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内皮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内皮素(ET)的变化。方法 :将 4 5例AMI患者根据溶栓情况分为常规治疗组、溶栓未通组和溶栓再通组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组患者梗死后不同时间 (4、6、8、10、12、14、2 4、16 8h)的血浆CGRP和ET水平。结果 :溶栓再通组血浆CGRP和ET峰值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和溶栓未通组 (P <0 .0 1) ,且峰值出现时间提前 2h。结论 :AMI患者溶栓再通后CGRP和ET峰值提高 ,且时间提前 ,CGRP和ET可作为溶栓再通和评价梗死范围的一种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静脉溶栓未再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未再通与未溶栓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的异同。方法 从我院收治的 AMI病人中随机选择出溶栓未通病人 38例 ,未溶栓病人 36例 ,,比较其严重心律失常及 AMI后心绞痛发生率、死亡率、心肌酶 (CK- MB)水平、Q波加深程度、ST段回落程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结果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 (17/38;2 6 / 36 )、CK- MB(5 6 .43± 42 .93u/ L;75 .78± 2 7.2 3u/ L)及 Q 波加深程度 (0 .2 47± 0 .330 m V;0 .44 2± 0 .32 8m V)在溶栓未通组显著低于未溶栓组 ,其余指标两组间未达统计学差异。结论 即使经静脉法溶栓治疗未获再通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酶水平及 Q波加深程度也低于未溶栓组。因而更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法治疗 AMI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内皮素(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栓素A2(TXA2)、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病例组32例,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分别测出溶栓前后再通组和未通组ET-1、NO、hs-CRP、TXA2水平的动态变化。正常对照组测空腹ET-1、NO、hs-CRP、TXA2水平。结果病例组ET-1、hs-CRP、TXA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O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溶栓再通组的ET-1、NO、hs-CRP、TXA2水平显著增高,且峰值显著高于溶栓未通组的峰值(P<0.05);再通组ET-1、hs-CRP、TXA2和NO峰值提前,都在溶栓后3 h,而溶栓未通组峰值均为溶栓后5h。结论 ET-1、hs-CRP、TXA2和NO相互作用,参与了AMI的循环炎症反应和再灌注损伤,可作为判断AMI病情及溶栓治疗再通的可能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 (cTnⅠ )的浓度变化情况及其评价溶栓再通的价值。 方法  6 6例AMI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应用ELISA法测定cTnⅠ值。 结果 溶栓再通组 5 2例 ,溶栓未通组 14例 ,两组的cTnⅠ释放大部分存在双峰 ,溶栓再通组第一峰时 (11 34小时± 3 30小时 )、第二峰时 (2 3 80小时± 12 4 3小时 )比未通组相对应的时间明显提前 (P <0 0 5 ) ,cTnⅠ第一峰时比CK MB峰时提前。以cTnⅠ第一峰值到达时间≤ 14小时判定溶栓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 92 31%、6 4 2 9%及6 6 5 %。 结论 在大多数AMI者血清cTnⅠ释放呈双峰 ,其第一、二峰值到达时间在溶栓再通组前移 ,血清cTnⅠ≤ 14小时作为评价溶栓再通与否 ,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与冠心病 (CHD)的内在联系。方法 随机选择 31例无OSAS、无心血管疾病的老年单纯鼾症者为对照组 ,4 5例老年中、重度OSAS患者为OSAS组 ,OSAS组内又分为有CHD(16例 )和无CHD(2 9例 )两个亚组。测定和比较组间的血浆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及其比值的动态变化及OSAS组内CHD有无的区别。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OSAS组患者的NO水平明显降低〔(2 7.6 9± 9.17)vs(6 1.90± 13.4 7) μmol/L〕 ,ET水平明显增高〔(5 8.0 8± 14 .2 1)vs (34.77± 8.2 3)ng/L〕 ,NO/ET比值明显下降〔(0 .4 7± 0 .18)vs (1.72± 0 .97) ,均P <0 .0 1)〕。CHD的发生率在OSAS组达 35 .6 %。与对照组相比 ,OSAS组中不伴CHD者降低的NO水平 (35 .5 3± 9.39) μmol/L、升高的ET水平 (47.78± 11.13)ng/L和下降的NO/ET比值 (0 .75± 0 .13)已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伴有CHD者的NO水平 (2 2 .17± 8.76 )μmol/L、ET水平 (6 9.14± 12 .17)ng/L和NO/ET比值 (0 .32± 0 .14 )较对照组相差更为明显 (P <0 .0 1)。结论 OSAS老年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尤以CHD者为甚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可能是OSAS患者并发CHD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 (QTintervaldispersion ,QTd)的变化 ,我们将 34例施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病人分为 2组 :再通组 18例 ,未通组 16例。测定溶栓前及溶栓后 2、8、2 4、4 8h和 1周的同步 12导联心电图QTd。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分别为 :58.3± 13.5ms ,56.2± 17.1ms ;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分别为 :2h ,70 .2± 14.2ms ,58.5± 13.1ms ;8h ,51.2± 13.6ms ,73.4± 15.8ms ;2 4h ,4 8.7± 16.8ms,66.5± 15.2ms ;4 8h ,4 0 .5± 11.8,66.5± 15.2 ;1周 ,38.6± 13.4 ,50 .1± 15.8。溶栓后 ,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各对应时间段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说明成功的溶栓治疗使心室复极的QTd缩短 ,使QTd最高值提前出现。QTd缩短速度明显加快 ,对于判断溶栓治疗的疗效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 QRS记分 ( QRSS)评估急性心肌梗死 ( AMI) ,早期溶栓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 选择符合 WHO AMI诊断标准的患者 6 7例 ,其中无溶栓适应证未溶栓 (无溶栓组 )者 2 1例 ,有溶栓适应证 (溶栓组 )者 46例 ,给予尿激酶 15 0万 U溶栓治疗 ,记录全部患者常规 12导联 ECG并作 QRSS比较。结果 溶栓再通组 2 5例 ,QRSS 1.9± 1.8,QRSS≤ 3分 19例 ( 76 %) ,溶栓未通组2 1例 ,QRSS4.0± 1.4,QRSS≤ 3分 5例 ( 2 3.8%) ,无溶栓组 2 1例 ,QRSS5 .0± 1.9,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可减少 QRSS,QRSS可作为判断早期溶栓血管再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 (ACIS)几种血浆介质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6 5例 ACIS患者被分为 AMI组(4 3例 )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2 2例 ) ,于其发病后 12、 14、 48小时和 2 0天检查血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内皮素 (ET)、β内啡肽 (β- EP)水平。结果 :ET峰值 :AMI组、心绞痛组分别为发病 12小时的 2 88.4± 80 .6 pg/ml,2 45 .1± 6 3.4pg/ml;β- EP峰值 :AMI组为 2 4小时的 2 10 .9± 5 0 .2 pg/ml,心绞痛组为 12小时的 15 4.2± 47.6 pg/ml;CK-MB>15 0 U/L 组 :β- EP2 40 .5± 42 .6 pg/ml,ET30 2 .4± 5 8.1pg/ml,明显高于 CK- MB<10 0 U/L组的 (P<0 .0 5 )。心功能 级患者 :β- EP 2 48.6± 2 7.3pg/m l,ET 311.6± 45 .2 pg/ml,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组 (P<0 .0 5 )。结论 :(1) ACIS发病后 β- EP在 2 4小时达到峰值 ,升高程度与心肌缺血坏死程度有关 ,它是 AMI后心衰的病理性介质之一 ;(2 ) ACIS发病后 ET迅速升高 ,12小时达到峰值 ,是急性损伤时的一种内源性致病因子 ,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溶栓与非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水平及左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 38例AMI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 (2 1例 )和非溶栓组 (17例 )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末端肽 (PⅢP)含量 ,采用彩色Doppler超声心动图仪测量左室结构及舒缩功能参数。 结果 溶栓组患者在溶栓开始后 1、2、4、6周血清PⅢP含量分别为 (94 35± 11 32 )、(92 2 6± 10 18)、(89 2 4± 8 92 )和 (86 44± 7 98) μg/L ,较同期非溶栓组患者PⅢP(12 4 30± 9 77)、(12 7 6 0± 11 87)、(10 9 80± 10 96 )和 (96 2 0± 9 17) μg/L明显降低 (P <0 0 5或P <0 0 1) ;溶栓未再通组血清PⅢP含量显著高于再通组 (P <0 0 5或P <0 0 1)。血清PⅢP含量与左室重塑 (LVRM)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 (r=0 375 1,P <0 0 5 ) ,与左室舒缩功能呈负相关 (r =- 0 485 7,P <0 0 5 ;r =- 0 45 6 8,P <0 0 5 )。 结论 早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能降低血清PⅢP水平 ,减少LVRM发生 ,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静脉溶栓心肌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 (VA)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入院时及溶栓治疗后 4周记录 15例溶栓成功及 17例溶栓未成功患者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及QTcd ,并行心电监测 ,记录住院期间发生的VA。结果 再通组 (15例 ) 4周后QTd与QTcd[(5 2 .9± 10 .4)ms、(5 8.7± 12 .3 )ms]与溶栓前QTd与QTcd比较 [(69.7± 15 .5 )ms ,(80 .5± 2 7.0 )ms]显著减小 (P <0 .0 5 )。 4周后再通组较溶栓失败冠脉未通组 (17例 )QTd与QTcd[(63 .7±15 .5 )ms ,(72 .3± 2 5 .4)ms]显著减小 (P <0 .0 5 )。再通组VA恶性程度与未通组比较有显著降低 ,死亡率亦降低。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成功心肌再灌注治疗可以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 ,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