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 kappa B,NF-κB)p65在失神经骨骼肌中的表达及被动运动对其影响作用,探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分子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 选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6只)、失神经对照组(18只)和被动运动组(18只).失神经对照组和被动运动组建立右下肢失神经腓肠肌动物模型.被动运动组大鼠采用右下肢被动运动300次/d.分别在术后2 d、14 d及28d取其双侧腓肠肌称重,计算肌湿重比,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右侧失神经腓肠肌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根据实验结果做统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结果 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后肌肉湿重比持续下降,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2 d、14 d、28d持续增加(P<0.05),术后14 d、28d被动运动组腓肠肌湿重比高于同期失神经对照组(P<0.05),被动运动组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各个时间点低于失神经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中,NF-κB p65的表达持续增高.被动运动可以通过干扰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来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长期失神经骨骼肌在反复增殖分化过程中,肌卫星细胞池耗竭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 选用2月龄SD雄性大鼠9只,体重180~200 g.以大鼠右侧为实验侧,制备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左侧为对照侧,分离显示坐骨神经后缝合肌肉皮肤.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术后3、7、21 d各取3只大鼠,切取两侧腓肠肌进行大体观察后,行Pax7和MyoD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及mRNA表达检测.结果 9只大鼠术后均存活.实验侧后肢僵直,活动受限;对照侧肢体活动自如.术后各时间点实验侧腓肠肌均出现不同程度萎缩;对照侧腓肠肌较饱满有光泽.荧光染色观察显示,随失神经时间延长,实验侧MyoD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21 d达高峰,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Pax7阳性细胞逐渐降低,3、7 d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MyoDmRNA表达逐渐升高,21 d达高峰,各时间点实验侧均显著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Pax7 mRNA表达逐渐降低,仅出现于3、7 d,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失神经肌萎缩引发的Pax7短暂上调提示卫星细胞池耗竭的原因之一在于细胞难以返回静止状态.  相似文献   

3.
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作用,为提高治疗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取成年SD大鼠3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6只。两组均切断大鼠右后肢坐骨神经,并造成1cm神经缺损,形成失神经支配腓肠肌动物模型。无菌条件下切取SD大鼠双后肢及背部的肌肉,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分离肌卫星细胞,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后体外培养,传代培养14~20d,细胞扩增至1×107/ml以上后准备移植。移植前1d以质量分数为0.02%的DAPI(4′-6-二脒基-2-苯吲哚)荧光标记肌卫星细胞过夜,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取肌卫星细胞悬液和生理盐水各0.2ml,注入腓肠肌内。术后第2、8周时取双侧腓肠肌测定肌湿重,然后行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HE染色,并作图像分析,测定肌纤维横截面积及肌动蛋白的含量,数据经SPSS10.0软件处理,行两组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肌卫星细胞移植处可观察到带荧光的细胞核及肌纤维。实验组第2、8周时,失神经支配腓肠肌湿重残存率、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残存率、腓肠肌肌动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卫星细胞移植到失神经骨骼肌内可明显延缓骨骼肌的萎缩。  相似文献   

4.
大鼠失神经支配后外源性NGF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失神经支配后外源性NGF(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体重、血钙及骨结构的影响,进而说明NGF在神经源性骨质疏松康复中的意义。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失神经组,失神经组大鼠切断股骨神经造成失神经支配模型,然后分为失神经支配组和失神经支配注射NGF组,30d后称重、取血、处死动物取股骨进行骨组织计量学检查。结果 失神经支配大鼠注射NGF后,体重、骨小梁量与未注射组相比具有明显增加,提示局部予以NGF治疗可明显减轻失神经支配后大鼠骨质疏松的程度,并可增加因失神经导致的体重减轻,而各组的血钙磷浓度无明显改变。结论 说明神经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并非源自钙磷流失,而是由骨小梁的结构改变所致,同时外源性NGF在神经性瘫痪后骨质疏松的康复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胎肝激酶-1(flk-1)在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血管壁中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27只,其中健康对照组3只,实验组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后,在术后4h、8h、12h、24h、3d、5d、7d、14d取双侧腓肠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VEGF在肌肉中血管壁及flk-1在血管内皮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在正常大鼠腓肠肌,VEGF在血管壁有表达,flk-1只在血管内皮有表达。坐骨神经切断8h内VEGF在血管壁中的表达呈一过性的降低,随后至术后3d保持在低于健康对照组的低水平表达。术后3d至14d表达逐渐增强,但14d时VEGF的表达量仍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坐骨神经切断后flk-1在血管内皮的表达于术后0~12h呈现先升高而后降低的明显波动,术后24h~14d表达逐渐升高。结论本实验揭示了早期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血管壁内VEGF及其受体胎肝激酶-1(flk-1)的表达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它们在失神经骨骼肌内表达的调节机制、血管退化在失神经肌萎缩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VEGF治疗失神经肌萎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索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 factor 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联用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后神经纤维再生修复的促进作用和对失神经支配的小腿三头肌的保护作用。[方法]手术钳夹损伤坐骨神经后,损伤处神经内注射NGF和bFGF,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每日在术侧腓肠肌内注射药物,术后4、8、12周,进行足印分析及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取小腿三头肌称湿重,取脊髓及神经肌肉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联用NGF bFGF,能显著改善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功能指数,有效地减轻由于失神经支配后肌肉的萎缩,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与再生。[结论]联用NGF、bFGF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后神经纤维再生修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减轻失神经支配的小腿三头肌的萎缩。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后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实验以失神经支配腓肠肌为动物模型.选用体质量为200~250 g的雌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36只,健康对照组6只.按术后取材时间的不同再将实验组分为6组,每组6只大鼠.分别运用Tunel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失神经后不同时间萎缩腓肠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的表达变化,同时测量肌湿重比和肌纤维横截面积,透射电镜观察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萎缩的腓肠肌湿重比在失神经4周内和第10周到第12周下降最快,而在第4周到10周和第12周到16周下降较慢,且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仅在失神经早期表达增高,于第4周达高峰;而Bax分别于失神经第2周与第12周达高峰,增高幅度大于Bcl-2.Bcl-2/Bax的比值除对照组(1.522±0.215)和失神经第8周时(1.065±0.165)大于1外,其余各时间点均小于1.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于失神经第4周和第12周达到高峰,其变化趋势与Bax相仿.结论 失神经腓肠肌萎缩过程呈现4个阶段;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ax过量表达在失神经不可逆肌萎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靶向作用Bax基因,抑制Bax表达可能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8.
神经干细胞移植再支配失神经骨骼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采用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使失神经骨骼肌重获神经再支配的可行性。方法 将108只SD大鼠按注射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36只大鼠。切断右侧胫神经建立腓肠肌失神经实验模型。实验组:将神经干细胞悬液注射到切断胫神经的远端。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细胞培养液。损伤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8、10、12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HRP逆行示踪技术和神经形态学的方法,检测失神经骨骼肌是否重新获得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再支配。结果 术后8周局部即可检测到分化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再生的轴突与靶肌肉已经建立神经突触连接。术后10、12周时,再生的神经纤维进一步增多。结论 周围神经断伤后局部用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够使远端失神经骨骼肌重新获得神经再支配。  相似文献   

9.
大鼠失神经支配骨骼肌及其运动终板退变观察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防治一直是周围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我们对大鼠失神经支配腓肠肌及其运动终板变化进行了连续,系统观察,以期为临床寻找检测肌肉萎缩程度方法和选定神经修复手术最佳时机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与模型: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7组...  相似文献   

10.
肢体制动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超微结构及酶组织化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肢体制动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超微结构及酶组织化学影响。方法:用SD大鼠,建立左下肢失神经支配腓肠肌及右下肢制动加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的实验模型,观察肌细胞直径、截面积,超微结构及Na^ 、K^ —ATP酶和Ca^2 -ATP酶活性变化。结果:制动例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较对照例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肢体制动加速了肌细胞的线粒体,肌质网退变Na^ 、K^ —ATP酶活性制动例较对照例下降速度快18.24%;而Ca^2 -ATP酶活性在术后2周无明显差异,术后4周制动例较对照例下降速度快13.99%。结论:肢体制动加速了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发生与发展。因此,临床上神经损伤合并有肌膜、骨折等复合损伤情况下,肢体制动范围及时间尽可能予以减少。  相似文献   

11.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退变组织形态学及电生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大鼠失神经支配骨骼肌组织形态学及其电生理变化,为临床寻找检测肌肉萎缩程度的方法及更好防治肌肉萎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用成年SD大鼠,切断胫神经建立失神经支配腓肠肌实验模型。测定萎缩肌肉湿重、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观察骨骼肌运动终板及肌肉纤颤电位波幅与频数变化。结果4周内肌肉湿重下降最快,以后逐渐减慢并维持于一定水平,而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呈持续性下降;在4周内运动终板改变不明显,6周后退变逐渐加重,16周后消失;2周时肌肉纤颤电位波幅最大,12周后进行性下降,20周时有半数以上大鼠出现电静息,频数与波幅值变化规律相一致。结论肌肉湿重、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可作为反映肌肉萎缩的组织形态学指标,而后两者更为可靠;肌肉纤颤电位波幅与频数可作为电生理指标,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手术越早越好,应力争在运动终板消失前进行。  相似文献   

12.
胚胎运动神经元失神经骨骼肌内种植防治肌萎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胚胎运动神经元种植对在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影响。方法 取孕12-14天的胎鼠运动神经元种植至成鼠失神经腓肠肌内,于实验后9,22周取双侧腓肠肌并测定肌浊重;然后行ATP酶组织化学及肌动蛋白免疫化学染色,并作图像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黄芪对核转录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 of kappaB,NF-kappaB)p65和肌肉环状指蛋白1(muscle RING finger protein 1,MuRF1)活性的影响,探讨黄芪防治肌萎缩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4只Wistar大鼠,建立右下肢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随机分为黄芪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ing检测术后2 d、7 d、14 d和28 d时大鼠腓肠肌NF-kappB p65和MuRF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肌肉湿重比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后NF-lcappaB p65和MuRF1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持续增加(P<0.05).术后7 d、14 d和28 d黄芪治疗组腓肠肌湿重比高于同期失神经对照组(P<0.05),而其NF-kappaB p65和MuRF1的表达则低于相应失神经对照组(P<0.05).结论 黄芪可以有效延缓去神经骨骼肌的萎缩,其作用机制与拮抗NF-kappaB p65、下调MuRF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中FoXO3a、MAFbx及MuRF1表达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雌性SD大鼠54只,体重(200±10)g。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n=6)、失神经对照组(B组,n=24)、干预组(C组,n=24)。B、C组实验动物制备右下肢失神经腓肠肌动物模型,C组于模型制备后每日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80 mg/(kg.d),B组每日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A组实验动物不作任何处理。取A组实验动物以及造模后2、7、14、28 d B、C组实验动物各6只,处死取其双侧腓肠肌称湿重,计算腓肠肌肌湿重比;另取右侧肌组织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时间点FoXO3a、MAFbx、MuRF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随着大鼠失神经时间延长,B、C组腓肠肌肌湿重比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7、14、28 d,C组腓肠肌肌湿重比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造模后7、14、28 d,FoXO3a、MAFbx、MuRF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A组高,C组各时间点均较B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可能通过降低FoXO3a、MAFbx以及MuRF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15.
失神经支配红白肌感觉神经营养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对失神经支配红、白肌肉内神经生长因子 (NGF)变化规律及 NGF含量与感觉神经营养活性的关系。方法 剪断大鼠坐骨神经制成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失神经支配模型 ,分别于神经损伤后 1、3、7和 14天取材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失神经支配红、白肌肉内 NGF含量 ,同时用鸡胚背根神经节培养方法测定失神经支配肌肉提取液感觉神经营养活性。结果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失神经支配后其 NGF含量均下降 ,两种肌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 5 ) ,组内比较以比目鱼肌组下降明显 ;但两种失神经支配肌肉提取液感觉神经营养活性未降低 ,在伤后 7天时反高于对照组 ,两种肌肉组间比较无差异。结论 周围神经损伤会引起其相应支配靶器官 -肌肉组织内 NGF的含量发生变化 ,且具有时间性 ,但红、白肌肉内 NGF含量的变化不一致 ;失神经支配肌肉的神经营养活性是各种营养因子的共同作用结果 ,不能用单一某种神经营养因子来代表  相似文献   

16.
研究缺血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缺血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影响。方法 选用 SD大鼠 2 4只 ,建立右下肢缺血加腓肠肌失神经支配的动物模型 (实验组 ) ,左侧为对照组。术后 2、4周取双侧腓肠肌 ,另取 6只正常大鼠腓肠肌作正常对照 ,观察组织学、肌电图及酶组织化学的变化。结果 术后 2、4周 ,实验组肌细胞直径比正常对照组减少 5 1.1%和 6 3.6 % (t =2 .94,P <0 .0 5 ) ,截面积减少 5 3.6 %和 6 2 .0 % (t =2 .88,P <0 .0 5 )。实验组肌细胞线粒体呈空泡状、数量减少 ;肌质网明显扩张退变。肌肉出现纤颤电位 ,和对照组比 ,其波幅无明显差异 (t=2 .11,P<0 .0 5 )。术后 2周实验组的 Na,K- ATP酶活性比正常对照组增高 74.6 % ,术后 4周则下降至对照组的 88.0 % (t=7.6 4,2 .2 4,P<0 .0 1、<0 .0 5 )。术后2周 Ca- ATP酶活性比正常对照组下降 2 8.32 % ,术后 4周下降至 35 .8% (t=2 .98、2 .2 1,P<0 .0 5 )。结论 缺血可加速失神经支配肌肉萎缩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的萎缩逆转涉及到神经修复的许多方面,我们通过建立大鼠高选择性神经损伤模型,观察单纯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损伤对腓肠肌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失神经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失神经后大鼠腔骨骨折愈合情况的观察,研究周围神经系统影响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造成大鼠双侧腔骨闭合横行骨折,一侧切断股神经坐骨神经,为骨折失神经组,另一侧保留神经为骨折正常神经支配组。术后4周处死大鼠,取对应双侧腔骨标本称湿重、拍X线片、测定生物力学强度及骨计量学检查。结果:湿重及X线片骨痂评分显示,失神经组骨痂形成量明显大于正常神经支配组,但力学强度降低。骨计量学显示失神经组骨痂类骨质宽度、破骨细胞指数、破骨细胞吸收表面增大,双标记线间距离较窄、矿化沉积速率较慢、类骨质成熟时间相对延长。结论:失神经可使骨折形成有明显缺陷的骨痂,完整的神经支配是骨折正常愈合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骨骼肌失神经和再神经化时肌卫星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骨骼肌失神经和再神经化时肌卫星细胞的变化规律,了解肌肉相应形态功能变化的细胞学机制。方法取1月龄Wistar大鼠27只制成失神经肌萎缩模型,于术后1~6个月,逐月取3只大鼠双侧小腿三头肌行组织学、组织化学等形态学检测;同时于术后1、2、3周和1~6个月逐月各取1只大鼠双侧小腿三头肌行细胞生物学检查。取1月龄Wistar大鼠35只制成神经再生模型,分别于失神经即时、术后1~6个月逐月取5只大鼠行神经植入手术,动态观察电生理指标变化至植入术后8周,然后进行形态学指标检测。结果骨骼肌失神经组显示肌湿重、肌细胞截面积迅速减少,胶原纤维含量逐渐增加,失神经后3~4个月DNA增殖期核所占百分比最高,后迅速减少,肌卫星细胞失神经3周数量开始明显增加,但2个月后急剧下降,至4个月时含量已极低。神经再生组神经植入后4~5周可引出肌诱发动作电位,以萎缩2~3个月后神经植入再生效果好,此时肌卫星细胞的分化能力较强。结论骨骼肌失神经支配4个月后卫星细胞数量极少导致肌肉进入萎缩的不可逆期;当失神经2~3个月时再神经化,增殖能力活跃的肌卫星细胞促使此时的萎缩肌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20.
失神经支配红白肌肉早期运动神经营养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失神经支配后红白肌肉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早期含量变化及相应运动神经传导功能恢复情况,探讨靶器官对损伤运动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方法 Wistar大鼠40只,平均分为5组,其中1组为对照,其余4组剪断双下肢坐骨神经制作肌肉失神经支配模型,分别于神经损伤后1、3、7和14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肌肉内BDNF含量.另取15只Wistar大鼠,钳夹双下肢坐骨神经制作失神经支配肌肉神经再生模型,于伤后7天和14天采用神经电生理方法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 结果比目鱼肌(soleus,SOL)失神经支配后1、3和7天BDNF含量较对照组大幅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14天BDNF含量与对照组接近(P>0.05);腓肠肌(gastrocnemius,GAS)失神经支配后1、3、7和14天BDNF含量与对照组均接近(P>0.05).失神经支配肌肉神经再生模型中,伤后7天失神经支配SOL和GAS均未测到动作电位;伤后14天支配GAS和SOL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恢复至正常值的(36.60±7.40)%和(42.50±3.5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S M波波幅恢复至正常值的(19.9±6.4)%,而SOL M波波幅恢复至正常值的(13.7±4.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失神经支配红、白肌肉内早期运动神经营养因子含量在不同时间内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支配两种靶器官的损伤运动神经功能恢复相近.失神经支配后靶器官的运动神经营养活性是其内部各种运动神经营养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