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六版教材的问世,<金匮要略>以选读的形式投入使用.鉴于<金匮要略讲义>五版(下称<讲义>)中部分案例对原文精神的混淆和不妥,新教材在其他改动的基础上,同时将附案全部删除,并以临床应用代之.突出了临床和实用,但忽略了医案中渗透着的机巧智慧,故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从研习经典和实际能力培养分析,笔者认为,都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
李培生教授是全国知名老中医,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主编了全国多种<伤寒论>教材,声名远播海内外.1978年我考入贵阳中医学院首届中医研究班,学习<伤寒论>用的就是李培生教授主编的教材.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全国名老中医袁家玑教授、李昌源教授等老前辈.袁家玑教授与李培生教授同年,是多年的老朋友.袁老也是李培老主编的<伤寒论>教材的主要编写者之一,教学中曾提及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趣事,对李培老的学术风范、道德文章十分赞赏,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为顺应时代的需要,新世纪版《伤寒论》讲义改名为“伤寒学”,其篇章名称及全书的体例、内容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这些变动有值得商榷之处。伤寒学与《伤寒论》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伤寒论》教材改名“伤寒学”名实不符。《伤寒论》开创了病证结合论治的先河,篇章名“某某病辨证论治”不如“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贴切。认为《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应充分尊重原著。   相似文献   

4.
太阴病篇在<伤寒论>[1]六经病篇中篇幅最小,仅有8条原文,后世许多医家也因此将太阴病证治局限于8条条文中,现行的多版<伤寒论>教材仅将太阴下利证视为太阴病本证.  相似文献   

5.
高等中医药院校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出版使用,至今已有18年,培养了大量的本科生、专科生和自学高考生、夜大生、函授生等,功不可没.规划教材(六版)自1995年出版使用至今已有7年,中医各专业的本科生都用此教材,在培养中医人才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五版教材使用的时间长了,某些观点需要更新;规划教材虽然有些新的观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需要不断改革,不断充实新知识和新理论,因而编写新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势在必行.本人有幸被聘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新一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的主编,就新版教材的编写,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6.
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关于厥证的病因病机阐述得颇为详尽。笔者在学习《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以下简称《讲义》)过程中,认为《讲义》对第347条的解释有不妥之处。特阐述个人管见,祈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的纲领性著作--<黄帝内经>(以下称<内经>),在中医药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历代的中医教育均将<内经>作为主要课程,并以原文选篇或分类作为教材.我国高等中医教育,从1964年编写的<内经讲义>、1978年写成的<内经选读>、1984年出版的<内经讲义>,直至近几年编写的规划教材,历经数十年,几番改革重编,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医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总结整理了成都中医药大学邹学熹教授对<伤寒论>学术渊源的认识.从伤寒的命名、"六经"的名称和六经的排列次序等三个方面,介绍了邹学熹教授<伤寒论>六经源于<易经>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金匮要略>二门课程属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在中医院校前期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就<伤寒论>、<金匮要略>在中医学课程中的地位及教材改革设想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0.
现行卫生部规划教材--四年制护理专业<语文>课本(以下简称第四版<语文>教材)是在中等卫校各专业通用的第三版规划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仍保持"知识引路-范文导学-能力训练达标"的单元整体教学编写体例.  相似文献   

11.
各版<医古文>教材都选取多篇名医传记,其间疑难之处不少,兹以六版教科书为主,结合<医古文学习指导>(以下简称<指导>)、<中医学高级丛书·医古文>(以下简称<丛书>)等的注译,就某些突出的问题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2.
李培生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尤精于伤寒.先生幼承家学,十六岁即悬壶于乡里,至今已七十四载,临床技术精湛;博闻强识,主攻伤寒,遥承恽铁樵氏,广涉诸家论著,见解精辟,多次主编<伤寒论>教材,其体例精当,便于教、学,至今仍无出其右者.<柯氏伤寒论注疏正>(以下简称<疏正>)一书,更是先生理论与实践之结晶.笔者读后,稍有体会,略述一二如下.  相似文献   

13.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具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的哲学理论.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各方面有着深刻影响.其 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 末张仲景<伤寒论>也不例外,<伤寒论>博大精深,创立 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其渊于<内经>,<难经>的学术思 想,而阴阳五行学说正是这些中医典籍的理论支柱,而世人 对<伤寒论>治病认识皆知其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即往往忽 视了张仲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有感于近年否定<伤寒杂病论>与<内经>学术渊源关系的言论,本文通过考证<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引用和发挥情况,认为张仲景系在继承和发扬<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会了当时经方学派的方药学成就而确立了伤寒六经辨证和杂病脏腑辨证体系.张仲景对于中医学术的伟大贡献,在于其超越了当时的医经和经方的学派框架,并将其学术理论熔于一炉.而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既是中医学术的成功传承,亦是重大的发扬和创新,充分地体现了<内经>在中医学术史上的原典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96年出版高等教育中医药规划教材之一,《伤寒论选读》(以下简称《选读》)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编审的,继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之后的一本新教材.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59年,至今已经走过50周年的历程.在历届编辑同仁的不懈努力下,<学报>现已经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中医药学术期刊.为了客观评价<学报>在全国科技期刊和同行业期刊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学报>的办刊质量,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我们对近4年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中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以全国统编中专教材<皮肤性病学>及大纲为依据,综合卫生部规划教材专科第四版、本科第六版内容,采集相关教学媒体,用Founder Author Tool 5.1集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疾病图像资料和教材文本、测试评价五部分组成的多媒体课件,并与计算机硬件共同组成教学系统,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完善和丰富教学手段,探索适合中等医学<皮肤性病(护理)学>教学模式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笔者看到了由学苑出版社刊行的<聂氏伤寒学>,该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聂惠民撰著,共83万字,全书内容十分丰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我国临床医学奠基人--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能融会古今相关学术临床精粹,从古籍整理、文献研究的角度,将仲景原文予以精编、归类、注释、发挥,并结合教学、临床予以综合分章论述,体现了作者对<伤寒论>研读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是伤寒学教学的必备教材,是中医院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清代四川学者巫燡所著<伤寒论广训>一书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巫氏在对<伤寒>的研究中,能融汇古今,概括精要,并富有创新见解,并对其创新的学术主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