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脑MRI显示的脑梗死的病变部位、数量及脑白质疏松的部位和程度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之间的相关性,初步分析VCIND影像诊断的特点.方法 采用成组设计对照研究,VCIND组40例,认知功能正常脑梗死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入组者均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颅脑MR I等检查.结果 1.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MRI 所示的梗死灶,以基底节及额叶多见(P<0.05),梗死灶的数目多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脑梗死组(P<0.01).2.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MRI表现除梗死灶外,还多合并脑白质疏松,白质疏松程度重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脑梗死组.结论 1.VCIND患者其梗死的部位以基底节、额叶多见,梗死灶的数量与认知功能有关,多发梗死灶可能是VCIND的一个特征.2.VCIND患者多伴有白质疏松,白质疏松是引起VCIND认知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3.
吴楠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28(1):41-42,74
目的探讨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VCIND)的神经心理学特点。方法对42例VCIND患者和3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MMSE、日常生活行为量表、Preffer门诊患者功能缺损调查表、画钟测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Hachinski缺血指数、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检查。结果神经心理学检查显示VCIND患者和对照组相比,在MMSE总分及其地点定向、时间定向、注意力和计算力、短程记忆、书写能力、结构能力各亚项和执行功能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T与MMSE合用可以用于认知功能损害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护理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进展的影响。方法:8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加入综合性认知康复训练。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后均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ADL、CDR)评分。结果:干预组治疗6个月后,VCIND患者的MMSE评分较干预前平均上升了1.21,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P<0.01);ADL评分较干预前平均下降了1.20,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P<0.01)。结论:早期干预护理对延缓或抑制VCIND向VD发展有明显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属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的早期阶段。现代医学认为,痴呆发生后是不可逆转的,对VCIND的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中医认为,VCIND患者认知损害的病理因素主要是肾精亏虚、痰浊、瘀血、热毒和肝阳,肾虚髓空为基本病理特征。治宜补肾益精为主,兼以化痰、祛瘀、解毒、平肝等。  相似文献   

7.
陈敬 《基层医学论坛》2016,(33):4645-4646
目的:分析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与脑梗死发病部位及TCD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20例诊断为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诊断为无认知障碍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部MRI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脑部,对比观察2组脑梗死发病部位和颅内动脉PI值。结果观察组丘脑、颞叶和额叶部位脑梗死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囊部位脑梗死发病率30.0%,低于对照组的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和脑前动脉PI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率与脑梗死发病部位密切相关,通过TCD对患者颅脑进行检测可以及早发现病变部位脑血流信号是否存在异常,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的睡眠结构,了解与正常人群之间睡眠结构的差异性。方法应用加拿大Harmonie生产的32导Stellate Harmonie视频多导睡眠监测系统,对20例VCI-ND患者的睡眠进行全夜监测,并与20名正常相同年龄范围人群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CI-ND患者组睡眠总时间减少,觉醒时间增加,第1阶段睡眠增加,第2阶段睡眠减少和第3阶段睡眠减少,快速动眼期(REM)缩短,睡眠效率下降。结论 PSG中的浅睡眠增多,慢波睡眠S3~4期及快速动眼期(REM)期减少可能是VCI-ND病人所具有的电生理学指标之一,但是否可作为VCI-ND患者的特异性诊断指标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针刺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对纳入的关于针刺治疗VCIND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用Rev...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比较不同疗法在治疗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t dementia,VCIND)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子脑顶核(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FNS)组?奥拉西坦组和尼莫地平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FNS组采用FNS,奥拉西坦组口服奥拉西坦,尼莫地平组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事件相关电位-P300(event-related potentials P300,ERP-P300)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or ultrasonic monitor,TCD)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FNS组治疗后MoCA明显增高(P < 0.01),P300潜伏期缩短(P < 0.01)?波幅增高(P < 0.01),TCD显示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增高(P < 0.01)?奥拉西坦组治疗后MoCA较前明显增高(P < 0.01),P300潜伏期缩短(P < 0.01)?波幅增高(P < 0.01),但TCD显示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尼莫地平组治疗后TCD显示平均血流速度增高(P < 0.01),而MoCA?P300潜伏期和波幅均无变化(P > 0.05)?3组间治疗后MoCA评分FNS组及奥拉西坦组高于尼莫地平组(P < 0.01),FNS组高于奥拉西坦组(P < 0.01);治疗后P300潜伏期FNS组较奥拉西坦组及尼莫地平组更短(P < 0.01),而后2组间无差异(P > 0.05);治疗后波幅奥拉西坦组较FNS组及尼莫地平组更高(P < 0.05),而后2组间无差异(P > 0.05);治疗后TCD显示平均血流速度FNS组MCA高于奥拉西坦组及尼莫地平组(P < 0.01),而后2组间无差异(P > 0.05),FNS组及尼莫地平组ACA?PCA?VA高于奥拉西坦组(P < 0.05),其中FNS组ACA?VA高于尼莫地平组(P < 0.05),而PCA2组间无差异(P > 0.05)?结论:FNS?奥拉西坦?尼莫地平均能够对VCIND患者产生治疗效果:奥拉西坦能够有效改善其认知功能;尼莫地平可改善其颅内血流供应;FNS对认知功能及颅内血流供应均有改善,效果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尼莫同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VCIND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A组患者单用尼莫同治疗,B组患者单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C组患者采取尼莫同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MoCA量表评分及MMSE评分变化。结果A组与B组总有效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C组治疗后MoCA量表评分和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A、B组治疗后两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但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同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VCIND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MoCA量表评分及MMSE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62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rTMS真磁刺激组和rTMS假磁刺激组,进行10 d治疗。应用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CA)和画钟试验(CDT)进行认知功能的评价。结果:药物治疗后各组MoCA、CD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rTMS真刺激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磁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凯  李平 《河南医学研究》2023,(24):4491-4495
目的 研究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的记忆扫视(MGS)特征,探讨MGS对该类患者认知功能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濮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44例VCIND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8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视频眼震电图仪对两组进行经典MGS检查,比较检验结果。观察指标包括左右向10°、15°、20°(共6个角度)的MGS速度、潜伏期、精确度。结果 两组MGS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MGS潜伏期延长(左向15°的P=0.094,余各方向各角度P<0.05),MGS精确度降低(右向10°的P=0.079,余各方向各角度P<0.05)。结论 VCIND患者MGS异常,主要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及精确度下降,MGS提供了客观的电生理指标,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发病与脑梗死部位、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早期诊断及预防血管性痴呆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38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患者和35例无认知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核磁共振(MRI)病灶定位及TCD对比分析。结果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组额叶、颞叶、双侧基底节以及多灶梗塞明显多于对照组,同时,TCD结果比较显示VCIND组脑血流信号减弱,血流信号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与脑梗死部位及是否存在多灶梗塞有关,其相应的脑血流信号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5.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是较隐蔽的早期痴呆类型,病位在脑,其本在肾,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中医"治未病"针对证候特点进行早期干扰,中医辨证施治,为其开辟了新思路。MRI为VCIND的临床量化、诊断、病程监测和疗效观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指由脑血管病以及脑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认知障碍,它包括了从轻微认知损害(MCI)到血管性痴呆(VaD)。现从VCI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资料、危险因素、评估手段、诊断标准、预防和治疗措施等方面对VCI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加强对VCI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延缓MCI向VaD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1 H-MRS)技术,探讨血管性非痴呆认知障碍(VCIND)患者的颅内物质代谢变化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对25例VCIND患者(A组)及23例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正常(NCI,B组)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分量表(MoCA)评分,并对视空间及执行功能进行评分。根据认知功能评分结果,将两组患者进行1 H-MRS检查,测定双侧颞叶N-乙酰天冬氨酸(NAA)及胆碱复合物(Cho)与肌酸(Cr)比值,并探讨A、B两组物质代谢比值与MoCA评分、视空间及执行功能间的相关性。结果:与B组(NCI)NAA/Cr(左颞叶1.52±0.071、右颞叶1.51±0.06)相比,A组患者NAA/Cr(左颞叶1.37±0.08、右颞叶1.42±0.06)均下降(P<0.05),A组颞叶NAA/Cr值下降程度与MoCA评分、视空间及执行功能评分呈正相关;A、B组间Cho/Cr比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 H-MRS检测颞叶代谢物变化对VCIND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血管性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指所有的血管因素导致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现从概念及意义、分类、流行病学研究与转归、相关因素、病理生理、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综述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为降低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率,预防和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提高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概念的提出,强调了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关注,有利于早期进行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VCI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