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分A、B、C 3组各30例,A组采用肌注镇痛方法,予哌替啶1 mg/kg肌注。B、C 2组用硬膜外镇痛,采用负荷量加持续加自控给药模式。B组负荷量为吗啡2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维持量为吗啡8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泵注速率1 mL/h,自控单次给药量5 mL。C组负荷量为吗啡2 mg加0.25%布比卡因5 mL,维持量为吗啡8 mg加布比卡因10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泵注速率1 mL/h,自控单次给药量5 mL。监测记录术后6,12及24 h镇痛效果,术后肠鸣音听诊评分,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结果B、C 2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P均<0.05),各组内各时段间无显著性差异。3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肠鸣音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硬膜外吗啡和硬膜外低浓度布比卡因加吗啡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肌注哌替啶的效果,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改良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改良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38例,男35例,女3例;年龄24~55岁,中位数39岁;单侧35例,双侧3例。X线检查示股骨头有囊性变或轻度塌陷,塌陷深度为1~4 mm;MRI检查示股骨头坏死范围为30%~40%。国际骨循环研究会分期,ⅡB期4髋、ⅡC期9髋、ⅢA期21髋、ⅢB期7髋。病程6~24个月,中位数10个月。术后随访观察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年,中位数6年;患髋关节活动度增加,功能改善。屈髋,术前65.2°±7.6°,术后121.7°±11.6°;内收加外展,术前32.3°±4.7°,术后68.9°±8.4°;内旋加外旋,术前21.0°±6.4°,术后71.3°±7.4°。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33例、良3例、可1例、差1例。术后并发异位骨化6例,未行特殊处理;并发轻度臀中肌步态1例,经功能锻炼后步态接近正常;并发患肢短缩2例,短缩〈1 cm,未行特殊处理;并发股骨颈狭窄1例,狭窄率〈10%,未行特殊处理;均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假体脱位、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假体固定牢固,可有效改善患髋关节活动度,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西乐葆)超前镇痛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评分、镇痛泵的按压次数、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术前1 h给予塞来昔布(西乐葆)400 mg加5 mL温水口服,对照组术前禁食禁饮;两组术后均采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及每12 h给予塞来昔布(西乐葆)200 mg口服。分别于术后8 h、16 h、24 h、48 h、72 h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及术后1周、2周的髋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术后最痛程度、72 h内平均疼痛程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内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2周的髋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塞来昔布(西乐葆)超前镇痛能减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同时减少了镇痛泵的按压次数,改善髋关节活动范围,有利于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早期下地负重,减少卧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韩滔 《中医正骨》2010,22(7):55-56
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由于骨折的不稳定性及老年人常合并的骨质疏松,治疗有一定的困难。尽管临床上有多种固定方法,但术后仍有18%~50%的并发症。Yoo等报告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内固定失败率为25%,29%的患者需要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5.
杨虹  刘玉洁  鲁雅楠 《河北中医》2011,33(2):300-301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工材料制成的股骨头和髋臼换下已坏死的股骨头和髋臼,形成人造关节的手术。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全部治疗成功,良好的功能康复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正确、科学、有效的康复尤为重要。我们对单侧或双侧髋关节部分强直、变形,  相似文献   

6.
梁克玉 《中医正骨》2010,22(7):29-3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展到后期严重阶段,患者多出现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变形、关节疼痛加剧及明显的活动障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但特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年龄多在40~50岁,25岁以下的患者占25%。  相似文献   

7.
李禄  孙波  刘世珑 《中医正骨》2012,24(1):40-42,45
行全髋关节置换及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常存在隐性失血,轻者导致患者机体功能恢复速度减慢,严重者可致手术失败.术后对失血量估计不准确,对严重贫血的患者没有给予及时的输血治疗,会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精神萎靡不振,这不仅影响术后的功能锻炼,也不利于疾病恢复.本文就全髋关节置换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相关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骨饮对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影响。方法:股骨颈骨折患者78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2组患者均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分别采用口服钙尔奇D片和强骨饮及单纯口服钙尔奇D片进行干预。观察2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将人工假体柄周围分为7个区(R1-R7),测量2组患者各区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假体周围的骨密度,并进行比较。结果:7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74例获得随访,观察组失访3例,对照组失访1例;随访时间9-24个月,中位数18.5个月;患肢疼痛缓解、髋关节功能恢复。参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肢髋关节进行评分,治疗组(87.5±7.6)分,对照组(86.7±8.1)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37,P=0.896)。均无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R1区,各时间点间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367,P=0.000),存在时间效应;2组间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75,P=0.001),存在分组效应;术后1周,2组间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72±0.214)g·cm^-2,(0.761±0.178)g·cm^-2;t=0.578,P=0.683);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0.758±0.268)g·cm^-2,(0.602±0.244)g·cm^-2;t=2.232,P=0.024;(0.732±0.227)g·cm^-2,(0.518±0.188)g·cm^-2;t=2.847,P=0.004)];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36.726,P=0.000)。R2-R6区骨密度值[R2:(1.532±0.342)g·cm^-2,(1.478±0.451)g·cm^-2,(1.432±0.403)g·cm^-2;(1.613±0.268)g·cm^-2,(1.582±0.265)g·cm^-2,(1.533±0.275)g·cm^-2。R3:(1.746±0.276)g·cm^-2,(1.641±0.324)g·cm^-2,(1.615±0.327)g·cm^-2;(1.692±0.312)g·cm^-2,(1.634±0.403)g·cm^-2,(1.589±0.157)g·cm^-2。R4:(1.831±0.302)g·cm^-2,(1.768±0.256)g·cm^-2,(1.711±0.236)g·cm^-2;(1.798±0.275)g·cm^-2,(1.73  相似文献   

9.
胡秀芬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7):267-267,253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可以解决关节疼痛及畸形,恢复其正常功能,从而使患者早期活动,恢复下地走路的功能。术后患者由于采取被迫卧位及其他诸多因素,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烦躁号陇虑。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术后的舒适,最快地促进患者的最佳康复,是临床医护人员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笔者尝试将舒适护理用于THR术后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本文选择2007年7月~2009年9月我院住院的840例硬膜外麻醉手术病人施行硬膜外腔吗啡PCEA和术毕硬膜外腔单次给予负荷量用于术后镇痛治疗。结果:本文104例采用镇痛泵持续镇痛,效果佳者98例(94.23%),一般者4例(占3.84%),欠佳者2例(占1.92%),无效者0例。本文316例采用硬膜外腔一次注入负荷量O.375%布比卡因8ml内含吗啡2mg镇痛,一次注药的镇痛时间最短12h,最长72h。结论:采用硬膜外腔镇痛技术,镇痛效果良好,吗啡用药量小,可显著减轻病人的精神和体力负担,早日恢复功能锻炼,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两种镇痛方式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霞 《中医正骨》2007,19(8):14-15
为评价高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与安全性。将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硬膜外麻醉耐受良好、年龄70~94岁的4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结束时,Ⅰ组患者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Ⅱ组患者采用静脉自控镇痛。在术前和术后2、4、8、12、24小时进行随访记录:①疼痛评分(VAS法);②镇静评分(Ramsay法);③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结果显示,Ramsay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术后各时间VAS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Ⅰ组高于Ⅱ组。表明术后经硬膜外腔自控镇痛和经静脉自控镇痛两种方法都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静脉自控镇静效果优于硬膜外腔自控镇痛,并且可降低副作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盆下型骨盆倾斜对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盆下型骨盆倾斜患者51例,其中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退行性变18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4例,原发性骨关节炎2例,继发性骨关节炎3例。术前拍摄患者负重直立前后位骨盆x线片测定其骨盆倾斜角,按测得的骨盆倾斜角将盆下型骨盆倾斜分为2型:I型为骨盆倾斜于肢体短缩侧,即患侧;Ⅱ型为骨盆倾倾斜于健侧。再根据骨盆倾斜角分为3个亚型:0°~3°为A型;〉3°~6°为B型;〉6°为c型。术后手术台上全身麻醉下拍摄平卧前后位骨盆x线片,测定患者的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结果:I型盆下型骨盆倾斜16例,Ⅱ型盆下型骨盆倾斜35例。术后各亚型组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90,P=0.965)。术后各亚型组外展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06,P=0.044),I-C型患者术后外展角大于其他亚型(I—A:P=0.041:I—B:P=0.011;II—A:P=0.028;Ⅱ-B:P=0.012;II—C:P=0.001),与总体平均外展角相比增加了近8°;其余各组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盆倾斜于肢体短缩侧,且倾斜角〉6°的盆下型骨盆倾斜患者,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应较正常外展角减少8°植入髋臼假体以达到矫正目的。  相似文献   

14.
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MITHA)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手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自2003年11月至2006年9月,我院先后开展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19髋,为总结经验,现作回顾性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宇  康斯文  孟妲 《中医正骨》2013,(12):84-85
目的:探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对32例接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积极、系统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男11例,女21例;年龄58~83岁,中位数72.5岁;膝骨关节炎13例,股骨头坏死5例,股骨颈骨折1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例.观察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32例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13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时间14~28 d,中位数19.5 d;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结论:对接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取积极、系统的预防护理措施,有利于预防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对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2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治疗护理观察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GDS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03年5月至2006年8月,我院采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6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常见病和疑难病,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惟一能缓解疼痛和恢复髋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自2003年5月以来,作者采用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由于加强了术前术后的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护理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巧 《中医正骨》2011,23(5):79-80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到来,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病及骨折等髋关节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病的常用手段,术后康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可靠保障。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们对136例行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陶瓷头对陶瓷内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1年10月至2007年10月,采用陶瓷头对陶瓷内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患者30例36髋,男11例,女19例.年龄21 ~ 65岁,中位数53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5例,股骨头坏死5例,骨性关节炎4例,强直性脊柱炎6例,类风湿关节炎3例,GardenⅣ型股骨颈骨折7例.合并高血压5例,糖尿病7例.术前Harris评分为(41.7±3.7)分.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7例32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4 ~ 84个月,中位数58个月;早期死亡l例(双髋),失访2例2髋.术后出现外伤性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而行人工关节翻修术3例;术后发生陶瓷内衬破裂而行人工关节翻修术2例;术后出现“咯吱”异响但未行翻修术3例;其余患者术后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X线片示髋关节假体在位,金属臼杯、股骨假体与宿主骨嵌合良好,无明显松动.髋关节活动度均无明显受限,患侧髋关节均无疼痛,均无需使用行走辅助工具.Harris评分提高至(89.1±2.9)分.按照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0例12髋,良14例17髋,中2例2髋,差1例1髋.结论:采用陶瓷头对陶瓷内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需要避免陶瓷界面特有的并发症,假体使用需要良好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