,沿其走行追踪各分支。自起止点完整游离、解剖20侧带主要神经血管蒂的股薄肌,仔细解剖、分离肌门处的分支,修洁神经、血管,显露肌支的各终支,观察各终支的形态及分布,沿终支向肌支近侧分离。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直尺(精确度为1mm)、圆规和量角器对各神经肌支及其终支的位置、长度及入肌点进行测量。结果支配股薄肌的神经恒定地来自闭孔神经前支内侧神经束,股薄肌支干内的神经束有1~4条,各束并行无交叉混合,入肌前分为股薄肌前、后支,共发出4~11支[(8.4±1.5)支]终末神经分支入肌,其中前支发出2~5支[(2.7±0.8)支],后支发出2~8支[(5.7±1.2)支]终末神经分支入肌,后支的终末神经分支数目大于前支(P=0),且前支与后支的入肌点在股薄肌短轴(矢状面)上的分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前、后支各有其相对应的神经束(组)。肌内血管、神经及肌纤维相互平行走行。结论在共血管蒂的基础上分离神经束,并在股薄肌远端根据其分布支配区将肌肉及肌腱劈开而分为两个独立的功能单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小腿三头肌神经肌支的终支切断术之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临床行肌门处选择性神经终支切断术 ,解除肌痉挛 ,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将至比目鱼肌近侧、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的神经肌支及其在肌门处的终支解剖分离 ,观察各终支的形态及分布。结果 神经发出终支较血管分支早。比目鱼肌近侧神经肌支 85 %为 1支 ,分为 2~ 6支终支 ,以 2支终支最多见 ;腓肠肌内侧头神经肌支 85 %为 1支 ,终支为 3支者占 95 % ,在肌门处发终支者占 75 % ;腓肠肌外侧头神经肌支为 1支 ,95 %分为 3支终支 ,在肌门处分为终支者占 80 %。结论 小腿三头肌的神经肌支 ,一般在肌门处发终支。各肌支的终支数目较恒定。小腿三头肌各肌门位置相对集中。模拟手术每侧可在同一切口内完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桡神经旋后肌肌支和骨间后神经的显微解剖,为旋后肌肌支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设计旋后肌肌支移位术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 选择13侧甲醛固定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肘以远桡神经及各肌支,记录旋后肌肌支及骨间后神经的形态特征、分布情况和直径.结果 旋后肌肌支一般有3支,旋后肌Frohse弓近端2支,旋后肌肌管内1支,管外肌支恒定,可直接与骨间后神经缝合,且口径匹配.结论 旋后肌肌支可用来移位修复骨间后神经,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患者提供一种新的神经移位方式.  相似文献   

4.
作者选用10例新鲜前臂标本,对骨间前神经前方肌支,鱼际肌支及尺神经深支进行了细致的显微解剖,分别测量各肌支的神经分束数目,神经横断面积,直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神经束间无损伤分离长度及旋前方肌支至鱼际肌支的距离。从大体及显微解剖学上证实了该手术方式的可行性。提出在旋前方肌支修复鱼际肌支,需行神经移植时,尽量不选用同侧桡神经浅支,而取同侧尺神经背侧皮支作为移植神经供体。同时强调了该术式的手术禁忌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和尺神经运动支的解剖学研究,为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运动支,恢复手内在肌功能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20例40侧近期经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暴露正中神经、尺神经,测量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各项解剖学数据;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组织切片做定量分析,测算该肌支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临床模拟操作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运动支.结果 正中神经第4肌支发出部位距离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连线(48.4±2.4)mm,入肌部位距离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连线(21.4±1.8)mm,可分离长度(27.1±1.2)mm,横径(1.2±0.2)mm,前后径(0.7±0.1)mm;尺神经的运动支和感觉支之间自然分束无损伤分离.长度为(7.1±0.70)cm;组织切片及图片系统测得正中神经指浅屈肌第4肌支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1378.9±107.9)条.结论 正中神经指浅屈肌第4肌支可修复尺神经运动支,以期恢复手内在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设计选择性肌皮神经肱肌支移位联合股薄肌移植术重建屈拇屈指功能术式,验证该术式在下臂丛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0侧甲醛固定的成年国人上肢标本,经逐层解剖,观察肌皮神经肱肌支的走行,测量肱肌支的长度、直径。对2例创伤性下臂丛损伤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选择性肌皮神经肱肌支移位联合股薄肌移植术重建屈拇屈指功能术式。术后观察屈拇屈指功能及手握持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30侧标本中,肌皮神经肱肌支分型:单支型25侧,占83.33%,粗细两支型1侧,多支型4侧,未见变异及异常发出。肌皮神经肱肌支长度平均为(52.66±6.45)mm,横径平均为(1.39±0.09)mm。肌皮神经肱肌支神经束平均为(2.83±0.46)束。2例患者术后4~6个月出现股薄肌收缩,恢复屈拇屈指功能。其中1例术后6个月屈拇屈指肌力达M4,可握持200g物品;术后12个月可握持500g物品,初步恢复手握持功能。结论以肌皮神经肱肌支为缝接神经的股薄肌移植治疗下臂丛根性撕脱伤可较好地恢复屈指屈拇功能,初步重建手握持功能。肌皮神经肱肌支可作为股薄肌移植治疗下臂丛神经损伤移位神经较理想的供体。  相似文献   

7.
作者选用10例新鲜前臂标本,对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鱼际肌支及尺神经深支进行了细致的显微解剖,分别测量各肌支的神经分束数目,神经横断面积、直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神经束间无损伤分离长度及旋前方肌支至鱼际肌支的距离,从大体及显微解剖学上证实了该手术方式的可行性。提出在旋前方肌支修复鱼际肌支,需行神经移植时,尽量不选用同侧桡神经浅支,而取同侧尺神经背侧皮支作为移植神经供体。同时强调了该术式的手术禁忌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闭孔神经前支移位和股神经肌支吻合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闭孔神经前支移位修复股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冰冻尸体5具(男3具、女2具),解剖双侧闭孔神经、股神经及其分支,观察其走行及解剖位置,测量闭孔神经前支以及股神经各肌支的直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闭孔神经前支移位后与股神经各肌支的重叠距离。结果闭孔神经前支直径为(3.80±1.22)mm,有髓神经纤维数为11 358±800;股直肌支、股内侧肌支直径分别为(1.60±0.54)、(2.20±0.66)mm,有髓神经纤维数分别为4 961±655、6 666±466,两者直径以及有髓神经纤维数之和与闭孔神经前支接近。闭孔神经前支移位后均能与股神经各肌支在无张力下直接吻合,且有约30 mm的重叠。结论闭孔神经前支移位和股神经肌支吻合修复股神经损伤可行,从神经再生动力与匹配程度来说,股神经的股直肌支、内侧肌支宜作为受体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第三骨间掌侧肌及其肌支的解剖学特点,探讨腕尺管综合征中小指内收恢复困难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倍手术放大镜下对20具新鲜无外伤、无畸形成人手标本进行解剖,观察第三骨间掌侧肌及其肌支及邻近结构,测量了第三骨间掌侧肌的大小和第三骨间掌侧肌支的长度、宽度、厚度,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第三骨间掌侧肌及第三骨间掌侧肌支分别是骨间掌侧肌和骨间掌侧肌支中最细小的,部分第三骨间掌侧肌浅层存在明显的腱束,对第三骨间掌侧肌支形成潜在的卡压。结论第三骨间掌侧肌及其肌支是骨间掌侧肌和肌支中最细小的,部分由第三骨间掌侧肌桡侧绕至尺侧入肌,而第三骨间掌侧肌掌侧存在明显的腱束,对第三骨间掌侧肌支形成潜在卡压,可以解释小指内收恢复困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临床诊治颈神经后内侧支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20侧)成人尸体头颈标本颈脊神经后内侧支易受卡压的部位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1)C2颈脊神经后内侧浅支(枕大神经)易受卡压处分别位于该神经走行于头下斜肌与枢椎椎弓板之间段、穿过头半棘肌段和穿上项线骨纤维孔处。(2)C3-5脊神经后内侧浅支(第三枕神经)易受卡压处分别位于该神经穿行头半棘肌和穿头夹肌段。C3颈脊神经后内侧深支即头夹肌支,该神经穿过头半棘肌处。(3)C3-8后内侧支穿颈脊神经后支骨纤维管。结论颈神经后内侧支穿行的骨纤维管、项部肌肉、项部肌肉的腱性组织是造成颈脊神经后内侧支卡压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设计治疗臂丛下干或C8T1节前损伤的术式。方法 通过尸体解剖,对32侧成人上肢进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与相应平面正中神经干内屈指功能束的解剖学研究,设计肱肌肌支与正中神经屈指功能束直接缝合的部位。并将该术式在临床上应用,验证该术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 (1)肌皮神经肱肌肌支在上臂下1/3段由主干发出,以单支型为主,肌支长5.2 cm,平均2.7束;(2)正中神经在肱肌肌支相应平面的主干内,屈指功能束位于后侧部1/3-1/4束组内;(3)在上臂下1/3段内,肱肌肌支可以和正中神经屈指功能束直接缝合。经临床1例证实,该术式既能保留原有功能,又于术后1年恢复了部分屈指功能,肌力2°~3°。结论 在上臂下1/3段内,肌皮神经肱肌肌支能与正中神经主干后侧部屈指功能束(约占主干1/3~1/4)作直接缝合,经临床1例证实该术式是安全的(原有功能未影响)及有效的(屈指功能恢复,肌力2°~3°)。  相似文献   

12.
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明确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在上臂的解剖学特征。方法 成人上肢标本 3 6侧 ,自腋部至上臂内侧解剖桡神经干 ,测量肱三头肌各肌支的发出点、入肌点和长度 ,各肌支的直径和面积比。观察及测量各肌支的无损伤分离长度。结果 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按其分布分为Ⅰ、Ⅱ、Ⅲ型 ,分别占47.2 2 % ( 17/3 6)、2 2 .2 2 % ( 8/3 6)和 3 0 .5 6% ( 11/3 6)。长头肌支长 [( 4 6.82± 10 .0 8)mm , x±s ,下同 ] ,发出点距背阔肌腱止点下缘近端 ( 7.3 6± 2 .68)mm ,入肌点距背阔肌腱止点下缘远端 ( 3 9.46± 6.42 )mm。内、外侧头肌支长 ( 66.0 8± 3 0 .98)mm和 ( 65 .81± 3 0 .65 )mm。长头肌支和内、外侧头肌支的无损伤分离长度是 ( 4 8.93± 9.2 7)mm、( 4 4.2 2± 11.65 )mm和 ( 4 4.64± 9.0 4)mm。无损伤分离最高点平面各肌支与主干面积比为 ( 0 .13± 0 .0 7)mm、( 0 .2 6± 0 .14 )mm和 ( 0 .12± 0 .0 7)mm。结论 长头肌支发出点较固定 ,至入肌点距离较短 ,无损伤分离平面高 ,其近端可与同侧第 3~ 6肋间神经直接缝合 ,适合于肋间神经移位重建肱三头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Perthes病)提供一种有效且简单易行的显微外科冶疗方法。方法 在32侧下肢标本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旋股外侧血管升支的髂嵴支和髂前下棘支双骨膜瓣转移治疗Perthes病11例。结果 临床治疗11例,术后经过1年~3.5年随访,优良率达82%。结论 该方法能够有效提供股骨头的血供,增加股骨头的成骨能力,是一种治疗Perthes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面神经颧支支配颧肌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面神经颧支的终末分支进入颧肌的位置和体表标志.方法 将10具(2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解剖观察面神经颧支的走行及分支情况,以经口角的水平线为X轴,经同侧外眦角的垂线为Y轴,测量并记录颧支入肌支在坐标轴上的位置并进行体表定位.结果 面神经颧支自腮腺前上缘出腮腺,分为1~3支型,以2支型为主(占65%,13侧).浅支经颧大肌头侧浅面支配眼轮匝肌,深支有2~6支为主干支,平均(3.40±1.06)支,从颧大肌上1/2深面呈节段"爪"形支配该肌,入肌神经数为3~8支,平均(6.00±1.49)支.结论 在行中面部手术时,在颧大肌下2/3表面进行分离是安全的,尽量避免在颧肌的深面进行分离,尤其是上1/2深面,极易损伤面神经颧支;在其下1/2深面分离时,应紧贴颧大肌,以免损伤从其深面经过的面神经颊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桡神经浅支进行功能解剖学观察,为桡神经浅支移植修复神经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取成人前臂防腐标本30侧,测量下列数据:桡神经浅段长,桡神经浅支深段长,桡神经浅支不同部位的横径以及桡神经浅支分支处与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之间的垂直距离.用8侧新鲜肢体的前臂神经作冰冻切片,进行HE染色,在显微镜下计数其内各自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的交通支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之间的交通支,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2侧防腐固定尸体解剖,对正中神经、肌皮神经之间的交通支进行测量与观察,并对不同类型交通支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3人,16侧肢体存在18支交通支,出现率22.2%,男性与女性相比出现率高且差异显著,左右肢体的出现率无显著差异。其中肌皮神经从正中神经低位发出的有2支,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的交通支(Ⅰ型)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交通支(Ⅱ型)相比起、止点低,交通支较长,但直径细(Ⅰ型14.2~23.0cm,止点为11.0~21.5cm,长度为2.5~10.7cm,直径为0.55~2.15mm;Ⅱ型起点为0~17.ocm,止点为12.0~24.0cm,长度为1.9~8.4cm,直径为0.76~2.60mm)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之间存在着交通支,并起着一定的功能,手术时应注意加以保护,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功能恢复的情况,探讨修复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再利用的可能性.方法 取SD大鼠48只,体质量150~200 g,随机分为两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组(上干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组(移植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 上干组于术后17~20 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移植组于术后20~25 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术后3个月切断肱肌肌支对两组大鼠的屈肘动作均无明显影响.两组肱肌复合肌肉运动电位最大波幅恢复率、肌湿重恢复率、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肌肌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干组优于移植组.结论 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均可使肱肌及肱肌肌支得到恢复,肱肌的远期恢复程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肌肌支的远期恢复上干组优于移植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功能恢复的情况,探讨修复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再利用的可能性.方法 取SD大鼠48只,体质量150~200 g,随机分为两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组(上干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组(移植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 上干组于术后17~20 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移植组于术后20~25 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术后3个月切断肱肌肌支对两组大鼠的屈肘动作均无明显影响.两组肱肌复合肌肉运动电位最大波幅恢复率、肌湿重恢复率、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肌肌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干组优于移植组.结论 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均可使肱肌及肱肌肌支得到恢复,肱肌的远期恢复程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肌肌支的远期恢复上干组优于移植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功能恢复的情况,探讨修复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再利用的可能性.方法 取SD大鼠48只,体质量150~200 g,随机分为两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组(上干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组(移植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 上干组于术后17~20 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移植组于术后20~25 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术后3个月切断肱肌肌支对两组大鼠的屈肘动作均无明显影响.两组肱肌复合肌肉运动电位最大波幅恢复率、肌湿重恢复率、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肌肌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干组优于移植组.结论 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均可使肱肌及肱肌肌支得到恢复,肱肌的远期恢复程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肌肌支的远期恢复上干组优于移植组.  相似文献   

20.
桡动脉肌间隙支桡骨中下段骨膜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带血管桡骨中下段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 ,解剖观测了桡骨中下段骨膜血管的来源、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 桡骨中下段骨膜血管来自桡动脉肌间隙支和直接骨膜支 ,前者干长 (4.8± 1 .0 )cm ,外径 (1 .2± 0 .2 )mm ;后者干长 (1 .9± 0 .6)cm ,外径 (0 .9± 0 .2 )mm。二者沿旋前圆肌上、下缘紧贴骨膜走行 ,形成骨膜动脉网分布于桡骨体部中下段 ,并直接吻合构成皮支穿肌间隙和深筋膜 ,沿前臂桡侧缘与前臂桡侧其他皮支相吻合。结论 以桡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桡骨中下段骨膜瓣 ,可用于修复尺、桡骨骨不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