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永军 《中原医刊》2007,34(16):19-20
目的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方法将81例有Q波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根据aVR导联ST段有无压低(以压低≥0.01 mV为准)分为ST段压低组(A组)35例和ST段无压低组(B组)46例。两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两组病例的心功能不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住院病死率,梗死相关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血管支数。结果两组比较,A组有较高的心功能不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较高的住院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多支血管病变例数较多,梗塞相关血管狭窄程度较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R导联ST段压低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较无aVR导联ST段压低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较差。与梗死相关血管狭窄程度严重,梗死面积较大及病变血管支数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非前壁心肌梗死中的应用的疗效。方法:选取诊断为下壁心肌梗死及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中下壁心肌梗死98例,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因本院条件有限,两组均没有行介入治疗,行常规治疗,有溶栓指征的给予溶栓治疗。其中治疗组84例,病情相对稳定后给予口服美托洛尔治疗;对照组84例,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观察比较两组在住院期间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率及收缩压显著下降,Ⅰ度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比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50次/min)、心源性休克的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住院期间治疗组的病死率、室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非前壁心肌梗死在病情相对稳定后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急性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判断近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首次入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ECG及相关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期间的近期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间的梗死部位、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ST段抬高的最高值和QTd及J波.结果:单纯下壁梗死的发生率存活组大于死亡组(P〈0.05);〉13个部位梗死的死亡组发生率多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和存活组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和存活组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sT段抬高值高于存活组(P〈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死亡组QTd值大于存活组(P〈0.05),J波明显多于存活组(P〈0.05).结论:心电图诊断≥3个部位的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ST段抬高值、QT以及J波的有无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近期死亡的预测因素,临床上可通过心电图来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黄贞 《中外医疗》2014,(23):166-167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措施,并观察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72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予以优质护理,对比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9.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优质护理对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临床护理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蒋文华 《海南医学》2011,22(23):79-80
目的观察早期大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有溶栓指征的给予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大剂量的倍他乐克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剂量倍他乐克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血压、心率、病死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治疗后一年再发心肌梗死、心梗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率及收缩压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给予大剂量的倍他乐克治疗可显著减少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9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心电图分为Ⅰ组31例(单纯下壁心肌梗死)、Ⅱ组30例(下壁并发前壁心肌梗死)、Ⅲ组8例(下壁、正后壁并右室心肌梗死);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与分析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Ⅰ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Ⅱ组、Ⅲ组(P<0.05)。结论:下壁、正后壁合并右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较高,要密切观察其症状、体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急性前壁与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与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平华 《当代医学》2010,16(28):75-76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发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前壁心梗(n=56)和下壁心梗(n=63)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既往患有陈旧性心肌梗死比例更高(P〈0.01)。前壁心梗共发生心律失常31例,死亡3例。下壁心梗共发生心律失常46例,死亡5例。下壁心梗发生Ⅲ度AVB9例,与前壁心梗发生Ⅲ度AVB1例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更多,死亡率也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结合西医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40例,按照随机设计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静脉输注,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5%,对照组为20%;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20%,对照组为40%;治疗组病死率10%,对照组为20%.两组观察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配合西医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收到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单纯右室心肌梗死(ARVI)与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伴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W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由4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出急性单纯右室心肌梗死21例和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伴发下壁心肌梗死6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等因素.结果 ARVI组右心功能不全发生比例较高,ARVI合并IWMI组血压下降、颈静脉怒张、泵衰竭发生比例较高(P<0.05);与单纯ARVI组比较,ARVI合并IWMI组传导阻滞、致命性心律失常、休克发生比率、死亡率显著增加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ARVI组主要以右冠状动脉的右室边缘支闭塞为主,ARVI合并IWMI组以右冠状动脉边缘支近侧闭塞为主;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伴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凶险、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陈秀明   《中国医学工程》2012,(8):151+154-151,154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8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做心电图检查,并于发病后12h内做冠状动脉造影。结果Ⅰ组合并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住院病死率等并发症的发病率较Ⅱ组高,心脏射血分数降低,心肌酶峰值高,持续时间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伴有胸导联压低组多支病变显著增多,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者的临床合并症多,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显著增多,临床预后较差,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下壁心梗和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干预的意义。方法单纯急性下壁心梗患者组184例,急性下壁并右室心梗组118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组发生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室颤、临时起搏治疗比例较单纯下壁心梗组多(P〈0.05),未行冠脉介入治疗者死亡率增高(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患者,右冠脉近中段阻塞者占95%。结论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患者的血管病变部位多见于优势型右冠脉的近中段;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行早期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替普酶(rPA)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符合溶栓治疗指征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溶栓组和磷酸肌酸钠组,每组各35例;磷酸肌酸钠组于溶栓治疗同时给予磷酸肌酸钠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h检测两组患者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所有入选患者2周时行心脏彩超检查,采用Simpson法测定和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两组治疗后2周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磷酸肌酸钠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常规溶栓组(65.7%vs 62.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浆CK-MB、cTnI、SO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SOD活性的升高低于CK-MB、cTnI升高的幅度(P<0.05),磷酸肌酸钠组治疗后血浆CK-MB、cTnI升高的幅度显著低于常规溶栓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常规溶栓组(P<0.05)。常规溶栓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高于磷酸肌酸钠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磷酸肌酸钠组。磷酸肌酸钠组较常规溶栓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而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和出血发生率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对心肌梗死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rPA溶栓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较好的降低冠状动脉再通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STEMI静脉溶栓治疗的价值。方法选用我院2004年6月-2006年7月收治的STEMI患者63例,分成溶栓组33例,非溶栓组30例。非溶栓组:除不进行溶栓外,治疗方法同溶栓组。溶栓组:均用50mgrt-PA静脉溶栓,观察冠脉再通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并随诊12个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评价预后。结果治疗组中25例溶栓成功,再通率75.76%。左心功能改善、1级终点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静脉溶栓疗法可以改善急性STEMI患者左心功能(左室重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Ⅰ级终点事件(MI、猝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沈万贵 《河北医学》2013,19(3):368-37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符合条件的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常规溶栓治疗;治疗组32例,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动脉再通率、住院病死率、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关动脉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能够有效增加血管再通,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王纬 《中外医疗》2014,(25):21-22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尿激酶和瑞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再通率、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再通率(82.5%)明显优于对照组(67.5%,P〈0.01),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75.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5%)明显少于对照组(17.5%,P〈0.01),死亡率均为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相关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分为ST段回落(STR)组193例和ST段回落不良(STNR)组91例。结果STNR组和STR组合并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II级的比例及Q波计数、心率、血糖、CK-MB、纤维蛋白原、Gensini评分、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 II级、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STNR的独立危险因素,梗死前心绞痛为保护因素(P〈0.05)。STNR组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总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STR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STR组,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II级以及发病至再灌注时间与术后STNR密切相关,STNR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参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丹参酮IIA磺酸钠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血沉(ESR)、纤维蛋白原(Fb)、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nbl)、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nb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蛋白(LDL-C)、高密度蛋白(HDL-C),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观察治疗后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IVST、LVEF、LVDD等指标显著改善,而观察组治疗后IVST、LVEF、LVDD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SR、Fb、nbl、nbh、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IIA磺酸钠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血液动力学及血脂水平,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康复的远期疗效。方法随访时限分为早期(3个月~3年)、中期(3~5年)和长期(5~10年)。对每个时期实际人数按原来分组(康复组和对照组)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出院后的病情、生活质量等。结果早期、中期随访结果提示心绞痛、房颤、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衰发生率和病死率对照组较康复组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功能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50%,康复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LVEF〈40%,对照组较康复组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活质量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康复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急性心梗冠脉介入治疗后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2011年6月-2012年6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并行PCI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后心室重塑的影响。结果:两组术后4周心脏超声各项指标较术后1周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1周和术后4周LVESV、LVEDV和LVEF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急性心梗冠脉介入治疗后心室重塑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心室功能,抑制心室重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 《中国热带医学》2009,9(6):1052-1053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促发因素、疗效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住院的2005年1月到2008年12月18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治疗资料分析。对糖尿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组(A组,89例)与非糖尿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组(B组,97例)的发病时状态,临床特点及相关检查资料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有无不同。结果与B组比较,A组发病年龄早,安静状态下起病多,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多,病变部位较弥散,血甘油三酯高,严重并发症及心力衰竭发生率高,溶栓治疗再灌注率低,死亡率高。P〈0.01及0.05;其促发因素集中在过度饮食、失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及停用药物。结论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年龄早,起病不典型,病变部位多,常呈无痛型,严重心脏并发症多,溶栓疗法再灌注率低,住院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