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肥大细胞三种染色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对肥大细胞的三种染色方法比较,筛选出最佳显示方法。资料与方法,选用手术切除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标本94例,应用硫堇、甲苯胺蓝和甲基绿一派洛宁三种染色法显示肥大细胞,进行同一组织切片分组染色,镜下观察比较分析。结果甲基绿一派洛宁染色法显示肥大细胞效果最佳,此方法除可分别显示出幼稚的肥大细胞和成熟的肥大细胞外,还能清晰地显示出肿瘤细胞及其间质组织等其它的组织成分。结论甲基绿一派洛宁染色法其组织结构清晰,色彩鲜艳,对比度强。适用于组织形态学研究和临床外检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2.
有关疏松结缔组织铺片染色技术,已有不少新的改良方法,即大多采用分别显示法。近些年来出现了能同时显示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的方法,但我们采用后,感到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显示仍不太理想,胶原纤维、弹性纤维显示清楚,肥大细胞则显示不够理想。为了能制作成理想的教学用片,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本文作者根据疏松结缔组织细胞和纤维的染色原理,采用不同的染色方法,使两种纤维、3种细胞同时显示在一张铺片上,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方法简介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选用体重150~ZOOg的雄…  相似文献   

3.
<正> 肥大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中常见的细胞,常成群地沿着小血管和淋巴管分布。该细胞胞质内充满着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其颗粒具有水溶性,用碱性染料染色时呈现异染性。肥大细胞的染色标本是组织学教学中常用标本。通常标本制作时先取皮下组织或肠系膜进行铺片,风干后经过固定液固定,再用甲苯胺蓝、硫堇、沙黄、醛品红等染色方法显示胞质内颗粒,然后再经脱水、透明和封片等常规制片过程完成标本制作。近年来,笔者根据该细胞质内的嗜碱性颗粒具有异染性和水溶性的特点,采用以酒精为溶剂的醛品红染液对肥大细胞铺片标本风干后不经固定而直接染色,染色后只经酒精一次洗去浮液,风干即可直接按常规封片,无需经过脱水、透明等若干制片过程。按此方法制作肥大细胞标本不仅操作简便,效果也极为满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运用ABC-爱先蓝-PAS复合染色法,分别对大鼠肝,胃、肠中不同表型肥大细胞即结缔组织肥大细胞(CTMC)和粘膜肥大细胞(MMC)进行鉴别染色实验。结果表明:肝汇管区MC呈棕褐色;胃粘膜上皮及粘膜下结缔组织内MC分别被染成蓝色和棕褐色;肠粘膜固有层MC呈蓝色.通过不同颜色反应从而确定其MC表型。本实验还通过对染色顺序。固定液选择等的多次摸索。取得了较好的染色效果,与其它检测方法的结果相一致,但试剂来源方便,操作简易。一般实验室即可进行。  相似文献   

5.
肥大细胞是机体组织器官中一种重要的细胞成分 ,含有丰富的酶系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肥大细胞作用广泛 ,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 ,与过敏反应、肿瘤发生等亦有密切关系。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肥大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 ,因此研究肥大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常规HE染色不能辨别肥大细胞 ,需用特殊染色方法显示。笔者同时应用 3种特殊染色方法对大鼠胸腺、脾和淋巴结内的肥大细胞染色结果进行了比较。1.1 方法与结果1.1 方 法  选用健康Wistar大鼠 6只 ,体重 (2 0 0± 2 )g ,由本院动物饲养中心提供。大鼠经乙醚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示消化管肥大细胞的形态以及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兔活体美蓝注射显示肥大细胞,灌注明胶卡红显示血管,并通过阿利新蓝和Allen氏中性红染色,进行比较观察肥大细胞。结果:美蓝注射法,肥大细胞呈蓝紫色颗粒,阿利新蓝染色呈蓝色颗粒,Allen氏中性红染色颗粒为红色;它们常成群分布于消化管的结缔组织、固有层和小血管周围。结论:通过活体美蓝注射-明胶卡红灌注,观察小肠和胃肥大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分布的关系,试图证明此法是一种显示消化管肥大细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六胺银染液选择性染色方法和背散电子成象技术,在观察粒细胞、淋巴细胞、小肠上皮细胞在面形貌同时,还观察到这些细胞胞核的形态、大小、以及所在细胞内的位置。这些观察结果提示,利用重金属染液选择性的染色和背散电子成象技术,可能是一种在观察组织和细胞表面同时.观察其亚表面结构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肥大细胞(mast cell,MC)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对小鼠胸腺实质内MC的研究却很少。最近,本组在进行小鼠胸腺基质细胞特殊染色和电镜观察时发现,除了胸腺被膜和小隔结缔组织有MC外,胸腺实质内也存在MC。本文使用4种显示MC的染色方法,以确认胸腺实质内的MC,并做了计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鼠肥大细胞炎症反应在白藜芦醇灌胃减轻Apo E-/-小鼠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30只Apo E-/-小鼠从6周开始,取其中的20只,进行连续24周的高脂饲料喂养,造成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于高脂喂养12周后,在20只小鼠中随机分出10只进行白藜芦醇灌胃干预(50 mg/kg)。取心脏主动脉流出道进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示大体病变改变,Movat染色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甲苯胺蓝染色显示结缔组织肥大细胞分布、数量和脱颗粒状态。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L-6、TNF-α表达。结果:经过高脂喂养后,H.E.和Movat染色显示心脏流出道管壁附着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明显增加,白藜芦醇灌胃12周可以减轻粥样硬化斑块内胆固醇结晶的面积(14.7%vs 10.6%),增加胶原纤维比例(31.9%vs 42.5%),并表现出具有较厚纤维帽的稳定型斑块特征。甲苯胺蓝染色显示在病变组的血管周围结缔组织中,出现成簇的、三五成群的肥大细胞,部分肥大细胞呈现脱颗粒状态。白藜芦醇干预可以减少肥大细胞浸润数量(11.4个/只vs 6.5个/只),抑制脱颗粒反应细胞比例(28.6%vs 11.1%),减少肥大细胞浸润区域IL-6、TNF-α表达。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小鼠较少血管周围结缔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及脱颗粒反应,减轻局部炎症,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六胺银染液选择染色方法和背散电子成象技术,在观察粒细胞、淋巴细胞。小肠上皮细胞表明形貌同时,还观察到这些细胞核的形态、大小、以及所在细胞内的位置。这些观察结果提示,利用重金属染液选择的染色和背散电子成象技术,可能是一种在观察组织和细胞表面同时,观察其亚表面结构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26 例前列腺肥大组织进行了光镜与电镜研究。结果发现:①前列腺肥大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全部为阿辛蓝阳性,并可见肥大细胞呈明显的脱颗粒现象;②肥大细胞颗粒的亚微结构为相互分离的涡卷状、串珠状或细粒状;③TB长染、AB- S长染与相应的短染相比,肥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在前列腺肥大组织中的肥大细胞主要为T 型肥大细胞且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结合甲苯胺蓝染色及硫染色显示肥大细胞内颗粒,观察9例嗜酸细胞性食管炎中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布。结果在黏膜各层及肉芽组织中,均见到未释放型和释放型2种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聚集区也是嗜酸性粒细胞相对集中区。结论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发生与变态反应有关,可能是肥大细胞释放的各种介质造成黏膜损伤、肉芽组织及溃疡形成,手术切除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12例婴幼儿、少年儿童及成人尸体鼻咽部连续切片标本中,证实这些标本均存在APUD细胞。本资料通过改良嗜银法检验发现嗜银细胞;采用Fontana—Masson亲银反应发现黑素细胞;在铅苏木精染色的切片标本中亦见APUD细胞的阳性反应。对不同年龄期的人鼻咽部APUD细胞作了计数和分布描述,并讨论了其分布与鼻咽部肿瘤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体肥大细胞的多态性已受到广泛关注,对于肥大细胞分型的研究已成为这一问题的关键。本实验研究了42例人大肠4种肥大细胞类群光镜特征,其中两种为作者的新近发现,暂命名为结缔组织肥大细胞-1(CTMC-1)和粘膜肥大细胞-1(MMC-1)。  相似文献   

15.
腹腔注射卵清白蛋白致大鼠内脏高敏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建立鸡卵清白蛋白致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研究该模型内脏高敏感与肥大细胞的关联。方法:腹腔注射鸡卵清白蛋白使大鼠内脏致敏,分别在给药3d及2周后用特殊染色法观察结肠肥大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用腹部撤离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估致敏大鼠对直肠扩张刺激的内脏感觉改变。结果:甲苯胺蓝染色法显示,致敏大鼠肠黏膜及肠系膜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阿尔辛蓝-藏红染色法显示,对照组及致敏大鼠3ml及5ml气囊组AW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腔注射鸡卵清白蛋白致内脏高敏感的作用确切,内脏致敏作用很可能和肥大细胞的增生和脱颗粒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男性不育症睾丸肥大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结构。方法 对50例不育症睾丸活检标本进行连续切片,一张用甲苯肤蓝染色,油镜观察肥大细胞形态结构及分布。另一张用ABC法在高倍镜下检测IgG与抗原反应的阳性率。结果 不育症睾丸肥大细胞可分为两种:一种肥大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椭圆形,胞质含较大的圆形椭圆形浅红色颗粒,这种细胞脱颗粒现象明显多见。另一种肥大细胞体积较小,形态多样,有梭形、不规则形等,胞质内颗粒细小,呈深红色,脱颗粒现象少见。50例不育症中有4例生精小管上皮之间有肥大细胞,5例生精小管腔内有肥大细胞,8例界膜内有肥大细胞,并有完整颗粒脱出。免疫反应阳性主要发生在生精小管界膜、生精细胞及间质小血管壁上,其阳性率为63%。生精小管腔内及生精上皮细胞间有肥大细胞存在的9例,免疫反应均为阳性。结论 不育症睾丸肥大细胞具有趋化性移动的特性,这可能是肥大细胞朝向炎症或免疫应答的部位移动,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组胺、肝素、类胰酶等可刺激胶原合成、纤维增生,使界膜增厚,小血管管壁增厚,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也使界膜增厚,小血管壁增厚,从而破坏了血睾屏障,并使生精上皮缺乏营养而变性、脱落,同时也影响间质细胞发育及其功能,最终导致不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大鼠小肠肥大细胞变化与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透射电镜对出生10d至1年以上各组大鼠的小肠肥大细胞进行电镜观察。结果:10 ̄20d组; 的肥大细胞,生后30d,8周和6个月组大致可分为形态不规则,表现有许多微绒毛,分泌颗粒大小不等的活化型和细胞吾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突起少分泌颗粒纹均匀,胞质内有大小不等的空泡出现的恢复期的肥大细胞。6个月和1年以上组还见到正在缓慢分泌 功能静  相似文献   

18.
人胎小肠上皮细胞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和电镜方法研究人胎小肠上皮细胞的发生,发现了一种核下含嗜伊红颗粒的细胞和胞质内含嗜伊红团块的杯状细胞,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EC细胞和G细胞的发生以及EC细胞与嗜银细胞的关系,并对杯状细胞分泌物,M细胞及濑木帽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的浸润与胃癌生长﹑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阿尔新兰-沙红染色与显微图像分析系统相结合的技术,对74例胃癌组织内的肥大细胞进行显色﹑分类及定量计数。结果 胃癌组织内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癌旁交界区;以成熟型为主,功能活跃,释放浆内颗粒。癌旁交界区肥大细胞的数量显著多于癌内间质区(t=9.11,P<0.01),两者呈正相关性(r=0.303,P<0.01)。肥大细胞的数量与胃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 癌间质内肥大细胞的浸润具有抑制胃癌生长﹑转移的作用。可能与成熟型肥大细胞释放肝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有关。癌旁交界区肥大细胞的数目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肥大细胞在生前损伤与死后损伤鉴别中的价值。方法:用光镜、电镜及图象分析方法,对30只大鼠不同时间皮肤切创壁肥大细胞进行了定量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光镜下生前损伤组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率明显升高(P<0.01),脱颗粒的范围随伤后存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扩大。电镜下生前损伤组肥大细胞颗粒内含物电子密度下降且分布不均,颗粒膜相互融合,形成通道,将颗粒内含物排至细胞外;颗粒轴比减小,体密度下降,数密度升高。与死后损伤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创壁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率和肥大细胞颗粒形态改变及形态测定参数可用来推测损伤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