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s)是一种原发于胃的非上皮性肿瘤,由不成熟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过度增殖形成.今报道24例GSTs.  相似文献   

2.
胃间质瘤的诊断和微创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胃间质瘤是来源于胃的间叶组织的肿瘤。与上皮源性肿瘤相比,胃的间叶源性肿瘤少见。由于对胃间质瘤的认识较晚,不少胃间质瘤的病例在诊断上常常与胃的平滑肌肿瘤相混淆。事实上,胃间质瘤是由原始的、相对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肿瘤。  相似文献   

3.
内镜超声联合腹腔镜诊治早期胃间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联合腹腔镜诊治早期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的价值。方法2004年8月~2008年12月,应用EUS对18例早期GSTs(直径2cm)进行诊断,然后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进行肿物定位,应用内镜切割吻合器(Endo-GIA)行肿物局部切除。结果1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56min(35~110min),术后住院平均4.4d(3~7d)。1例术后病理为神经鞘瘤;17例术后病理证实为GSTs,直径均2cm,核分裂像5个/50HPF,属极低度恶性,免疫组化检查显示17例CD117阳性,15例CD34阳性;EUS诊断阳性预测值为94.4%(17/18)。17例随访3~55个月,平均26.4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EUS对早期GSTs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早期发现的GSTs,应用腹腔镜局部切除,术中联合胃镜进行定位,提高手术操作效率和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138例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2005年间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阴性的13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6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胃切除方式、Lauren分型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对于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淋巴结转移阴性的胃癌患者,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及是否浸润浆膜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措一类既无雪旺细胞免疫组化特点又无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胃非上皮细胞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胃间质细胞肿瘤,约占所有胃肿瘤的2%。  相似文献   

6.
23例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部外科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3例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占同期收治胃癌的0.52%.其中男18例,女5例,平均年龄62岁.22例为单发病灶,有16例肿瘤位于近端胃,肿瘤最大直径平均为6.8 cm;Ⅱ期3例,Ⅲ期12例,Ⅳ期8例.13例患者进行了根治切除,8例姑息切除,2例行探查和活检.21例切除的病灶中,18例(85.7%)有脉管浸润,16例(76.2%)有神经浸润,17例(81.0%)有淋巴结转移.全组患者随访3~63个月,平均生存期为17.7个月,1、2、5年生存率分别为47.8%、19.1%和4-3%.患者的生存时间与肿瘤的分期(P=0.014)和能否根治切除(P=0.001)有关;而与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及位置无关(P〉0.05).结论 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是胃恶性肿瘤中的少见病理类型,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肿瘤分期和能否根治切除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1034例胃癌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0 3 4例各期、各个部位的胃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期胃癌 14 8例 ,占总数的 14 .3 % ;胃体和胃底部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的胃癌 (P<0 .0 0 0 1) ;肿瘤直径大的胃癌分化差 (P=0 .0 0 4)、浸润深 (P<0 .0 0 0 1) ,淋巴结转移率也较高 (P<0 .0 1)。浸润深度较深的胃癌患者平均年龄大于浸润深度较浅的患者 (P=0 .0 0 3 ) ,分化差的患者平均年龄低于分化好的患者 (P<0 .0 0 0 1)。女性患者的肿瘤相当一部分位于胃的近端 ,男性则以位于胃的远端为多见 (P<0 .0 0 1) ;女性患者肿瘤分化差的比例高于男性 (P<0 .0 0 1) ,淋巴结转移率 >3 0 %以上者也比男性高 (P=0 .0 1)。多因素线性多元回归分析发现 ,肿瘤部位 (P=0 .0 0 3 )、直径 (P<0 .0 0 0 1)、浸润深度 (P<0 .0 0 0 1)及分化程度 (P<0 .0 0 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女性患者较男性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P<0 .0 0 1) ,其中决定淋巴结转移最重要的因素是肿瘤浸润胃壁的深度。全胃切除术清扫的淋巴结数最多 ,其次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手术是经腹近端胃大部切除术 (17% )。结论 为降低术后复发 ,对各期胃癌手术时均应进行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8.
胃癌预后因素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期胃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提示胃癌基因,粘附分子以及肿瘤相关蛋白酶等与胃 预后密切相关,大大丰富了习用的癌肿分期,组织学分化和类型,浸润深度,转移以及合适治疗等推测其预后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胃近端和远端癌的预后比较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胃近端、远端癌的临床和预后的差异及其原因。方法将我院1994年6月至2001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6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定期随访资料输入数据库,对其一般临床资料、预后因素及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胃近端、远端癌的发病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但胃近端癌男性发病的比例较高。标本大体分型中,两组Borrmann分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但胃近端癌的TNM分期较晚,特别是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胃远端癌,组织分化类型则无明显差别。虽然胃近端癌全胃切除率较高,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并无明显增高。胃近端癌手术后的生存率较胃远端癌低。结论胃近端癌预后较胃远端癌差,其重要原因可能与肿瘤的位置特殊、出现症状较晚及就诊时肿瘤分期较晚有关,而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无明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合并胃周软组织转移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接受根治性手术的胃癌患者共1025例,依胃周软组织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334例)、非转移组(691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结果 非转移组的近端、中部、远端为主的胃癌及全胃癌分别占25.8%、22.0%、51.4%和0.9%,转移组分别占33.2%、21.3%、41.3%和4.2%,转移组的近端为主癌及全胃癌的比例显著升高(P =O.000);转移组肿瘤直径≥5 cm者占47.3%,显著高于非转移组的27.0%(P=0.000);转移组浸润深度达T4者占40.7%,显著高于非转移组的10.3%(P=0.000);转移组淋巴结转移度在21% ~40%及41% ~100%者分别占24.4%、37.3%,非转移组分别为12.9%、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转移组远处转移者占20.1%,显著高于非转移组的4.1% (P=0.000);转移组Borrmann浸润型者占82.1%,显著高于非转移组的64.6%(P=0.000);转移组肿瘤低分化或未分化癌占78.7%,显著高于非转移组的64.2% (P =0.000);转移组血清CEA阳性者占21.2%,显著高于非转移组的11.4% (P =0.000).COX回归分析表明浸润深度、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度、M分期、Borrmann分型、胃周软组织转移结节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转移组较非转移组预后不良(P=0.000).分层分析表明,无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度、血清CEA值、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如何,转移组的预后均不良(P<0.01).无远处转移时,转移组预后不良(P =0.000);合并转移时,两组中位生存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6).结论 胃周软组织转移是胃癌进展中的常见事件,多发生在肿瘤直径≥5 cm、邻近脏器浸润、淋巴结转移度≥21%、合并远处转移、Borrmann浸润型、低或未分化癌、血清CEA阳性患者.胃周软组织转移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27(p27kip1)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0例胃腺癌组织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并与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作对照,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胃腺癌S期细胞比(SPF)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27kip1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高于胃腺癌组(X2=15.45,P<0.01).在高/中分化组,黏膜层/黏膜下层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p27kip1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65.31%、80.00%、73.53%;SPF值分别为21.6±4.2、20.3±3.9、20.1±4.0.但随着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侵及肌层/浆膜层或发生淋巴结转移,p27kip1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降低(41.18%、48.24%、42.42%)(X2值分别为5.84、5.16、8.72,P<0.05或P<0.01);而SPF值明显升高(25.9±5.1、24:4±4.8、25.7±5.1)(t值分别为4.592、3.127、5.575,P均<0.01).p27kip1蛋白高表达与SPF值呈显著负相关(t=3.478,P<0.01).结论 p27kip1与胃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27kip1蛋白表达降低和高的SPF值常提示胃腺癌的低分化、高侵袭转移能力,提示p27kip1和SPF值可作为临床判断胃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癌病人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我院199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术后复发的147例病人临床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16.3±1.2个月,1年内复发率为76.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与组织分化类型为低分化/未分化、阳性淋巴结转移数目、脉管浸润相关(P<0.05)。结论:组织分化类型和脉管浸润是预测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后早期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胃肠恶性间质瘤17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胃肠恶性间质瘤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与平滑肌肿瘤和间皮瘤不同,其基本肿瘤细胞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多潜能的梭形或上皮间叶样细胞,其中胃间质瘤最为常见,诊断困难,手术后易复发,预后不良。现将我院1996年1月至2004年9月收治的恶性间质瘤17例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7例中男8例,女9例,年龄36~65岁。肿瘤部位:胃恶性间质瘤8例(胃底6例,胃体2例),空肠5例,回肠2例,横结肠1例,降结肠1例。就诊原因:上腹不适6例、腹痛10例、腹胀3例、黑便3例、贫血7例、腹部包块8例、血尿及肾积水1例,无任何不适于查体时才发现者1例。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介素-1B(IL-1B)和白细胞介素-1RN(IL-1RN)基因多态性与胃腺癌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130例胃腺癌患者和142例健康对照人群中IL-1B-31C/T、-511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IL-1RN基因多态性(VNTR),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了其血清中HP-IgG/IgM/IgA型抗体浓度。结果:感染Hp阳性率胃腺癌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7,OR=2.53)。IL-1B-31TT频率,胃腺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OR=2.16),在低分化胃腺癌组明显高于高分化胃腺癌组(P<0.05,OR=6.55)。IL-1B-511TT基因型频率在胃腺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OR=1.81);在Hp阳性胃腺癌组-511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Hp阴性胃腺癌(P<0.05,OR=2.25及P<0.05,OR=1.78)。胃腺癌组T-T单体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56,P<0.05)。未见IL-1RN基因及IL-1B其他位点的SNP与胃腺癌组或Hp阳性胃腺癌组有显著相关性。结论:IL-1B-31TT基因型与胃腺癌特别是低分化胃腺癌易感性相关,IL-1B-511TT基因型与胃腺癌或感染Hp的胃腺癌易感性相关。T-T单体型可能是胃腺癌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手术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评价胃左动脉切除在食管癌手术中的意义。方法186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手术切除肿瘤时常规连同胃左动脉及其周围所有淋巴结和脂肪组织切除,根据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是否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阴性组;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log istic回归对组间可能影响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86例患者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33例(17.7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食管旁、贲门旁、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与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1,P=0.025,0.047,0.038);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部位与食管、贲门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2);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跳跃式转移发生率为78.79%(26/33)。结论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部位相关,食管癌术中应常规切除胃左动脉及周围组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下部癌D2根治术第13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问行胃下部癌D2/D2+根治术治疗、经病理确诊为腺癌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胃癌患者共379例,依据第13组淋巴结清扫与否将患者分为清扫组与未清扫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影响进展期胃下部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以及第13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果 379例患者中清扫组100例(26.4%),清扫组中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9例(9.0%).清扫组与未清扫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十二指肠浸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清扫组的5年生存率(46.0%)明显高于未清扫组(36.5%,x2=4.45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7.539)、第13组淋巴结清扫与否(x2 =4.452)、肿瘤最大径(x2=7.100)、十二指肠浸润(x2=9.106)、浸润深度(x2=7.428)、淋巴结转移(x2=45.046)、TNM分期(x2=57.008)与进展期胃下部癌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 =0.500,95% CI:0.343 ~0.730)、肿瘤最大径(HR=0.545,95% CI:0.339~0.876)、十二指肠浸润(HR =5.821,95%CI:2.326~14.572)、肿瘤浸润深度(T4:HR=2.087,95% CI:1.283 ~3.394)是影响进展期胃下部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TNMⅡ~Ⅲ期进展期胃下部癌患者行D2+第13组淋巴结清扫是必要且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蛋白激酶B抑制剂增强胃癌细胞对足叶乙甙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化疗药物足叶乙甙(etoposide,依托泊甙)对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株蛋白激酶B(PKB)活性的影响及胃癌细胞对其敏感性的变化,探讨PKB活性与胃癌细胞对足叶乙甙敏感性的关系。方法用非放射性蛋白激酶活性分析方法检测胃癌细胞MKN-28(高分化)、SGC-7901(中分化)、BGC-823(低分化)和HGC-27(未分化)基础状态PKB活性,再用足叶乙甙分别作用于经过和未经过Wortmannin预处理的胃癌细胞,检测不同时间点(0、3、6、12和24h)的PKB活性,并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不同时间点的生存率和凋亡率。结果分化程度越低的胃癌细胞,PKB活性越强。足叶乙甙作用于未经Wortmannin预处理组胃癌细胞不同时间后,胃癌细胞的PKB活性增强、生存率降低和凋亡率增高,并呈时间依赖性;足叶乙甙作用于经过Wortmannin预处理组胃癌细胞后,未能检出PKB活性表达,SGC-7901、BGC-823和HGC-27细胞生存率降低、凋亡率增高,与未经Wortmannin预处理组相比更加明显。结论足叶乙甙可以诱导胃癌细胞PKB活性的增强,Wortmannin预处理可以有效增强中低分化胃癌细胞对足叶乙甙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胃癌患者临床预后及病理因素与瘦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瘦素 (Leptin)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预后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61例有 3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胃癌术后患者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手术标本石蜡切片的瘦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结果 分化好、有淋巴结转移及分期晚的肿瘤其瘦素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与分化差、无淋巴结转移及分期早的肿瘤 (88.2 %、62 .8%、64 .2 %比48.9%、5 0 .0 %、47.4%,P <0 .0 5 )。在分化差的肿瘤组 ,瘦素组织学评分 <0 .5的生存率明显高于瘦素评分≥ 0 .5者 (P <0 .0 1)。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浆膜浸润、肿瘤大小、远处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瘦素表达、淋巴转移、年龄、术后化疗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预后因素。结论 瘦素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分型、淋巴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 ,在分化差的肿瘤组瘦素表达越强其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和生存素(sunrivin)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原发性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VEGF-C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VEGF-C和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0%和57.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P〈0.05);VEGF-C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及远处转移等无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浆膜面受累和肿瘤TNM分期等密切相关;survivin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等无关,但与浆膜面受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肿瘤TNM分期等密切相关;VEGF-C和survivin阳性表达组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VEGF-C和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VEGF-C及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可作为胃癌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重建(PG)治疗胃上部肿瘤的近期临床结局,探究双通道吻合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黄山市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择期行腹腔镜下胃上部肿瘤切除术的84例患者临床数据,通过倾向性匹配分析法,比较PG和腹腔镜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TG)治疗胃上部肿瘤的近期临床结局。结果84例患者中PG 19例,TG 65例,按11倾向性匹配分为PG组和TG组,各19例,两组数据分布均匀。与TG组比较,PG组并未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但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早于TG组,术后3个月时白蛋白水平和体质量恢复更优(t=2.660,P=0.012;Z=-2.669,P=0.008)。PG组并未显著增加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P=0.486),相反可能潜在减少术后胃肠道反应出现。结论相较于TG,PG治疗胃上部肿瘤在近期临床结局方面是安全可靠的,并有助于患者的营养状况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