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仇晓华 《胃肠病学》2003,8(2):121-124
H.pylori在所有感染个体中都会引起慢性胃炎。这种持续性炎症可能导致胃腺体和某些特异性细胞丢失,随之大多数而非全部个体将缓慢发生肠化。H.pylori阳性个体是否进展至萎缩性胃炎取决于宿主和菌株因素。在这一方面,酸分泌是一个重要的宿主因素。正常至高酸分泌与以胃窦为主的胃炎有关,并缓慢进展至腺体丢失。低酸分泌易导致以胃体为主的全胃炎,并较快进展至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2.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已被确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由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至肠化生,经过数十年最终可能导致胃癌发生。目的评价H.pylori感染与胃镜检查正常者、慢性胃炎、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学特点的关系。方法在受检者胃窦大弯侧、胃体大弯侧和胃角处各取一块黏膜活检标本,以Giemsa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以HE染色评价胃黏膜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情况。结果慢性胃炎、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总体H.pylori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胃镜检查正常者(52.4%、52.4%和81.2%对44.9%,P<0.05),慢性胃炎与早期胃癌患者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进展期胃癌患者(P<0.05)。胃镜检查正常和慢性胃炎组H.pylori感染者的胃黏膜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感染者(P<0.05);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组H.pylori感染者的炎症活动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无感染者(P<0.05),而炎症、萎缩和肠化生检出率与无感染者无显著差异。结论由H.pylori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和肠化生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直接或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和胃癌前期病变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诱发胃黏膜的炎症反应是引起一切病变的基础,并且它在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演变过程中至始至终起作用,因此H.priori相关性胃炎是H.priori致病的启动因子。H.priori感染可引起胃黏膜局部固有和获得性免疫异常,炎症介质的释放、ROS和NO含量的异常,胃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端粒酶及相关基因表达异常。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引起胃黏膜炎症,并且由其发展为胃癌前病变,最终导致胃癌发生。  相似文献   

4.
胃癌预防亚太地区共识指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亚太地区的主要健康负担之一,但对其预防策略尚缺乏共识。本共识会议旨在评价预防胃癌的策略。方法:多学科专家组应用德尔菲(Delphi)法制订共识条文,提呈相关数据,对证据等级、推荐强度以及共识水平予以分级。结果: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非贲门胃腺癌必要但非充分的致病因子。盐的高摄人与胃癌强烈相关。新鲜果蔬对胃癌具有预防作用,但维生素和其他饮食补充并不能预防胃癌。Hprtori感染中的宿主-细菌相互作用导致不同类型的胃炎和胃酸分泌,从而决定疾病结局。胃癌阳性家族史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低血清胃蛋白酶原反映胃萎缩程度,可作为检出胃癌高危人群的标志物。H.prlori筛查和治疗被推荐作为减少高危人群胃癌危险性的一种策略.该策略在萎缩性胃炎发生前实施最为有效,但并不排除对胃癌高危人群的内镜监测。对胃癌低危人群不推荐行H.pylori筛查。H.pylori感染的一线治疗应遵循国家治疗指南。结论:高危人群中H.pylori筛查和根除策略可能会减少胃癌的发生率,本共识根据现有证据予以推荐。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种广泛黏附定植于胃黏膜的革兰阴性杆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长期停留于胃内可能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最终胃癌的发生;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1,IDO1)是一种免疫调节酶,可在炎症过程中激活,诱导免疫耐受而有助于细菌长期生存;本文对胃黏膜中IDO1表达对H.pylori及H.pylori感染胃黏膜疾病发展的免疫调节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海尔曼螺杆菌(Helicobacter heilmannii,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胃镜及组织病理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10-01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的53559例病例的相关资料.对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与H.pylori相关性胃炎在内镜所见、炎症浸润、癌前病变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heilmannii感染病例的检出率为0.1%(46/53559);与H.pylori相关性胃炎相比,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病例中螺旋杆菌定植量较少(P<0.001),胃黏膜急、慢性炎症程度轻(P<0.001),内镜下溃疡性病变更为少见(P=0.021).此外,两组病例中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及病变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病例中细菌定植量仅与胃黏膜急性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相关(P=0.02).报道1例伴发H.heilmannii感染的胃印戒细胞癌病例.结论: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非常少见且其炎症反应较轻,但是其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及病变程度与H.pylori相关性胃炎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表明H.heilmannii在胃恶性相关性病变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与H.pylori相似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感染,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与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发生有关,同时也可使肥胖、胃食管反流病及儿童过敏性疾病患者获益,根除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引发抗生素耐药增加和肠道菌群紊乱.近期关于H.pylori根除治疗再次引发热议,本文将围绕H.pylori根除治疗观念的更新和相关争论问题展开讨论,期望能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处理H.pylori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肽酰-脯氨酰-顺反式异构酶(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PPIase)编码基因在不同胃疾病来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菌株中的分布情况,旨在揭示其在胃疾病动态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胃疾病相关性.方法:选取浅表性胃炎(superficial gastritis,GS)、萎缩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GA)、胃癌(gastric cancer,GC)三组疾病来源胃黏膜活检标本分离培养出的H.pylori菌株64例,其中GS26例、GA18例、GC20例,使用酚-氯仿法提取菌种DNA,经聚合酶链反应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对PPIase编码基因进行检测.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不同胃疾病来源H.pylori菌株PPIase编码基因分布频率差异.结果:GA组来源的H.pylori菌株PPIase基因分布频率(94.4%)最高,与GS组(57.7%)和GC组(6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45);GC组(65.0%)PPIase基因分布频率高于GS组(57.7%),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萎缩性胃炎来源H.pylori菌株携带较高频率PPIase编码基因,其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在世界范围内高发,他定植于人胃黏膜,导致慢性胃炎及胃癌的发生.蒙古沙鼠(mongolian gerbil,MG)很少患自发性胃炎,且不是H.pylori 的自然宿主.人工接种H.pylori后,蒙古沙鼠患H.pylori相关性胃病与胃病患者最相似...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介素-1(Interlukin-1,IL-1)有两种类型IL-1α和IL-1β,以IL-1β为主,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与IL-1受体(IL-1R)结合后产生生物学作用.IL-1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在炎症免疫损伤机制中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同时具有强大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胃黏膜损伤和萎缩性胃炎发展及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重要的胃癌前疾病,其发生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明确.长期以来慢性炎症被认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最终导致癌变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尤其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白细胞介素(IL)-1不仅是重要的促炎因子,还是胃酸分泌的强力抑制剂,可提高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的生成[1.2],并促进或加重胃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2.
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多种致癌因素多阶段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癌变模式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可能起着先导作用,是胃癌发生的启动因子之一。Forman发现H.pylori感染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出阴性组3倍,每年有300,000胃癌新病例与H.pylori感染有关,这是已知胃癌病因中危险性最大的。  相似文献   

13.
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17,Th17)是一种新发现的CD4+T细胞亚型,他以分泌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和表达转录因子RORγ为特征,在机体各种肿瘤和感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胃癌是一种与慢性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极高.研究发现,Th17及其分泌的IL-17在H.pylori感染所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关研究为胃癌的早期诊断、个性化防治、瘤苗开发和预后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胃MALT(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淋巴瘤及胃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H.pylori感染引起的不同临床结局主要与H.pylori致病因子、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三方面有关。目前宿主基因易感性的差异在H.pylori感染致病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宿主免疫基因的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疾病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从宿主TOLL样受体、NOD受体、CD14及HLA等免疫因子基因多态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各种危险因素与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uth factor,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胃镜和病理结果提示PLGC的患者,免疫组化检测VEGF的表达。对患者的吸烟、饮酒、饮食情况、个人史、家族史、H.pylori感染等因素与VEGF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有5项危险因素(吸烟、胆汁反流、肿瘤家族史、慢性萎缩性胃炎、个人史和H.pylori感染)在VEGF表达阴性组、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胆汁反流、H.pylori感染对PLGC中VEGF表达有影响,OR值分别为3.386、3.027、3.884。结论吸烟、胆汁反流、H.pylori感染是PLGC中VEGF表达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胃癌是世界第四大高发肿瘤,预后较差。胃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其中H.pylori感染是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二代DNA测序技术揭示了复杂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胃肠道微生态系统。胃内共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胃部疾病的关系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共同关注;阐明胃内菌群在H.pylori感染中的作用及其与胃癌的关系将为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本文就胃内微生态与胃癌关系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钙调蛋白(CaM)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30例胃癌组织、癌周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CaM基因的表达量,并分析其表达量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体外建立H.pylori感染胃癌细胞的实验模型和H.pylori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基因稳定转染胃癌细胞的实验模型,以未处理的胃癌细胞为对照,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法检测实验模型细胞中CaM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结果:胃癌组织中CaM基因的表达量是癌周组织的2.08倍(P<0.05);H.pylori感染组中CaM基因的表达量是无H.pylori感染组的6.11倍(P<0.01),H.pylori及其毒素蛋白CagA可引起CaM基因启动子区-276位点发生去甲基化修饰.结论:H.pylori感染通过所分泌的毒力因子CagA诱导胃癌细胞中CaM基因启动子区去甲基化修饰,从而上调胃癌组织中CaM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吴文朝  徐雷鸣 《胃肠病学》2010,15(3):182-184
白细胞介素-18(IL-18)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免疫调节因子,幽门螺杆菌(H.pylori)能促进胃上皮细胞和黏膜固有层单核细胞分泌IL-18,参与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多种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生。本文就IL-18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及其致病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目前发现唯一能在胃内长期定植的细菌,与人类已经共同进化了数万年。目前全世界近一半的人类存在H.pylori感染。H.pylori感染与胃炎、胃溃疡、胃癌及MALT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本文概述了H.pylori在胃内实现长期定植的因素,将其分为保护性因子、粘附性因子及群体性的因子——生物膜,介绍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定植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背景:已知前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鄄8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H.pylori诱导胃上皮细胞表达、分泌IL鄄8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目的:通过体外实验了解H.pylori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表达、分泌IL鄄8的影响,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在H.pylori诱导SGC7901细胞IL鄄8mRNA表达和IL鄄8蛋白分泌中的作用。方法:SGC7901细胞经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预作用2h,再加入H.pylori标准菌株CCUG17874共培养。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鄄PCR)检测IL鄄8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IL鄄8蛋白的分泌,观察SB203580对H.pylori诱导SGC7901细胞表达、分泌IL鄄8的影响。结果:H.pylori能诱导SGC7901细胞表达、分泌IL鄄8。SB203580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H.pylori诱导的SGC7901细胞IL鄄8蛋白分泌,经终浓度为0.3、1、3和10μmol/L的SB203580预作用2h,SGC7901细胞的IL鄄8蛋白分泌与未经SB203580预作用组相比分别减少了26%、51%、64%和73%(P<0.05);SB203580也能使H.pylori诱导的IL鄄8mRNA表达显著减弱。结论:H.pylori能诱导胃上皮细胞表达、分泌IL鄄8,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MAPK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