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53年 Foote 和 Frazell 首次把腺泡细胞癌作为涎腺肿瘤的一个独立类型提出来。国外学者在60年代后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作了一些研究,国内仅见少数报道。目前,该肿瘤之病理分型、临床病理联系等问题尚无明确一致的意见。本文对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Aci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生物学行为相关的病理因素。方法 :收集1988—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腺泡细胞癌病例68例,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和随访调查。结果:平均发病年龄为44.4岁,20岁以下4例(5.9%),男女比例为1∶1.13;就诊平均病程为45.2个月。肿瘤发生于腮腺为57例(83.8%)、腭部为4例(5.9%)、颊部为3例(4.4%)、颌下腺为2例(2.9%)。68例AciCC中,56例获随访信息,随访率为82.4%。复发率为26.5%,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8.82%,5年生存率为98.21%。肿瘤间质中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患者,复发率较低(P<0.05)。结论:AciCC肿瘤间质中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是提示患者预后较好的一个病理指标。  相似文献   

3.
腺泡细胞癌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在临床上不易与涎腺其他肿瘤相鉴别。由于其组织病理学上的表现和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往往无一定规律,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本文收集我院75~86年发生于大小涎腺的腺泡细胞癌11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1例中男性7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最大72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45岁,病期2月~5年;发病部位:腮腺5例,颌下腺2例,腭部小涎腺2例,颊部小涎  相似文献   

4.
腺泡细胞癌是一种不常见的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为涎腺腺癌的特殊类型。现将我院诊治的20例作一临床病理分析。临床资料一、性别、年龄、部位与病期 20例中男9例,女11例。年龄最小者27岁,最大者70岁。发生在腮腺10例、腭腺5例、颌下腺3例、舌下腺2例,病期最长20余年,最短1月余。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4岁.右颌下及口腔无痛性隆起半年.要求手术治疗。干1996年3月18日入本科、检查见右颌下隆起包块约10×5×3cm,肤色正常.肿物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无触痛.活动度差,右侧口底、软腭及咽后壁隆起,悬雍垂偏向左侧。表面可已多处粘膜溃疡。病理诊断为(小涎腺)腺  相似文献   

6.
腺泡细胞癌     
腺泡细胞癌(Acinic cell Carcinoma)系涎腺恶性肿瘤之一。过去曾认为它是涎腺的腺泡细胞瘤,其后发现该瘤有浅在恶性,随之称谓腺泡细胞癌。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此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多发病于腮腺,小涎腺罕见。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 Moberger 和 Eneroth 检查了2211例涎腺肿瘤之后,报告了恶性混合瘤。作者们认为恶性混合瘤其组织病理含义往往为,癌在混合瘤或者癌在多形性腺瘤之中。比较涎腺的真性恶性混合瘤与癌在多形性腺瘤之中,前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真性  相似文献   

8.
赵磊 《口腔医学》1999,19(1):31-31
腺泡细胞癌是涎腺少见的恶性肿瘤,仅占腮腺全部肿瘤的1%~3%,而颊部唇小涎腺更少见.我科遇见1例,手术后经病理确诊,现报告如下:患者,女,64岁.因右侧颊部肿物4年,于1996年11月6日入院.住院号:122395.患者4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颊部生有一...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 适应症:除涎腺急性炎症外,凡涎腺肿瘤、慢性炎症、结石、涎瘘及腺周病变均可做涎腺腺泡造影术。特别是较小的肿瘤定位,特大的肿瘤定性,平片不显影。密度较小的结石、涎腺瘘、涎腺脓肿、结核、慢性涎腺肥大等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从组织学、细胞化学和临床数据等方面评价了自1965年至1987年间的55例涎腺腺泡细胞癌。92.8%的肿瘤位于腮腺.患者的2/3为女性,1/3为男性。初诊时的平均年龄为55.4岁.肿瘤病理分型高分化占76%,低分化占24%。无复发5例;复发17例,死于腺泡细胞癌12例均在初诊后的20年内。用细胞化学方法测定了35例肿瘤细胞核的DNA含量,其中34例呈“二倍体”或“近二倍体”。DNA的含量与临床过程无关。长期随访结果证明腺泡细胞癌有复发和转移的倾向.作者认为初次手术时彻底地切除肿瘤似乎是控制腺泡细胞癌的重  相似文献   

11.
<正> 腺泡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生长缓慢的、恶性程度较低的唾液腺肿瘤。对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的认识至今仅30年。主要发生于腮腺,远处转移较颈部淋巴结转移略高,但转移至下颌骨极为罕见。我们收治的4例腺泡细胞癌中,1例为腮腺腺泡细胞癌复发并下颌骨转移,现予报道。  相似文献   

12.
作者复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机医院从1956至1974年114例涎腺混合瘤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切片,其中除去两例具有不典型的形态特征、破坏性浸润和转移的恶性混合瘤,其余112例形态学良性、周界清楚,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没有破坏性浸润,认为属良性混合瘤。其中女性患者71例(63%),男性患者41例(37%),就诊年龄女性患者从13至81岁,平均45岁;男性从11岁至79岁,平均43岁。作者探讨了112例非恶性混合瘤的形态、细胞丰富程度、间质包膜结构及淋巴细胞浸润以及外科手术方式和肿瘤复发间的关系如下: (一)生长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涎腺肿瘤有其独特的生长方式,肿瘤在一至多处显  相似文献   

13.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学上有多形性特征,即肿瘤性上皮组织与粘液样、软骨样组织混杂在一起。已研究表明间叶细胞和间叶成份并非真正的基质而是由肿瘤性上皮产生。骨形成蛋白(BMP)是骨基质中众多的生长因子之一,是异位骨和软骨形成的决定因子,它可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成软骨母细胞和骨母细胞,它有8个亚型,BMP-2~8属于转化生长因子(TGF-β)。最近发现BMP也存在于非骨组织中,BMP-2已由人肿瘤性上皮细胞系产生。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定位多形性腺瘤中的BMPs和TGF-β,从而分析BMPs在多形性腺瘤软骨成份的组织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腺泡细胞癌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光镜、电镜观察41例和5例腺泡细胞癌(ACC)。结果显示:ACC中含多种不同分化的细胞成分,腺泡样细胞和闫管样细胞分化成熟,类似于正常腺体的超微结构;“透明细胞”实际为上述两种细胞的变性,非特异性“多潜能”储备细胞,缺乏细胞器,核浆比例失调属未分化的细胞,这种细胞对肿瘤分化有重要意义,且ACC来源于这种细胞的不同方向分化。88.7%的ACC中存在微量,细胞内微囊来自细胞器变性;粗面内质网扩张  相似文献   

15.
在迄今研究的基础上,所谓混合瘤究属单一的上皮性来源抑或来自上皮性和结缔组织细胞两种成分,显然还存在着很大争议。作者以21例手术切除的涎腺混合瘤标本作为本研究的基础。其中3例来自领下腺,1例来自小诞腺,其余均来自腮腺。15例(70书)系女性。切除后,立即将部份肿瘤固定于以磷酸盐缓冲  相似文献   

16.
涎腺混合瘤定量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自动化图象分析仪对60例正常涎腺、良恶性混合瘤、生长活跃型及腺癌细胞核的形态测量,结果表明良性混合瘤的核形态指数较正常组织高(P<0.01),恶性较良性混合瘤高(P<0.01),细胞生长活跃型与恶性混合瘤间无显著差异,因而在细胞学上可认为前者是一局部恶性。测定细胞核的有关形态参数有助于良恶性混合瘤及交界性病变的确诊。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涎腺腺泡细胞癌中磷酸化Rb蛋白及p27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SACC)中Rb蛋白的功能状况及p27表达的意义,探讨其在SACC发生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18例SACC及10例正常见涎腺组织中总Rb、磷酸化Rb及p27的表达,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Rb蛋白及p27在SA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SACC中表达的主要是磷酸化Rb,尤其是丝氨酸795位点磷酸化的Rb蛋白。结论:Rb蛋白磷酸化所导致的抑癌功能丧失可能是SACC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涎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涎腺最常见的肿瘤,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占重要的比例。我科自1959年~1991年收治经病理确诊的涎腺混合瘤患者198例,本文重点对少数民族涎腺混合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 患者陈×,男,25岁,农民。因右颊皮下缓慢增大无痛性新生物数年,于1980年112月5日来院门诊。检查见右鼻脬沟变浅,右鼻翼旁约1厘米处见一椭园形新生物,约2×3厘米大小,肤色如常。新生物质硬,边缘清楚,能移动,联合触诊新生物位于皮下。手术见新生物于皮下,包腠完整,分离容易,肿物为实质性,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