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温两说发展到清代中期,在寒温分立的局面中开始出现一些医家试图将伤寒温病二者精华融为一体,如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吴贞的《伤寒指掌》等书,虽冠以"伤寒"之名,却包括温病的内容,发展至清末逐步形成一个寒温融合的理论派系,使寒温融合成为近代外感病发展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当清末温病学派形成后,就出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到底温病学是发展了《伤寒论》,还是诋毁了《伤寒论》呢?毫无疑义是发展《伤寒论》。为了说明此问题,本文拟以温病学说较为完整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与《伤寒论》的关系剖析之。仿《伤寒论》作法撰《温病条辨》吴氏不仅在温病的辨证、治法和用方上取法仲景,而且写作方法上也是仿照《伤寒论》的。如在《条辨》几例中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  相似文献   

3.
有关六经辨证方法之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则《伤寒论》中所论属于狭义之伤寒;但通过文献研究,已经明确了“伤寒”并无所谓的广义与狭义之分[1],这对于正确理解仲景为认识伤寒病所创立的六经辨证方法及其临床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谈及《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时,除了公认的六经辨  相似文献   

4.
蒿芩清胆汤方载于《重订通俗伤寒论》一书。该书是在清代医家俞根初的原著《通俗伤寒论》的基础上,经何秀山加按语,何廉臣、曹炳章等医家在内容上予以补充、修订,最后由徐荣斋重订全书,始改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全书对伤寒、温病及某些重要的内伤杂病进行分类、归纳,并融会了古今有关论著及上述医家的经验之谈,流传颇广。  相似文献   

5.
绍派伤寒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伤寒学派,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奠定了绍派伤寒的体系基础。此书经过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徐荣斋等几代人的修订,内容及卷数有所增添。何秀山首次注解其义,何廉臣历经13年修订《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第一次集成。曹炳章重新整理,徐荣斋引用现代学理给予重订,何廉臣修订《通俗伤寒论》,大大充实和丰富了《通俗伤寒论》的理论,使之更臻于成熟,对绍派伤寒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温病学说具有多方面影响。认为明代《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义伤寒病,包举温病之内容。明初的《伤寒论》研究,及时拨正了以伤寒方统治温病,和刘河间等家例用寒凉,“以伤寒一断为热而无寒”之偏,奠定了深化温病研究之基础。明代伤寒学者对多种温热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丰富了温病辨治方法。明代的《伤寒论》研究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救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方法]比较《伤寒论》与温病代表著作中与“存津液”“救阴”治疗思想相关的治法、方药与病证。[结果]阴液的存失对伤寒与温病均有重要影响,两者联系之处在于,温病医家继承了《伤寒论》中的清热法、攻下法与滋阴法,化裁经方,立新治法,并拓展了临床运用范围。两者区别之处在于,在解表祛邪方面,伤寒以汗法为治疗手段,而温病以汗法为治疗目的;伤寒并有温阳、利水、通津等其他治法,温病以清热存阴、滋阴养血法治疗动风病证;伤寒治疗“护阳气”思想占主要地位,“存津液”则处次要地位,而温病治疗“救阴”思想占主要地位。[结论]在《伤寒论》中,阴液损伤可以是某一经病的病机,也可以是某病证的主症之一,或者可作为防患于未然思想,寓于解表祛邪之中;而温病阴伤作为病机,贯穿病程始终。伤寒部分存阴治法,被温病医家继承并发展,形成了温病坚阴育阴的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徐荣斋先生修订《通俗伤寒论》所做的工作以及对绍派伤寒发展所做的贡献.[方法]通过研读《重订通俗伤寒论》,根据其删减、新增的内容,重点从辨证辨病方法、诊法、调护等方面归纳总结绍派伤寒理论的发展.[结果]《通俗伤寒论》作为绍派伤寒的扛鼎之作,自成书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徐荣斋先生的整理,《...  相似文献   

9.
中医早在我国战国时代的《内经》一书中就有“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其后《难经》一书更具体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也就是说伤寒有五之“伤寒”,是指广义伤寒 ,它既包括伤寒一类的外感疾病——中风、伤寒 ;也包括了温病一类的外感疾病——湿温、热病、温病。五种之一的“伤寒”则是狭义的“伤寒”,是风寒性质的外感疾病 ,它与温病虽同属广义“伤寒”范围 ,但两者性质不同 ,辨治方法有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专书 ,重点论述了外感风寒之邪辨证论治的规律 ,同时又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医学中《伤寒论》对于伤寒杂病,特别是外感病的证治,垂训千古,影响深远,为后世温病学奠定了基础。有学者认为伤寒无广义与狭义之[1]  相似文献   

11.
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约撰于公元 110 0年 )一书中包括了伤寒和温病两方面的内容。前 3卷论述伤寒 ,卷 1为六经分证 ,卷 2以法类证 ,卷 3以病名证。主要列举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加以论述 ,也收入部分非仲景方。书中在论述仲景伤寒病证之后 ,还提出个人的学术思想 :认为温病与伤寒的病因病机有较大差异 ,温病的病因病机有寒毒变病说、伏热温毒说、脏腑温毒传变说、异气说的不同 ,并指出温病有脏腑传变 ,且说明了传变的途径及时间。书中特立一章论述天行温病 ,认为其病因为感受异气 ,病机为“冬月温暖之时 ,人感乖候之气 …  相似文献   

12.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发生发展及其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以四时发病不同 ,临床疗疾 ,既不应独遵卫气营血辨证进行顺应治疗 ,又不囿于三焦分论予以施治 ,而应结合当今时行温病之发病特点及传变规律 ,“先其时而施”进行截断治疗 ,并灵活运用 ,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将学温病、疗时病的经验 ,归纳总结如下。1 追溯渊源广阅诸家温病学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内经》中就有“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和民疠温病”的记载 ,《难经》亦云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这些论述虽然较为简单 ,但为后…  相似文献   

13.
陈庆保,岭南伤寒名医,穷其一生,潜心钻研《伤寒论》,参考《难经》的伤寒定义,编撰《伤寒类编》。陈氏提倡修订伤寒例之非,对王叔和《伤寒论》的序作了考证,取《千金方》《外台秘要》作对照,删除了"运气图解""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该书遵从仲景的伤寒有五之说,以六经为纲、五种伤寒为目、因伤寒以聚方的编排体系,体现了一种新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使伤寒病证的概念更趋清楚明晰,更贴近临床辨证论治思维,开辟了研究《伤寒论》的新途径,使后人更容易理解和运用《伤寒论》。临证上陈氏用药谨慎稳重,方解精辟简练,体现了经方大家之特色。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被后世医家奉为中医学的经典。在《内经》中建立了以五脏阴阳为核心的医学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根基,后世历代医家虽各有创见,流派纷呈,而究其本源,莫不由此。东汉年间,伤寒大疫流行,医学家张仲景以悲天悯人之心、济危扶厄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该书在流传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中仲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创立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辨证论治体系,即后世所称“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体系是仲景先师在五脏阴…  相似文献   

15.
《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为清·吴瑭所著。该书立论新颖,条理分明,理法方药自成系统,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外感热病的学术成果,促进了中医温病学术的发展和临床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由于《条辨》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因而后世称此书为“温病之津梁”,“温病的传世之作”,吴氏则被奉为羽翼仲景《伤寒论》之功臣。现将其学术成就和特点略论于后。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就是"论伤寒"。在仲景前后那个时代"论伤寒"的诸家中,张仲景是影响最大的一家,但不可能是唯一的一家。历史的偶然和必然,使今人只见到一部比较完整论述"伤寒"的《伤寒论》。医学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伤寒"的再认识和新探索,从而在中国医学史上,形成了内容庞大的"伤寒病学"或"伤寒学"。伤寒学的定义可以借鉴现今温病学定义的表述形式。《伤寒论》是庞大的"伤寒学"体系中一支根深叶茂的主干。《伤寒论》是"伤寒学"非常重要或最主要的内容,但不是"伤寒学"的全部,"伤寒学"绝不等同于《伤寒论》。以伤寒病为对象研究伤寒病和以《伤寒论》为对象研究《伤寒论》,是两个不能混为一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伤寒部分 (一)说述柯韵伯对《伤寒论》六经涵义的见解,井加以评论。柯韵伯认为《伤寒论》六经的涵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非经络之经;是将人体划分为六区地面。如《伤寒来苏集》中说:“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又曰“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二是仲景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如《伤寒来苏集》中云:“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非专为伤寒一症立法”,“仲  相似文献   

18.
吴鞠通为温病学派一代宗师,对温病学他既接受了叶天士的薪传,又有着自己的创见,特别是温热病清热养阴法的确立,吴氏尤有殊功。其育阴清热之复脉法,对温热病伤阴阶段的论治,即见其养阴之特点,试就《温病条辨》所论析之。师仲景法圆珠在手吴氏复脉法主方为加减复脉汤。是从仲景《伤寒论》复脉汤化裁而来。复脉汤(炙甘草汤)是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复脉之法,药用炙甘草、桂枝、生姜、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生  相似文献   

19.
温病学,现代中医的一个学门,主要以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模式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为主。最早提出温病学的中医学者,形成温病学派。但是传统的伤寒学派,则主要以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观点来解释温病,形成温病学的两大研究取向。由于伤寒学派的影响力较大,不少人对于温病学派理论仍存在着不小的质疑,因此本文以太阴为线索,系统阐述温病从发病到传变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通俗伤寒论》“病因脉证治”辨治体系进行梳理与展示,探析俞根初的临证思维和学术思想。[方法]采用知识元标引方法,将《通俗伤寒论》证治各论内容解析到知识元、语义层次,并建立语义关联,将标引所得内容转变为结构化数据,经共指消解、语义消歧等步骤后,导入Neo4j图数据库中构建知识图谱,通过标引数据及图谱,对书中所蕴含的辨治体系进行探析。[结果]《通俗伤寒论》证治各论共提取89个知识体,其中包含1 778个知识元、6 288个语义、1 765条语义关联,知识密度较大,知识元以辨证、方剂、治法、病机、主脉最多,语义以证候表现、药物、病因病机、方剂、剂量最多,语义关联以药制量关系、辨治关系、证象关系、方药关系、脉机关系最多,并以之为基础构建包含5 364个节点、8 651个关系的知识图谱。[结论]《通俗伤寒论》以层次分明的病证结构为中心,因、舌、脉、症合参细化辨证,并进行灵活的分层次、分阶段治疗。知识元标引与知识图谱结合可实现书中动静态诊疗知识的精准获取、整合与展示,为挖掘俞氏辨治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