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KD的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本文通过观察36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动态变化,探讨其参数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目前在我国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之一。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后期形成狭窄及阻塞、闭锁,其病理改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故KD可能是动脉硬化与成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正日益受到关注。我科于1989~2007年共收治川崎病78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周春  郑尧干 《中原医刊》2007,34(3):74-75
川崎病(KD)亦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它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本病于1967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率先报道,随后该病国内外报道逐渐增多。KD部分病例可累及冠状动脉,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现将我院儿科近5年来收治的川崎病42例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述萍  曹宁  张金鑫 《吉林医学》2008,29(10):868-86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eutaneous lymph nodesyndrome MCLS)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重要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所引起的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1]。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我科于2005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川崎病5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KD)以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其临床特点,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可达20%-30%,治疗不及时可遗留冠状动脉损害,这成为该病的主要死亡原因[1].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川崎病15例,现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awasaki’s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全身变态反应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男孩多见。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瘤(CAA)后期可形成狭窄及闭塞。其病理改变类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川崎病为儿童及青少年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现将我院2002~2004年收治川崎病人45例做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是儿童后天心脏病的首要病因和成人冠心病的病因之一。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皮肤黏膜出疹、淋巴结肿大和多发性动脉炎为特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病因迄今未明。表现为持续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川崎病会对心脏血管——冠状动脉造成损害,是儿童时期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还可能是成年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本病好发于婴幼儿,男多于女,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川崎病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而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可以防止冠状动脉的病变,所以该病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对不完全性川崎病(IKD)要提高认识。现将我院2003年-2008年期间收治的20例不完全川崎病病例的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引起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目前认为KD是一种免疫介导性血管炎,除引起冠状动脉损伤已被重视和公认外,尚可累及其他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损害。我科2001-2005年共收治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患儿8例,观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小儿常见的血管炎综合征,重者可导致冠状动脉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是防治该并发症的关键。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2月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D),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由日本川崎富作先生于1967年首次报道,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KD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冠状动脉病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在未经治疗的KD病例中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25%,或虽规范治疗仍有部分KD病例发生冠状动脉瘤。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giant coronary aneurysm,GCA)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2.
吕男 《吉林医学》2008,29(10):879-879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的结缔组织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持续性发热、皮肤黏膜出疹、眼部充血、指端硬肿、淋巴结肿大,其中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病变,为致死的主要原因。日本报道:同胞发病率为1%-2%,提示有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13.
张琪琛  谢晓丽 《四川医学》2006,27(7):766-767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发热性疾病。目前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小儿川崎病逐渐增多,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高。笔者在此将我院1例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作一报告,旨在提高儿科临床医生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该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最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男女比例为1.5:1。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其最大的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率为1%~2%[1],我院近期收治了1例川崎病复发患儿,KD复发在我院临床中罕见,现将该病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以便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对KD复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小儿川崎病8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刘冰  王领 《吉林医学》2005,26(8):849-849,85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KD)发病和冠状动脉改变特点,提出诊断及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KD84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和随访。结果:川崎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并冠状动脉病变22例,占26.19%。结论:KD发病有增高趋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KD的诊断,抗凝药物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价值,KD患儿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累及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引起血栓性梗塞、狭窄,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目前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典型川崎病也随之增多。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崎病(KD)以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治疗不及时可遗留冠状动脉损害等并发症。现将自2001—09~2002—12收治的78例KD患儿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是一种以急性 发热、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的全身血管炎症,以5 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为主,男孩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2-3:1.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现对2000-2004年因川崎病误诊的20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特异性损害是冠状动脉病变.本院2007年确诊1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