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丽  蔡果  龚春燕  申国庆 《中国药师》2012,15(8):1098-1100
目的:观察复方痤疮胶囊的药理学作用,为临床用药和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平板法37℃厌氧培养痤疮丙酸杆菌72 h,定量测定复方痤疮胶囊最低抑菌浓度,并观察其对二甲苯致炎剂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结果:复方痤疮胶囊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00 mg·ml-1;复方痤疮胶囊2.4 g·kg-1,1.2 g·kg-1能有效地降低二甲苯致炎剂所致小鼠耳廓的肿胀(P<0.01).结论:复方痤疮胶囊有明显的抑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河北产蜂胶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板法培养痤疮丙酸杆菌,观察不同溶剂蜂胶提取物溶液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效果,并确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蜂胶95%乙醇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为512μg.mL-1;蜂胶75%乙醇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为8μg.mL-1;蜂胶水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为54μg.mL-1。结论河北产蜂胶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均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效果,蜂胶75%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蜂胶水提取物>蜂胶95%乙醇提取物。  相似文献   

3.
11味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11味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筛选出用于治疗痤疮的中药单方与复方。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11味中药的水提液与醇提液的抑菌圈直径,发现同种中药的水提液与醇提液的抑菌效果相近,且痤疮丙酸杆菌对黄连高敏,对黄柏、黄芩、丹参、半枝莲中敏,对其余6味中药耐药。将黄连分别与其它4味有效中药复配,所得复方水提液中,黄连丹参复方抑菌效果较好,当黄连∶丹参(w/w)=1.5∶8.5时,其抑菌圈直径较大,达23.5 mm。提示黄连以及黄连丹参复方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研制治疗痤疮的新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药体外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活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中药在体外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筛选用于治疗痤疮的中药.方法: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14味中药水提液及4个中药单体成分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 结果:大黄、黄芩、金银花的MIC为12.50 mg·mL-1,黄柏的MIC为25 mg·mL-1,连翘、甘草、苦参的MIC为50 mg·mL-1,栀子的MIC为200 mg·mL-1,白芷、赤芍、当归、丹皮、蒲公英、杏仁6味中药在测试的最高浓度200 mg·mL-1时仍未产生抑菌作用.大黄酸、黄芩苷、小檗碱的MIC分别为25、12.5、3.13 μg·mL-1,绿原酸在测试的的最高浓度50 μg·mL-1时仍未产生抑菌作用. 结论:药材黄芩、大黄、金银花和单体成分小檗碱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在进一步的药物筛选中可进行重点考查.  相似文献   

5.
陈彦  汪良  张雁云 《江苏医药》2006,32(9):848-851
目的利用痤疮丙酸杆菌(P.aches)引起的炎症反应,促进小鼠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的动员并研究P.aches动员的DC在体外对胃癌细胞的作用。方法C578BL/6J(B6)小鼠注射P.aches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选F4/8013220-CD11c^+细胞,在体外加入细胞因子GM-CSF、IL4和TNFα共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表型分析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鉴定它们是否能分化为成熟DC。将P.aches动员的DC负载胃癌抗原后致敏T细胞,观察活化的T细胞在体外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注射P.aches1h后外周血F4/80B220-CD11c^+细胞数量即开始升高,24h后逐渐达到高峰。新鲜分离的细胞不具有成熟DC的特征。与细胞因子共培养后即具有典型的DC形态和表型,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具有极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P.aches动员的DC负载胃癌抗原后致敏T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未致敏T细胞。结论P.aches可迅速动员F4/80-B220-CD11c^+细胞进入小鼠外周血,经细胞因子的诱导后可分化为成熟DC,并可在体外诱导出针对胃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T淋巴细胞,对胃癌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并伴有高水平的INF-γ分泌。  相似文献   

6.
祛斑片治疗痤疮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祛斑片治疗痤疮的药理作用。方法 用内耳廓皮内注射丙酸杆菌建立大鼠耳廓炎症痤疮模型 ,观察用药前后痤疮模型的镜下改变 ,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 MIC,用平板转种法测定 MBC。结果 祛斑片能减轻或消除大鼠耳廓痤疮模型 ;能有效抑制和灭活皮肤常见致病菌。结论 祛斑片对痤疮有明显治疗和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蒋献  何燕  李利 《中国药房》2009,(33):2573-2574
目的:研究一清胶囊对痤疮丙酸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板、常规平皿法分别对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进行培养并观察不同浓度一清胶囊及其主要成分的抑菌效果,分别求出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一清胶囊对痤疮丙酸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98、1mg.mL-1,黄芩浸膏的MIC分别为0.98、1mg.mL-1,而大黄黄连浸膏的MIC分别为1.96、1mg.mL-1。结论:一清胶囊对痤疮主要致病菌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番薯藤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并对其有效部位进行筛选。方法 采用固体平板法、试管2倍比稀释法测定番薯藤水、醇提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圈大小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系统溶剂法对番薯藤醇提物进行梯度提取,分别得到石油醚层、二氯甲烷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水层5个不同极性部位,并确定其有效部位及相应的MIC、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 番薯藤醇提物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其MIC为50 mg·mL-1。其中石油醚部位的抑菌作用最强,MIC为12.5 mg·mL-1,MBC为25 mg·mL-1;其次为正丁醇部位,MIC为25 mg·mL-1,MBC为100 mg·mL-1结论 番薯藤醇提物对痤疮丙酸杆菌存在体外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主要集中于石油醚和正丁醇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枇芩颗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滤纸片或牛津杯的琼脂扩散法观察枇芩颗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同时定量测定枇芩颗粒剂对这2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枇芩颗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均有明显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05 g·mL-1,对痤疮丙酸杆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10 g·mL-1。结论 枇芩颗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小鼠致死性肝炎模型和TNF体外诱生的方法,研究苦参碱(Mat)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经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ttm acnes,PA)预刺激的小鼠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以及致死性肝炎的影响。结果表明:Mat(10,50mg·kg-1,ip,bid×3d)可降低血清TNF和ALT水平及小鼠对LPS致死毒性的敏感性,并可在体外抑制LPS诱导的经PA预刺激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TNF。提示Mat的保肝作用与其抑制TNF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用小鼠致死性肝炎模型和TNF体外诱生的方法,研究苦参碱(Mat)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经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ttmacnes,PA)预刺激的小鼠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以及致死性肝炎的影响。结果表明:Mat(10,50mg·kg ̄(-1),ip,bid×3d)可降低血清TNF和ALT水平及小鼠对LPS致死毒性的敏感性,并可在体外抑制LPS诱导的经PA预刺激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TNF。提示Mat的保肝作用与其抑制TNF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2.
检测了各种植物的冻代谢产物对疮疤丙酸杆菌的抗菌活性和各种化合物组合对此滤泡细菌的总活性的增强作用。此外,还详细研究了一系列长链醇以了解疏水性烷基对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白芷胶囊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壬二酸和水杨酸对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诱导的炎症因子及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药物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和人单核细胞THP-1增殖活力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8、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壬二酸、水杨酸与TLR4蛋白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并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和荧光强度分析验证其对Ha Ca T细胞表面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经不同浓度的壬二酸或水杨酸处理48 h后,在Ha CaT细胞实验中,壬二酸的最大实验质量浓度为62.50μg/mL,水杨酸为31.25μg/mL;THP-1细胞实验中壬二酸的最大实验质量浓度为1 000.00μg/m L,水杨酸为500.00μg/m L。壬二酸和水杨酸对P. acnes胞壁成分肽聚糖(PGN)+脂磷壁酸(LTA)或热灭活P. acnes诱导后HaCaT细胞产生IL-8以及对佛波酯(PMA)+细菌脂多糖(LPS)或热灭活P. acnes诱导后的THP-1细胞产生IL-1...  相似文献   

15.
160例鼻炎患者(男100例,女60例;年龄36±22yr)采用厌氧痤疮丙酸杆菌菌苗(CPV)或猪脾转移因子(TF)这2种免疫促进剂行双侧下鼻甲粘膜下注射,CPV110例,每侧0.2-0.3mL,2-3次/wk,3次为一个疗程。TF 50例,每侧1mL,方法同上。治疗变应性鼻炎85例,慢性鼻炎75例。有效率前者为96%,后者为95%。效果较好,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典秋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360-1360
在寻常痤疮的微生物感染中以痤疮丙酸杆菌、马拉色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现就寻常痤疮患者皮损中马拉色菌的带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万春梅  石春蕊  高军  张剑虹 《安徽医药》2023,27(10):2092-2098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究槲皮素和山柰酚对痤疮相关致病菌的抗菌作用,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二者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方法 2022年 1月至 2022年 6月通过体外实验测定抑菌环直径、最小抑菌浓度(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药物时间抑菌曲线评判槲皮素和山柰酚的抗菌活性;检索 DrugBank、HERB及 BATMAN-TCM数据库收集槲皮素和山柰酚作用靶点,检索 GeneCards、OMIM、DisGeNET、DrugBank数据库获得痤疮靶点;取两靶点集交集,通过 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互作网络, CytoHubba拓扑分析得到核心靶点, 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AutoDock软件进行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槲皮素和山柰酚对三种痤疮相关致病菌均有较好抗菌活性;槲皮素对三种菌的 MIC≤78.13 mg/L,MBC≤156.25 mg/L;山柰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 MIC≤39.06 mg/L,MBC≤78.13 mg/L,对痤疮丙酸杆菌的 MIC≤78.13 mg/L,MBC≤156.25 mg/L。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 AP-1转录因子亚基( JUN)、转录因子 p65(RELA)、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6等 8个核心靶点; KEGG富集分析示 IL-17信号通路、 TNF信号通路等 7条信号通路发挥关键作用;将两种化合物与 JUN、RELA、TNF、IL-6进行对接,结合自由能均小于 ?20.92 kJ/mol,表明化合物与核心靶点蛋白形成稳定构象。结论槲皮素和山柰酚对三种痤疮致病菌均有抗菌活性;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两种中药成分治疗痤疮具有多靶点、多通路协同特点,具有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苓连消痤丸进行药效学研究。方法:用液体-试管法37℃厌氧培养痤疮丙酸杆菌72 h,37℃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18 h,定量测定苓连消痤丸最低抑菌浓度,并观察其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巴豆油致炎剂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结果:苓连消痤丸对痤丙酸肝茵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125 g·ml-1,0.0625 g·ml-1;苓连消痤丸1.5 g·kg-1,3.0 g·kg-1能非常显著地降低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亢进(P<0.01);减轻巴豆油致炎剂所致小鼠耳廓的肿胀(P<0.01)。结论:苓连消痤丸有明显的抑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对痤疮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在体外对痤疮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筛选用于治疗痤疮的中药。方法:制备20种中药提取物,采用平板法37℃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通过2倍稀释法定量测定20味中药和6种中药单体成分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20种中药提取物中大黄、黄芩、甘草、牡丹皮、金银花5种中药对两种致病菌均有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6.25 mg·mL-1、6.25 mg·mL-1、12.5 mg·mL-1、12.5 mg·mL-1、12.5 mg·mL-1,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分别为12.5 mg·mL-1、12.5 mg·mL-1、50 mg·mL-1、50 mg·mL-1、50 mg·mL-1。6种中药单体成分中大黄酸、黄芩苷对两种致病菌抑菌作用最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15.625μg·mL-1、7.812μg·mL-1,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分别为31.25μg·mL-1、15.625μg·mL-1。结论:大黄、黄芩、甘草、牡丹皮、金银花和单体成分大黄酸、黄芩苷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在进一步的药物筛选中可进行重点考察。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17,(20):2868-2871
目的:了解痤疮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痤疮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痤疮的发病机制主要为雄激素分泌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的大量繁殖、炎症损害和免疫失常及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等。痤疮的局部治疗药物中维A酸类药物与抗菌药物可联用于治疗轻、中度痤疮,其中全反式维A酸、阿达帕林与他扎罗汀是治疗轻度痤疮的首选药物,全反式维A酸常联合外用抗菌药物治疗中度痤疮,阿达帕林和克林霉素分别与过氧化苯甲酰联用、果酸参与的联合给药方案也用于治疗痤疮。口服治疗药物中维A酸类药物主要用于重度痤疮,第一代的异维A酸较第二代疗效更好,但均有致畸作用;口服抗菌药物适用于中、重度痤疮患者,多西环素与米诺环素是首选药物,米诺环素联用过氧化苯甲酰疗效好;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口服后不良反应较多,故常作为外用药;口服激素类药物中的抗雄激素类药物用于女性患者,但长期使用会引发高胰岛素血症;螺内酯有潜在的安全问题,西咪替丁抗雄激素效果较弱,不作为治疗痤疮的常用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常用于暴发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的治疗,使用剂量须严格控制。结论:痤疮的治疗应根据痤疮的发生原因和严重程度选择合理的用药方案,增加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