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头瘟治验     
大头瘟治验312000中国银行绍兴分行医务室沈文娇大头瘟,一名大头伤寒,俗称大头风,证属风温时毒,现代医学称之谓“颜面丹毒”。笔者从医三十余年来,依据先父遗诫及本人临床实践,以疏散风邪,清热解毒凉血之法治疗阳明经时毒“大头瘟”,每每收效甚速。如治陶×...  相似文献   

2.
张苑 《天津中医药》2013,30(5):282-283
着重介绍了《补注瘟疫论》中对大头瘟的认识及治疗方药,分析了大头瘟的特点。对大头瘟的病因病机、致病因素、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介绍了《补注瘟疫论》强调根据发病部位归经用药、治疗大头瘟应从头部区分表里进行治疗、先缓而后急等对于大头瘟治疗三个方面的独到之处。介绍了经典方药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祛疫疠之气,为治疗大头瘟的常用方剂。  相似文献   

3.
新安医家王勋 ,字于圣 ,系清代新安古歙杏村人。他精于医理 ,擅于临证 ,尤对春温、瘟疫、疟疾、痢疾四大疫候之证的遣方用药 ,内容丰富 ,颇具独到经验。其治头面部热毒善用白僵蚕 ,在其《慈航集三元普济方》所论瘟疫诸证中 ,运用白僵蚕之方剂竟有1 0余首之多。本文就其运用白僵蚕治头面部热毒的经验作一简析 ,以期探讨新安医学之奥旨。1 治大头瘟症方王氏认为大头瘟症主要病机为内积热毒 ,外受风寒客邪 ,寒逼火伏 ,甚则寒郁化火 ,火无出路 ,导致上行头面 ,临床以腮颊肿胀、恶寒发热、大便干结、胸闷不适为其特点 ,又名大头天行。论其治则主…  相似文献   

4.
14.大头瘟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以头面焮赤肿大为特征的外感热病。刘河间称本病为“大头病”,张景岳称为“虾膜瘟”,俞根初称为“大头风”,吴鞠通将本病称为“温毒”。风热时毒:是在温暖多风的春季及应寒反暖的冬季,产生的一种易引起憎寒发热,头面红肿疼痛的致病因素。 15.烂喉痧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而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  相似文献   

5.
普济消毒饮临证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生根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0):563-563
普济消毒饮出自《东垣试效方》,是为治疗风热上攻所致的大头瘟毒而设。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的功效。笔者在临床上以普济消毒饮为主,采用同方异治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扁平疣等,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吴茱萸外用功效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吴茱萸外用的功效。方法:通过文献研究进行分析论证。结果:吴茱萸外用治疗人体上部的疾病,如咽痛、口疮、流涎、痄腮、大头瘟等;治疗病机逆上的病证,如高血压、喉喘鸣;所治疾病性质多属热证,如咽痛、喉痹、大头瘟等。治法上采用上病取下方法,足心外敷给药。结论:吴茱萸外用治疗上部疾病、火热病证与其苦味有关。吴茱萸味苦善降逆气、下气,对于上部火热病证可以引火下行,有降火之功效。  相似文献   

7.
大头瘟与栏喉痧均属于温毒类温病,在临床表现方面都具有区别于其它温病的温毒特征,即临证除具有全身症状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或溃破糜烂,或迅速出现皮肤斑疹等温毒特有症状,故将二者合并讨论。大头瘟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以头面掀  相似文献   

8.
一、概说温毒是由疫疠毒邪所引起的一类急性热病。本病发病急骤,初起除可见表证外,多见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破糜烂等症状为特征。若感邪后即见发热恶寒,头面红肿疼痛者称为大头瘟(如颜面丹毒等);若感邪后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疒丹)痧显现者,称为烂喉痧(如猩红热)。其他缠喉风(如白喉)、痄腮(如流行性腮腺炎)等已分别在喂科和儿科作了专门论述,故本章仅介绍大头瘟和烂喉痧的因证脉治。  相似文献   

9.
錾方石碣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11,31(5):444-444
据明代李濂的《医史.东垣老人传》记载,李杲曾经担任过主管河南济源县税收的官员,当时那里的百姓感染了流行的瘟疫,就是俗称的"大头瘟"。医生们查遍了所有方书,没有跟大头瘟对证的方药;他们便根据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腮腺炎在中医学称为“痄腮”,民间又俗称“蛤蟆瘟”、“大头瘟”,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所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冬季为流行高峰,以学龄前期及学龄期为多,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  相似文献   

11.
“普济消毒饮”是元代名医李东垣所创,见于明倪维德所撰东垣试效方中,谓适用于“大头伤寒,湿蒸多汗的瘟疫症。”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云:“瘟毒咽痛喉肿,耳前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瘟、蝦蟆瘟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作者十多年来常在临床上使用本方,并依辨证论治的原则,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12.
普济消毒饮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站成 《光明中医》2008,23(5):676-676
普济消毒饮出自《东垣试效方》,此方是李杲(东垣)为大头天行专方,原方共有陈皮、黄芩、黄连、甘草、元参、马勃、牛蒡子、连翘等共十五昧药。明朝傅红宇在《审视瑶函》一书中用于治火眼大头证,后清代汪昂《医方集解》收载,药味只有薄菏人参之差异。总之,历代对该方应用,大都为大头瘟证所立。汪昂对方中药用给予明确阐释:“此手太阴,少阴足少阳,阳明药,芩连苦寒,泻心肺之热为君……;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之气,桔梗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为载也。”  相似文献   

13.
言及治瘟必推叶薛,其功虽彰,然不可因此湮泯他家。刘奎,清代山东诸城人,字文甫,号松峰,乾隆末(1795年)著《松峰治瘟速效》一书。先生治瘟,别成一格,论简而方验。为此以《松峰治瘟速效》为据,窥其一  相似文献   

14.
錾方石碣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10,30(1):98-98
据明代李濂的《医史·东垣老人传》记载,李呆曾经担任过主管河南济源县税收的官员,当时那里的百姓感染了流行的瘟疫,就是俗称的大头瘟。医生们查遍了所有方书,没有跟大头瘟对证的方药;他们便根据自己的意见,胡乱给病人用泻下药,没有效果;再泻下,结果病人接连不断死亡。  相似文献   

15.
<正>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时毒”、“大头瘟”范畴,俗称“痄腮”、“蛤蟆瘟”、“髭发”、“发颐”等。多因风温之邪侵袭少阳,足阳明两经上犯头面所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两季为发病高峰,且以儿童罹患为多,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现根据有关文献,将用中医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近况综述如下。一、辨证分型论治高氏对264例流行性腮腺炎分为:1.温毒初起型:治宜散结消肿,疏风清热;外帖白降丹膏,内服银翘散加板蓝根。2.温毒蕴结型: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消肿;外帖白降丹膏,内服普济消毒饮加夏枯草、花粉、北沙参等。3.阴伤正损型:治宜和解散结,扶正养胃;外帖白降丹膏,内服小柴胡汤去生姜加花粉、北沙参、玄参、昆布、夏枯草等。4.寒凉致结型:治宜温经通络,消肿散结;生  相似文献   

16.
四时温病,虽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大头瘟、烂喉痧等多种疾病的区分,但就这些疾病的性质来说,不外燥热、湿热、温毒三类。据此分类,可易于掌握这些疾病间的共性、执简驭繁地辨治四时温璃。现予以分别论述。燥热类温病燥热类温病,亦可称为温热类温病,就是指不挟湿邪的温病,包  相似文献   

17.
大头瘟证治     
大头瘟,始载《医方考》。其临床见症以“头面部肿大,目不能开”为特点。常由时行毒邪侵入肺胃,充斥头面所致,但多以“风温时毒”为主。因其头面肿势发展急剧,且变化疾速,故常有“大头风”、“风温时毒”之称。加之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历经疫病治疗,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东垣以清热解毒法合升阳散火法治疗头面疫毒大头瘟,是“火郁发之”的具体应用,为后世温热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在当今临床也应用广泛,不拘于大头瘟一病。在壬辰疫病发热的治疗中,李东垣反对时医以“伤寒”论治,观察到群体脾胃内伤是发病基础,认为发热是由内伤所致,归入“阴火”范畴,采取补脾胃、升阳散火,再酌加清热药的方法治疗,其“甘温除热法”当理解为“甘温+除热药”的组方模式。根据李东垣的实践经验,有脾胃内伤基础的疫病发热或外感发热均可依“阴火”辨治,莫拘于“内伤”一语而将甘温除热法排除在外感热证的治疗之外,对当今的疫病治疗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燕 《天津中医药》2000,17(3):45-45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主要侵犯儿童、青年的急性传染病,以3~5岁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流行为多.以耳垂下腮部肿痛为特征,伴发热.本病属于中医学"痄腮、发颐、哈膜瘟、大头瘟"等范畴.笔者从1995年~1998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56例,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大头瘟”。“温毒发颐”等,属中医温病范畴,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以腮腺肿胀、疼痛为特征,少数可深入营血分引起神志症状,部分伴发睾丸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