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高热证     
刘×,男,10岁,于1982年10月2日因发热恶寒一天,以“上感”收入本院儿科病房治疗。经用解热镇痛、抗感染、激素等药物和物理降温等疗法,治疗三天,发热仍然不退,体温稽留在39℃左右,于10月5日下午4时急请中医会诊。证见:发热不恶寒(体温39.5℃),汗出热不退,伴面红、胸痞欲呕,口渴不欲饮,饮食甚差,小便黄,大便已三日未下。舌苔边白中间黄腻而燥,脉滑数。证属湿热内蕴,已从燥化,治宜清热化湿,佐以通下,方用三仁汤加减:藿香、法夏、厚朴、通草、滑石、淡竹叶各10克,白蔻仁6克、薏苡仁、金银花各15克,大黄3克(另包后下)。于当夜6时急煎一剂,嘱分两次服。药后三时许,大便始下,至次日凌晨热退,体温降至37℃,胸痞欲呕  相似文献   

2.
患儿马××,男,9个月,病历号43700,1963年11月22日初诊。因高烧喘憋2天,半日来喘促气急,哭闹,呕吐,面色青紫3小时许,于11月20日到×院就诊,留住观察。检查:体温37.6~40.3℃,心率144次/分,呼吸48次/分;血象;红细胞380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5900/立方毫米。11月21日仍嗜睡,面苍白,气喘加剧,肺部闻及中小湿罗音加重;肝大,右肋下6厘米,质中边钝;胸透:支气管肺炎,右下较重。诊断:  相似文献   

3.
小柴胡汤为汉·张仲景创制的一个方剂。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等组成。作者据仲景方意,试用于半表半里或肝郁气滞为主的发热、郁证、心悸怔忡、咳嗽,呕吐、腹痛、大便难、月经不调、疟疾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一、发热张××,男,13岁。三天来寒热往来,头晕头痛,胸胁苦满,恶心欲吐,口苦纳呆,体温39℃,舌苔薄白,脉弦小数。以经用青霉素、土霉素、感冒冲剂等不减。综其脉证,诊为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为拟小柴胡汤和解之。柴胡24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大枣五个,甘草10克。一剂后,诸证大减,体温降至37.5℃,二剂诸证消失而愈。李××,女,28岁。突然寒热往来两天,诊泌尿系感染,尿:白细胞(+++),脓球(+),红细胞10~15个,上皮(+)。血:白细胞15000/立方毫米,中性80%。前医予抗菌素及中药清热解毒之剂不效。审其脉弦小数,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头晕纳呆,体温39.8℃,  相似文献   

4.
衄血验方     
大黄素以通里攻下,破瘀除积著称,使用得当,每能立竿见影,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里实用证,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太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支气管炎、消化不良性腹泻等均收到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例一董×,男,4岁。发热、纳呆、不思饮食三天而来就诊。缘于三天前因过食糯米粽子复感寒邪而致外感发热,曾用复鲁片及青霉素治疗体温不降,遂来我科检查治疗。体温39.1℃,咽部充血,舌红苔黄腻,脉浮数。诊断为外感发热夹食证,予自制泻热冲剂,一次10克,一日3次。服药后2小时体温降至38.1℃6小时后腹泻一次,体温37.2℃;10小时后降至36.5℃,共服药40克而愈。  相似文献   

5.
热证治验     
例1:林××,男,2岁,发烧5天,曾服用西药,虽汗出而热未解。辰下咽痛,面赤烦躁,偶有咳嗽,体温39℃,扁桃体Ⅱ°肿大,舌红苔薄黄,脉数。此是外感风温,热毒蕴肺,气分热邪未解,而阳明里热已盛,当解表兼清里热。方用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银花、连翘、牛蒡子各6克,枯芩、知母、杏仁各3克,生石膏,六一散各20克,鱼腥草9克,包马勃2克。一剂而高热尽退。例2:陈××,女,51岁,昨午后开始恶寒、发热,体温38.7℃,寒重热微,体楚头痛,舌苔薄黄,脉细数。拟为外感风寒,以桂枝汤加减:桂枝、羌活、独活各9克,白芍12克,防风、白芷各6克。川芎4克,大枣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科共收治大叶性肺炎32例,按温病的卫、气、营、血演变规律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一定疗效。介绍如下: 一、邪犯肺卫型李××,女,22岁。1979年9月10日入院。4天前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少汗、咽喉干痛、咳嗽胸痛,经用抗菌素治疗无效。门诊以肺炎收住中医病房。体温39℃,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面黄神差,鼻翼微煽动,咽部语颤增强并叩浊,右下肺呼吸明显降  相似文献   

7.
郝友泉 《四川中医》1993,11(5):34-35
白×,男,18岁,住院号:68713。因高烧、头痛5天,昏迷抽搐1天,于1991年7月3日入院。查体:体温40.2℃,血压16/10.7KPa,面色焮红,神志不清,躁动不安,瞳孔等大,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及压眶反射均消失,鼻燥乏律,齿燥如死骨,颈有抵抗感,两肺无异常,心率120次/分,律整,肝脾未触及,神经反射布氏征、克氏征、巴氏征均阳性,腱反射消失。舌红乏津,无苔,脉洪数。脑脊液检查:清晰,蛋白质定性试验(+),细胞数0.1×10~9/L,糖2.4mmol/L,血常规:白细胞11.4×10~9/L,N0.80,L0.20。脑电图示中度异常。诊断为  相似文献   

8.
例一:曾××,女,21岁,1989年3月3日初诊,患者剖宫产术后发烧一周,体温波动于38.8℃左右,白细胞计数14.4×10~9/L,嗜中性85%,经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大剂量抗菌素治疗,效果不佳,症见发热,汗出,小腹疼痛拒按,恶露甚少,夹杂淤块,舌质暗边有淤点,脉数,证属产后淤血阻滞胞宫而发热,拟生化汤加味。处方:当归、川芎、桃仁、元胡、益母草各12克,赤芍15克,柴胡、炮姜、甘草各6克,水煎服,日一剂。服药四剂后,体温降至36.8℃,热退病瘥而愈。按:产后多淤,其淤血既是胞脉受损后的病理产物,又是引起诸多产后病变的致病因素。《医宗  相似文献   

9.
心律失常     
(一)邱××,男,62岁,患者自诉:胸闷,心悸,早搏已历数载,心电图: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肢联低电压。BP110/80mmHg,P94次/分。刻诊:头晕胸闷,心悸气短,口干,咽燥,溲黄便干,眠少梦扰,舌红,苔薄黄燥,脉细数结,证属心气不足,心阴亏损,心脉失养,治宜益气养阴,宁心复脉。处方: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2克,生熟地15克,枣仁15克,火麻仁15克,瓜蒌皮15克,茶树根30克,降真香10克。服药九剂后心率75次/分,心律转齐。胸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笔者用自拟的“清咽汤”治疗急性扁桃体炎50例,疗效满意。现简介如下。方药组成及服法:麻黄3~10克,杏仁3~10克,甘草3~10克,生石膏(先煎)15~40克,知母3~10克,山枝子(打)3~15克,玄参10~15克,麦冬10~15克,桔梗3~15克,射干3~10克,牛蒡子6~12克。水煎两次,混合药液,每半小时至一小时服一次,昼夜不停。轻病一天1剂,重病一天2剂。病例介绍:白××,男,4岁,住柳州  相似文献   

11.
笔者习用明·陶氏柴葛解肌汤治疗外感高热病,每获满意效果,体会颇深。枚举数案,以资参考。陈×,女,63岁。起病5天,发热恶风,无汗,四肢酸软,恶心。曾用西药抗生素、退热镇痛剂治疗罔效。1981年8月14日来诊:体温39.2℃,苔薄质淡,中部微黄,脉浮数无力。白细胞18600/mm~3,中性86%,淋巴14%。证属暑热袭表,法当解表清热,除风解肌。拟柴葛解肌汤化裁:柴胡、葛根、二花各30克,羌活、黄芩、藿香各18克,白芷、香薷各12克,连翘、六一散各20克。进药一剂,诸证大减。续服一剂,病邪去,周身轻松舒适。郑×,男,南街理发社职工。1981年  相似文献   

12.
<正>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11~20岁,平均15.5岁。病程10~15天6例,15~20天7例。术后主要临床表现:高热,烦躁,舌质红降、苔黄糙,脉洪数或弦数。患髋不能活动,局部红、肿、皮温高,体温在38~39℃之间。血白细胞在13000~17000/mm~3之间,中性在75~85%之间。13例患者均行急诊切开引流,大剂量抗生素静点。术后第2天11例患者体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数日后又有上升。治疗方法清瘟败毒饮加生石膏45克,羚羊角6克,生地黄、黄连、栀子、粳米、知母、玄参、黄柏、紫背天葵子各15克,黄芩12克,连翘20克,蒲公英、鱼腥草、金银花各30克,甘草10克。儿童量酌减,水煎早晚两次服。疗效观察 8例服第一剂后,体温降至38℃以下,第三剂后降至37℃左右,第六剂后体温、血白细胞恢复正常。5例连服10剂后体  相似文献   

13.
本人自拟赤甘汤(赤芍、甘草各60克)治疗乳腺炎,收效良好。报道如下: 例1.杨××,女,32岁。1987年8月5日受凉后,当晚高烧寒战,右乳房胀痛,次日急来门诊,查体温38.5℃,右乳房肿块约3×3cm~2大,有明显触痛,舌红,脉数。投赤甘汤1剂,当天服四次,第二天体温正常,肿块变小,乳房肿痛消失大半,再投1剂告愈。  相似文献   

14.
例一:魏××,女,26岁,工人。于产后两天即发烧40℃。经产科诊断为“产后感染”。予抗感染治疗无效。反复作妇科检查,未发现泌尿系感染征象,血培养多次,均为阴性。邀中医会诊时体温39℃,上午下降,下午升高,面红,无恶寒,口干不多饮,食少,舌黯,脉细数。追问病史,产后五天即无恶露。拟诊瘀血发热,予活血祛瘀法。处方:生地2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2克、红花18克(醋炒)、炒荆芥10克、柴胡10克、泽兰12克、生山楂30克。服三剂后恶露即出现,  相似文献   

15.
下法治中风     
【脑溢血】徐×,男,59岁。1977年12月6日诊。患高血压病已10年。4天前劳作时突然昏仆,口歪肢瘫而入院。查体:血压26.4/16KPa,嗜睡,失语,颈部稍有抵抗,右侧肢体偏瘫,肌力0度;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诊断:脑溢血。经用西药救治,效不显。刻诊:神志不清,呕恶躁扰,壮热(体温38.4℃),口臭,痰鸣气粗;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系肝阳暴动,痰热腑实,风痰挟浊气上逆,蒙闭清窍。急拟泻下热结,清心开窍:大黄15克(后下),芒硝12克(冲),枳实10克,甘草6克,参三七末3克(冲),安宫牛黄丸2粒。鼻饲。药后10小时无动静。原方再进1剂,半小时后大便2次,泻下恶臭垢秽粪便。次日体温降至37.6℃,神志渐清,舌红少津,脉弦滑。继用熄风涤痰和络法为主:代赭石15克,菊花、生地各12克,玄参、瓜蒌皮各10克,陈胆星5克,石菖蒲9克,丹参15克,姜竹沥10毫升。  相似文献   

16.
孟×,男,2岁,住院号922020。患儿因发热、咳喘1天,曾在我院门诊予氨苄青霉素、新青Ⅱ治疗3天无效,于1992年11月7日拟右下肺炎住入某院,经用先锋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洁霉素、菌必治、病毒唑、氟美松、血浆、复方安比等治疗9天无效。11月13日转入本院。入院时仍见高热无汗,咳喘气促,鼻扇,烦躁。查体温40.5℃,P120次/分,R36次/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两下肺闻  相似文献   

17.
笔者遵“火郁发之”之旨,运用开郁清热法治疗外感热病,常获良效。例一,朱××,男,3岁,83年3月6日诊。患儿发热(体温38.9℃)无汗喘咳已两天,伴见心烦口渴,面红唇赤,小便短黄,舌尖红,苔白微干,脉浮数。此为风热外束,肺失宣降。治宜火郁发之,拟开郁通阳,清热宣肺。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3克、荆芥5克、苏叶5克、杏仁10克、石膏12克、银花10克、黄芩10克、桔梗10  相似文献   

18.
患者:沈××,男,16岁,住院号107033。因两下肢瘫痪20小时,由外院转来本院就诊。患者自诉六天前全身乏力头痛,发热,关节酸痛,第二天头痛加剧,并出现恶心,但无呕吐。入院前一天晚10点钟突然两下肢不能自主活动,同时局部知觉相继消失,大小便失禁。体素健康,家中无类似病史。体检:体温38.6℃,血压114/50毫米汞柱。神清,五官端正,瞳孔等大,胸式呼吸存在,两肺呼吸音清晰,心率110次/分,  相似文献   

19.
李××女26岁工人住院号1410631984年4月9日初诊。患者一个半月前因煤气中毒后高热、昏迷,在北京××医院抢救,诊断为: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②中毒性脑病③中毒性心肌炎④右肺肺炎。经用先锋必、红霉素、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及物理降温,高热持续不退,届时已42天,体温始终在39℃~40.4℃,白细胞16200,中性77,淋巴17,单核3。曾多次发生上肢抽搐。诊见:体温39.5℃,BP17.1/10.7kP a(128/80mmHg),R40次/分,P84次/分,昏迷状,  相似文献   

20.
急性喉、支气管炎为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以冬春季较为多见。笔者拟中药协定方治疗本病42例,效果满意,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 42例患儿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发病年龄1~5岁,起病时间最短者8小时,最长者4天。临床主要症状:均有犬吠样咳嗽及不同程度的喉鸣和声音嘶哑,其中伴有发热者(体温37.5~38.6℃)32例,咽喉部充血,舌红苔黄,指纹红滞或脉滑数。肺部呼吸音粗糙或闻及干性罗音。白细胞数在5~12×10~9/L之间,多数病例在正常范围内。治疗方法中药协定方:麻黄、荆芥各6克,天冬、石膏各30克,杏仁12克,射干25克。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共取200毫升分服。疗效观察疗效标准:治愈:体温稳定在正常范围,犬吠样咳嗽消失,全身症状、咽喉部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