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贞 《中外医疗》2014,(23):166-167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措施,并观察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72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予以优质护理,对比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9.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优质护理对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临床护理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胡淑金 《中外医疗》2008,27(22):143-143
目的 对比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无ST段压低,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近5年收治的60例惠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及无ST段压低组,以及2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观察3组的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 示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高,尤其是广泛前壁ST段压低者,预后更差,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相似.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预后不佳,可做为危险分层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收住院诊治的4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V4R~V6R导联ST段是否抬高将患者分为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29例)和合并右室梗死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治疗和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低血压和Kussmaul征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需要更多的容量负荷和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维持血压(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有较高的病死率(P0.05)。结论与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比较,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合并症较常见,患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急性下壁梗死患者89例按照是否合并右心室梗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观察组出现低血压、大汗和Kussmaul征等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的患者比较,观察组的患者房室传导阻止Ⅱ度,Ⅲ度和死亡患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容易出现低血压、大汗、Kussmaul等临床症状并且房室传导阻滞和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随着溶栓与急诊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急性血管重建的开展 ,AMI病死率大幅度下降 ,尤其是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本文就目前积极进行血管重建治疗条件下 ,前壁与下壁急性梗死患者心律失常 ,住院期间病死率及死亡病因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1998年 2— 11月我院心脏病中心收治的AMI患者 183例 ,男 12 9例 ,女 5 4例 ,年龄 (6 1± 11)岁 ,前壁90例 ,下壁 93例。一般状况见表 1。表 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例 )组别n平均年龄男女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前壁组 90 61± 1163 2 74 52 12 1下壁组 93 63± 11662 754 1…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溶栓与急诊直接PTCA血运重建治疗手段的开展,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同时再灌流心律失常又非常常见,本研究就目前积极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条件下,前壁与下壁急性梗死病人发生的心律失常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傅会  吴彩云  卢英  王晓君 《浙江医学》2011,33(7):1073-1074
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右心室梗死并非少见,由于右心室梗死多伴发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往往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漏诊[1-2].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各罪犯血管组的临床特点,认识下壁心梗中不同罪犯血管的临床风险。方法:收集2007年5月至2013年9月间193例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冠脉造影,分为右冠状动脉闭塞组(A组)和回旋支闭塞组(B组),右冠状动脉闭塞组中又分为右冠近中段闭塞组(A1组)和右冠远段闭塞组(A2组),比较各组患者之间在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右冠状动脉组(A组)中植入临时起搏器、植入IABP的发生率、住院期间发生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高于回旋支闭塞组(B组)。右冠近中段闭塞组(A1组)在再灌注心律失常、植入临时起搏器、植入IABP、住院期间发生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事件上发生率高于右冠远段闭塞组(A2组)。结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右冠近中段闭塞导致的临床风险高。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 1980年以来收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5 8例 ,针对其早期心电图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提出了不同看法 ,认为伴有此种心电图改变者应高度怀疑合并有右室梗死 (RVI)的可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心电图均具有损伤性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 ,并伴ST -T的动态演变。全部资料中 ,男 36例 ,女 2 2例 ,年龄 4 0~ 84岁。陈旧性或急性前壁、侧壁心肌梗死 ,心室肥大 ,心包炎 ,预激综合征 ,束支阻滞等影响ST段改变的病例不在统计范围之内。1 2 方法 :ST段压低的测量方法 ,以T -P段为…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RVI)的临床特征、再灌注治疗结果及近期预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将46例RVI患者按有无右心衰竭及心原性休克进行危险分层:A组为无右心衰竭组(32例),接受溶栓处理与直接经皮介入治疗(PCI);B组为右心衰竭或同时合并心原性休克组(14例),均接受直接经皮介入治疗;运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对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住院死亡率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关系作回归分析.结果:46例RVI病人中42例作了冠脉造影检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为右冠者35例,IRA为回旋支者9例,IRA为前降支者2例;单支病变者15例,双支病变者21例,三支/=多支病变者10例;住院期间有11例发生心绞痛,其中行直接PCI组9例,均为较重的三支病变患者;住院期间溶栓治疗组与直接PCI组分别各有1例在住院期间发生再梗,均行紧急PCI干预;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溶栓组1例,直接PCI组2例;B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A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右心衰竭合并心原性休克、女性、年龄、多支病变均为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RVI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较高,心脏功能、年龄、性别及血管病变严重性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直接PCI疗效在降低RVI特别是合并右心衰竭或心原性休克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方面优于溶栓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发生原发性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自1999年11月至2001年3月连续收治的167例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有无心室颤动将病人分为两组,其中31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1组),136例患者没有发生心室颤动(2组)。比较两组的冠状动脉表现和临床特征。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似。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都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病后15分钟~4星期)。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没有明显差异[(60.3±11.9)%vs(58.0±12.9)%,P=NS],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没有差别[病变支数[(2.02±0.80)vs(1.77±0.76),P=NS]。但心室颤动组的病人的血清磷酸肌酸(CK)峰值显著高于无心室颤动组[(2872±1797)vs(2322±1313),P<0.05]。两组间的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别(LAD:38.7%vs44.1%,LCX:3.2%vs14.0%,RCA:58.1%vs41.9%,P=NS).结论:发生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与没有发生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证实心室颤动复苏后的患者与未发生心室颤动的患者的远期预后可能相似。但发生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酶峰值较高,说明该组病人的心肌损伤范围较大,这可能是他们住院期间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观察9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Ⅱ导R/Q比值、胸前导联ST段压低范围及幅度、心肌酶、心功能、心律失常等情况.结果显示在AIMI时.Ⅱ导的R/Q比值<1,伴有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范围广且程度重、合并右室梗塞等,均为AIMI的高危亚群.它们虽可独立存在,都不能作为高危亚群的唯一标志.在预后判断上,其意义相似.任一指标合并存在,均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心肌梗死后收缩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冠心病患者右心室功能变化。方法选取右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狭窄≥70%)但无心肌梗死29例(组Ⅱ),右冠状动脉病变伴心肌梗死22例(组Ⅲ),以及对照组36例(组Ⅰ),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各组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每搏量(RVSV)、右室射血分数(RVEF)。结果对照组与右冠状动脉狭窄组RVESV、RVEDV、RVSV、R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右冠状动脉狭窄组与心肌梗死组相比RVESV、RVEDV、R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心肌梗死组患者右心室形态不同程度改变。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通过测量右室容积及射血分数来评价冠心病患者右室收缩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为初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的患者确定治疗目标及治疗方案。方法在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后,提出临床问题,从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4期),MEDLINE(PubMed网站1996—2008年)和美国国家指南交换中心检索。检索主题词为: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rrhythmia、evidencebased treatment。结果共检出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318篇,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35篇。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为患者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经24小时院内心电监护证实,该方案适合患者。结论采用循证治疗的方法,为初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确定合理的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树源  崔翠萍 《热带医学杂志》2006,6(5):559-560,56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近8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为有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160例)为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病情重、并发症发生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判断梗死相关动脉的心电图特征。方法:14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 I)病人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右冠状动脉相关心电图形态学特征、STⅢ↑/STⅡ↑〉1、STV3↓/STⅢ↑〈1.2、STⅢ↑〉0.25 mV可提示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相关心电图形态学特征、STⅢ↑/STⅡ↑≤1、STV3↓/STⅢ↑≥1.2、STⅢ↑≤0.25 mV可提示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HIP fracture is becoming a global public health issue due to increased longevity and the in-creased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1,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experience high rates of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with approximately 5% death rate before discharge and 10% death rate within 30 days after discharge.3,4Intraoperative cardiac arrest (IOCA) complicates up to 43 per 100,000 surgeries.5Even with resuscitation by eligible professionals in a well-equipped operating room,IOCA is still associated with 35% imme-diate mortality and 65.5% in-hospital mortality.6,7Themain causes may be related to patient conditions, pre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esthesia or surgical procedures.7,8 Age- associated changes in cardiovascular and other systems especially increase the risk of IOCA, which may explains why geriatric patients are the majority who experience asystole during surgery.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和无心绞痛两组,观察其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结果:心绞痛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和LVEF高于无心绞痛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37例发病24小时内的首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用尿激酶、肝素及阿斯匹林治疗,并采用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冠脉再通指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提示:溶栓组冠脉再通率优于对照组(P<0.05),近期死亡率较对照组低(分别为5.3%与21.1%);溶栓组内,发病时间<6b与6~24h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故认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时机可延长至发病后24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