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临床早期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子宫内膜癌有选择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寻找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35例临床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后病理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35例临床早期子宫内膜癌中,24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7.16%。单因素分析提示,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管浸润、脉管癌栓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宫颈管累及、脉管癌栓是临床早期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宫颈管浸润和脉管癌栓是早期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高危因素,是早期子宫内膜癌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手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对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阳性率9.56%(13/136)。单因素分析表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癌灶直径大小、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 cm、有脉管浸润是Ⅰ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低。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 cm、有脉管浸润的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早期子宫内膜癌有淋巴转移风险,但是否对所有患者均需行区域淋巴结切除仍有争议。可根据术前、术中的评估决定是否行淋巴结切除及何种范围的淋巴结切除。高危病例应该实施系统性淋巴结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Ⅰ~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9~2020年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因子宫内膜癌行分期手术的患者134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30例淋巴结阳性),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行单因素及Logistic、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与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提示: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子宫颈侵犯、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术前CA_(125)及卵巢受累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为非子宫内膜样癌、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术前CA_(125)≥35 U/L、卵巢受累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2)单因素分析提示: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子宫颈侵犯、LVSI、淋巴结转移、卵巢受累及术后辅助治疗与总生存期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验证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非子宫内膜样癌、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术前CA_(125)≥35 U/ml及卵巢受累,对淋巴结转移风险具有独立预测意义。特殊病理类型、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及淋巴结转移是临床预后不良的有力预测因子。进一步完善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和术后病理,为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6.
淋巴转移是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目前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常规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尚有争议.高危因素与淋巴转移密切相关,术前和术中检查手段均无法准确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切除不能改变低危早期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结局,但对合并中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切除可提高5年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关于是否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淋巴结切除术以及淋巴结切除术的范围一直存在争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对子宫内膜癌的手术临床分期进行修改之后,更引起了对淋巴结切除术的探讨。FIGO建议,子宫内膜癌的基本手术范围包括腹水冲洗、筋膜外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盆腔或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1]。淋巴结状况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密切相关[2],但关于淋巴结切除术的必要性和范围缺乏  相似文献   

8.
前哨淋巴结(SLN)绘图作为一项能显示可疑转移淋巴结的新技术,其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将从SLN检测技术、SLN临床检出率、SLN预测子宫内膜癌微转移等方面对SLN在子宫内膜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EC)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59例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PALN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肌层浸润(OR=2.094,95%CI为1.173~4.095,P=0.046)、分化程度(OR=6.662,95%CI为3.864~10.164,P0.001)及髂外淋巴结转移(OR=5.428,95%CI为2.759~8.854,P0.001)是子宫内膜癌P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应重视肌层浸润、分化程度及髂外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以对PALN转移进行合理评估。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是其全面分期手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淋巴结转移与否不仅是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和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目前关于腹膜后淋巴结,尤其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切除是否作为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的常规内容,国内外各规范指南及临床实践中都有较大争议。本文就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现状与争议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预测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指标,以期为确定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初治为手术治疗的64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和Fish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经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对预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pelvic lymph node,PLN)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盆腔淋巴结转移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转移显著相关。结论: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素;盆腔淋巴结转移对预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并根据术中患者的盆腔淋巴结状况决定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初治、经全面手术病理分期、病变局限于子宫体的263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3例患者中,21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7.9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中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非子宫内膜样癌、血管淋巴间隙受累(LVSI)、血清CA125≥35U/L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深肌层浸润和肿瘤中、低分化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14/21)及99.2%(240/2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早期子宫内膜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低,深肌层浸润及肿瘤中、低分化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淋巴结转移是子宫内膜癌重要的转移途径。但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需常规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尚有争议。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检测技术发展迅速,为淋巴结转移的判断提供了新方法,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前哨淋巴结检测在子宫内膜癌手术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将从SLN识别方法、检测效果、病理超分期检查及微转移、应用价值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相关原则等方面,对子宫内膜癌SLN检测研究进展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6月至2006年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行手术治疗的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6例(7.1%)发生卵巢转移,≤40岁年轻患者卵巢转移发生率为14.3%,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转移发生率为25.0%,深肌层受侵患者卵巢转移发生率为18.8%,宫颈受侵患者卵巢转移发生率为21.4%,盆腔淋巴结受侵者卵巢转移发生率为27.3%.结论卵巢转移多限于存在高危因素者,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无高危因素特别是≤40岁年轻患者可考虑保留卵巢.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晚期EC的预后较差,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EC是否行淋巴结清扫仍有争议,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肿瘤标记物、前哨淋巴结活检等术前、术中评估淋巴结是否转移,拟定淋巴结清扫方式及范围。淋巴结转移即为晚期EC,治疗方式采取放疗、化疗及激素等综合治疗模式。淋巴结清扫术对EC的预后、分期和术后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EC患者手术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决定是否需行淋巴结清扫及清扫范围。现就EC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治疗现状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张珺  李星  毛林  张燕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12):912-915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指南推荐前哨淋巴结(SLN)检测可作为子宫内膜癌(EC)手术分期的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替代方法。大量研究证明,SLN定位切除在早期EC分期术中安全可行,不影响肿瘤结局,同时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并发症。Ⅱ型EC具有高度侵袭性,宫外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率高,危险因素不确定,预后差。准确识别淋巴结转移可为准确分期和预测预后提供重要依据。近年来,SLN定位应用于Ⅱ型EC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迅速,Ⅱ型EC患者采用SLN定位切除,既要考虑益处,又要谨慎风险。期待更多关于SLN定位技术与Ⅱ型EC的大规模研究,给患者提供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首诊并行手术治疗的32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2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15例(4.7%)发生卵巢转移,其中60%为隐性转移。logistic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预测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危险强度排列)为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淋巴转移。结论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淋巴转移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31例Ⅰ型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20例(6.0%)EC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罗马指数(ROMA)和外周血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水平升高,肌层浸润≥1/2、宫颈间质浸润、附件受累及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是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ROC曲线,CA125、HE4(绝经前/后)、ROMA指数(绝经前/后)及MLR的cut-off值分别为27.6U/ml,129.1/139.2pmol/L,17.1%/30.1%和0.1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CA12527.6U/ml(OR=11.09,95%CI为2.34~52.49,P=0.002),HE4129.1(绝经前)/139.2(绝经后)pmol/L(OR=4.26,95%CI为1.43~12.73,P=0.009)以及肌层浸润≥1/2(OR=10.94,95%CI为2.88~41.46,P=0.000)是I型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术前CA125、HE4水平及肌层浸润深度可用于评估Ⅰ型EC盆腔淋巴结转移状态,为淋巴结切除术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