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背景:有研究表明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动物模型,通过在组织内能促进血管再生和增加血管生成因子及神经营养因子能改善临床症状。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糖尿病下肢闭塞症患者60条下肢,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治疗组和对侧下肢非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对照组,各30条下肢。结果与结论:移植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病变自主症状问卷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评分降低更明显(P〈0.01),治疗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较对照组快(P〈0.01),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说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主动参与足部护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和(或)大血管病变的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均同时给予糖尿病饮食和规范的降血糖治疗,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及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实施足部护理,教育指导,时间3个月.评价治疗前后患者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治疗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42.1 m/s上升至治疗后45.2 m/s,尺神经治疗前44.8 m/s上升至治疗后47.9 m/s,腓神经治疗前33.6 m/s上升至治疗后38.2 m/s,胫后神经治疗前40.2m/s上升至治疗后47.4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部护理有利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恢复,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热敏灸配合血管神经治疗仪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规护理,观察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热敏灸配合血管神经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量表(MNSI)评分、感觉震动阈值(VPT)、踝臂指数(ABI)以及肌电图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NSI评分为(6.06±0.48)分,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VPT为(10.05±3.07)V,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ABI为(1.12±0.45),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为(43.92±5.07)m/s,胫神经传导速度为(43.59±4.81)m/s,腓浅神经传导速度为(44.93±4.46)m/s,腓肠神经传导速度为(43.71±3.42)m/s,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热敏灸配合血管神经治疗仪可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传导功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通心络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的效果和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2002-01/2004-07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6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蝉蜕、蜈蚣、赤芍、冰片组成),6粒/d,分3次口服,连用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自身前后比较。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的改善率: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88%,65%,62%,83%;对照组:33%,32%,29%,27%,P<0.01)。②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犤观察组治疗后:(46.4±6.1),(47.2±5.8),(46.9±4.2),(46.4±4.3)m/s,观察组治疗前:(38.9±5.6),(38.2±5.3),(35.2±4.1),(35.7±4.5)m/s,对照组治疗后:(41.2±5.1),(41.1±5.1),(37.8±4.4),(39.1±4.0),P<0.01犦。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犤观察组治疗后:(47.8±5.6),(48.5±5.1),(48.9±5.8),(45.3.±5.2)m/s,观察组治疗前:(37.3±5.4),(37.6±5.8),(38.1±5.4),(36.1±5.1)m/s,对照组治疗后:(40.1±5.4),(39.4±4.8),(37.1±5.1),(38.7±5.6),P<0.01犦。结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并能明显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76例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9%,治疗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为(49.32±5.29)m/s,胫神经传导速度为(47.03±4.18)m/s,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为(42.93±4.88)m/s,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10/2004-07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神经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①病例1:因糖尿病10年,左下肢麻木及轻度疼痛入院,诊断为左下肢糖尿病足件末梢神经炎,行左下肢局部肌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②病例2:因糖尿病15年伴右下肢感觉消失入院,诊断为右下肢糖尿病足伴末梢神经炎,行右下肢局部肌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③病例3:因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10年,突发性右下肢疼痛2d,在当地医院取栓术后再次形成血栓,至本院行尿激酶溶栓后下肢动脉血流恢复,但伴随出现右下肢腓总神经损伤和足下垂,且足趾剧烈疼痛。诊断为右下肢缺血性神经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同时进行肌肉局部移植术和动脉腔内移植术。结果:①病例1: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5d,疼痛基本缓解,2周后麻木明显减轻,3个月后麻木消失,肌电图显示下肢腓总神经和胫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但较术前明显增快。随访15个月无复发。②病例2:于2005-01-25肌电图检查显示,右下肢腓总神经和胫后神经传导速度均为36m/s。2005-01-28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下肢局部肌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移植后5d疼痛基本缓解,2周后麻木明显减轻,1个月后下肢麻木消失,足部麻木明显减轻。2005-04-06肌电图显示右下肢腓总神经和胫后神经传导速度均减慢至34m/s,但较术前有所增快。2005-04-19在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下,先后行经导管右下肢动脉腔内自体骨健干细胞移植和右下肢缺血局部肌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1周足部麻木明显减轻,术后10d足部麻木消失。③病例3:于2004-07-17肌电图检查显示,右胫神经(腘-腓肠肌内侧头)运动末端潜伏期为3.6ms,运动传导电位波幅为5.1mV;右胫神经(腘-拇展肌)、腓总神经、腓肠神经感觉运动传导电位消失、伴有足趾剧烈疼痛。2004-07-18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当晚足趾疼痛减轻,睡眠好;1周后右足有想活动的感觉;术后1个月疼痛消失,足趾可轻微活动;术后3个月足趾的活动力量可达3级;术后6个月可下床活动,有跛行,但可行走。2005-03-16肌电图显示:右胫神经(腘-腓肠肌内侧头)运动末端潜伏期缩短至28ms,运动传导电位波幅增高至7.4mv;右腓总神经(腓骨小头下-胫前肌)可见运动传导电位,但波幅显著降低为0.13mV;右胫神经(内踝-拇展肌)、右腓总神经(外踝上-伸趾短肌)运动电位消失;右胫神经、腓肠神经感觉传导电位仍然消失。患者可以自行行走,目前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生活。结论:在目前尚未寻找到更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下肢神经病变的情况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无疑是治疗方法中可行的一种,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观察和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肌电图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进行检测,并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大连市中心医院2002-06/2003-10住院的糖尿病患者54例。肌电图测定其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当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50m/s,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0m/s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血脂、高血压、吸烟、饮酒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以50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①54例糖尿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其中74%存在周围神经病变,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下肢比上肢更加明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仅正中神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有神经病变者的病程、高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无神经病变组有明显差异。③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危险因素依次为病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论肌电图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更为敏感。病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西洛他唑治疗组和维生素治疗组,分别给予西洛他唑100mg/d口服及维生素B12,维生素B1肌肉注射治疗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症状评分和神经体征评分以判断疗效,并观察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结果:西洛他唑治疗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明显优于维生素治疗组(t=3.67,P<0.01),西洛他唑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MCV中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神经;SCV中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症状和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犤治疗前的症状、体征评分分别为(5.6±0.2),(7.0±0.2)分,治疗后为(2.8±0.3),(6.4±0.3)分犦(t=2.64,2.89,P<0.01)。结论: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疗效,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有无下肢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及合并下肢神经病变的例数,分析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与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2-10/2004-10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男41例,女9例;年龄60~80岁。患者均知情同意。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血管病变31例,无血管病变19例。②腓总、胫神经传导速度采用用多用途电生理仪检测;双下肢股动脉、动脉和足背动脉的管径、管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频谱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仪检测。③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数据间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有下肢血管病变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慢于无下肢血管病变者犤有血管病变者胫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7.52±13.72),(36.50±13.44)m/s;有血管病变者腓总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8.26±14.53),(39.45±14.91)m/s;无血管病变者胫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6.52±14.44),(48.68±13.75)m/s;无血管病变者腓总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8.64±18.24),(49.96±16.78)m/s,t=2.013,2.532,2.025,2.135,P<0.05犦。②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中有下肢动脉病变者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例明显多于无下肢动脉病变者(20和6例,χ2=5.12,P<0.05)。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下肢神经病变与下肢动脉病变呈显著正相关(r=0.320,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有血管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下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病变的发病可能与下肢血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因时循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按压联合中药沐足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9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因时循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按压联合中药沐足治疗,对照组则常规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应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监测。[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为(39.11±3.17)m/s,TCSS评分为(6.91±1.23)分;对照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为(33.15±2.27)m/s,TCSS评分为(9.17±1.2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循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按压联合中药沐足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与气管切开病人的沟通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姜秀芳 《护理学报》2002,9(3):45-46
分析2000年5月-2001年7月气管切开30例患的各期心理变化,总结对气管切开患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技巧,以促进护患之间心理沟通,根据患的体语和病情变化,及时了解气管切开患的心理需求,使病人增强战性疾病的信心,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We describe a Libyan family with beta-thalassemia trait associated with unusual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hemoglobin A2 and hypercholesterolemia. The family consists of the father, mother, and three sons. The marriage was consanguineou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cholesterol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n serum were very high in two sons who also had widespread xanthomas. The erythrocyte membranes showed a high cholesterol/phospholipid ratio, with no significant susceptibility to lipid peroxidation in vitro.  相似文献   

16.
Family interventions (FI) are used where there is a psychotic illness. This article argues for their use in dementia cases. It looks at the example of a family where the father had recently received a diagnosis of Lewy bodies with dementia. The focus is on the process of working with the patient and his close relatives using an adapted FI model.  相似文献   

17.
王茜  赵春艳  丁静 《全科护理》2013,(25):2309-2310
[目的]总结多孔聚乙烯高分子合成材料(Medpor)填充联合钛板及钛钉固定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病人的护理。[方法]对40例眼眶爆裂性骨折病人行Medpor填充联合钛板及钛钉固定治疗,同时加强护理。[结果]术后所有患眼眼球内陷均得以矫正,双眼突出度基本一致,复视情况消失或得到明显改善,眼球各方向运动良好,效果满意。[结论]加强眼眶爆裂性骨折病人行Medpor填充联合钛板及钛钉固定治疗的护理有利于病人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选择我院急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先经抗心力衰竭治疗,胺碘酮治疗过程全程实施精心护理,分析治疗后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75例急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经全程护理及相应治疗后,72例恢复窦性心律;3例经电除颤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胺碘酮注射治疗的并发症包括静脉炎、低血压及反复发作的心律失常;无死亡病例出现.结论 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过程中,实施全程精心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精确合理用药,可取得较好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泼尼松联合方案(VDLP)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L-ASP的毒副作用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2002年10月~2004年3月对18例初治ALL患者。采用VDLP方案化疗,观察其疗效及L-ASP的毒副作用,并给予治疗及护理。结果5例发生急性胰腺炎,10例发生肝功能损害。2例出现皮疹,1例发生继发性高血糖。治疗1疗程后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3例。死亡2例。结论L-ASP在治疗ALL联合化疗效好,但其毒性反应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除了严密监控L-ASP使用过程,还应加强其毒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对症护理,可确保化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