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下隧道在预防深静脉导管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了观察皮下隧道在减少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连续样本 ,按区组随机化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将 2 60例需施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老年患者分成两组。 13 0例采用自创的经简便皮下隧道 (长度 5cm)后股静脉置管 (试验组 ) ,13 0例非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置管(对照组 )。分别记录两组置管后局部皮肤感染例数、导管头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和外周血细菌培养阳性例数。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留管时间分别为 2 9.97± 12 .81和 2 8.95± 10 .79d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导管皮肤出口处细菌培养阳性数分别为 13和 12例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导管头细菌培养阳性数分别为 2和 9例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长度为 5cm的皮下隧道后深静脉置管在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24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静脉置管法是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主要方式,具有简便、快捷、创伤小、血流量大等优点,但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高,制约了其广泛使用及长期留置。2000年4月~2007年4月,我们对241例实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经常遇到老年患者由于长期患病 ,反复多次住院 ,需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老年病人血管弹性差 ,皮下脂肪少 ,血管脆性及通透性都增加 ,穿刺难度大。多次的静脉治疗 ,导致血管闭塞 ,加上病人活动多 ,易造成穿刺部位肿胀 ,每天需重复穿刺多次 ,病人痛苦 ,易产生不满情绪 ,并且增加了护理工作量。本人从 2 0 0 0年 9月~ 2 0 0 1年 10月对 6 5例静脉穿刺困难的老年病人进行了股静脉置管术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选择 2 0 0 0年 9月~ 2 0 0 1年 10月住院患者 6 5例 ,男 4 3例 ,女 12例 ,年… 相似文献
4.
股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及护理6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颈部大手术、严重肺部疾患、气管切开者、危重患者急救、慢性病患者和晚期肿瘤病人支持治疗建立静脉通路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对于肿瘤晚期合并上腔静脉综合症患者,股静脉置管成为首选穿刺途径,不仅减轻了患 相似文献
5.
随着各种急、慢性肾衰病人不断增多,血液透析病人也随之增多,而股静脉置管术对于血透病人血管通路建立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小等优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股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锁骨下静脉穿刺与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与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不同特点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将228例病人按穿刺部位分为A组(锁骨下静脉穿刺110例)和B组(股静脉穿刺118例),观察不同组间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及采取的预防措施.结果两组间穿刺成功率接近,A组成功107例,B组成功112例,股静脉穿刺组并发症略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损伤小且病人耐受性强.结论两种静脉穿刺方法均可用于危重病人的救治.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病人由于反复化疗,长期输液,且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刺激较大,易发生静脉炎,血管阻塞;加之部分病人有四肢水肿,导致外周静脉血管不易穿刺,我们采用了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化疗,保证完成了病人的化疗。但对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上肢不宜穿刺输液患者、胸部上段、颈部放疗后或正在放疗过程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的患者、锁骨下静脉和(或)颈内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少部分不愿承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风险的病人,为了让肿瘤病人能按时完成化疗,我科自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开展了151例股静脉穿刺置管化疗,现将应用及护理要点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种非常主要的肾脏替代方法,血管通路是用血液透析方法维持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线,建立与维持有足够功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透析程序完成和充分的关键。股静脉留置导管术作为血液透析病人的临时血管通路,在其血液透析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有效预防股静脉阻塞,延长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避免给患者带来再次穿刺的痛苦,确保血液透析的顺利完成。我科2006年1月-2008年5月收住56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以股静脉置管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深静脉置管临床的应用 ,给患者的抢救与治疗提供了方便 ,减少了病人的痛苦。脑卒中患者常用 2 0 %甘露醇作脱水治疗 ,对局部静脉损伤严重 ;患者有意识障碍、躁动不安及体型肥胖等原因 ,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困难 ;需行深静脉置管。本着尽可能远离原发病及受伤部位的原则[1 ] ,脑卒中患者宜选择下腔静脉系 ,即选择股静脉置管输入药物。我科 2 0 0 0年 6月~ 2 0 0 3年 6月共对 2 2 5例脑卒中患者实施股静脉置管 ,其中1 2例股静脉留置导管后发生静脉血栓 (发生率5 3 % )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2例中 ,男性 7例 ,…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情况,寻找可能导致感染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RI的发生率为4.5%,低于我院平均医院感染率(5%),主要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的发生与置管持续时间,患者的免疫水平,无菌操作,长期静脉高营养药物的使用有关。结论:应重视中心静脉置管术导管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11.
12.
老年肿瘤患者多伴有末梢循环不良的现象,因此寻找表浅的静脉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反复穿刺及强刺激性药物的作用常会造成表浅静脉的严重破坏[1],不能保证药物入量和治疗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深静脉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锁骨下静脉置管作为中心静脉导管插管的一种常用手段,已发展成较为成熟的一项临床技术手段.但导管相关感染是其明显的并发症[2].本文以锁骨下静脉置管治疗的肿瘤化疗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与留置时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李翠娥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7):1001-1002
目的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难点,患儿见针就哭,挣扎抗拒、大汗淋漓的现象在病房司空见惯。为了减少患儿痛苦,保护血管,方便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减轻护理工作量。方法分析对168例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输液方法及效果。结果 168例患儿静脉穿刺置管术,留置时间2~8d,平均6d。无1例因应用留置针而出现全身感染。结论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的一种很好的输液方法 。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2010年5月,我院采用股静脉置管对50例患者进行了51次临时中心静脉置管。现将置管应用体会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本文行股静脉留置单针双腔导管血液透析51人次,男36例、女14例,年龄26-73岁。采用单针双腔硅胶导管,直径12 F(1 F=0.33 mm),长度16 cm。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心静脉置管已成为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为液体、血液制品、营养物质、药物的输入、血流动力学监测,采血及急救通道的维持提供了可靠途径,但它往往也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原因。据报道,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是1%-10%,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r-ralated infections,CRI)使平均住院时间延长7d,病死率也提高10%-20%,CRI已成为医院内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因此,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股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应对策略。方法以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43例为观察组,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32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37%,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6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1.63%;对照组为3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静脉穿刺置管手术简便、风险低、成功率高,做好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导管的应用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动脉导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情况。方法以196例符合条件的ICU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入院诊断、入住ICU时间。记录导管信息,包括导管类型(CVC或AC)、插入部位、留置时间、拔管原因、导管日数量。结果共335导管纳入分析,其中包括152 AC和183 CVC。共有6例证明为CRBSI,其中2次发生于同一患者,因而共有5例患者发生CRBSI。CRBSI的发生率为1.8%(6/335),发病密度为3.4/1000导管日(6/1775)。对于CVC,CRBSI的发生率为1.1%(2/183),发病密度为1.7/1000导管日(2/1190)。对于AC,CRBSI发生率是2.6%(4/152),发病密度为3.3/1000导管日(4/1216)。结论该院ICU CRBSI发生率较低,并且动脉导管较中心静脉导管有更高的感染倾向,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更重视AC相关性CRBSI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由于其操作简便、安全,已广泛运用于静脉注射、中心静脉压的监测、静脉营养支持等方面.然而作为一种创伤性的诊疗手段,随之而来的由置管引起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VC-RBI)问题也越来越突出.CVC-RBI导致医院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和因感染导致的病死率增加.因此,控制和降低CVC-RBI显得相当重要.关于CVC-RBI发生的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旨在为预防CVC-RBI提供依据并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老龄化,住院患者中老年病人越来越多,由于老年病人血管硬化、血管弹性差,外周静脉补液常常难以进行以及需静脉化疗的肿瘤病人为防止化疗药物引起静脉炎,常常需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笔者自2003年1月~2005年10月共开展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成功置管32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对深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方法观察深静脉置管术200例,其中观察组100例为单纯缝线固定,对照组100例为常规固定,每例分别采集导管前段3cm、穿刺点周围3cm皮肤拭子及对侧静脉血10ml作普通细菌培养,共采集标本600例次。分别记录两组置管后局部皮肤感染例数、导管前端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和外周血细菌培养阳性例数,细菌培养菌株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深静脉导管前段及穿刺点周围皮肤拭子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率(x~2=19.205,P0.05),深静脉导管前段及穿刺点周围皮肤拭子细菌培养病原体以G~+球菌为绝对优势株,而且两者细菌培养阳性菌株符合率较高,提示导管相关性感染为外源性。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留管时间分别为(29.97±12.81)d和(18.95±10.7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周围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前端细菌培养阳性率、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体主要来源于皮肤正常寄殖菌,单纯缝线固定法固定导管对减少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和延长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