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临床疗效分组,临床痊愈和显著好转者132例为显效组,临床好转和无效者71例为对照组,采用自编《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住院患者中女性、低技术工人、阴性症状突出者、病前无诱因的疗效较差(P<0.05)。其疗效与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成正相关,与日均费用成负相关(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应充分、足程,临床应重视对女性、低技术工人的治疗观察,并加强精神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精神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0l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和10l例正常对照进行1:1配对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发现4个主要危险因素,分别是:精神病家族史(OR=7.98,95%CI=2.58—32.58)、内向性格(OR=3.32,95%CI=1.60—6.94)、遭遇精神创伤事件(OR=5.68,95%CI=2.0l—15.63)、与父母关系不好(OR=4.27,95%CI=1.03一17.74)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显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遗传和多种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事件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生活变化单位(LEU)显著高于对照组。LEU与年龄呈高度正相关,与性别、职业、文化、病程、住院次数等因素关系不大。在调查的65项生活事件中,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的40件(61、54%),其中以心理刺激程度高,消极性质事件为主;对照组高于研究组的有21件(32.31%),其中以心理刺激轻微,积极性质事件为主。提出消极性质的生活事件,尤其是青年时期处于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遭受强烈的心理刺激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5.
家庭因素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家庭因素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应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经Rutter儿童行为问卷调查评定的有行为问题的587名学龄儿童以及从同一人群中挑选的587名对照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家庭因素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父、母亲有慢性躯体疾病、单亲或重组家庭、父母关系差、亲子关系差、父母双方教育态度不一致、 孩子考试前父母对其施加压力是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父母对子女采取说服教育方式是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家庭因素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存在一定的影响,应针对主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探讨幼儿肺炎相关的健康行为影响因素,为采取健康行为干预法预防幼儿肺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20年5—11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住院的1~3岁肺炎患儿110例为病例组,按照年龄、常住地、患病时间1∶1配对在该院外科募集非肺炎幼儿为对照组。调查患儿一般人口学特征、呼吸系统疾病史、过敏史以及相关健康行为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对幼儿肺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天视屏时间> 2 h为幼儿肺炎的危险因素(OR=3.529,95%CI:1.566~7.952),户外活动时间与幼儿肺炎的发生有关,随着户外活动从<0.5 h增加到0.5~<1 h、1~2 h、> 2 h,幼儿肺炎的发生风险逐步降低(OR=0.242,95%CI:0.078~0.754;OR=0.163,95%CI:0.045~0.595;OR=0.119,95%CI:0.027~0.522)。结论 幼儿肺炎的发病受到视屏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间等健康行为的影响,建议结合健康行为干预开展幼儿肺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危险行为的发生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江西省康宁医院收治的126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根据危险行为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危险组(n=35)和非危险组(n=9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前受刺激(OR=4.159,95%CI:1.348~12.832)、SSRS评分<20分(OR=2.990,95%CI:1.142~7.830)、PSS-Fa评分<6分(OR=4.984,95%CI:1.892~13.131)、MMAS-8评分<6分(OR=3.242,95%CI:1.064~9.875)和SDS评分≥53分(OR=3.147,95%CI:1.031~9.599)是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较高。发病前受刺激、SSRS评分<20分、PSS-Fa评分<6分、MMAS-8评分<6分和SDS评分≥53分会增加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11.
黎、汉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黎、汉族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黎、汉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对黎族929名,汉族79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填写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自拟调查表;【结果】①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黎族为7.00%.汉族为16.90%,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但无性别差异;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黎族为父母文化程度、早期喂养方式等;汉族为父母教育方式、母亲妊娠期用药等;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黎族为照顾者、母亲对妊娠态度等;汉族为父母亲责备打骂子女、父母教育方式等。【结论】黎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低于汉族学龄前儿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学习困难儿童的焦虑情绪与行为问题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学习困难儿童焦虑及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学习能力评量表及儿童焦虑情绪量表、儿童行为问题评估表对江苏沿海地区10所小学的6 000名学生进行筛查与测评,以其中714名有焦虑情绪的学习困难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其焦虑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学习困难儿童的焦虑情绪总均分为(1.83±0.22)分,其中“社交恐惧”得分最高,为(2.37±0.44)分;行为问题总均分为(1.63±0.32)分,其中“学习问题”得分最高,为(1.89±0.57)分;儿童焦虑程度与行为问题因背景因素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教养方式(民主)、家庭氛围(和睦)会负向影响儿童的行为问题(β=-0.12、-0.12,P<0.05),焦虑情绪直接影响行为问题(β=0.40,P<0.01),焦虑情绪在学习困难儿童的父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教养方式(民主)、家庭氛围(和睦)、父母期望(身体健康)与行为问题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结论 学习困难儿童的焦虑情绪及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在加强预防和矫治时,应重视父母及家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行为问题与母亲心理情绪状态的关系,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陪同就诊的44例哮喘儿童的母亲为研究组,并和济南市某小学29例健康儿童的母亲对照。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自评抑郁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 哮喘组儿童行为总分较高,对照组儿童行为总分较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2,P<0.01)。哮喘组行为问题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50,P<0.001)。男性患儿行为问题总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5)。哮喘组以下常见的单项行为问题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包括不能静坐、心烦、发呆、易怒、忧伤、睡眠困难(χ^2分别为7.28、12.28、6.15、6.43、8.17、4.54,均P<0.05)。哮喘患儿母亲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抑郁分值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29、3.67、4.71,均P<0.05)。哮喘患儿行为分值与母亲状态焦虑分值呈正相关(r=0.38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哮喘患儿行为分值与母亲特质焦虑分值无相关(r=0.244,P>0.05),与母亲抑郁分值无相关(r=0.230,P>0.05)。结论 总结哮喘儿童行为特征和其母亲心理情绪状态特点及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是控制哮喘发作、提高哮喘儿童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适宜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南宁市城郊结合部3 所小学的全部在校流动儿童573人为流动组,同校的其他儿童1 580 人为对照组,采用自编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孤独量表(CLS)、自我接纳问卷(SAQ)与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版)(BRSC)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流动儿童的孤独感阳性率为12.31%,行为问题阳性率为21.9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2因子均分[(19.18±5.097)、(20.14±4.173)分]均低于对照组[(20.01±4.891、20.74±3.968)分](P<0.05);行为问题阳性率男童(29.52%)高于女童(11.62%)(x2=26.081,P<0.01),高年级组(30.0%)高于低年级组(19.13%)和中年级组(17.0%)(x2=10.885,P<0.01);相关分析显示,CLS总分与SAQ总分、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均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559、-0.456、-0.40,P<0.01),与Rutter总分、Rutter问卷中的神经症行为均分呈正相关(r=0.128、0.136,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好朋友、自觉可爱程度是其孤独感的影响因素(OR=0.239、0.289);性别、自觉可爱程度是其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OR=0.315、0.291)。结论 流动儿童的自我接纳、自我评价程度较低,其中男童和高年级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多,儿童的孤独感与其自我接纳程度呈负相关、与行为问题呈正相关,有无好朋友和自觉可爱程度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郑州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其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郑州市6所小学3 180名小学生,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评定后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放问卷3 180份,2 832(89.1%)份合格,小学生行为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学龄期儿童哮喘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随访92例学龄期哮喘患儿,应用自编的一般状况问卷及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调查其行为问题状况。并以相同数量及性别的同年龄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进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调查。 【结果】 50例学龄期哮喘男生中,22例(44.0%)存在行为问题,其中 19例(38.0%)存在违纪行为,15例(30.00%)存在神经症行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42例学龄期哮喘女生中,17例(40.48%)存在行为问题,其中15例(35.71%)存在神经症行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女生(P均<0.05),而违纪行为和对照组女生无差异(χ2=0.454,P均>0.50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加重学龄期哮喘患儿行为问题的因素有:患儿年龄、发病持续时间、年平均发作次数、年平均发作天数、总复发次数、体重与年龄比、静脉使用激素的天数及静脉使用激素的总量。减轻学龄期哮喘患儿行为问题的因素有:首次发病年龄、患儿坚持学习与应学习时间比例及一天平均户外活动时间。 【结论】 学龄期哮喘儿童均存在比较严重的行为问题,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7.
少年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学校因素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合肥市城区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现状,分析儿童少年行为问题与家庭及学校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对合肥市6~18岁的1978名儿童少年及其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进行调查,并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少年194名,检出率为9.8%。其中中学组检出率为10.5%,小学组为8.7%;男生检出率为10.1%,女生为9.4%,中、小学及男、女生间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率较高的行为是分裂样、交往不良、攻击性、违纪、多动等。影响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家庭危险因素主要有:单亲抚养,家庭中其他孩子有行为、学业问题,父母有心理问题,家庭氛围差,家长对孩子学业不满意等;学校危险因素主要为:不喜欢上学、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与成人相处有问题、孩子完成作业有困难等。结论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多种因素与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河南省儿童青少年遗尿症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从2019年10月—2020年3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某县5所中小学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及儿童睡眠调查表进行调查,对影响遗尿患儿情绪和行为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结果 实际发放问卷4 500份,回收4 120份,有效问卷3 912份,有效回收率为94.95%。调查结果显示有7.82%儿童患有遗尿症。遗尿组的情绪症状、多动和困难总分得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两组品行问题、同伴交往和社会行为得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遗尿儿童和青少年的困难总分与打鼾、夜间呼吸问题、嗜睡、注意力缺陷、睡眠总分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睡眠呼吸紊乱、照顾者文化程度低、便秘、学习成绩较差是遗尿患儿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论 遗尿患儿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影响因素是睡眠呼吸紊乱、照顾者文化程度低、孩子学习成绩差、便秘,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9.
饮食治疗的苯丙酮尿症精神行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开始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的苯丙酮尿症患者仍有精神行为问题,包括认知功能,执行功能,注意力,内向性行为问题等.精神行为问题的成因一方面与脑损伤有关,表现为脑白质的改变,并受脑内Phe浓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关,包括家长的关注和饮食限制本身带来的压力等.众多研究认为饮食治疗应尽可能维持终身,但在实施上难度比较大,现在已有研究着眼于能够有希望替代饮食治疗的新疗法,包括基因治疗,酶替代治疗,大量中性氨基酸治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