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经中子及γ线照射后小鼠肠组织中TNF-α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350只二级雄性BALB/c小鼠,经不同剂量的中子和γ线照射,于照后6、12h及1、2、3、4、5、7、10、14、21、28天分批活杀,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观察TNF-α在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肠黏膜中,TNF-α主要见于肠绒毛间质、黏膜下及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浆内; 2.5Gy中子照后2天内,上述阳性部位TNF-α的表达进行性减少;3~7天其在巨噬细胞及隐窝细胞胞质内的表达明显增加,5天达高峰,1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4.0Gy、5.5Gy中子及12Gyγ线照射后4天内,TNF-α的表达进行性减少;5.5Gy γ线照后6~12h,TNF-α的表达增多,照后1天减少,2~5天增加,3天达高峰,10天恢复至正常水平.TNF-α的表达在肠黏膜损伤时减少,于损伤后恢复的早期增多.结论 中子和γ线照后肠内源性TNF-α表达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并参与了肠放射损伤及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研究中子及γ射线照射对肠黏膜免疫组织损伤的病理特点及淋巴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经不同剂量的中子及γ射线照射350只BALB/c小鼠,于照后6h、12h、1~5d、7d、14d、21d及28d活杀取全肠,经光镜、电镜和原位末端标记等技术研究肠黏膜免疫组织的病理变化及淋巴细胞死亡方式。结果 中子照后肠免疫组织的基本病变为淋巴细胞变性、凋亡、坏死及数目减少,中子4.0及5.5y照射后未见明显再生,2.5Gy组则见再生修复现象,且呈剂量相关性;中子2.5Gy照后6h~3d,黏膜内及下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逐渐减少,核固缩及大量核碎片形成,3d时淋巴组织中仅残留间质细胞,隐窝细胞见再生。5d时淋巴组织始见增生,至照后21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γ射线照射后基本病变与中子类似,5.5Gy组见再生恢复,而12.0Gy组未见明显再生。原位末端标记显示各照射组于照射后6h肠黏膜免疫组织中凋亡的淋巴细胞明显增加,尤以中子4.0Gy和了射线12.0Gy更为明显。结论 2.5~5.5Gy中子及5.5~12.OGyγ射线照射均可致明显肠壁淋巴组织损伤,且在相同剂量下,中子对免疫组织损伤重于γ射线;免疫组织损伤重,且恢复慢;4.0Gy以上中子照射多见淋巴细胞坏死,而5.5~12.0Gyγ射线则以凋亡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研究小鼠经中子及γ线照射后肠组织中TGF-β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350只二级雄性BALB/c小鼠,经不同剂量的中子和γ线照射,于照后6、12h,1、2、3、4、5、7、10、14、21及28d分批活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等技术,定量研究TGF-β3在肠组织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2.5Gy照后2d内,TGF-β3表达进行性减少,阳性部位见于绒毛上皮细胞和隐窝细胞浆内;3~7d明显增加,5d达高峰;7d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4. 0,5. 5Gy中子及12Gyγ线照射后4d内,TGF-β3表达进行性减少;γ线5.5Gy照后6h,TGF-β3表达反应性增加;12h-1d减少,2-5d增多,3d达高峰;5d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中子和γ线照射后,肠内源性TGF-β3的表达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参与了肠放射损伤及修复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IF、Bax和Bcl-2在中子及7射线照射致肠道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290只BALW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4只)、2.5Gy中子照射组(80只)、4.0Gy中子照射组(60只)、5.5Gy γ射线照射组(72只)及12.0Gy γ射线照射组(54只),分别采用5.5和12.0Gy γ射线以及2.5和4.0Gy的中子照射,并于照射后6h,1、2、3、5、10d活杀,取空肠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MF、Bax及Bcl-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小鼠空肠绒毛及隐窝上皮细胞质AIF呈强阳性,Bax和Bd-2呈弱阳性.中子和γ射线照射后6h~1d,隐窝细胞核中AIF呈强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1);4.0Gy中子照射后Bax强阳性持续至照射后3d,表达明显增加(P<0.01).5.5、12.0Gy γ射线及2.5Gy中子照射后6h~5d,Bcl-2于上述部位呈强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1).4.0Gy中子照射后6h~3d,Bcl-2于上述部位呈弱阳性,表达无改变(P>0.05).结论 中子及γ射线照射后空肠隐窝上皮细胞核中AIF表达增加,参与了肠上皮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子照射时的Bax表达强于γ射线照射时,γ射线照射时的Bcl-2表达强于中子照射时,二者变化规律不同,提示中子和γ射线致肠道损伤具有不同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子和γ射线照射后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死亡方式及其意义。方法采用不同剂量中子和^60Coγ射线全身照射350只BALB/c小鼠,通过光镜、电镜、流式细胞术、原位末端标记和DNA凝胶电泳等观察造血细胞凋亡与坏死情况。结果中子照射后小鼠骨髓中坏死和凋亡的造血细胞均明显增多,5.5Gy组以坏死为主;而γ射线照射后则以凋亡为主,且呈剂量相关性。凋亡的细胞表现为核染色质浓缩、边移,呈半月型、环状或不规则状,凋亡小体形成,电泳下见DNA梯状图谱。坏死的细胞表现为核肿胀、溶解,线粒体膜、核膜等膜性结构破坏。结论2.5~5.5Gy中子及5.5~12Gy γ射线照射可使骨髓造血细胞死亡方式不同:中子照射见凋亡与坏死并存,5.5Gy组以坏死为主;而γ射线照射则以凋亡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肠道经中子照后的病变特点、bFGF蛋白和m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2.5~5.5Gy中子照射230只BALB/C小鼠,于照后6和12h、1~5d、7、10、14、21和28d分批活杀,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技术研究bFGF基因在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照射后隐窝细胞见凋亡与坏死,并呈剂量相关性,2.5Gy组肠黏膜见明显损伤及恢复现象。bFGF蛋白和mRNA于正常肠上皮细胞阳性,其mRNA于血管内皮和间质细胞强阳性。2.5Gy照后3d内,bFGF蛋白进行性减少,照后5~10d,绒毛上皮细胞bFGF蛋白明显增加,5d达高峰,14d恢复至正常水平。4.0Gy以上照后4d内,bFGF进行性减少。bFGF mRNA与其蛋白出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其高峰见于照后3d,10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一定剂量的中子辐射可使肠黏膜明显损伤,并呈剂量相关性;中子照射后肠内源性bFGF基因表达参与其损伤及修复的病理过程,可能对其损伤后的修复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60 Coγ射线为参比射线 ,研究裂变中子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时间效应 ,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用形态学观察、DNA电泳、流式细胞仪 (FCM )分析及二苯胺 (DPA)法检测细胞凋亡 ;用斑点杂交方法检测 p53与bcl 2的基因表达。 结果 :小鼠经裂变中子 2 .5Gy照射后 2~ 2 4h ,在各时间点上均检测到胸腺细胞DNA梯状条带 ,利用光镜与电镜观察到具有典型凋亡特征的胸腺细胞 ;以DPA法、FCM分析与形态观察计数测定的结果 ,绘制时间效应曲线 ,发现胸腺细胞凋亡比例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在 6h前上升较快 ,8~ 10h达到峰值 ,12h后开始下降 ,2 4h较 4~ 12h明显降低 (P <0 .0 5) ,但略高于正常水平。γ射线 5.0Gy照射后 ,胸腺细胞凋亡比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之相似 ,但在 6h之前增加较缓 ;此外 ,在照后 2 4h检测不到DNA梯状条带。裂变中子 2 .5Gy照射后 ,小鼠胸腺细胞 p53基因表达水平在 2、4、12、2 4h均比未照射组有显著增加 (P <0 .0 5或P <0 .0 1) ;bcl 2基因表达水平均比未照射组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裂变中子 2 .5Gy照射小鼠可诱导其胸腺细胞凋亡 ,且与γ射线 5.0Gy照射有类似的时相性 ,但裂变中子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比γ射线增加快、持续时间长 ,表明裂变中子对小鼠免疫系统损伤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Egr-IFNγ重组质粒在接种B16黑色素瘤小鼠体内的辐射诱导表达及其抑瘤效应。方法 小鼠肿瘤局部注射脂质体包裹的重组质粒pEgr-IFNγ后36h,接受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观察各组小鼠照射后不同时间肿瘤生长速率和平均存活时间,照射后第3天用RT-PCR法检测瘤内IFNγ转录水平,照射后第l,3和5天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含量。结果 照射后第3天重组质粒 20Gy组瘤内IFNγ转录水平明显高于重组质粒组;照射后第l,3天血清中IFNγ含量明显高于重组质粒组和对照组;照射后第9-15天,4次(质粒 5Gy)组小鼠肿瘤生长速率明显低于重组质粒 20Gy组,且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多次基因-较小剂量放射治疗的抑瘤效应优于单次基因.较大剂量放射治疗;基因-放射治疗组可能通过诱导瘤内IFNγ表达增强,使血液中IFNγ浓度升高,从而提高荷瘤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肿瘤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γ射线或裂变中子照射人或鼠乳腺上皮细胞,在对辐射诱发乳腺癌发展阶段的表型和基因型改变进行鉴定的基础上,研究受照细胞后代的延迟染色体突变和/或畸变。方法:1用1Gyγ射线照射16周龄雌性BALB/c小鼠,4周后从乳腺组织分离细胞系EF42并注射到摘除腺体小鼠的脂肪层内,观察致瘤性。2用直接PCR序列分析检测EF42细胞p53基因突变。3分别用3Gy的γ射线和0.2、0.4Gy的0.43MeV中子照射人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每5个倍增期传代一次,检测5~40个倍增期间染色单体畸变率。4从12周龄雌性BALB/c小鼠中分离原代乳腺上皮细胞,用3Gyγ射线…  相似文献   

10.
小鼠经γ线全身一次50、100、400和600Gy照射后,动物产生重度肠型和脑型急性放射病,并观察小肠运动的变化和套叠形成.结果在50和100Gy照射后1~2天即可见到肠套叠形成.照射后5h出现肠运动增强,1~2天后运动逐渐减弱,死前处于较深抑制或肠麻痹.400和600Gy照射后活存24h和6h两组动物均未见套叠形成,部分400Gy照射小鼠肠运动有增强,但未见到深度抑制,600Gy照射小鼠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肠运动抑制,未见肠麻痹,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3.5Gyγ射线照射对小鼠骨髓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3.5Gyγ射线照射对小鼠骨髓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为阐明射线损伤骨髓细胞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3.5Gy^60Coγ射线全身一次性照射小鼠。利用蛋白质组织学技术分离、分析和鉴定小鼠骨髓细胞差异蛋白质。结果3.5Gyγ射线可使小鼠骨髓细胞蛋白质18个上调,6个下调,这些蛋白质多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关。结论γ射线影响骨髓蛋白质表达,并可能由此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Fas和Bcl 2蛋白在受大剂量60 Coγ射线照射后小鼠脾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小鼠全身一次性γ射线照射 ,吸收剂量分别为 0、6、9、12、15和 2 0Gy ,于照射后 3、6、12、2 4h、3、7、14和 2 8d活杀取材 ,免疫组化LSAB染色观察后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照射后 6h ,Fas的表达呈强阳性 ,6~ 12Gy剂量范围内阳性表达更明显 ,而随时间递增表达逐渐减少 ,但无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7d后表达明显减弱。Bcl 2的表达于 6h几乎为阴性 ,在 <12Gy剂量组更为明显。至照射后 2 8d依然未恢复。 结论 在受大剂量照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Fas癌基因蛋白表达升高与细胞凋亡有较好相关关系 ,即Fas蛋白可能有促进凋亡的作用。而在相同剂量照射后 ,Bcl 2抑制凋亡的作用被减弱甚至消失。上述两种癌蛋白对受大剂量60 Coγ射线照射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均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淫羊藿甙抗辐射损伤作用,并探讨其抗辐射损伤机制。方法:KM种小鼠于60Coγ射线照射前48,24h及照后即刻灌胃淫羊藿甙,剂量分别为1,10,100mg/kg,照射剂量8.0Gy,观察受照射小鼠30d存活率和死亡动物平均存活时间。另外观察淫羊藿甙对l锄种小鼠受5.5Gy 60Coγ射线照射后小鼠胸腺、脾脏和骨髓细胞凋亡率、半胱天冬酶-3(caspase-3)和半胱天冬酶-8(caspase-8))活性的影响。结果:中剂量淫羊藿甙组30d存活率较照射对照组提高50%,死亡动物平均存活时间延长2.5d。照射对照组胸腺、脾脏和骨髓细胞在照射后6,12和24h均有凋亡。胸腺和脾脏于照射后12h凋亡率最高,骨髓于照后6h凋亡率最高。照射24h后,3种组织的凋亡串均明显降低。中剂量淫羊藿甙可降低照射后6,12h胸腺、脾脏、骨髓细胞凋亡率和照射后24h脾脏、骨髓细胞凋亡率,抑制照射后6hcaspase-3活性,对半胱天冬酶-8活性无影响。结论:淫羊藿甙具有抗辐射损伤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caspase-3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FL(fit3 ligand)是一种作用于早期造血细胞的生长因子,为进一步研究FL水平与辐射所致造血损伤的相关性,观察了小鼠受γ射线全身照射后FL的表达变化。方法以^60Coγ射线全身一次性均匀照射所致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小鼠为模型,应用ELISA、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法检测照射前后小鼠外周血、骨髓、胸腺与脾脏中FL的表达变化。结果 小鼠受2~10Gyγ射线照射后24h,血清中FL浓度即有增加,并且随时间推移FL水平逐渐升高;吸收剂量在2~6Gy之间时,FL的水平随剂量增加而增加。6Gyγ射线照射后24h,外周血白细胞膜表面FL的表达增加,但24h后细胞膜表面FL的表达没有升高。6Gyγ射线照射后24h,骨髓、胸腺和脾脏有核细胞膜表面FL的表达明显升高,总蛋白中FL的水平亦明显增加。结论 辐射后早期小鼠FL可溶性与膜结合型蛋白的水平都有升高,而且辐射后血清中FL的水平与受照剂量及照射后时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E803药物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造血系统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E803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造血系统的辐射防护作用。方法 C57小鼠一次全身照射前灌胃给药E803和523,测定脾指数、CFU—S(7.5Gy)、外周血象(5.5Gy)、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3.5Gy)。结果 7.5Gy照后第7d测定各给药组的脾指数、CFU—S明显较照射组增多。5.5Gy照射引起的小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的降低以白细胞发生最早,照后24h给药组的WBC数量均比照射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E803各给药组最为明显,药物未能使照射引起的外周血细胞最低值升高,而有降低的趋势。但给药对照射后期外周血象的总体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3.5Gy照后第7d观察给药组的造血祖细胞集落的形成能力强于照射对照组,并且E803组明显优于523组。结论 E803对^60Co-γ射线引起的小鼠造血系统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目的在于比较相似剂量中子和γ射线照射后外周血有形成分的减少和近期恢复情况,因此选用的是既能引起血液有形成分较明显改变,又不引起动物死亡,而且尽可能减少骨髓外因素对血细胞数量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照射剂量。动物为成年雄性杂种狗,体重15~20kg,发育良好,外周血检查正常。动物经硫贲妥钠麻醉后,接受裂变中子或~(60)Coγ射线全身一次单侧照射。前者中线组织剂量为1.17Gy,后者为1.20Gy。中子平均能量约为1MeV,剂量率为0.2Gy/min;γ射线剂量率为0.3Gy/min。中子1.17Gy照射后,白细胞迅速减少,照后第7天降至最低,仅为照前的24.9%。第28天回升到73.1%。γ射线1.20Gy照射后9天内,白细胞变化不显著,以后逐渐减少,第17天降至最低,但仍为照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γ射线和微波复合照射对造血系统的损伤特点及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其损伤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216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γ射线照射组(5.5Gy,简称射线组)、微波照射组(50mW/cm^2,简称微波组)及γ射线与微波复合照射组(5.5Gy+50mW/cm^2,简称复合组)。^60Co γ射线(剂量率为91.1cGy/min)全身一次性照射后立即进行微波全身辐照(S波段,平均功率密度为50mW/cm^2)5min。分别于照射后6h及1、3、7、14、28、90、180天活杀取材,观察胸骨骨髓组织学变化,并采股静脉血行常规检测,同时对复合照射后6h及第1、3、7天的胸骨骨髓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组织学观察发现无论γ射线还是复合照射均可导致骨髓组织经历典型的凋亡坏死、空虚、再生修复及恢复4个阶段的病理改变,但复合组的病变重于射线组,恢复也更为迟缓。外周血象检查发现小鼠经γ射线及复合照射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均呈进行性下降,于照射后期逐渐恢复,但复合组比射线组下降更明显,恢复也更缓慢。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复合照射后骨髓造血细胞出现明显的变性、凋亡及坏死等改变,以照射后6h最明显。结论一定剂量的γ射线和一定强度的微波复合照射可严重损伤小鼠造血系统,表现为骨髓组织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和功能障碍,其损伤效应主要以γ射线为主,微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γ射线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剂量γ射线全身照射后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50只C57小鼠按随机表法分为健康对照组及0.5和1 Gy照射组.用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吸收剂量为0.5和1 Gy,吸收剂量率为19.2 cGy/min,连续照射3d,1次/d,照射后24和48 h取小鼠脑组织并匀浆,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HPLC)测定匀浆上清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及甘氨酸)含量.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0.5Gyγ射线照射后48 h以及1 Gy照射后24和48 h,小鼠脑内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表达增高(t=- 4.080、- 3.935、-4.416、- 3.630、-4.831和- 4.656,P<0.05);而0.5Gyγ射线照射后24 h小鼠脑内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无明显改变.各照射组小鼠脑内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γ射线短期全身照射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轻度的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小鼠胸腺细胞及其亚群在裂变中子照射后损伤和修复的规律,并与大约相同致死效应的60Coγ射线照射后的规律进行比较。方法:测定照后不同时间小鼠胸腺细胞总数和胸腺重量指数,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照后不同时间小鼠胸腺淋巴细胞Lyt+2和L3T+4细胞亚群的百分数。结果和结论:裂变中子和60Coγ射线照射后小鼠胸腺重量指数均在照后第3天降至最低,而后的恢复速度差不多,但恢复水平前者一直低于后者,31d时的水平二者无显著差异。两种辐射照射后第3天胸腺细胞数几乎降至为0,随后的恢复中子照射稍逊于γ射线照射,31d的恢复水平基本一致。小鼠经裂变中子2.3Gy和60Coγ射线4.5Gy照射后,第1天Lyt+2和L3T+4细胞百分率均下降,水平基本一致。中子照射第3天的Lyt+2和L3T+4细胞百分率降至更低(70%以下),而γ射线照射的Lyt+2和L3T+4细胞百分率则开始恢复。中子照射后经第7天明显恢复后,又出现第2次下降,31d仍未恢复至照前水平。γ射线照射后第31天,Lyt+2细胞已恢复至照前水平,L3T+4细胞则仍低于照前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自然高温环境下,受γ射线照射小鼠生存的变化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改变。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室温组和不同时间的自然高温环境组,分别接受6.5,9.0Gy的γ射线照射和相应的高温作用后,观察30d内小鼠的死亡情况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的规律。结果6.5Gy照射的小鼠,高温9h和全自然环境组的生存时间与室温组差异有显著性,9.0Gy照射的小鼠,高温6,9h、全自然环境组的生存时间和室温组差异有显著性;室温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下降速度低于各高温组且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顿挫回升,而各高温组无。结论高温环境,受照射小鼠的生存指标明显下降;加重照射后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