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初生至成年时期大鼠膀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增殖变化情况及其与相应时间点膀胱兴奋性的关系.方法 40只刚出生的大鼠分为2组,每组20只.第1组从出生后第1、15、30、45、60天对其膀胱进行c-kit和Ki67染色,观察ICC细胞的增殖情况;第2组在上述同一时间对其膀胱进行c-kit和SM-actin染色,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ICC的分布密度,并测定同期膀胱肌条的兴奋性.结果 膀胱ICC细胞的增殖速度和分布密度从第1天开始逐步增加,到第30天后增殖速度明显下降,分布密度也随之趋于稳定.大鼠逼尿肌肌条兴奋性从出生后第1天逐渐下降,第45~60天趋于稳定.结论 大鼠膀胱ICC细胞在出生后迅速增殖,到第45天分布密度趋于稳定.膀胱兴奋性随着ICC分布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体内阻断c-kit信号途径造成豚鼠膀胱Cajal样细胞缺失后,豚鼠逼尿肌自主收缩活动的变化,探讨逼尿肌中Cajal样细胞的作用。方法:选取新生豚鼠2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在出生24h内的豚鼠腹腔内隔天注射c-kit抗体(ACK2)100μg,共5次,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于第10天取膀胱。然后将两组豚鼠膀胱制作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制作豚鼠膀胱逼尿肌肌条,记录逼尿肌肌条自主收缩活动的变化。结果:10d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豚鼠逼尿肌中Cajal样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比较:实验组膀胱逼尿肌中Cajal样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逼尿肌肌条收缩幅度、收缩频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Cajal样细胞与豚鼠逼尿肌自发收缩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钩藤碱对骶上脊髓损伤(SSCI)致神经源性膀胱大鼠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10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30只(SPF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做任何手术处理,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脊髓横断法制备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治疗组注射钩藤碱(5 mg/kg)。对照组10只大鼠全部存活,模型组8只造模成功,治疗组8只造模成功。4周后,大鼠膀胱行尿动力学检测,离体逼尿肌条电生理学指标检测,膀胱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kit蛋白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Cajal间质细胞(ICC)数量变化,实时荧光PCR检测ICC中T型钙通道蛋白亚型α1G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膀胱最大容量增大(q=8.251,P<0.05),膀胱漏尿点压(q=3.764,P<0.05)和膀胱充盈压均减小(q=5.687,P<0.05),逼尿肌收缩频率降低(q=9.661,P<0.05),最小张力增大(q=5.217,P<0.05),c-kit蛋白表达降低(q=13.688,P<0.05),ICC数量减少(q=7.060,P<0.05),α1G基因表达量降低(q=8.76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切片下观察到治疗组逼尿肌无断裂,肌间隙增宽减少。结论 钩藤碱通过减少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ICC数量,抑制ICC T型钙通道蛋白亚型α1G基因的表达来抑制ICC起搏兴奋活性,从而减轻逼尿肌的过度亢进,使逼尿肌兴奋性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膀胱出口部分梗阻(partial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PBOO)后逼尿肌中糖原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大鼠PBOO模型,每周测量一批大鼠尿动力学数据后获取膀胱组织,采用PAS染色观察逼尿肌细胞中糖原变化,根据含量和分布的不同分为0分、1分、2分、3分共4个等级(组),并分析这种变化和膀胱尿动力学功能的关系。结果逼尿肌细胞中检测到了糖原,随着糖原含量的增加它出现的位置从近浆膜处通过肌层向靠近膀胱上皮处延伸;梗阻时间、膀胱湿重总体上随糖原评分增加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最大压力、容量方面,2分组、3分组与0分组、1分组比较值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组和2分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顺应性方面,2分组与1分组相比值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组和2分组相比值的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浆膜的逼尿肌层内是否有糖原沉积可预测膀胱功能恢复的潜力;逼尿肌中糖原变化有可能作为膀胱逼尿肌功能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稳定逼尿肌中ICCs细胞的数量、分布形式的变化及其功能改变对逼尿肌肌条收缩的影响,初步探讨ICCs细胞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关系.方法 近端尿道结扎法建立大鼠不稳定膀胱模型.分别于正常及不稳定膀胱的相同部位剪取3 mm×4 mm逼尿肌组织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c-kit阳性细胞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再于相同部位剪取2 mm×7 mm肌条进行收缩特性测定实验,并检测c-kit受体阻断剂对收缩的影响.结果 不稳定逼尿肌中c-kit阳性细胞的数量较正常逼尿肌明显增多(P<0.05);正常逼尿肌中c-kit阳性细胞以散在分布为主,不稳定逼尿肌中以细胞网络形式存在;不稳定逼尿肌肌条的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显著高于正常膀胱(P<0.05);加入Glevic后,不稳定逼尿肌肌条的收缩幅度显著减弱(P<0.05),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稳定膀胱中ICCs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主要以细胞网络的形式存在;不稳定逼尿肌肌条收缩幅度和频率明显增高,但其收缩幅度可以被Glevic削弱,提示ICCs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慢性前列腺炎膀胱ICC样细胞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like cells)数量和分布变化,及其与慢性前列腺炎膀胱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建立免疫性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逼尿肌组织c-kit表达阳性细胞的分布.[结果]对照组膀胱ICC样细胞呈条状,排列有序,相互间的连接完整;模型组ICC样细胞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多,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呈散点状,排列紊乱,细胞间的连接散乱中断.[结论]慢性前列腺炎膀胱功能异常可能与其ICC样细胞的数量增加及排列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尿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48例女性膀胱白斑患者为观察组,20例泌尿系检查及尿动力学检查均正常的女性为对照组。测定尿流率、充盈期膀胱压力、压力-流率和静态尿道压力,比较两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48例均有尿频、尿急症状,其中伴尿痛11例,夜尿增多14例,排尿不畅7例,肉眼血尿5例,镜下血尿25例,伴焦虑、紧张、失眠等精神症状22例。观察组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最大膀胱容量(MCC)、膀胱顺应性(BC)均低于对照组,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最大逼尿肌压力(P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Qmax)、功能性尿道长度(FU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尿动力学检查异常主要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O)、膀胱感觉增强(IBS)、膀胱出口梗阻(BOO)和逼尿肌活动低下(DU),发生率分别为33.3%(16/48)、22.9%(11/48)、14.6%(7/48)和12.5%(6/48),其余16.7%(8/48)患者尿动力学检查正常。结论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尿动力学检查异常表现多样化,多数患者同时存在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Cajal(ICCs)样间质细胞在不稳定膀胱逼尿肌中的分布,探讨其与逼尿肌不稳定(DI)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建立豚鼠膀胱出口梗阻模型,行充盈性膀胱测压确定DI组14只,另设对照组10只,采用组织冰冻切片、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KIT)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观察逼尿肌中ICCs样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KIT阳性细胞走向与逼尿肌肌束平行,主要分布于逼尿肌肌束边缘和逼尿肌肌束中,呈梭形双极细胞。与对照组比较,DI组KIT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膀胱ICCs样间质细胞增多引起逼尿肌自发收缩活动增加可能是DI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过体内阻断c-kit信号途径来建立豚鼠膀胱Cajal样细胞缺失模型的方法。方法:选取新生豚鼠2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在出生24h内的豚鼠腹腔内隔天注射c-kit抗体(ACK2)100μg,共5次,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于第10天取膀胱。然后将两组豚鼠膀胱制作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10d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豚鼠逼尿肌中Cajal样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比较:实验组膀胱逼尿肌中Cajal样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P<0.01),Cajal样细胞二聚体消失(P<0.01)。结论:通过阻断c-kit信号通路可以成功建立豚鼠膀胱Cajal样细胞缺失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稳定膀胱逼尿肌兴奋性、收缩性改变及不稳定膀胱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前列腺摘除术取逼尿肌组织 ,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分为逼尿肌稳定组 (DS)和逼尿肌不稳定组 (DI) ,各取 8例患者行离体逼尿肌条机械牵拉 ,电及胆碱类药物刺激试验。结果 DI组及DS组逼尿肌条出现收缩时的最小张力分别为 ( 0 3 2 4±0 13 2 )、( 0 82 2± 0 2 16)g ,DI组较DS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逼尿肌条张力为 1 2 5g时 ,DI组及DS组收缩频率分别为( 2 63 7± 1 12 0 )和 ( 1 0 2 1± 0 3 62 )次 min ,DI组较DS组肌条收缩频率明显增大 (P <0 0 5 ) ;DI组与DS组相比 ,电刺激及胆碱类药物刺激逼尿肌条产生的收缩力明显减弱 (P <0 0 5 )。结论 DI逼尿肌兴奋性增高 ,而收缩力明显减弱 ,DI的发生与逼尿肌自身的肌源性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低剂量的组胺与5-羟色胺对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40只SD雌性大鼠实施膀胱出口不全梗阻手术(PBOO),模拟OAB的临床尿动力学改变,术后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2μg组胺(10 μg/mL)治疗组、1.1 μg5-羟色胺(5.5 μg/mL)治疗组、2μg组胺与1.1μg 5-羟色胺联合用药组及模型对照组.另外10只SD雌性大鼠予以假手术并用生理盐水处理.药物及生理盐水治疗均开始于术后第10天,给药方法为皮下注射,每日2次,持续1周.通过清醒状态下的膀胱压力测定记录各组大鼠储尿期与排尿期的尿动力学指标,完毕后收取膀胱组织称量并进行组织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事后多重比较方法对组间的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组胺治疗组、5-羟色胺治疗组及组胺与5-羟色胺联合用药组大鼠的逼尿肌不稳定收缩的频率、振幅、膀胱最大容量、排尿收缩的间隔时间、残余尿量以及膀胱质量均有提升(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仅联合用药组大鼠的排尿收缩振幅有提升,不稳定收缩的振幅与残余尿量均降低(P<0.05).组织学分析表明联合用药与单用组胺治疗组大鼠逼尿肌纤维连续且排列紧密.结论 联合应用低剂量的组胺与5-羟色胺可有效改善OAB大鼠储尿期膀胱功能的稳定性,并提高膀胱的排空效率,可为临床OAB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排尿梗阻后膀胱功能的动态变化以及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发展进程,确定选择不稳定膀胱模型的最佳时期.方法结扎膀胱颈部形成膀胱出口不完全性梗阻,留置膀胱造瘘,清醒状态下进行不同时期膀胱功能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所有梗阻组动物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均显著增加,排尿压与顺应性增加,出现膀胱白发性收缩.在梗阻的第5、6周,96%的动物发生膀胱不稳定性收缩,并有一相对稳定期,而到第8周,排尿压、顺应性与自发性收缩因膀胱功能严重损害呈下降趋势.结论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功能呈进行性损害;梗阻第5、6周的动物是用来研究DI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一种膀胱出口梗阻导致的返流性肾损害动物模型。  方法  取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膀胱颈部分结扎(PBOO)组,每组20只,PBOO组小鼠麻醉后开腹分离膀胱颈,用0.3 mm直径的金属棒引导部分结扎膀胱颈,假手术组仅开腹分离膀胱颈,不结扎,对照组不做处理。术后7 d,每组随机挑选12只存活的小鼠,观察膀胱、输尿管、肾盂和肾脏大体变化,行经膀胱逆行性尿路造影,取肾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波形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 (α-SMA)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PBOO组小鼠膀胱、输尿管、肾盂明显扩张,膀胱输尿管返流明显,肾脏体积和质量增加(P<0.001),肾实质变薄(P<0.000 1);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肾小球萎缩,肾小管扩张,小管间质炎细胞浸润,肾小球基底膜增生,间质纤维化明显;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分别测得肾组织中波形蛋白、PCNA、α-SM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00 1)。  结论  小鼠行PBOO术后,膀胱、输尿管、肾脏均发生明显形态改变,并出现返流性肾纤维化样损害,可以作为研究膀胱出口梗阻导致的肾纤维化病理改变机制及治疗措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章雷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5):159-160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联合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的效果。方法对52例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患者采用TURP+间断全雄激素药物治疗。结果52例手术均顺利,术后排尿困难均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患者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较术前明显下降,最大尿流率(Qmax)较术前明显升高、残余尿量(RU)较术前明显减少、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18例骨转移瘤患者骨痛显著减轻或消失。50例获得随访,随访4—65个月,46例患者长期带瘤生存,3例患者死于前列腺癌。结论TURP联合间断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的近期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膀胱出口梗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与多种生长因子的关系。方法选择51例前列腺增生者膀胱逼尿肌标本,其中30例逼尿肌功能正常(稳定组),21例逼尿肌不稳定(不稳定组)。同时选择非尿路梗阻者15例为对照组,取膀胱逼尿肌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膀胱逼尿肌中转化生长因子(T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情况,同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TGF的表达在稳定组、不稳定组及对照组分别为76.67%、90.48%及40.00%,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 bFGF的表达在稳定组、不稳定组及对照组的表达分别为93.33%、90.48%及73.33%,稳定组、不稳定组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并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 NGF的表达在稳定组、不稳定组及对照组的表达分别为73.33%、85.71%及53.33%,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 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中TGF、NGF表达的增高可能是其收缩功能改变导致膀胱不稳定的分子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TUR 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治疗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手术经验。方法女性膀胱颈纤维化致膀胱出口梗阻病例28例,患者年龄52~7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症状。术前评估包括尿动力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最大尿流率为4.2~15.2 mL/ s,平均尿流率(7.5±3.1)mL/ s。所有病例均行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截石位5~7点部位)。术后从尿动力学和临床症状两方面进行评价。结果26例患者拔管后下尿路症状明显改善,2例因长期尿潴留膀胱顺应性差延迟1个月拔管,拔管后排尿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尿流率检查:最大尿流率为13.6~24.8 mL/ s,平均尿流率(14.3±4.1)mL/ s(P 〈0.01),膀胱残余量为0~30 mL。未出现尿失禁及尿道阴道瘘,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1年。结论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能有效地治疗因女性膀胱出口梗阻引起的下尿路症状。术前应当明确诊断,膀胱镜检及尿动力学评估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术(PKRBt)与电切术(TURBt)在膀胱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0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科行经尿道内腔镜手术治疗的282例膀胱肿瘤患者分为PKRBt组(132例)和TURBt组(1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侧后壁膀胱肿瘤时,PKRBt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显著低于TURBt组(P<0.05)。结论 PKRBt与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均安全有效,PKRBt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较低,手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邵雪峰  蒋挺  李晓君 《吉林医学》2013,(33):6895-6897
目的:评估托特罗定及萘哌地尔治疗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TURP术后OAB症状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27例)、萘哌地尔组(B组,26例)、托特罗定组(C组,34例)及联合用药组(D组,35例),比较用药4周后各组相关指标的变化,纪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尿急自评分D组(2.2±1.3)分,C组(2.1±1.4)分,均低于A组(3.0±1.1)分(P<0.05)。夜尿次数D组(1.9±1.3)次,低于C组(2.2±1.0)次、B组(2.3±1.4)次和A组(2.8±1.1)次(P<0.05)。D组IPSS评分(11.57±3.65)分、QOL评分(1.83±0.97)分低于C组(13.57±4.06)分、(2.21±1.23)分,低于B组(14.81±5.12)分、(2.45±1.49)分,低于A组(16.43±4.79)分、(3.40±1.62)分(P<0.05)。PVR及Qmax各组无显著差异。5例患者出现口干,2例便秘,1例头昏,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当排除逼尿肌收缩无力,膀胱出口梗阻已解除的情况下,托特罗定、萘哌地尔联合用药可有效改善术后持续OAB症状,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侵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36例侵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术式分为腹腔镜组(n=16)和开放手术组(n=20)。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和术后1年的膀胱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366.8±42.5)min vs(308.4±38.2)min],而术中出血量[(482.3±23.5)mL vs(1078.3±344.6)mL]和术后住院时间[(22.8±3.7)d vs(28.6±4.9)d]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膀胱容量、膀胱内压和残余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对机体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较少的优点,且术后膀胱功能与开放手术相当,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