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道一种新的肌腱缝合方法 M-Tang法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本研究采用36根猪后足屈肌腱作为实验材料,在相当于Ⅱ区水平造成切割伤后,18根用Tang法、18根用M-Tang法进行修复。将修复后的肌腱分别进行直线和90°成角状态下的拉伸,用Instron力学测定仪测定2 mm间隙形成负荷及断裂负荷。M-Tang法用于临床修复Ⅱ区屈肌腱65例共96指,术后均采用保护性主、被动活动相结合的锻炼计划。采用Strickland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在直线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 mm间隙形成负荷为(46.2±5.2)N,断裂负荷为(61.9±6.0)N,与Tang法相近;在90°成角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 mm间隙形成负荷为(35.9±3.6)N,与Tang法相近,断裂负荷为(57.0±4.5)N,高于Tang法。6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临床运用M-Tang法修复的Ⅱ区屈肌腱无1例发生断裂,根据Strickland TAM标准,其中优78指,良10指,可8指,优良率91.6%。结论 M-Tang法具备Tang法的生物力学强度,操作简便,使用缝线和外露线结少,能满足肌腱早期保护性主动活动的需要,是Ⅱ区屈肌腱修复的优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离体猪后足屈肌腱修复模型评估一种新型内置式肌腱连接器修复肌腱效果。方法:用猪后足趾深屈肌腱模型,对于同一猪后足的第2、3趾分别采用内置可吸收连接器(实验组)或双津下法(对照组)予以缝合,采用Instron5848微观力学实验系统记录和分析2 mm间距形成时拉力负荷、屈服点负荷、最大抗拉负荷、修复刚度。对于取材...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改良Kessler法作为参照,研究卡锁环缝合法在修复伸指肌健中的抗拉力作用效果。方法:术中随机对50根断裂伸指肌腱平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卡锁环(Locking loop)法和改良Kessler法进行修复,然后进行屈指活动抗拉力测试观察。结果:两组肌腱出现拉松和缝线拉脱的例数分别为:卡锁环法组2,0,改良Kessler组7,5。结论:卡销环法抗拉力作用显,适合于伸指肌腱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央缝合U-Tang+周边缝合Halsted法与其他缝合方法的比较.方法 采用新鲜猪后肢趾深屈肌腱,将88根肌腱分为11组,每组8根,横行切断,以中央缝合U-Tang(UT)+连续交叉法Cross Stitch(CS)、UT+周边缝合Halsted(H)、UT+连续周边法Running Suture(RS)、双Kessler(DK)+ CS、DK+H、DK+RS、UT、DK、H、CS、RS共11种方法缝合.检测缝合后肌腱2mm间隙形成的负荷、最大负荷,采用ANOV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肌腱的横断伤,最大负荷是UT+H组最大,为(79.3±7.6)N;2mm负荷是DK+H组最大,为(60.1±12.6)N.结论 前六种缝合方法都能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其中UT+H法2mm负荷和最大负荷数据散布较小,结果稳定可靠,可以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指屈肌腱双环加强缝合法及其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作者设计的指屈肌腱双环加强缝合法。方法:用36条人体指屈肌腱标本,行双环加强缝合法、改良Kessler法、Lee法、Becker法和Savage法缝合肌腱,并进行生物力学测定比较。结果:5种缝合方法的平均抗拉强度分别为67.5N、35.8N、36.7N、74.7N、96.8N。结论:双环加强缝合法操作简单,抗拉强度足够临床需要,术后可早期进行主动屈指活动,具有较大的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种屈肌腱修复新方法即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并观察其在鸡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中的疗效,揭示其预防屈肌腱术后粘连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健康白色纯种Leghorn鸡40只,以第三趾趾深屈肌腱屈曲型损伤为实验模型,随机分组,左右足配对设计,一侧为实验组,用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修复肌腱;另一侧为对照组,切开腱鞘修复肌腱,缝合腱鞘。分别于术后1、2、4、8周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1周后大体观察、肌腱滑动距离,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2、4、8周后大体观察粘连情况、肌腱滑动距离、各是关节屈曲角度、组织学观察结果,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4周后腱及鞘缝合口间距与肌腱粘连带宽度比,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在Ⅱ区屈肌腱修复中能有效减轻肌腱术后粘连,尤其是致密粘连的形成,在提高肌腱术后功能上优于单纯腱鞘闭合,可以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交叉韧带的可行性。方法对52例陈旧性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双股腘绳肌腱中间打结,嵌入瓶颈状股骨隧道内固定,胫骨端采用肌腱编织缝合在骨桥上打结固定,重建交叉韧带。其中前交叉韧带25例,前、后十字韧带同时重建15例,后交叉韧带12例。生物力学实验采用猪膝关节。股骨端固定分为肌腱结嵌入组(n=13)和骨髌腱骨(B PT B)介面螺钉固定组(B PT B介面钉组,n=11)。胫骨端固定分为肌腱编织缝合线在骨桥打结组(n=7)、肌腱编织缝合介面螺钉组(n=8)。进行最大拔出强度、最大位移和固定刚度等力学实验。结果术后随访49例,平均14 6个月,Lanchman试验阴性46例,阳性3例。术后Lysholm评分由术前56 7分提高到92 8分。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46例,良3例。生物力学实验最大拔出强度肌腱结嵌入组高于B PT B介面钉组;固定刚度肌腱结嵌入组小于B PT B介面钉组;最大位移肌腱结嵌入组大于B PT B介面钉组。胫骨端固定抗拉强度和刚度骨桥打结组优于介面螺钉组。结论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重建交叉韧带生物力学抗拉强度能满足生理需求,方法可行;可克服位移因素,降低韧带松弛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影响初始固定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采用猪膝关节模拟重建ACL不同术式,即绳肌腱结股骨隧道嵌压固定和胫骨端肌腱编织缝合骨桥打结固定法,与骨-髌腱-骨两端界面螺钉固定法,比较其生物力学初始固定最大拔出载荷、抗拉刚度和位移等生物力学指标。结果最大抗拉载荷肌腱结组与正常ACL组接近,无显著性差异;肌腱结组大于骨-髌腱-骨界面螺钉固定组。抗拉载荷在100N和400N时的位移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胫骨端肌腱编织缝合骨桥上打结固定组最大抗拉载荷大于BPTB界面螺钉固定组和肌腱编织缝合后界面螺钉固定组。抗拉刚度正常ACL组>骨-髌腱-骨组>绳肌腱结组。最大位移正常ACL<髌腱骨组<肌腱结组。结论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抗拉强度和刚度完全可以满足重建后ACL的生理需求;术中克服位移因素,是有效防止ACL重建术后松弛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道改良Mason-Allen缝合技术修复Ⅰ和Ⅱ区指伸肌腱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改良的Mason-Allen缝合技术修复Ⅰ和Ⅱ区指伸肌腱150例230指.结果 术后观察,伤指均未发生肌腱再断裂;大部分伤指屈伸运动功能恢复近乎完全,无需行肌腱松解术.少数伤指合并骨折,固定时间较长,因此,肌腱粘连较重,进行了肌腱松解术.结论 改良Mason-Allen缝合技术修复Ⅰ和Ⅱ区指伸肌腱损伤效果满意,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膝十字韧带移植重建术中韧带末端缝合固定的方法及固定强度。方法将24条带髌骨的髌韧带标本分为3组,对其末端分别采用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2针、3针,缝合材料为Ethilon缝线及直径0.4mm钢丝,对样本分别进行拉伸力学检测以比较强度,探讨最佳的缝合针数和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结果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2针,缝合点固定强度超过钢丝材料的破坏强度;用缝线缝合2针的强度达到80N以上,超过缝线材料的破坏强度;将第一针贯穿韧带缝合,不降低固定强度。根据实验结果,将改良的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临床应用17例,加速了术后早期康复,取得良好效果。结论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2针或3针的固定强度差别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第一针贯穿韧带,可减少缝线裸露但不降低固定强度,均超过缝合材料破坏强度。若想增加固定强度,应从改进缝合材料强度和增加缝线数目着手,此缝合法临床应用可加速康复,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Guo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交叉韧带的可行性。方法对52例陈旧性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双股Guo绳肌腱中间打结,嵌入瓶颈状股骨隧道内固定,胫骨端采用肌腱编织缝合在骨桥上打结固定,重建交叉韧带。其中前交叉韧带25例,前、后十字韧带同时重建15例,后交叉韧带12例。生物力学实验采用猪膝关节。股骨端固定分为肌腱结嵌入组(n=13)和骨-髌腱-骨(B-PT-B)介面螺钉固定组(B-PT-B介面钉组,n=11)。胫骨端固定分为肌腱编织缝合线在骨桥打结组(n=7)、肌腱编织缝合介面螺钉组(n=8)。进行最大拔出强度、最大位移和固定刚度等力学实验。结果术后随访49例,平均14.6个月,Lanchman试验阴性46例,阳性3例。术后Lysholm评分由术前56.7分提高到92.8分。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46例,良3例。生物力学实验最大拔出强度:肌腱结嵌入组高于B-PT-B介面钉组;固定刚度肌腱结嵌入组小于B-PT-B介面钉组;最大位移肌腱结嵌入组大于B-PT-B介面钉组。胫骨端固定抗拉强度和刚度骨桥打结组优于介面螺钉组。结论Guo绳肌腱结嵌压固定重建交叉韧带生物力学抗拉强度能满足生理需求,方法可行;可克服位移因素,降低韧带松弛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4年以来对25例手部外伤用显微缝合法一期缝合96条肌健,经6个月的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5例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40岁;缝合肌键部位:腕部5例,掌部7例,近指节13例;拇屈长肌健3条,指屈肌健60条。拇长伸肌鹏8条,指伸肌鹏25条。均为急诊缝合。治疗方法用5一“0”锦纶线距旺两端各fern处作为“8”字缝合,将肌除两端的缝线拉紧,使胜两断端靠拢对合后结扎。再用8一“0”无损伤针线间断缝合肌健浅面,使肌鹏表面光滑平整。增膜用9一“0”无损伤针线行连续缝合。术后石合托固定3周。治疗结果疗效标准: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探索Ⅱd区不同伤情下肌腱的合理修复方法,进行动物实验,以提供对临床有用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用正常白色来亨鸡24只,每组12只24趾。A组为单纯切割伤组,左侧修复双腱,右侧切除浅腱修复深腱;B组为严重挫伤组,修复同前。直接关闭腱鞘,术后3周控制性主、被动活动,术后6周进行修复的屈趾深肌腱的生物力学测定(滑动距离、屈曲功),并观察和测量各修复组织间的粘连性状和粘连面积。结果 单纯切割伤组两种修复方法之间的滑动距离、屈曲功、粘连性状和粘连面积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严重挫伤组,双腱修复侧的滑动距离小于浅腱切除单纯修复深腱侧,屈曲功和粘连面积大于单纯修复深腱侧,粘连程度较大,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提示:临床上对Ⅱd亚区的浅、深屈趾肌腱单纯切割伤,应修复双腱;严重挫伤时,则应切除浅腱而只修复深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动物模型评估保留残端对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生物力学意义. 方法 将50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一侧后肢制作ACL断裂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n=25),一组行保留残端ACL重建术(保残组),另一组行去除残端ACL重建术(去残组).所有手术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作为移植物,并于术后12周统一将两组动物处死,行ACL大体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 术后12周取材时,保残组和去残组总计50个标本关节活动度与正常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0,P=0.662).所有ACL移植物连续性完整,张力满意.保残组和去残组标本屈膝30°与90°胫骨前移距离、最大拉力载荷、最大拉伸距离以及刚度所占正常侧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残组中残端存活组和残端失效组标本屈膝30°与90°胫骨前移距离、最大拉力载荷、最大拉伸距离以及刚度所占正常侧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保留残端重建ACL不能显著提高术后兔ACL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有限元分析方法是一种将复杂的大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来解决的方法,借此它可以用多个小元素去模拟真实的物理系统,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力学的发展。生物力学一直以来都是脊柱外科的热门研究方向,而有限元分析方法在脊柱生物力学中的应用也颇为广泛: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健康的脊柱,研究正常脊柱在各种状态下的应力,为脊柱的基本应力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何种初始张力及屈膝角度下进行移植物固定能够使单隧道双束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的膝关节更好地恢复原有的运动学功能。方法将16具新鲜冰冻尸体膝关节随机分为四组,每四个膝关节为一组,分别为T20A20(在20N的初始张力下屈膝20。固定)、T20A45、T40A20及T40A45。使用BOSE—ElectroForce材料生物力学性能测试仪定量测量上述四组膝关节在屈曲30。及90。时胫前载荷(134N)下的胫前位移和旋转载荷(5N×m胫骨内旋)下胫骨内旋角度。所有组均采用直径相等的自体胭绳肌腱、相同的隧道定位方法及固定装置进行韧带重建。结果(1)胫前载荷(134N)下的胫前位移:T20A20、T20A45与完整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56,P〉0.05),T40A20、T40A45与完整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85.35,P〈0.05);(2)旋转载荷(5N×m胫骨内旋)下的胫骨内旋角度:T20A20、T40A20与完整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74,P〉0.05),T20A45、T40A45与完整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145.24,P〈0.05)。40N初始张力下进行韧带固定会使重建术后膝关节伸屈约束过度,而屈膝45。进行韧带固定则使重建术后膝关节内旋约束过度。在20N的初始张力下屈膝20。进行韧带固定能使重建术后膝关节的前后及旋转稳定性更接近于正常。结论单隧道双束ACL重建术中,两束韧带分别在20N的初始张力下屈膝20°进行固定能够恢复膝关节的前后及旋转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恢复原有的运动学功能。  相似文献   

17.
1996~2001年行包皮环切术318例,其中206例应用交叉压条缝合法,另112例对缘缝合。交叉压条缝合法,其方法为包皮切除后,1号丝线对缘缝合,缝线两端只交叉不打结,将叠制好的凡士林纱条捆扎在交叉后的缝线上。缝合从系带处开始,逐渐缝向背侧,共10~12针,凡士林纱条被均匀舒展地捆扎在切缘上(见图1)。外用无菌纱布包扎。常规术后第2天换药一次,7天拆线时在凡士林纱条上提起线结拆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侧"锐角效应"及复合固定技术对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移植物的影响。方法50例猪膝关节,随机分为5组,以猪的屈趾肌腱作为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移植物固定方法分别采用:EndoButton、可吸收界面螺钉(螺钉分别固定在移植物前上方及后下方)、复合固定(EndoButton联合小号界面螺钉)且螺钉固定在移植物后下方。在移植物与骨道边缘之间放置压敏片,并对其施以352N的负荷作用来测定其与骨道边缘之间压强。然后再对各移植物施以屈服负荷,记录各组压强值及屈服负荷。结果各组间的压强值以及屈服负荷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复合固定组压强值(3.28±0.22)Mpa低于其他各组,但是屈服负荷(470±55)N大于其他各组。并且,螺钉固定在后下方压强值(3.22±0.13)Mpa明显小于前上方固定(3.49±0.27)Mpa。结论应用复合固定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可以减小"锐角效应",并且复合固定技术固定强度大于单纯皮质外固定及单纯界面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19.
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在Ⅱ区屈肌腱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介绍用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治疗Ⅱ区屈肌腱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按该法治疗屈肌腱损伤46例77指。伸直型12例26指:经原腱鞘伤口缝合肌腱,术毕将肌腱缝合部置于近侧健康鞘管内。屈曲型34例51指:在肌腱远断端以远约0.5cm处另作腱鞘切口,经此切口将损伤腱近端拉出进行缝合,术毕将腱缝合口置于远端切口和原伤口间的完整鞘管内。结果术后随访到38例59指,随访时间为2个月~3年,平均1年8个月。按TAM评定法评定疗效,优级:30指,良级:17指,余为中差级;总优良率达到79.7%。锐器切割伤43指,疗效优良者42指占97.7%;合并腱鞘及周围组织损伤16指,疗效优良者5指占31.3%。结论该术式对单纯指屈肌腱损伤疗效满意,这可能和术时腱鞘损伤轻,肌腱缝合口被健康鞘管包绕后,有利于肌腱的内源性愈合并减少了外源性愈合的参与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