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丽  吴航  吉训明  方薇 《眼科》2007,16(4):246-249
目的评价超选择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初步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1例(21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主要指标视力及手术并发症。方法经检眼镜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21例,通过Seldinger技术经微导管超选择眼动脉推注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21例患者中10例经超选颈内动脉造影显示眼动脉主干狭窄和阻塞,11例眼动脉主干显影,全部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前、治疗后3天视网膜中央动脉显影时间分别为(38.18±10.86)秒、(12.65±3.30)秒(t=-11.89,P=0.000)。平均随访(3.23±1.26)个月。治疗后4例患者视力>0.25,9例视力不同程度改善,8例视力无变化。结论超选择眼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可改善患者视力,但需迅速完成内科、神经科及眼科诊断.尽快治疗。  相似文献   

2.
激光光凝治疗黄斑水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氩绿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所致黄斑水肿50例,73只眼。治疗后,有20.5%(15/73)的患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76.8%(56/73)的患眼视力保持稳定。局部性和/或非囊样黄斑水肿患眼的视力预后较好,水肿易于吸收。弥漫性和/或囊样黄斑水肿患眼的视力预后较差,水肿较难吸收。术前视力可影响预后。对激光光凝治疗本病的疗效、影响因素、激光治疗技术及其机理,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经眼动脉超选插管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评价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4例(4只眼)采用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导管介入眼动脉或颈总动脉行造影后,以尿激酶1.5~15万U直接灌注行溶栓治疗。结果4例中,2例术后视力大幅度提高,例1视力由术前数指,术后提高到0.5;例4视力由术前数指,术后提高到0.1。其余2例造影见颈内动脉始段闭塞和眼动脉起始部闭塞,经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给药术后视力无变化。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发病后溶栓治疗越早,临床疗效越好。有明显颈内动脉和眼动脉异常、采用溶栓治疗延迟者临床疗效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填充治疗重症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重症眼内炎的66例患者66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外伤性重症眼内炎44例44只眼,内眼手术后重症眼内炎22例22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填充治疗.66只患眼中,手术中摘除球内异物者19只眼,摘除晶状体者25只眼,摘除人工晶状体者6只眼,巩膜环扎者16只眼;行硅油填充者52只眼,行C3F8填充者14只眼.手术后随访时间2.0~2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7.9个月.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和眼压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炎症均得到控制,治疗有效率为59.10%.随访期间无眼内炎复发和视网膜脱离发生.66只患眼中,58只眼视力提高,占87.90%;5只眼视力不变,占7.60%;3只眼视力下降,占4.55%.手术后视力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7,P<0.05).手术后眼压较手术前增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3.23,P=0.02).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填充是治疗重症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眼球严重雷管爆炸伤的特点以及2期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7例雷管爆炸伤患者65只眼的临床资料。男性36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28.6岁。双眼伤31例,占83.8%;单眼伤6例,占16.2%。48只眼为严重爆炸伤眼,视力无 感9只眼,其中3只眼明显萎缩;光感28只眼;眼前手动4只眼;数指/33cm 7只眼。46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其中41只眼为严重爆炸伤眼。未行手术治疗的19眼中13只眼无玻璃体手术指征;6只眼因眼球萎缩或经济原因放弃手术治疗。就诊时间在伤后1周以内者7例,占18.9%;1周~1个月者13例,占35.2%;1个月以上者17例,占45.9%。手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随访时间8.6个月。结果 65只眼中结膜异物占66.2%;角膜异物占46.2%;玻璃体积血占70.8%;球内异物占69.2%。视网膜震荡伤或视神经冲击伤占56.9%。视力提高33只眼;不变25只眼;下降7只眼。46只玻璃体切割手术眼中,眼球内异物伤35只眼,占76.1%。视力提高26只眼,占59.5%;未提高13只眼,占28.3%;未治愈7只眼,占15.2%,其中眼球摘除2只眼,眼球萎缩5只眼。就诊时间超过1个月的患者手术后视力提高率低。单眼盲51.4%;双眼盲8.1%。结论 严重眼雷管爆炸伤大部为多发球内异物伤,就诊晚,伤情严重致盲率高,加强视网膜震荡和视神经冲击伤的诊治,尽早玻璃体切割手术可提高预后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成年Coats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成年Coats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至2006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就诊, 经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Coats病的18例成年患者随诊1年以上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排除放射治疗史,眼内炎症、视网膜血管闭锁、老年性黄斑变性及渗出较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类Coats反应疾病。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左眼11只眼,右眼7只眼,均为单眼患病;年龄37~55岁,平均年龄43岁;初诊视力0.02~1.5,视力中值为0.1。对17例17只眼用激光光凝治疗,1例联合视网膜手术放液和冷凝治疗。治疗后随访1.0~15.3年,平均随访3.7年。结果初诊时,18例18只眼中,玻璃体清晰14只眼,仅有少许混浊4只眼。所有患眼视盘正常。病变局限于1~2个象限以内,位于颞侧者为最多(15/18只眼),鼻侧者少(4/18只眼),正上仅有1只眼;有2只眼病变累及2个象限。病变处均有典型的视网膜血管不规则扩张,粟粒状动脉瘤、大动脉瘤、微动脉瘤和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病变相应区域有黄白色硬性渗出,呈大片块状或成簇的团状。过半数患眼有黄斑水肿或渗出;4只眼有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其中1只眼视网膜脱离范围较为广泛;3只眼有视网膜出血。治疗后全部患眼眼底渗出和(或)出血吸收,视网膜复位。与治疗前相比, 随访过程中绝大多数(64.3%)患眼视力增进2行或保持在1.2~1.5,无视力减退2行以上者;末诊时视力0.02~1.5,视力中值为0.1。结论成年首次确诊的Coats病患者具有与儿童患者相似的特征性视网膜血管异常和眼底渗出,与之不同的是受累范围较局限,出血少;黄斑受损害轻;随诊过程中病变发展缓慢;视力预后较好。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279-282)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为主的治疗方法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疗效.方法 115例经眼底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且临床资料完整的CRAO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1例,女性54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6.7±15.2)岁.均为单眼发病,病程1~30 d.静脉溶栓治疗为3000 U/kg尿激酶静脉滴注,2次/d,连续治疗6~7 d;地塞米松2.5 mg球后注射,1次/2 d,连续治疗14d.后续治疗为1.2 mg/kg脑蛋白水解物、360 mg曲克芦丁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14d.观察静脉溶栓治疗以及后续治疗对视力的影响以及静脉溶栓治疗对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的影响.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提高3行以上为显效;较治疗前提高2行为有效;无变化或变化在1行内或下降为无效.以FFA作为视网膜循环恢复的判定指标,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种情况.其中,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 Rct)≤15s和视网膜中央动脉各分支在2 s内全部充盈为显效;A Rct较治疗前缩短但在15~20 s,其各分支动脉充盈时间3~8 s为有效;A-Rct虽较治疗前缩短但仍≥21s,其各分支动脉充盈时间≥9 s为无效.分析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后续治疗时间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后FFA复查的79例患者中,11例治疗前为完全阻塞,溶栓治疗后其中8只眼显示视盘表面的血管逆行充盈消失,A-Rct 28~54 s,视网膜动脉主干末梢充盈时间18~55 s;3只眼造影3~4 min内仍显示视盘表面的血管逆行充盈.68例不完全阻塞者A Rct恢复正常35例,占51.5%;有效18例,占26.5%;无效15例,占22.0%;溶栓治疗后视网膜循环时间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1.4,P<0.05).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前后视力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P<0.05).后续治疗后最终视力与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后视力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P<0.05);其中,48只眼视力提高2行甚至2行以上,占41.7%.后续治疗后最终视力与治疗前视力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5,P<0.05).其中,视力改变为显效者58只眼,占 50.4%;有效者35只眼,占30.4%;无效者22只眼,占19.2%.不同年龄段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8,P>0.05).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6,P>0.05).病程7d内者76例,显效者43例,有效者22例,有效率85.5%;病程8~15 d者25例,显效者11例,有效者8例,有效率76.0%;病程超过15d者14例,显效者4例,有效者5例,有效率64.3%.后续治疗7d者30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有效率70.0%;后续治疗8~14 d者34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有效率79.4%;后续治疗15~21 d者51例,显效27例,有效者18例,有效率88.2%.结论 以尿激酶静脉溶栓为主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治疗CRAO.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PDT治疗RAP患者7例9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Ⅰ期3只眼,Ⅱ期4只眼,Ⅲ期2只眼。PDT治疗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后随访观察3~20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行视力、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视力提高≥2行者4只眼,视力稳定及变化在1行之内者3只眼,视力下降≥2行2只眼。FFA和(或)ICGA检查显示,3只眼新生血管渗漏停止,4只眼仍有渗漏,2只眼渗漏扩大。结论PDT可以在短期内减轻RAP患眼新生血管渗漏,促进视网膜水肿消退,延缓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9.
乙酰唑胺治疗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评价乙酰唑胺治疗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的疗效并探讨其药理机制。 方法: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lography,FFA)检查证实的CME患者37例4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乙胺唑胺和安慰剂4周,4周后两组交叉给药继续观察4周。在不同阶段进行视力、FFA、阈值化视野和视网膜电图(electro retinogram,ERG)检测;对其中12只眼进行了口服乙酰唑胺前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的多普勒超声检测和视网膜血管计算机图像分析。 结果:乙酰唑胺治疗组52.5%的患眼黄斑水肿缓解或消退,75.0%表现为视力提高,总体10°阈值视野视敏度显著提高和ERGb波振幅明显增高,安慰剂组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别(P<0.05)。超声波检测显示CME眼血流缓慢。结论:乙酰唑胺具有明显提高患者视力、改善或缓解黄斑水肿的确切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视网膜血流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89-92)  相似文献   

10.
眼动脉的起源异位曾有许多学者进行过广泛地研究。但颈外动脉起点狭窄而眼动脉由脑膜中动脉发出并伴有一过性黑朦尚无报道。患者女性48岁,4个月中左眼曾3次一时性视力模糊,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体检时,发现左颈总动脉分叉处有杂音。颈总动脉造影显示眼动脉起自脑膜中动脉,颈外动脉在其起点处有明显狭窄。行左颈外动脉内血栓切除术,无并发症,术后3年仍无症状。讨论:一般眼动脉起自穿出海绵窦后的颈内动脉,经眶上裂(而不是视神经孔)入眼眶。少数病例眼动脉起自颈内动脉的C_4段,颈内动脉缺如时眼动脉则起源于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  相似文献   

11.
眼球缺血综合征临床特点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眼球缺血综合征(OcularischemicsyndromeOIS)患者眼部表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临床特点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OIS患者眼部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对比研究OIS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PSV)值。结果①共观察OIS患者22例22眼。21例(95%)患者以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6眼(27%)出现虹膜新生血管。眼底改变:16眼(73%)视网膜静脉扩张,20眼(90%)有中周部视网膜点状出血。2眼(9%)见到视网膜动脉搏动。②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臂-视网膜循环时间、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15例(68%)视网膜血管着染,有2只眼发现视网膜动-静脉交通支形成。③OIS患者患侧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PSV降低。结论①眼球缺血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FFA及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视力改变情况.方法 收集经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67例PCV患者68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PCV的活动性与病理特征分为静止性、渗出性和出血性PCV;根据ICGA检查中息肉样病灶的形态特征以及是否合并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BVN)分为葡萄状病灶型、单个病灶型和合并BVN的混合病灶型PCV;根据息肉样病灶分布部位分为黄斑区、血管弓区、视盘旁区、中周部和混合区PCV.观察各组的视力情况.结果 静止性、渗出性、少量出血性、多量出血性PCV分别有16、19、19、14只眼,其平均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分别为0.34±0.52、0.70±0.98、0.60±0.50、0.91±0.75.静止性PCV患眼平均视力显著优于渗出性、少量出血性与多量出血性PCV患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75、4.26、5.13,P<0.05).渗出性PCV与少量出血性PCV患眼平均视力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q=0.98,P>0.05).葡萄状病灶型、单个病灶或多处单个病灶型、合并BVN的混合病灶型PCV分别有22、38、8只眼,其平均logMAR视力分别为0.52±0.55、0.59±0.43、0.80±0.95.伴有BVN的混合病灶型PCV患眼平均视力显著差于葡萄状病灶型和单个病灶或多处单个病灶型PCV患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81、3.02,P<0.05).黄斑区、血管弓区、视盘旁区、混合区PCV分别有34、1 3、8、13只眼,其平均logMAR视力分别为0.78±0.43、0.57±0.37、0.38±0.27、0.74±0.41.黄斑区PCV患眼平均视力差于血管弓区与视盘旁区PCV患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61、5.11,P<0.05);黄斑区PCV与混合区PCV患眼平均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73,P>0.05).结论 PCV患者视力改变情况不一,且与PCV的活动性与病理特征、息肉样病灶的形态特征和分布部位以及是否合并BVN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植入性虹膜囊肿常继发于穿孔伤和内眼手术后,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并发症,虽然发病率仅为0.1%[1],但因复发率高,处理起来十分棘手.对于合并严重并发症和视力损害的患者,有学者倾向于采用彻底的手术治疗[2 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适度与极端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曲安奈德(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联合长效气体眼内填充手术后的疗效.方法 41例高度近视MHRD住院患者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眼轴长度< 29 mm,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及脉络膜萎缩轻,0~1级且深度≤2 mm的巩膜后葡萄肿者24只眼(适度组);眼轴长度≥29 mm,RPE及脉络膜明显萎缩,2~3级且深度>2 mm的巩膜后葡萄肿者17只眼(极端组).两组患者均行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手术完毕时行C3F8眼内填充.对手术后发生视网膜再脱离者行再次手术.以手术后12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情况.结果 第1次手术后,适度组、极端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1.67%、64.71%,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58.33%、17.65%.两组第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P=0.049)、黄斑裂孔闭合率(x2=6.787,P=0.0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手术后,适度组、极端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5.83%%、88.24%,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58.33%、23.53%.两组比较,视网膜复位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0),黄斑裂孔闭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4,P=0.027).手术后12个月,适度组视力提高14只眼,视力不变9只眼,视力下降1只眼;极端组视力提高6只眼,视力不变8只眼,视力下降3只眼.两组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09,P=0.647).结论 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联合长效气体眼内填充手术后,适度高度近视MHRD患者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孔闭合率较极端高度近视MHRD患者更高,但视力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重复光动力疗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2002年7月至2005年3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重复治疗病例的疗效和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渗出型AMD患者78例94只眼采用PDT治疗,患者平均年龄68.4岁,治疗次数为132次,平均1.4次,其中22例30只眼接受重复PDT治疗,占治疗总数31.9%。30只眼共进行PDT治疗68次,其中2次22只眼,占73.3%;3次7只眼,占23.3%;6次1只眼,占3.3%。随诊时间3~32个月,平均随诊时间16.7个月。 结果 PDT治疗后末次随诊检查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显示CNV渗漏停止14只眼,占46.7%;渗漏减少12只眼,占40%;持续渗漏4只眼,占13.3%。与首次PDT治疗前相比,末次检查矫正视力提高≥2行7只眼,占23.3%;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以内14只眼,占43.3%;视力下降≥2行9只眼,占30%。首次PDT后最佳矫正视力13只眼视力提高≥2行,占43.3%;12只眼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之内,占40%;5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16.7%。在随诊期中,最佳矫正视力出现在首次PDT后24只眼,占80%;有5只眼出现在2次PDT后,占16.7%;1只眼出现在3次PDT后,占3.3%。 结论 在重复PDT治疗患者中,末次随诊检查大部分眼CNV能完全或部分闭合,视力提高和维持者占67.8%,最佳矫正视力多出现在首次PDT后,随着PDT治疗次数的增加,最佳矫正视力出现的概率减小。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20-223)  相似文献   

16.
光动力疗法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8例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的CEC患者28只患眼PDT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像、FFA及OCT检查结果,统计重复治疗的次数,观察治疗的安全性。28例患者平均年龄31.5岁,就诊时最佳矫正视力0.02~0.8。28只眼共治疗38次,其中,22只眼治疗1次,3只眼治疗2次,2只眼治疗3次,1只眼治疗4次。PDT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结果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2行的视力明显改善者21只眼,占75.00%;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的视力稳定者5只眼,占17.86%;视力下降≥2行的视力下降者2只眼,占7.14%。FFA检查显示:21只眼CNV完全闭合,占75.00%;3只眼CNV部分闭合,占10.71%;4只眼CNV未闭合或CNV扩大,占14.29%。有6只眼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占21.43%。结论PDT治疗CEC对于大多数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小病变,可以适当减小光斑治疗;对于一次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重复治疗应考虑其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巩膜切口位置调整后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弓蛔虫的临床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年3月至2018年3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因眼弓蛔虫病行巩膜切口位置调整下玻璃体切除术、随诊≥5个月的患者139例(139眼)。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历资料,描述其一般情况,术前行UBM检查,根据术前UBM检查结果或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结果进行巩膜切口位置调整。描述手术前后视力及局部解剖变化和手术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2行者定为视力改善,下降≥2行为视力下降,提高或下降≤1行定为视力稳定。主要指标 手术前后视力和局部解剖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139眼眼弓蛔虫患者64眼(46.0%)联合晶状体切除术。平均随访(29±9)个月。末次随访时视力较术前改善者70.2%(85/121),视力稳定者22.3%(27/121),视力下降者7.5%(9/121);69.1%(96/139)的患者术前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其中65眼术后视网膜脱离复位或改善;术后1周内22.3%低眼压(31/139)和1个月后13.7%高眼压(19/139)。 结论 巩膜切口位置调整下玻璃体切除术有助于改善眼弓蛔虫病患者视功能和眼局部解剖预后;术前UBM检查可明确周边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位置和范围而引导巩膜切口位置调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视膜中央动脉栓塞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9例患者经超选择性眼动脉插管,用尿激酶18~75万U直接灌注溶栓治疗。结果其中8例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例患者视力与治疗前相比没有变化;各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介入溶栓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视力不同程度的提高。临床疗效与发病时间、尿激酶用量及治疗前视力不呈正相关。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安全、可靠的。(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22-2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闪光视网膜电图(flicker electroretinogram,F-ERG)及闪光视诱发电位(flicker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测定对眼后段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力预测价值。方法 对42例(42只眼)眼后段外伤伴玻璃体混浊或积血的患者在玻璃体切除术前两周内行F-VEP及F-ERG检查,并分析其与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 F-ERG检查正常或轻度异常25只眼,术后视力提高23只眼(92.0%),中度异常或重度异常和记录不到波形17只眼,术后视力提高7只眼(41.2%)。F-VEP检查正常或轻度异常27只眼,术后视力提高24只眼(88.9%),中度异常或重度异常和记录不到波形15只眼,术后视力提高5只眼(33.3%)。F-VEP及F-ERG均正常或轻度异常的18只眼,术后视力均提高,且术后视力均恢复至0.1以上。F-VEP及F-ERG均重度异常或记录不到波形的2只眼,术后视力1只眼下降,1只眼不变。结论 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前联合检测F-VEP及F-ERG对术后视力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pos-teriorischemicopticneuropathy,PION)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预后。方法:对9例(12眼)PION患者常规行眼部检查及全身检查,并排除压迫性、炎性、青光眼性或其它视神经疾病。行中医综合治疗。观察视力、视野、眼前节及眼底体征。结果:9例12眼均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眼底视盘及视网膜正常6眼,视盘变淡或苍白6眼。经治疗的8例10眼,有效率70%。结论:PION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眼病,诊断强调排除其它视神经疾病或眼病,中医综合治疗有助于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