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是指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等引起的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偶尔也可发生于脊髓的蛛网膜下腔,通常不包括外伤性原因。因此,也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了进一步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现将我院1987年1月~1997年12月住院的60岁以上的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南石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210例疑似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展开3D–CTA检查,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D–CTA检查结果。结果:210例患者中颅内单发动脉瘤191例,颅内有2枚动脉瘤者15例。经3D–CTA检查,206例诊断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为阴性;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3D–CTA检查诊断该病的灵敏度为99.51%,特异度为75.00%,准确度为99.05%。结论:3D–CTA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准确度高,操作简便,不会造成机体创伤,可为疾病诊断与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详细信息,可作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我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造影检查均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于全麻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29例患者栓塞成功,其中26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无失语、偏瘫、意识和智力障碍等严重的后遗症发生,术后随访3年无再出血病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适应症广,后遗症少、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一般见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患者。我院2000年10月-2003年10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8例,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性软脑膜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该病是神经内科急危重症之一。多由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等导致血管破裂所致。占急性脑血管病的7%~15%。而且病死率高达2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常受到2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远远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我院1999-2004年共收治SAH患者50例,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动脉瘤(50%~85%)破裂,其次是动静脉畸形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还可见于血液病、各种感染所致的脑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抗凝治疗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变化。方法:选取9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其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手术前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风、火热、痰、血瘀等证,术后1周证候主要表现为气虚、血瘀、阴虚阳亢等证,手术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有显著变化。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风、火热、痰、血瘀等实证,术后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气虚、阴虚阳亢等虚证。  相似文献   

8.
李犇  付民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1):75+77-75,77
目的:评价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1例采用动脉瘤栓塞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观察组),并与同期3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31例中28例动脉瘤完全闭塞2例残余轻微显影,1例轻瘫;对照组中8例动脉瘤完全闭塞,15例CTA检查显影,7例死亡(合并瘫痪3例),观察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表面或脑实质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有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血管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高血压、脑动脉痉挛、血液病等,发病前多有情绪激动、咳嗽等诱因。各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30—60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血原因。方法选取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做DSA检查分析出血原因。结果 13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7例患者未发现颅内血管病变。结论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早行DSA检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介入诊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动静脉畸形1例,动脉瘤18例,对其中12例予弹簧圈填塞。结果100%填塞9例,90%填塞2例,80%填塞1例,术后随访6个月,无一例再出血。结论DSA检查可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是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分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种,自发性又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多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脑血管疾病中占5%~10%;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比较多,常见的病因主要有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其次为动静脉血管畸形以及一些少见的病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2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实施健康教育。结果22例患者术前全无再出血的发生,大大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顺利度过术前期。结论在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实施健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本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破裂,约占57%,其次是高血压脑出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由动脉瘤破裂所致者好发于30—60岁间,女性多于男性,约有1/3的动脉瘤破裂发生于剧烈运动中,如:举重、情绪激动、咳嗽、屏便、房事等,吸烟、饮酒也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占脑血管疾病的3%~4%,临床上约有85%系由颅内动脉瘤引起[1]。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引起迟发性脑缺血(DCI),DCI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SAH后,由于急性应激反应、多脏器功能抑制、饮食差、负氮平衡、卧床等因素的影响,脑血管痉挛、血液黏滞度增加、脑水肿、血管内皮损伤及抗氧化能力降低等导致DCI的发生,甚至出现大面积脑梗死[2]。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及外伤。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脑血管痉挛而死亡。而致命的最严重并发症是再出血。为预防和减少再出血的发生,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针对我科收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再出血的30例患者,分析其再出血诱发因素,总结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便更好地预防  相似文献   

17.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发病的主要原因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颅内肿瘤、卒中等。临床表现为出血症状和定位体征。同时有起病急、进展快,变化多样,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做好急性期的护理对病人病情的转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脑动脉瘤破裂后SAH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治疗组给予血管内栓塞联合中医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有效率为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PLT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肿体积、ND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自发性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前者为原发性出血,因先天性脑底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破裂引起,常见于青壮年。后者为继发性出血,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50岁以上多见。起病急骤,情绪激动或用力为其诱因,若治疗及时,多数预后良好,个别重症例可迅速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脑外的血管非外伤性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和动脉硬化患者,发病占脑卒中的6%~8%。常规治疗后病人可恢复健康,但若发生再次出血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死亡率、致残率高达70%~90%,是SAH病程中最需预防,也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近年来,我们从护理角度寻找再出血诱因,并采取护理干预,明显降低了SAH再出血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