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分布状况,分析HCV不同基因型患者病毒载量、肝功能及血液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临床已诊断为丙肝患者进行HCVRNA载量检测,并使用PCR直接测序法进行HCV基因分型,同时检测ALT、AST水平及血液细胞学指标。并分析基因型与HCV-RNA含量、ALT、AST和血液细胞学指标相关性。结果112例基因分型检测结果1a型4例(3.57%),1b型38例(33.93%),3a型20例(17.86%),3b型20例(17.86%),6a型30例(26.79%);各基因型间HCV-RNA载量与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液细胞学指标除WBC外,中性粒细胞数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PLT和Hb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贵阳地区HCV基因分型与病毒载量、患者肝功能不具有显著相关性,但不同基因型间血液学相关指标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载量在慢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丙肝相关的肝癌(HCV—HCC)患者中的变化及基因分型对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门诊及住院的1386例HCVRNA阳性且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把患者按诊断分为丙型肝炎组、丙肝肝硬化组、丙肝相关的肝癌组,采用qRT—PCR检测患者血清的HCVRNA载量与基因分型,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丙型肝炎组、丙肝肝硬化组及丙肝相关的肝癌组患者HCVRNA载量分别为(6.47±1.03)lgIU/mL,(6.18±1.09)lgIU/mL和(6.07±1.13)lgIU/mL,三组患者HCVRNA载量不同,丙型肝炎组HCVRNA明显高于其他二种,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2.80,P〈0.05),但丙肝肝硬化组与HCV—HCC组患者HCVRNA载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65,P〉0.05)。1386例患者中816例进行了HCV基因型检测,1型基因型529例(64.83%),2型基因型287例(35.17%),丙型肝炎组患者1型基因型者为400例,2型基因型者为226例,1b型基因型为主(63.10%),丙肝肝硬化组1型基因型117例,2型基因型为57例,1b型基因型为主(65.52%),HCV—HCC组1型基因型为12例,2型基因型为4例,1b型基因型为主(68.75%),三组患者基因型比例无明显差别(x^2=1.02,P=0.31)。结论HCVRNA载量在慢性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过程中减低,河南地区丙肝患者以1型基因型为主,且1型、2型基因型对疾病的进展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本院感染科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影响因素和用药合理性。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感染科住院的13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分为非肝硬化组(n=72)和肝硬化组(n=66),对2组患者住院期间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收集影响因素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非肝硬化组使用最多的是恩替卡韦(50.0%),肝硬化组使用最多的是阿德福韦酯(27.3%);职业、胆红素、年龄、ALT、AST、HBV DNA是非肝硬化组使用的影响因素。ALT、AST、ALT/AST、胆红素、白球比是肝硬化组使用的影响因素。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受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选用哪1种或2种联用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和个人意愿;本院感染科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用药基本合理,但也存在少数不合理的用药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在丙型肝炎中的表达水平,分析25羟基维生素D 与HCV RNA载量、肝脏纤维化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于2015年1月感染科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67例作为丙肝组,另选取我院体检科正常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采用荧光定量 PCR 仪测定 HCV RNA载量,采用Fibrotest分级进行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统计和分析。结果:丙肝组ALT和AST、GG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丙肝组25(OH)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丙肝组50-75nM 25(OH)D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25 ( OH) D与HC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922,p<0.01),血清25 ( OH) D与Fibrotest分级呈负相关(r=-0.957,p<0.01)。结论:25(OH)D是丙肝的保护因素,临床对丙肝患者适当补充25(OH)D或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HBeAg阴性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特征。方法比较HBeAg阳性(119例)和阴性(21例)两组慢性乙型肝炎的HBV DNA载量、HBVM异常持续时间、年龄、ALT及AST水平,探讨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HBeAg阴性组年龄较阳性组平均高11.2岁(P<0.01);HBeAg阴性组HBVM异常持续时间较阳性组平均长4.1年(P<0.01)。HBeAg阳性组ALT和AST水平较阴性组略有增高。HBeAg阴性组血清HBV DNA载量较阳性组平均低1.86log10copies/ml(P<0.01)。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BV时间长、年龄大,血清HBV DNA载量较阳性组低。血清HBV DNA载量的变化影响到每次发病的程度,HBeAg阳性组患者ALT水平及AST水平较阴性组有增高的趋势,发病的轻重与血清HBV DNA载量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HCV与HCV—RNA及ALT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ELISA方法检测抗-HC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CV—RNA。结果:检测可疑HCV感染者200例,其中152例抗-HCV阳性.124例HCV—RNA阳性。HCV—RNA阳性患者中抗-HCV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抗-HCV阳性患者中HCV-RNA的阳性率(P〈0.05)。ALT水平与HC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996,P〈0.01)。结论:同时检测抗-HCV和HCV-RNA可提高HCV感染诊断的阳性率,检测HCV-RNA及ALT对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评价及治疗时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引起的经血液传播的肝脏急慢性炎症性疾病,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抗病毒治疗,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有病毒和宿主,而病毒因素中又以病毒载量和病毒基因型为主,故HCV的基因型与丙肝病情的进展和治疗疗效有一定相关性。本文针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流行现状、HCV病毒的基因分型、抗HCV药物的研究进展、HC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e抗原(HBeAg)模式与血清HBV DNA载量及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 对1407例乙肝感染者分别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载量及HBV-M,并同步检测肝功能.根据HBeAg不同模式分组探讨与HBVDNA载量及ALT、AST、CHE关系.结果 HBeAg阴性与阳性组间HBVDNA阳性率及平均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LT、AST、CHE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HBeAg模式中都存在有病毒复制组ALT、AST、CHE水平显著高于无病毒复制(P<0.01).结论肝损害与HBeAg模式无关,而与乙肝病毒复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静妮  张媛  姚颖 《贵州医药》2022,(4):642-643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白细胞介素(IL-6)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的表达以及与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HBV感染患者122例,根据患者HBV-DNA载量分为研究1组、研究2组和研究3组,然后再根据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分为A级和B+C级两组,依次检测并对比不同病毒载量和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血清NLR和IL-6的水平,探讨两项指标与病毒载量和肝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1组、研究2组和研究3组在NLR和IL-6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IL-6和NRL与HBV-DNA载量之间均为正相关性(P<0.05)。A级与B+C级患者在IL-6、NRL、ALT、AST和GGT方面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IL-6和NIR分别与ALT、AST和GGT之间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IL-6和NLR在HBV感染患者中呈高表达的状态,并且两项指标与病毒载量和肝功能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山西省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基因分型实验室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HCV基因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就诊的HCV感染患者(抗-HCV阳性,HCVRNA≥1×10~3U/ml)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其基因型,并检测HCV-RNA含量,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甲胎蛋白(AFP)指标,根据不同基因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的HCV感染者的临床指标。结果共检测90例HCVRNA≥1×10~3U/ml的阳性标本,检出2种基因型,分别为1b型78例(87%),2a型12例(13%),可分型率为100%。1b基因型HCV感染患者血清HCV-RNA病毒载量、血清ALT、ALB、TBIL、AFP水平与2a基因型HCV感染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山西省HCV基因型主要为1b型,其次为2a型。HCV分型不足以判断HCV相关临床情况,需同时检测HCV基因型、HCV-RNA含量及肝功能等全面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中药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AST/ALT变化.方法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6例随机分西药组和中西药组,每组58例.西药组单纯采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中西药组则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中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施行治疗前和施行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施行治疗前和施行治疗后患者ALT、AST以及AST/ALT指标的差异.结果 中西药组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P<0.05);2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行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行治疗后中西药组生活质量水平改善幅度更大(P<0.05).施行治疗前两组ALT、AST以及AST/AL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行治疗后中西药组ALT、AST以及AST/ALT指标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中药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ALT、AST以及AST/ALT,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消退,提升其生活质量水平,且无严重副作用,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黄欣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5):2360-236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载量与抗-HCv含量以及丙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与符合性.方法:用FQ-PCR法检测232份怀疑HCV感染血清中的HCV-RNA,同时检测ALT和抗-HCV.结果:232份样本中HCV-RNA阳性率为44%(102/232);抗HCV阳性率为50.9(118/232);ALT异常率为42.7%(99/232).HCV平均载量为653×105拷贝/mL血清.抗HCV滴度和ALT异常率随着HCV-RNA载量升高而增加.结论:用FQ-PCR法检测HCV-RNA是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更适合临床标本的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83例病毒性肝炎监测AST、ALT的临床意义。方法设肝炎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正常健康组检测AST、ALT。结果急性肝炎时AST/ALT比值有升高倾向,慢性肝炎时比值可升高到1.0以上,肝硬化时可达2.0。结论临床上测定AST、ALT并计算其比值,对诊断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有很大帮助,同时动态观察对评估疗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感染的肝损伤因素。方法:回归性分析2008年6月~2009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乙型肝炎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该组患者的肝损伤程度,分析并总结其与年龄、性别、病毒基因型、病毒载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该组患者的肝脏炎症程度只与年龄有关,P〈0.05,与其他因素无关,P〉0.05。肝纤维化程度与患者的年龄和病毒基因型有关,P〈0.05,与其他因素无关,P〉0.05。结论:年龄对乙肝患者的肝损伤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基因检测有利于预防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学指标在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消化内科的肝硬化患者89例,其中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PHCC)23例,单纯性肝硬化(HC)66例。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选择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PHCC组14例,HC组41例)。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凝血指标、甲胎蛋白及肝炎标志物检查。结果 2组患者流行病学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HCC组患者血清AFP水平显著地高于HC组患者(737.89±197.21 vs 54.29±10.08,P=0.003),与HC组患者相比,PHCC组患者AST/ALT比值(1.76±1.05 vs 1.25±0.49,P=0.018)和GGT/ALT比值(6.70±10.92 vs 2.84±3.29,P=0.047)均显著增高。在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AST/ALT的敏感性为64.3%,特异性73.2%(cutoff值1.43);GGT/ALT敏感性为42.9%,特异性为85.4%(cutoff值3.72)。结论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水平显著升高,联合AST/ALT比值、GGT/ALT比值检测能够提高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丙型肝炎病毒包膜区结构变异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许可  王洁  邓小昭  张予  张云 《江苏医药》2006,32(5):404-406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准种复杂性对疾病的影响。方法对44例未经干扰素治疗的HCV RNA阳性血清采用RT-PCR扩增HCV包膜区2(E2),单链构象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法(SSCP)获得HCV准种数,准种数大于2为复杂准种。结合病例的性别、年龄、HCV基因型及患者临床肝脏活动度指标ALT,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肝脏功能及丙型肝炎转归的因素。结果在ALT正常和异常的两组患者中,准种平均数分别为2·54±1·05和4·48±2·14(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在纳入了性别、年龄、基因型、疾病种类后,准种数目对ALT的影响仍然有意义,OR值为11·429,可信区间为2·449~53·342。但准种数目对肝硬化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准种的复杂性是影响ALT指标的正常与否的重要因素,准种变异的数目越多,对肝脏的损害程度越高;ALT高于正常值的患者准种数目显著大于ALT在正常范围之内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药物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临床应用和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药物及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干扰素、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拉米夫定及利巴韦林,干扰素最早用于治疗HBV,疗效在30%左右。经临床分析,有急性肝炎史,血清ALT水平高、慢性活动肝炎,血HBV DNA水平低、HIV阴性的HBV患者远期治疗效果佳。干扰素单独治疗HCV疗效在20%-30%,与利巴韦林联用治疗HCV可增加疗效。治疗48周,持续反应率达41%,血清ALT水平高,血HCV RNA水平低,HCV基因型非1型,无肝纤维化,低肝内铁离子,年龄较轻等患者治疗反应较佳。拉米夫定抑制HBV活性强,可显著降低病毒载量,但易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术前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比值(AST/ALT)与布加综合征(BCS)患 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 280例 BC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 AST/ALT比值的中 位数(0.75)进行分组,AST/ALT比值≤0.75组 142例,AST/ALT比值>0.75组 1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手术治疗,术 后进行随访,随访至复发或至 2018年 11月,比较不同 AST/ALT比值水平术后通畅时间、累积通畅率差异,并采用 Cox 回归分析 BCS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2组不同性别、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和复发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AST/ALT比值≤0.75组和 AST/ALT比值>0.75组血管平均通畅时间分别为 45(37,52)、40(21,49)个月,AST/ALT 比值>0.75组血管通畅时间短于 AST/ALT比值≤0.75组(Z=2.159,P<0.05)。AST/ALT比值≤0.75组 1、3、5年累积通畅 率分别为 94.4%、76.8%、64.1%,AST/ALT比值>0.75组 1、3、5年累积通畅率分别为 90.6%、68.1%、58.7%,AST/ALT比 值>0.75组 5年累积通畅率低于 AST/ALT比值≤0.75组(Log-rank χ2=4.372,P<0.05)。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肝功能 Child-Pugh 分级(C 级)患者容易复发 BCS。结论 AST/ALT 比值与 BCS 介入术后复发相关,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C级)是影响 BC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双黄连对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肝组织病毒DNA载量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双黄连(Shuanghuangliang,SHL)粉针剂对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的小鼠肝组织病毒DNA载量的影响。方法以HCMV感染小鼠建立小鼠肝炎模型后,用不同剂量双黄连腹腔注射进行治疗。用药10d后,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取肝脏,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小鼠肝组织HCMVDNA载量;HE染色法对肝脏组织作病理检查;眼眶静脉丛采血用于ALT、AST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双黄连大、中剂量治疗组肝组织中HCMVDNA载量平均值分别为8.3261copies/mg、9.1476copies/mg,较感染模型组(载量平均值为3875.4760copies/mg)降低(P<0.01),与更昔洛韦(ganciclovir,DHPG)治疗组(载量平均值为9.3280copies/mg)差异无显著性(P>0.05),双黄连小剂量组(载量平均值为3812.8980copies/mg)与感染模型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双黄连大、中剂量治疗组肝脏ALT、AST水平较模型组降低,病理损伤明显减轻;小剂量治疗组与感染模型组无差异;双黄连大、中剂量组和更昔洛韦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双黄连能明显降低HCMV感染小鼠肝组织中病毒DNA载量,能减轻HCMV性肝炎模型鼠肝功能损害,改善肝脏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肝病患者血清中AST/ALT比值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中AST/ALT比值的临床意义。方法 279例肝病患者,分为慢性肝炎组48例,急性黄疸型肝炎组78例,急性非黄疸型肝炎组40例,肝硬化组43例,肝癌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检测血清AST、ALT,并对各组间血清AST、ALT以及AST/ALT比值进行比较。结果急性非黄疸型肝炎组、急性黄疸型肝炎组、肝癌组血清ALT较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明显升高;急性非黄疸型肝炎组、急性黄疸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血清AST较慢性肝炎组明显升高;肝硬化组、肝癌组AST/ALT值较其他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T/ALT比值不仅可作为肝病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志,同时也为临床医师判断病程或严重程度,估计病情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