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枳实临床较为常用,《中药学》谓枳实能“行气消痰、散结除痞、下气通便”,至于能否“升举中气”,笔者结合王怀平同志《枳实升举中气》一文(《中医药信息》1990;(5):46)谈谈自己的见解,不足之处,希同道指正。一升举中气概念的建立及沿革何谓中气,《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云:中气,通常是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  相似文献   

2.
《遵生八笺》是明代高濂撰写的一部阐说养生之道的中医论著。全书按照养生形式,分为《清修妙论》、《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饮馔服食》、《燕间清赏》、《灵秘丹药》和《尘外遐举》八个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尘外遐举》—篇中,大量介绍了我国古代保健按摩的知识和方法。这里作以精选和整理,摘要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3.
贵刊1985年第4期刊登郑邦本同志《内经内证校勘举隅》(以下简称《举隅》)一文,介绍了根据文字形声、语法音韵、行文体例、医理逻辑校订经文讹误的内证方法,阅后颇有启迪。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本文就《举隅》涉及的内证法和理校的运用、校注用语等方面,提出不同看法,以一起探讨如何运用校勘学知识阅读古籍的问题。一、内证法应包括本校和理校校勘方法可分两类,一是分外证与内证;二是分为本校、对校、他校、理校。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举隅》云:“所谓内证(又称本证),就是求证于本书以正谬真。……《内经》的内证校勘,就是从本  相似文献   

4.
《小针解》(以下简称《解》),是《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下简称《针》)的解释。考其错谬甚多,愚以为恐非经文,疑是后世所作。举数则提出研讨。  相似文献   

5.
“心系”概念疏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系”概念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灵枢·口问》:“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心道约。”《灵枢·五癃津液别》:“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  相似文献   

6.
“炅”字,(音jiong)《说文》释为“见也,从火日”,《广韵》释为“光也”。《辞海》释炅:①光明。②热。此字在《素问》中多见,如《举痛论》:“寒气客于脉外……得炅则痛立止。”王冰注:“炅,热也”;《太素》注“炅”曰:“炅音桂,热也。”原文炅与寒相对来看,解释为热是不成问题的。此字非仅解释作热,而且可以直接写作热。《举痛  相似文献   

7.
<正>1春秋皆度百岁《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按《释名·释典艺》说:"言春秋冬夏而成岁,举春秋,则冬夏可知也。春秋书人事,卒岁而周备,春秋温凉中,象政和也,故举以为名也"。叶德炯注:"《春秋大题疏》引贾逵《序》云:‘取法阴阳之中,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  相似文献   

8.
湖北中医学院梅国强教授从医40余年,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著作研究较深,临证善用经方,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侍诊,聆听教诲,获益匪浅。现举梅师临证验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下者举之”最早见于《素问》,是应用举法使具有“下”表现的疾病得以恢复的一种治疗原则。慢性溃疡经久不愈,机体内虚为本,外又有凹陷之疮面,“下”之表现彰显,应用“举”法颇为适宜。治疗上应从内、从外而举:内举正气,通调气血阴阳,扶脾健胃;外举即外引之法,引邪外出,引新外长;共同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0.
经方妇科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选用《金匮要略》中经方加味治疗妇科疾病,每获良效,兹举3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读贵刊1982年第3期《“喜伤心”析疑》,颇受启发。但该文在引用《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时,却将“气缓”说成“正是心情舒畅,情和志达的高度概括”。这与《素问·举痛论》的原意是不相符的。《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怒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恩则气结”,这里很明确地是将“喜则气缓”作为一种病理状态提出来的。正确的解释应该  相似文献   

12.
《素问·举痛论》全篇列举了14种疼痛,并对这14种疼痛发生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特点及辨证要点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故其篇名称之为“举痛论”。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方临证新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方临证新用举隅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王建伟马勇沈杰枫关键词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乌头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笔者临证活用《金匮要略》方治疗多种病症,常获良效。现举3例,以供同道参考。1麻黄加术汤治皮神经炎于某某,男,56岁,1995年5月...  相似文献   

14.
《诸病源候论》在论述胞转的病源时有如下记载:“张仲景云妇人本肥盛头举身满今羸瘦头举中空减胞系了戾亦致胞转”.《脉经》将该段中的“肥盛”改作“肌盛”,“减”改作“感”.陈可冀等亦认为“减”字作“感”为当,陈作了如下标点:“张仲景云:妇人本肥盛,头举身满,今羸瘦头举中空减胞系了戾,亦致胞转”(见《中医杂志》1982年第8期“谈谈张仲景的几条遗文”).那么对于该段文字的意思究竟应如何理解和标点?笔者特提如下浅识.该段是仲景论述由于胎儿压迫膀胱而致朐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文化》2011年第5期《亦医亦文刘草窗》(以下简称《亦文》)一文,作者据《列朝诗集》《明诗纪事》等文献资料,多有引发,令人耳目清新。笔者拜读后觉得尚有补充和修正,爰举如次。一、"痛泻要方"的名称及其流传  相似文献   

16.
杨容青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86-1886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治疗呕吐方剂别具匠心,笔者临证运用仲景方治疗呕吐屡获效验.兹举数例,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7.
赖文 《中医药文化》2002,19(2):7-10
举《素问·宝命全形论》和《灵枢·外揣》之例,说明读《内经》要注意三个问题理解表面上浅白文句所蕴含的深意;理清逻辑关系,读出观点;紧扣经文宗旨,避免断章取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组方严谨,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研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常将经方济用于血证的治疗,每收奇效。今聊举临床应用经方治疗血液病症数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此指汗证或因阳气蒸发津液所致,或因腠理不密导致津液外泻而来,笔者根据这这些理论用调节阴阳和固密腠理之法治疗汗证,颇觉得心应手。现举验案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20.
陈亦工教授潜心《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30余年,善用柴胡汤类方,兹举陈教授应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急性肾盂肾炎和产后便秘验案2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