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无偿献血者核酸检测标本的反复冻融和在4℃保存不同时间间隔对HCV-RNA检测的影响。方法选取1份定量检测HCV RNA浓度低于102IU/m L的血浆标本作为本次研究的目标标本。将该标本分为2管,每管50 m L,分别在4℃保存和-20℃保存。并于保存第24 h、48 h、72 h、7 d、14 d每组同时重复取5个标本,用Cobas s 201 Config D核酸自动检测系统检测HCV RNA定量值。结果几乎所有检测结果都为阳性;反复冻融标本核酸定量值(IU/m L)随时间延长有逐步下降趋势,在4 h、24 h、48 h、72 h、7 d和14 d检测值分别为:36.9;62.6,89.4,58.8,88.1,68.8;68.0,67.6,40.2,57.9,61.6;15.0,19.3,69.9,37.5,56.8;16.9,21.6,15.0,37.7,15.0;26.4,30.8,49.4,15.0,42.7,第4次、第5次和第6次冻融循环中都有1个检测结果低于检测限(15.0)。4℃保存7 d内定量检测结果稳定,d14检测结果显著下降(P0.05),出现了3个低于检测限(15.0)的结果,在4 h、24 h、48 h、72 h,7 d和14 d时,核酸定量检测结果(IU/m L)分别为36.9;38.0,32.3,40.4,31.5;26.7,43.8,50.8,59.9,44.3;37.9,25.3,63.4,55.5,74.6;50.5,19.2,31.8,95.6,17.1;39.8,30.7,15.0,15.0,15.0。结论血浆标本储存在4℃中小于7 d,冻融循环不超过3次对HCV RNA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保存对血液中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集12名丙型肝炎患者4 ml的外周血,分装、保存在不同温度及相同温度下的不同时间,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不同时间点血浆HCV RNA的水平(log IU/ml),并与该血液标本的起始HCV RNA水平做比较分析。结果当血液标本中的HCV RNA起始水平≥105IU/ml时,在25℃放置6 h后转至4℃保存18 h(a)、25℃放置12 h后转至4℃保存12 h(b)及4℃放置24 h(c)等3种保存条件,24 h时内检测到血液标本的HCV RNA水平105IU/ml组分别为(5.15±0.16)、(5.15±0.15)及(5.16±0.16)IU/ml(P>0.05),107 IU/ml组分别为(7.45±0.21)、(7.44±0.23)及(7.45±0.24)IU/ml(P>0.05);当血液标本中HCV RNA起始水平在临界范围[(3.38±0.14)IU/ml]时,在条件a、b保存24 h血液标本的HCV RNA含量分别为(2.28±1.52)IU/ml、0(均为P<0.01),而条件c保存24 h血液标本的HCV RNA含量为(3.28±0.20)IU/ml(P>0.05);当血液标本中HCV RNA起始水平为103 IU/ml时,在4℃保存48 h时HCV RNA含量为(2.31±1.54)IU/ml(P<0.01)。结论当血液中HCVRNA起始浓度较低时,HCV RNA的稳定性较差,短时常温保存都会造成病毒核酸的降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全血标本4℃不同保存时间对HCV-RNA核酸检测(NAT)结果的影响,为NAT检测前标本保存过程控制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EDTA抗凝全血4℃保存时间对HCV-RNA强阳性标本的影响:选取10份浓度范围在(2.063×103~9.267×105)IU/m L之间的丙肝患者标本,依据标本在4℃保存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4 h和24 h组,采用罗氏S201分析系统进行HCV-RNA检测,记录Ct值,分析4℃保存条件下保存时间对较高浓度HCV-RNA标本的影响。4℃保存时间对HCV-RNA弱阳性标本的影响:将HCV-RNA(50 IU/m L)及HCV-RNA(500 IU/m L)弱阳性标本,按照标本离心前的4℃保存时间不同分为4、24、48 h组,每组分别重复检测5次,对所有标本使用罗氏cobas S201系统进行PCR检测,分析4℃保存时间对HCV-RNA弱阳性标本的影响。结果对于全血标本,4℃保存24h或48 h离心与4 h组比较,强阳性及弱阳性标本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6,P0.05)。HCV-RNA(500IU/m L)的Ct值在48 h组与4 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52,P0.05)。结论全血标本采集后24 h离心分离血浆,未发现HCV-RNA有明显降解。对于罗氏S201分析系统,HCV-RNA阳性标本采集后24 h内离心处理可以保证病毒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献血者血液标本中不同浓度HBV DNA和(或)HIV-1 RNA对低浓度HCV RNA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阴性血浆对HCV RNA标准物质、已定量的HBV DNA和HIV-1 RNA血浆进行稀释,配制成2种病毒或3种病毒的混合液,HCV RNA浓度稳定在20.4 IU/mL[该PCR检测系统95%平均检测下限(LoD)的3倍],HBV DNA浓度为20 IU/mL、200 IU/mL、2 000 IU/mL和(或)HIV-1 RNA浓度为50 copies/mL、500 copies/mL、5 000 copies/mL的混合液,同时设置对照组(只有3×LoD的HCV RNA溶液),模拟献血者血液样本,分别在Roche 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进行单检模式和混样模式(与5个阴性标本混合)至少检测20次,统计分析不同浓度病毒核酸检测Ct值差异以及单检模式与混检模式的漏检率。结果不同浓度HIV-1 RNA和(或)HBV DNA在单检模式下对HCV RNA检测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CV RNA在单检模式下的Ct值中位数36.60(36.20,37.10)明显低于混检模式的Ct值39.30(38.60,40.00)(P0.05),10个分组中HCV RNA在单检模式的漏检率均为0%,而在混检模式的平均漏检率为1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浓度20 IU/mL的HBV DNA进行单检的漏检率为7.55%,进行混检的漏检率为81.4%;50 copies/mL的HIV-1 RNA和20.4 IU/mL的HCV RNA在单检时漏检率为0%,而混检漏检率分别为28.57%和1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HBV DNA和HIV-1 RNA对多重PCR检测HCV RNA结果无影响,但弱阳性HCV RNA、HBV DNA和HIV-1 RNA标本在单检模式下的漏检率低于混检模式,为提高血液安全,血液核酸检测应尽可能采用单检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CV RNA、HBV DNA和HIV RNA多标记室内质控品在罗氏COBAS s201核酸血筛系统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用已知浓度HCV RNA、HBV DNA和HIV RNA室内质控标准品与核酸检测阴性血浆按1∶2∶5∶22的体积比配制成多标记室内质控品,同时配制相同浓度的单项目质控品作为对照组,配制当天(d1)用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单检模式分别检测4次,此后每天检测多标记质控品4次,连续检测7 d,分析多标记室内质控品与单项目质控品Ct值的差异以及4℃条件下不同保存时间Ct值的变化。统计分析本室2015年1-8月使用多标记室内质控品的质控数据,评价该室内质控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多标记室内质控品各项目与相同浓度的单项目质控品检测Ct值比较无差异(P0.05);在4℃条件下,HCV RNA和HIV RNA 7 d后的Ct值分别为(37.15±0.29)、(36.05±0.24)高于d1(P0.05),HBV DNA 6 d后的Ct值为(33.40±0.62)高于d1(P0.05)。各项目Ct值的均值和标准差(x±s),HCV RNA为36.41±0.77、HBV DNA为33.16±0.61、HIV RNA为35.37±0.54;3项目的 CV%分别为2.11%、1.86%和1.53%,均在允许范围内。结论核酸检测多标记室内质控品不会发生基质效应或被扩增抑制,配制后多标记室内质控品在4℃条件下可稳定保存至5 d;多标记室内质控品配制简便,节省试剂,可推广应用于血液核酸筛查室内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常见干扰因素对血浆循环肿瘤DNA(ctD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T790M突变检测的影响。方法收集7例确认T790M为野生型的正常献血者血浆,添加不同浓度T790M突变质粒及单一干扰物(三酰甘油、胆红素或血红蛋白)模拟干扰血浆,提取DNA后,采用超级突变扩增阻滞系统(SuperARMS)进行T790M突变检测,每份样本重复检测3次,记录DNA浓度、DNA纯度、Super-ARMS检测内控Ct值及T790M突变ΔCt值,应用SPSS 22.0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界阳性突变样本DNA浓度极易受胆红素(≥85.5μmol/L)及三酰甘油(≥9.25 mmol/L)干扰(P0.05),但其纯度不易受干扰;强阳性突变样本DNA浓度可受低浓度胆红素(85.5μmol/L)及高浓度血红蛋白(2.0 g/L)干扰(P0.05),且纯度受三酰甘油(≥9.25 mmol/L)和血红蛋白(0.5~1.5 g/L)干扰(P0.05)。脂血对Super-ARMS检测T790M突变的影响最显著,临界阳性、强阳性突变样本内控Ct值及T790M突变ΔCt值均可受三酰甘油(≥9.25 mmol/L)干扰(P0.05);此外,强阳性突变样本内控Ct值受较高浓度胆红素(≥256.5μmol/L)干扰,T790M突变ΔCt值可受中等浓度血红蛋白(≥1.0 g/L)干扰(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血红蛋白、三酰甘油和胆红素对SuperARMS检测ct DNA EGFR T790M突变的各项参数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临床实际检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含干扰因素的血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的保存条件对血清标本HCVRNA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法(FQ-PCR)检测已确诊的HCV患者30例。结果血清标本-20℃存放7d HCV RNA检测结果、加RNA酶抑制剂-20℃保存7d及-20℃反复冻融3次的HCV RN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标本-20℃保存7d,加RNA酶抑制剂-20℃保存7d,-20℃反复冻融3次,不影响HCV RNA的检测结果。HCV RNA检测结果重复性不好,应该考虑内、外源性等RNase的降解作用及所用试剂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不同真空采血管、保存温度、时间等对核酸检测(NAT)结果的影响,为NAT检测的采血管选取、过程控制、检测策略等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进行3个试验:1)标本保存温度、离心前保存时间及采血管对NAT联检试验结果的影响:将含HIV-1(150 IU/ml)或HCV(60 IU/ml)或HBV(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按照保存温度分为30℃组、4℃组,之后依据标本离心前的保存时间不同分为4 h,6 h,8 h,10 h,12 h,24 h组,再依据采血管生产厂家不同分为A、B、C组,对所有标本进行NAT联检试验,利用卡方统计分析各因素对NAT联检试验结果的影响;2)标本保存时间、采血管对NAT鉴别试验结果的影响:将含HIV-1(150 IU/ml)或HCV(60 IU/ml)或HBV(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按照保存时间不同分为0 d、1 d、2 d、3 d、4 d、5 d、6 d、7 d组,再依据采血管不同分为采血管A、B、C组,对所有标本进行NAT鉴别试验,利用卡方统计分析标本保存时间、采血管对NAT鉴别试验结果的影响;3)保存时间对HCV阳性标本NAT定量结果的影响:选取9份浓度范围在1.04×102IU/ml~4.86×103IU/ml之间的弱阳性标本,依据标本在4℃保存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0 d、1 d、2 d、3 d、4 d、5 d、6 d、7 d组,进行定量HCVRNA检测,分析4℃保存条件下保存时间对血浆中HCV RNA浓度的影响。结果试验1:对于全血标本,4℃或30℃的保存温度,4~24 h的离心前保存时间以及采用不同的采血管对弱阳性标本NAT检出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在4℃保存条件下,采用A采血管保存含HIV-1(1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0~7 d,保存后d 3,d 4、d 5、d 6、d 7弱阳性标本的NAT检出率与0 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B采血管保存含HBV(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0~7 d,保存后d 3和d 7此标本的NAT检出率与保存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标本的NAT检出率与保存前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试验3:9份HCV弱阳性标本的浓度7 d内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变化范围均在0.56log之内,且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在4℃保存2 d后,其浓度开始下降。结论采用Procleix Ultrio Assay和Procleix Ultrio Discriminatory Assay分析系统,在不超过30℃的采血环境中,NAT标本采集后可以在24 h内离心处理;为提高鉴别阳性率,建议4℃保存的献血者标本在NAT联检阳性后2d内完成NAT鉴别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NAT)的室内质控评价方法及关键控制点。方法对NAT阳性标本病毒载量的自然对数(lnc)与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即刻法转L-J质控图法"对Ct值进行质控。将低浓度质控品按4℃保存时间不同分为7组,进行核酸检测,分析4℃保存时间对Ct值的影响。结果NAT阳性标本的Ct值与lnc的相关系数r=-0.901(P0.01)。质控品在4℃保存72 h后与0 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质控图法进行NAT室内质控是可行的,4℃长时间保存对质控品的Ct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对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常规采血过程、标本采集及保存方式对HCV RNA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集HCV RNA阳性献血者的血样,以不同的抗凝剂、经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保存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HCV RNA病毒载量,考察HCV RNA的稳定性。结果不同抗凝剂下抗凝全血于4℃保存48h,HCV病毒载量未见显著降低(P〉0.05);不同温度保存全血中,37℃组保存48h病毒载量显著降低(下降0.56Log);不同温度保存的血浆样品中,25℃保存7d,病毒载量出现显著降低(下降0.60Log);经反复冻融4次,血浆中病毒载量未见显著降低(P〉0.05)。结论HCV较为稳定,常规血液采集、运输、实验室处理和保存等方式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氨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血氨结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份标本离心后,使用干化学法检测其浓度后,将每份标本分装成2份,分别置于室温和4℃冰箱冷藏条件下放置,检测其0.5、1、2、3h时血氨的浓度。结果标本放置时间越长,血氨浓度越高,标本室温放置0.5h后与标本检测对照值(0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1、2、3h后血氨浓度与标本检测对照值(0h)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冰箱冷藏放置0.5、1h后的血氨浓度与标本检测对照值(0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2、3h后血氨浓度与标本检测对照值(0h)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氨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0.5h内完成检测,如不能及时检测,应离心后将血浆放置于4℃冰箱冷藏,2h内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站实验室溶血、脂血目测比色卡的建立过程,保证实验室检测标本质量,确保基于PCR方法的核酸检测结果准确。方法用Roche Cobas s201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以Pools of 1模式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0、50、150、250、500mg/dL 5个梯度的溶血标本及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0、800、1 700、2 500、3 300mg/dL 5个梯度的脂血标本对3倍最低检出限(LOD)HBV DNA、HCV RNA和HIV RNA检出率的影响情况;对不同水平溶血、脂血标本拍照、制作比色卡。结果 0、50、150、250、500mg/dL 5个水平梯度的溶血标本对HBV DNA、HCV RNA和HIV RNA 3个项目的核酸检测检出率均无影响(P0.05);0、800、1 700、2 500mg/dL 4个水平梯度的脂血标本对HBV DNA、HCV RNA和HIV RNA 3个项目的核酸检测检出率无影响(P0.05),3 300mg/dL的脂血标本对HBV DNA、HCV RNA两个项目的检出率无影响(P0.05),但对HIV RNA的检出率有影响(P0.05)。结论该实验室的无偿献血者人群标本,血红蛋白水平≤500mg/dL所对应的比色卡溶血标本、三酰甘油水平≤2 500mg/dL所对应的比色卡脂血标本对核酸检测结果无影响,可接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对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及有效的干预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妇科门诊的女性患者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其中20例未溶血,且HPV-DNA检测为阳性的标本作为HPV阳性组,20例未溶血,且HPV-DNA检测为阴性的标本作为HPV阴性组,再根据试验需要,制备成含不同水平(0.0、2.5、5.0、10.0、20.0 g/L)的血红蛋白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对HPV-DNA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定性检测结果显示,HPV阳性组中,血红蛋白水平为2.5和5.0 g/L时,HPV-DNA结果均为阳性,符合率为100%,血红蛋白水平为10.0和20.0 g/L时,HPV-DNA分别有13个和0个阳性结果,符合率分别为65%和0%。定量检测结果显示,HPV阳性组中,血红蛋白水平为2.5和5.0 g/L时,所有标本HPV-DNA扩增循环阈值(Ct值)的偏倚均小于7.5%,血红蛋白水平为10.0和20.0 g/L时,分别有40%和95%标本HPV-DNA扩增Ct值的偏倚超过7.5%。HPV阴性组中,HPV-DNA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在不同水平血红蛋白标本中均一致。结论血性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HPV-DNA检测结果,严重血性标本应预先处理后再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温度及溶血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在不同温度、放置不同时间及不同溶血程度标本中NSE的含量。结果 (1)NSE检测结果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和保存温度的升高而增高。全血标本在25℃分别放置1h和4h后比较,血清NSE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和-20℃与25℃分别放置4h后比较,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溶血对NSE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与溶血程度呈正相关(r=0.983)。未溶血标本中NSE均值为7.97μg/L,当每溶解红细胞释放1g/L血红蛋白时血清NSE为26.75μg/L,血清NSE受溶血干扰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SE含量会因溶血,全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以及保存温度的升高而增高,溶血标本不适用于临床NSE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对ADVIA120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保存的血标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4℃、10℃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RDW和PLT的测定值在24 h内无明显变化;MPV 8 h内无明显变化,8 h后升高.20、30℃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RDW和PLT的测定值在12h(20℃)和6h(30℃)内无明显变化;MPV的测定值在6h(20℃)和4h(30℃)内无明显变化,6 h后(20℃)和4h后(30℃)明显升高,尤以30℃显著.白细胞分类散点图在12 h时(4℃和10℃)、8 h时(20℃)和4 h时(30℃)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抗凝血标本保存的最佳温度为4~10℃,20℃(室温)保存的标本应在8 h内完成检测;如果室温大于30℃,血标本采集后应在4 h内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并评价血液病毒核酸检测系统的室内质控方法。方法将浓度为200 IU/m L的HBV DNA、2 000 IU/m L的HCV RNA及2 000 IU/m L的HIV RNA质控标准品用已知阴性献血者血浆标本作不同倍数稀释,直至接近检测下限,确定合适质控品浓度后与献血者标本一同进行核酸提取、扩增,连续检测20次,用即刻法分析所得核酸扩增循环阈值(Ct值)结果,计算Ct值的均值(x珋)、标准差(s)和变异常数(CV),以x珋±2s为警告限,超过x珋±3s为失控限,以此分别建立核酸筛查室内质控图框架并分析室内质控结果。绘制Levey-Jennings质控图,统计180次室内质控结果,结合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评价该室内质控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以HBV DNA为例,室内质控品浓度与Ct值的相关系数r=-0.920,在0.05水平达到高度相关。选择浓度100 IU/m L的HBV DNA室内质控品,连续测定20次的Ct值x珋为31.76,s为1.10,CV为3.46%。连续检测180次室内质控品Ct值的x珋为32.02,s为1.13,CV为3.53%。结论 Ct值可以作为室内质控的依据。本实验室选择的弱阳性质控品能增强当次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以排除因人员更换等实验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误差,可用于日常监控核酸提取扩增检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对AC-92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保存的血标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4℃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和PLT的测定值在24h内无明显变化;MPV8h内无明显变化.8h后升高。20℃、30℃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和PLT的测定值在12h(20℃)和6h(30℃)内无明显变化;MPV的测定值在6h(20℃)和4h(30E)内无明显变化,6h后(20℃)和4h后(30℃)明显升高,尤以30℃显著。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在12h时(4℃)、8h时(20℃)和4h时(30℃)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抗凝血标本保存的最佳温度为4℃,20℃(室温)保存的标本应在8h内完成检测;如果室温大于30℃。血标本采集后应在4h内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保存温度、保存时间及反复冻融对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检测的影响。方法收集50份血清样本,以当天检测的HCV抗体结果作为基线水平,将检测后的血清均分成4份,分别置于常温、4℃、-20℃和-80℃保存1、3、5、7 d后再次检测HCV抗体水平。另收集61份血清样本,以当天检测的HCV抗体结果作为基线水平,将检测后的血清均分成2份,分别置于-20℃和-80℃保存,2 h后解冻并检测HCV抗体,测定完成后立即冻存2 h,反复冻融4次。结果与基线水平比较,常温和4℃保存1、3、5、7 d的HCV抗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和-80℃保存1 d的HCV抗体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保存时间越长,HCV抗体水平下降幅度越大。对于基线S/CO值为1~2的HCV阳性样本,常温和4℃保存1、3、5、7d阳性率无变化,-20℃和-80℃保存1d即可使部分HCV抗体阳性样本转为阴性。61份血清样本的HCV抗体检测结果(S/CO值)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01),基线S/CO值越低的样本反复冻融后S/CO值的下降百分比越大。在冻融次数相同的情况下,-20℃与-80℃保存的样本HCV抗体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于HCV抗体检测的血清样本不宜冷冻保存,应在采血当天完成检测。若当天无法检测,宜4℃短期保存7 d。冷冻保存后复测会导致HCV抗体水平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对AC-30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保存的血标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4℃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和PLT的测定值在24h内无明显变化:MPV8h内无明显变化,811后升高。20℃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和PLT的测定值在12h内无明显变化;MPV的测定值在6h内无明显变化,6h后明显升高。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在12h(4℃)和8h时(20℃)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抗凝血标本保存的最佳温度为4℃,20℃(室温)保存的标本应在8h内完成检测;如果室温大于20℃,血标本采集后应尽快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保存温度与时间对血清血脂4项指标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20名自愿受试者空腹静脉血,将离心后的血清分装,分别放置室温(22℃)、4℃和-20℃,测定不同保存时间的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浓度。结果 HDL-C室温、4℃放置不同时间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G和LDL-C室温2h、4℃4h内的检测结果相对稳定,未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20℃7d保存的标本,除LDL-C外,其他血脂3项均与即刻检测结果有差别。结论 4℃条件下保存的分离标本,在2~4h内的血脂4项检测结果比较稳定,不会影响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