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手术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枣庄市妇幼保健院2007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81例作为研究对象,41例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前采用新辅助化疗;40例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直接行手术治疗。检测患者化疗前后血清VEGF,并比较两组手术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肿瘤平均直径从化疗前的(5.19±1.03)cm缩小为化疗后的(2.63+0.68)cm,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化疗前血清VEGF为(397.6±39.4)ng/L,化疗后为(139.5+20.7)ng/L,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淋巴结转移率方面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以明显降低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的表达,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和微淋巴管密度(LVD)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揭示食管癌淋巴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定性检测59例食管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同时采用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管密度,以CD34标记血管内皮检测微血管密度作为对比,结合食管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织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食管癌组织淋巴管密度(31.21±11.47)较正常组织(11.71±4.70)明显增高(P〈0.01)。淋巴结转移组VEGF-C/LVD显著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1,P〈0.05)。淋巴结转移组术后2年生存率(33.42%)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6.93%)(P〈0.05),VEGF-C阳性组术后2年生存率(26.69%)显著低于VEGF-C阴性组(66.95%)(P〈0.01)。结论食管癌组织VEGF-C和LVD与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肿瘤组织可能通过调控VEGF-C促进淋巴管的生成,为肿瘤的淋巴转移提供通道,进而影响食管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4.
雷华江  岳军  孙红兵 《西部医学》2011,23(5):820-821,824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NACT)的临床疗效以及NACT前后宫颈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9例宫颈鳞癌组织NACT前后CD34的表达。结果 29例宫颈癌患者接受NACT后,临床完全缓解(CR)4例(13.8%),部分缓解(PR)21例(72.4%),总有效率(CR+PR)86.2%;在所有接受NACT的29例宫颈癌组织中,MVD水平在NACT后(13.57±5.60)较NACT前(20.65±7.17)亦有明显下降(P〈0.05);临床有效组MVD计数在NACT后(14.27±5.49)较NACT前(22.17±6.55)显著下降(P〈0.05),临床无效组MVD计数在NACT后(19.02±5.70)较NACT前(24.98±9.42)亦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NACT对宫颈癌有效;NACT后MVD表达下降。NACT发挥效应的机制之一可能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术前腔内放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意义。方法2000.-08~2007.11收治的51例宫颈癌患者中,26例接受了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其中12例加用了腔内放疗;25例接受了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其中10例加用了腔内放疗。化疗方案均以卡铂为主的联合方案。介入治疗或腔内放疗后2周进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治疗前的宫颈活检标本和手术后的标本共102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由治疗前的64.7%下降为4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VEGF的阳性表达与FIGO分期、肿瘤分级和病理缓解有明显的相关性。VEGF阳性表达的患者动脉化疗/栓塞或联合腔内放疗后的临床有效率(54.5%,18/33)低于VEGF阴性表达者(77.8%,14/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治疗前VEGF表达阴性的宫颈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高于表达阳性者(100%、94%vs.73%、75%,P=0.043,P=0.112),总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前VEGF表达可能是评价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术前腔内放疗治疗宫颈癌临床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新辅助化疗的两种用药途径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不同用药途径的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旨在寻找更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及方法。方法 对收治的Ⅰb2~Ⅱb期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48例进行新辅助化疗,随机分为动脉介入化疗(NAIT)组22例和静脉化疗组(NVCT组)26例,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病理组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局部组织学有效率NAIT组(19/22,86.36%)明显高于NVCT组(14/25,56.00%)(P<0.05 )。NAIT组在宫旁浸润和脉管癌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NVCT组(P<0.05 ),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高于NVCT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阴道切缘未净病例。NAIT组骨髓抑制Ⅱ度反应者明显低于NVCT组(P<0.05)。结论 NAIT组对局部晚期宫颈癌产生的局部组织病理有效率明显高于NVCT组,对血液系统的毒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胰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的表达与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选用63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组织及13例正常胰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VEGF-C及VEGF-D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1显示计数癌周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MLVD),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胰腺癌中VEGF-C、VEGF-D表达和癌周MVD/MLVD的关系。结果 VEGF-C及VEGF-D阳性表达产物主要见于癌细胞胞浆,胰腺癌周围组织中MVD/MLVD明显升高;胰腺癌中VEGF-C、VEGF-D表达与癌周MVD/MLVD升高呈正相关(P〈0.05)。结论胰腺癌中VEGF-C与VEGF-D的表达增高,均具有促进胰腺癌的血管淋巴管增生、促进癌细胞转移的能力。选择性阻断VEGF-C或VEGF-D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对控制胰腺癌的淋巴道转移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Ib1期至IIb期宫颈癌39例,采用DBM方案动脉灌注化疗1-2个疗程后,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化疗前后癌灶的变化、化疗副反应及术后病理结果等指标。结果:全部病例化疗后宫颈局部肿瘤直径均不同程度缩小,化疗有效率100%;3例IIb期宫旁病灶改善不满意直接行放疗,其余36例行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手术成功率100%;有12例(12/36)术后病理结果未发现癌灶。主要毒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及I-II度白细胞减少,用药后可缓解。结论:宫颈癌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好,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析大肠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表达与淋巴管密度(LVD)、微血管密度(MVD)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1年4月—2015年2月本院治疗的79例大肠癌患者资料,其中52例直肠癌患者,27例结肠癌患者。分析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与LVD计数的关系、MVD和LVD与大肠癌内VEGF-A表达的关系以及MVD与LVD的关系。 结果 正常组织内的LVD明显低于大肠癌组织;LVD与淋巴管内癌栓关系密切(P<0.05),而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浸润深度无关(P>0.05)。肿瘤组织内VEGF-A表达与MVD (CD34计数)关系密切(P<0.05),与LVD (podoplanin计数)无关(P>0.05)。大肠癌组织内的LVD明显低于MVD (P<0.01),但是LVD计数与MVD计数无关(P>0.05)。 结论 淋巴管的形成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淋巴管形成与微血管形成可能是互相独立的两个过程;大肠癌组织内VEGF-A可以对微血管的形成起诱导作用,但其与淋巴管形成无显著关系;大肠癌中LVD值明显低于MVD,但两者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术前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调节早期宫颈癌组织中恶性分子表达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术前接受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及对照组(术前接受全身静脉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宫颈癌组织侵袭相关因子蛋白、凋亡相关因子蛋白及复发相关因子蛋白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转录因子Ets差异基因5(ETV5)、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Shrew-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TIMP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院意义(P0.05);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抗凋亡基因(c-IAP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ANT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院意义(P0.05);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Survivin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21WAF1/CIP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院意义(P0.05)。结论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可以降低早期宫颈癌组织的恶性分子表达,改善患者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细胞组织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特征性在NSCLC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50例NSCLC标本,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PEDF和CD31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并计数微血管密度。结果PEDF和VEGF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4.00%和64.00%。PEDF、VEGF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有关。VEGF表达阴性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表达阳性患者;而PEDF表达阴性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表达阳性患者。结论VEGF和PEDF的表达可以判断NSCLC的淋巴结转移和血管生成等生物学行为以及评估NSCL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GEF)在胶质瘤微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与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45例脑胶质瘤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Ⅰ级19.4±4.5,Ⅱ级24.9±15.1,Ⅲ级53.8±10.7,Ⅳ级70.3±10.3,MVD的阳性率为Ⅰ级8.2±1.6,Ⅱ级8.8±1.7,Ⅲ级16.6±3.6,Ⅳ级19.5±6.1,低度恶性(Ⅰ-Ⅱ级)与高度恶性(Ⅲ-Ⅳ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促进肿瘤中微血管形成,它与微血管密度均可作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1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胃肠间质瘤(GIST)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GIST组织中P16、VEGF的表达和MVD。结果:GIST中P16、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9%、47.1%,MVD为23.2±9.43;P16、VEGF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侵袭危险性分级有关(P<0.05),MVD与肿瘤发生部位及侵袭危险性分级均有关(P<0.05);P16与VEGF表达、MVD呈负相关(P<0.05),VEGF表达与MVD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P16、VEGF的表达和MVD在GIST的恶性进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三者有可能作为评估GIST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ALNNB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浓度与乳腺癌微转移关系。方法: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62例ALNNBC外周血人类乳腺珠蛋白(hMAM)mRNA的表达,阳性表达者判定为乳腺癌微转移;ELISA方法检测患者VEGF血清浓度。分析hMAM mRNA表达及VEGF血清浓度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VEGF血清浓度与微转移及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ALNNBC中c-erbB2阳性表达者hMAM mRNA阳性表达率高(P<0.05);hMAM mRNA阳性表达提示乳腺癌存在微转移;ER阴性、P53阳性、c-erbB2阳性、hMAM mRNA阳性表达组VEGF血清浓度高(P<0.05或者P<0.01);高VEGF浓度组无复发生存率较低(P<0.05)。结论:ALNNBC外周血血清VEGF高浓度与微转移及临床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血清VEGF浓度可能是ALNNBC预后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对估计人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价值。方法:通过对69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随访,将他们分为无复发和无转移组及复发或转移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骨巨细胞瘤中VEGF、CD34的表达,用MVD值衡量CD34的表达。结果:无复发组42例的中位阳性细胞率为28%,复发转移组27例的中位阳性细胞率为48%,两组间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无复发组MVD值为33.55±10.82,复发转移组MVD值为56.78±16.17,两组间MVD值的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VEGF阳性细胞率与MVD值的关系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845,P<0.01)。结论:VEGF和MVD是估计骨巨细胞瘤预后的新指标,VEGF是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VEGF 121)在小鼠囊膜组织和体外培养的新生小牛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分别完整的取下11个月龄的20只DBA/2J高眼压模型小鼠和20只正常BL6小鼠的晶状体囊膜组织,提取蛋白后,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晶状体囊膜组织VEGF121的表达.体外培养牛眼晶体上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intin,OP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PN和VEGF在48例宫颈癌、2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完全川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不完全川崎病患儿30例和川崎病患儿28例,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其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浆VEGF水平,并检测23例正常对照组患儿血浆VEGF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同时对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不完全川崎病组血浆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组,不完全川崎病和川崎病组血浆VEGF均在治疗前后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损害组。结论:VEGF可能参与不完全川崎病发病过程,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表达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39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宫颈癌组织行Galectin-3、VEGF表达水平检测,同时收集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病理学类型、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指标。结果年龄<45岁组与≥45岁组之间、鳞癌组与非鳞癌组之间、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宫颈癌组织表达Galectin-3、VEGF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间质浸润≤1/2肌层组与>1/2肌层组之间、肿瘤直径≤2cm组与>2cm组之间,宫颈癌组织表达Galectin-3、VEGF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表达Galectin-3以及VEGF与肿瘤直径、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MVD和VEGF进行检测。结果:肿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70%(28/40),MVD均值为(51.2±6.6),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VEGF高表达组的平均MVD值明显高于低表达组的平均MVD值(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