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60例脑性瘫痪的患儿,随机分为常规运动康复训练(单纯运动组)及常规运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组(单种药物组)和常规运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组(联合药物组),每组均为20例。随访3年。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评治疗前后三组患儿发育商(DQ)疗效差异。结果:药物组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组,联合药物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种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治疗脑性瘫痪的中枢神经损伤中具有协同作用,可缩短脑瘫治疗恢复时间及更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苷肌肽、维生素B1、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效果。方法:选取柘城县人民医院小儿康复科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穴位注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苷肌肽、维生素B1、维生素B12进行穴位注射,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10 d。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对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为92.3%(24/26),对照组为73.1%(19/26),穴位注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脑苷肌肽、维生素B1、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剌配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脑性瘫痪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配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脑瘫斜视20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基本治愈4例(20%),好转11例(55%),无效5例(25%)。结论:临床观察表明针刺配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对矫正脑瘫患儿的斜视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苷肌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病毒性脑炎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苷肌肽注射液2mg(0~3岁),4mg(~14岁);对照组给予胞磷胆碱钠,0.125(0~3岁),0.25(~14岁)均加入5%葡萄糖50-100ml 中静脉滴注,每天一次,疗程7-10天。比较两组间患儿发热、头痛、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病理征、精神症状、肢体瘫痪恢复时间。治疗组患儿抽搐、意识障碍、巴氏征、肢体瘫痪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发热、头痛、神经症状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脑苷肌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守军 《中国医刊》2006,41(8):37-38
目的研究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脑苷肌肽注射液16ml静脉滴注,而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降血糖、补充B族维生素等)。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N)。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治疗组治疗前后MNCV、SNCN指标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3例HI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脑苷肌肽,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脑蛋白水解物,观察比较2组患儿的疗效以及治疗后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0%(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苷肌肽与脑蛋白水解物均能有效治疗HIE并提高NBNA评分,但脑苷肌肽临床疗效优于脑蛋白水解物,更适合临床用于治疗HIE患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HIE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脑苷肌肽静脉滴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和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9%vs 75.0%);治疗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BN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苷肌肽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神经节苷脂联合东莨菪碱治疗儿童脑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东莨菪碱静滴配合针灸、康复治疗儿童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7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针灸、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静滴神经节苷脂和东莨菪碱,采用小儿脑性瘫痪的综合评定方法测评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4.1%,明显优于对照组(80.6%);其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及DQ值(99~112分)均高于对照组(72~80分)。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东莨菪碱可提高儿童脑性瘫痪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作用。方法:将HIE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8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苷肌肽2ml/d,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临床表现和头颅CT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较对照组平均缩短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周后复查头颅CT,治疗组18例脑组织低密度影全部消失。对照组15例中有6例改善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苷肌肽对HIE有较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宋晓东  刘磊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6):510-510,550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对小儿急性脑瘫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2007年我院儿科住院及及门诊脑性瘫痪患儿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功能锻炼和脑神经营养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进行治疗(均为10mg/kg+150ml 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使用14天)。观察两组患儿的运动、语言、应物能、认人能的变化。结果:用药后,奥拉西坦组运动、语言、应物能、认人能均有提高,其差异显著(P〈0.05)。结论:奥拉西坦能显著改善儿童脑瘫患者的脑功能,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可治疗儿童脑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理念的护理方法对脑性瘫痪患儿适应性发育商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瘫患儿根据适应性发育商( DQ)随机分为引导式教育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将引导式教育理念贯穿于常规的护理中,3个月、6个月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患儿的适应性发育商( DQ)进行评估,判定治疗前后的效果差异。结果3个月后观察组的各个能区的(DQ)高于对照组,应物能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粗动作、细动作、应人能、言语能这四个能区,两种护理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适应性发育商各个能区(DQ)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将引导式教育理念长期不断地应用于脑瘫患儿的护理中,更有利于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能有效的提高脑瘫患儿的适应性发育商( DQ)。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运动疗法结合针灸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和评价。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2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运动疗法结合针灸组(83例)、单纯针灸组(65例)、单纯运动疗法组(78例)进行治疗,另选同期60例脑瘫患儿采取一般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及康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运动疗法结合针灸组总效率为91.57%,高于其它3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运动疗法结合针灸组经治疗后的综合评分也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针灸对于小儿脑性瘫痪治疗效果明显,在改善患儿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也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高压氧干预对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和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脑瘫患儿10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54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高压氧干预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脑电功率(θ波值、β波值、θ/β比值)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 <0.05);实验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FMFM评分的差值高于常规组(P <0.05);实验组θ波值、β波值、θ/β比值的差值高于常规组(P <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差值高于常规组(P <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高压氧干预对脑瘫患儿疗效显著,能改善运动功能和脑电功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言语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智力发育及言语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8例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言语康复训练,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认知及言语功能评分、适应智龄、语言智龄及相应发育商(DQ).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评分、适应智龄和语言智龄均较前提高,观察组的评分及智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适应DQ值、语言DQ值明显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治疗后对照组的语言DQ值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采用针灸结合早期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性瘫痪,能明显提高患儿智力水平、改善其言语功能,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60例脑梗死应用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并设对照组60例应用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1.7%,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作用。方法将HIE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苷肌肽2ml/d静脉滴注,1次/d,观察临床表现和头颅CT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复查头颅CT,治疗组脑组织低密度影全部消失,对照组有8例改善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苷肌肽对HIE有较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胎龄对脑性瘫痪高危儿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脑性瘫痪高危儿中随机选出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将其分入到A组和B组中,A组患儿为早产儿(胎龄在31~36周),B组患儿为足月儿(胎龄在37~41周),两组患儿均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对比分析治疗效果差异。结果:A组患儿纠正胎龄后1岁时的脑瘫发生率12.18%略高于B组患儿1岁时的脑瘫发生率1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1岁时的DQ值上,在大运动和个人社交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适应性、精细运动、语言上,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脑性瘫痪高危儿的智力、运动发育,而胎龄对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用脑苷肌肽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脱水、止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等处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脑苷肌肽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点滴,1次·d^-1,连用28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觉醒时间、GC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觉醒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脑苷肌肽治疗脑出血疗效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经颅磁刺激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日常精细动作及认知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0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5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研究组患儿给予经颅磁刺激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研究组患儿完成治疗情况;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评分评定两组患儿日常精细动作(包括抓握能力评分及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发育商数(DQ)评定两组患儿认知功能发育情况(包括个人-社交能区、适应性能区、语言能区、精细运动能区、大运动能区DQ)。结果 研究组患儿均完成经颅磁刺激术,少数患儿开始治疗时出现哭闹,2~3次后可安静接受治疗,脑电图复查均未见异常;治疗过程中无患儿出现头疼、头晕、异常病理反射。 治疗前两组患儿抓握能力及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抓握能力及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个人-社交能区、适应性能区、语言能区、精细运动能区、大运动能区D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语言能区D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个人-社交能区、适应性能区、精细运动能区、大运动能区DQ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经颅磁刺激术联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性瘫痪患儿日常精细动作及认知功能发育,简单易行,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降低早产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80例早产儿分为干预组44例,未干预组36例。干预组自早产儿出院后除接受常规育儿指导外,还接受视、听、触觉剌激及按摩、体操和主动运动训练,出现运动异常者做相应康复训练。未干预组只接受与干预组相同的常规育儿指导。结果6、12月龄时干预组患儿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明显高于未干预组(P〈0.01);1岁时脑瘫发生率干预组为2%(1/44),运动发育落后发生率为4%(2/44),未干预组为5%(2/36)和11%(4/36),P均〈0.01。结论早期干预可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