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治强  张雷  樊洪 《重庆医学》2003,32(12):1724-1725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59例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29例,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在33~35℃,持续1~5d,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气和电解质。对照组30例,控制直肠温度在36.5~37.5℃,其它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伤后3个月根据GOS评估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的病人颅内压显著性降低,恢复良好率显著性提高,死亡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有效且较安全,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至少从19世纪起,低温就被推荐用于严重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治疗。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度低温(28℃~32℃)已成为全世界许多中心治疗TBI患者常规方案的一部分。但是,到80年代初,由于其长时间不加控制应用引起的感染并发症,人们对中度低温治疗TBI已失去热忱。与此相反,对于成人和儿童顽固性颅内高压低温仍然是一种可接受的治疗方案。90年代,轻度低温(33℃~36℃)在实验性不完全性大脑缺血和心脏骤停中的应用再次受到关注。有许多实验室应用TBI实验模型对低温治疗进行了研究。在已发表的40篇报道中,低温治疗的有效性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背景:治疗性低温作为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一种治疗措施,其疗效仍不清楚。目的:探讨低温治疗深度、时间以及停止低温治疗后的复温速度对成人创伤性脑损伤后死亡率和神经系统预后的影响。数据来源:电子检索MEDLINE(OVID)、EMBASE、Current Contents、Cochrane library,手工检索核心期刊。与选定研究的通讯作者联系以获得其他尚未发表或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资料。研究选择:所有于TBI成人进行的比较低温治疗与常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低温治疗时间至少24小时。资料提取:由两位独立的审查者提取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低温措施和同时采取的措施以及死亡率、神经系统结局和方法学质量等资料。资料综合:12项符合入选标准的试验,纳入本分析。我们还对不同的低温措施(即深度、持续时间和低温后复温的速度)和方法学质量进行了二级分析。低温治疗与常温治疗相比,死亡危险降低19%(95%可信区间[CI],0.69~0.96),神经系统预后不良的危险降低22%(95%CI,0.63~0.98)。与常温治疗相比,低温治疗超过48小时者死亡危险和神经系统预后不良的危险均降低(死亡相对危险[RR],0.70;95%CI,0.56~0.87;神经系统预后不良RR,0.65;95%CI,0.48~0.89)。与常温治疗相比,目标温度在32℃~33℃之间的低温,持续时间24小时且于24小时内复温者均伴随着神经系统预后不良的危险降低。方法学质量评估未见偏倚证据。结论:治疗性低温可降低成人创伤性脑损伤发生死亡和不良神经系统结局的危险。但结果受低温的深度、持续时间以及低温停止后复温速率(≤24小时)的影响。然而,本文证据仍不足以建议把低温治疗常规用于研究背景以外的创伤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4.
吴立华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0):923-924
低温分亚低温(即轻度至中度低温)和深度低温两种,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中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是利用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药,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并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保持在28℃~35℃范围内。在这种体温范围内,机体各器官氧代谢率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少,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时、有效地采用亚低温治疗和精心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我院2004年4月~2005年4月低温治疗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江基尧等首先将28~35℃的轻、中度低温称为低温。随后亚低温这一概念被国内外学者所引用。亚低温治疗作为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手段之一,目前有些医院的神经外科已将亚低温列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常规方法。特别是颅脑外伤及开颅术后高热病人采用亚低温治疗,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由于32℃以下亚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所以目前临床多采用32--35℃亚低温。  相似文献   

6.
危重高热病人应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小娟 《右江医学》2005,33(6):678-679
低温治疗在医学界的使用已有相当长时间的历史,早在50年代,深低温〈18℃治疗就应用于心胸手术,主要用于保护脑及重要器官,但深低温所引起的室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限制了低温治疗的发展。直至80年代后期,低温脑保护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是在缺血模型上28℃~35℃低温(即中度低温,简称亚低温)有显著保护作用,而且无并发症。亚低温治疗在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常用于救治重症脑组织损伤,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脑损伤病人神经功能。现在已成为大中型医院重型颅脑损伤后的常规治疗手段。本组危重病人出现高热,超高热后使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降温亦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疗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亚低温疗法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把92例大面积脑梗死并发高热的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亚低温治疗组给予33~35℃的低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和药物降温治疗。10d后评定2组患者的体温、心率等指标;1个月后根据死亡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体温、心率均低于对照组,死亡率亦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P<0.05),预后较好。结论 亚低温疗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恒  毛伯镛 《四川医学》2001,22(7):679-680
在低温治疗中 ,国外学者一般按体温将治疗分为以下五类 :1轻度低温 (33℃~ 36℃ ) ;2中度低温(2 8℃~ 32℃ ) ;3深度低温 (10℃~ 2 0℃ ) ;4超深度低温 (5℃~ 10℃ ) ;5极深度低温 (0℃~ 5℃ )。国内外学者又将前二者统称为亚低温[1] 。80年代以来 ,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对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方法、条件、机制等多方面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并把亚低温治疗用于临床 ,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目前 ,国外有些医院已将亚低温治疗列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1 亚低温与脑外伤1977年 ,Ioffe…  相似文献   

9.
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世远 《中原医刊》2007,34(6):70-71
目的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7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和常温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85例给予控制血压、降颅压、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32~35℃亚低温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的病死率、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测。结果亚低温组病死率为17、6%。常温组病死率28.2%。生活自理能力亚低温组为23%,常温组为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有关文献,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亚低温在脑出血治疗中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展现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亚低温(28—35℃)能显著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保护血脑屏障功能,有效地控制颅内压,从而明显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亚低温治疗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精心的护理配合,条件要求高,观察难度大,我科于2006年11月17日采用一般低温(32~35℃)治疗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亚低温治疗实施的护理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重症颅脑损伤198例亚低温治疗并发症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重症颅脑损伤392例,随机分组,198例发病后24小时内开始行亚低温治疗,发病后1~2月按COS评定预后。结果:亚低温组较常规治疗组预后好,死亡率明显降低,亚低温组除血小板数降低外,对呼吸功能、机体循环及电解质的影响较常规治疗组无差异。结论:严密监护,细致护理和缓慢复温将能防治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弥漫性轴索伤的效果。方法:对81例重度弥漫性轴索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采用亚低温(32~35℃)和常温治疗,同时进行ICP监测.比较两组患者ICP变化情况,3个月死亡率以及GOS评分。结果:与常温治疗组比较,亚低温组可降低ICP、3个月死亡率以及改善预后。结论:早期亚低温治疗联合常规治疗可降低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ICP,提高生存率,提高存活的生存质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重型脑出血患者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兰  陈春丽 《西部医学》2007,19(1):145-146
目的 探讨重型脑出血患者实施亚低温脑保护治疗期间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0例重型脑出血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含颅内血肿清除术后10小时以内)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疗法。结果20例患者存活19例,在治疗1个月后Glasgow昏迷计分,由治疗前平均3~5分增加到6~8分。结论 重型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能有效降低脑耗氧量,控制体温.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细胞破坏。降低颅内压。有利于脑细胞功能恢复。从而降低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度脑挫裂伤66例黎寄言周吕雅(广西陆川县人民医院陆川县537700)关键词脑;挫裂伤;亚低温冬眠我院1992年以来收治重度脑挫裂伤66例,经亚低温冬眠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本组男49例,女17例。年龄6~...  相似文献   

15.
颅内血肿术后亚低温治疗的对照研究及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一般治疗对照组,血浆及脑脊液的葡萄糖含量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005)。本文就亚低温对血浆及脑脊液中葡萄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全身亚低温不同起始时间对急性脑梗死近期与远期预后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亚低温治疗最佳时间窗。方法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17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6~12 h 时(A1)22例及12~24 h(A2)32例;对照组6~12 h (B1)30例及12~24 h(B2)33例。对照组予常规抗血小板、降脂稳定斑块、改善循环、脑保护及对症治疗,亚低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全身亚低温治疗,配合冬眠合剂。使肛温控制在33~35℃。降温持续时间5~7 d 。评定治疗前、治疗后第7、14天、1、3、6个月各时间点 NIHSS 评分、MRS 评分。并记录死亡、再发脑梗死等终点事件。结果①起始时间6~12 h与12~24 h 亚低温治疗组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均优于各自对照组。②6~12 h 亚低温组近期与远期疗效均优于12~24 h亚低温组。③肺部感染是亚低温治疗较常见并发症,但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激性溃疡、脑心综合征的并发症。结论24 h 内长程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且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袁叶桃 《右江医学》1999,27(4):244-245
应用低温治疗危重颅脑疾病是一项新技术。我科自1998年7月以来,采用低温治疗危重颅脑患者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20例,均为男性,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43岁。其中颅脑损伤17例,高血压症并脑出血2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患者均为呈昏迷状态,GCS评分为3~5分,其中施行气管切开13例,低温疗法实施平均5~6天。经治疗后死亡3例,痊愈步行出院9例,5例仍有偏瘫,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护理措施  1.体温调控 本组采用冰毯机降温。冰毯机是利用导体…  相似文献   

18.
黄卫  贾秀华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1063-1064
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方法2005年2月~10月我科门诊低温等离子下鼻甲部分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84例,分别在术后半年、1年观察疗效。结果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半年、1年后观察总有效率分别为93%和100%,无其他明显副作用出现。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安全、操作简单、恢复良好、有效。  相似文献   

19.
亚低温治疗,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将患者的脑组织温度控制在28℃~35℃之间,目前临床中多选择在33℃~35℃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韦永先  陈蒙华  甘伟妮  杨耿  覃涛 《广西医学》2014,(12):1781-1783
目的了解我院医务人员在实施心肺复苏后采用低温治疗的情况,为完善心肺复苏患者的救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因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并恢复自主循环(ROSC)但仍然昏迷不醒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采用低温治疗的情况。结果 140例患者中,ROSC后实施低温治疗51例(36.43%),低温治疗开始时间为心肺复苏后0.5~1.0 h,低温治疗方式主要为戴冰帽。院外发生心搏骤停患者接受低温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院内(P〈0.05)。2006~2010年临床医生对因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并ROSC但仍然昏迷不醒患者给予低温治疗的比例变化无明显规律(P〉0.05)。在抢救140例心搏骤停患者过程中,仅有34.3%(48/140)的医务人员有低低温治疗意识,2.1%(3/140)的医务人员有中低温治疗意识,而无低温治疗意识的占63.57%(89/140)。结论临床医生在处置心肺复苏患者时普遍缺乏低温治疗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