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5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缺陷患儿进行临床特点和生化分析.方法 对5例患儿(男3例,女2例)临床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抽取患儿静脉血,分取白细胞线粒体蛋白,采用分光光度测定法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Ⅴ活性.结果 (1)5例分别于1个月~15岁时来院就诊.其中3例临床表型符合Leigh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运动倒退.l例表现为肝损害,胆汁淤积症.l例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2)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活性为3.0~14.2 nmoL/(min·mg线粒体总蛋白),200名正常对照为84.4±28.5 nmol/( min·mg线粒体总蛋白),患儿酶活性降低至正常对照的10.4%~49.3%;复合物Ⅰ+Ⅲ与柠檬酸合酶活性比值为3.5%~22.9%,显著低于正常对照[(66.1±l4.7)%],复合物Ⅰ、Ⅱ、Ⅳ和Ⅴ活性正常,符合单纯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缺陷诊断.结论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缺陷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多个系统;复合物Ⅰ+Ⅲ活性以及与柠檬酸合酶活性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而所有患儿复合物Ⅰ、Ⅱ、Ⅳ和Ⅴ活性均未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2.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缺陷是导致儿童线粒体病的主要原因。本文就1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缺陷导致的幼儿胆汁淤积症患者的临床经过、生化特点、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分析及基因突变进行回顾性研究。患儿,男,自1岁1个月起腹泻,体重下降,伴无力、进行性黄疸、肝损害。经多种检查、尿液有机酸分析及血液氨基酸、酯酰肉碱谱分析未见特异性改变。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降低,线粒体基因分析发现患儿及其母亲tRNA 5821G>A突变,证实患儿存在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缺陷。患儿疾病进展迅速,治疗无效,于1岁5个月时夭折。复合物Ⅰ缺陷是线粒体呼吸链缺陷中最常见的类型,本研究首次诊断了1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缺陷所导致的中国儿童患者,其临床表现为胆汁淤积症。线粒体肝病是导致儿童代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生化分析、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测定及基因分析是病因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近年关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的结构、功能及其缺陷的临床表型、诊断、治疗及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文献综述。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亦称琥珀酸泛醌氧化还原酶,是线粒体呼吸链的重要组分之一,对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起着关键作用。呼吸链复合物Ⅱ与氧化性应激密切相关,是细胞内毒性物质以及异常代谢产物的敏感靶标。复合物Ⅱ缺陷导致的线粒体病临床表现多样,以神经肌肉进行性损害为主要表现,少数表现为心肌病、发作性呕吐、溶血尿毒综合征等。诊断有赖于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测定和基因分析。患者受累组织的呼吸链复合物Ⅱ活性降低。已发现SDHA基因与编码复合物Ⅱ组装因子的SDHAF1基因的突变可导致复合物Ⅱ缺陷。目前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缺陷的治疗主要是以改善线粒体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缺陷所致Leigh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缺陷是较为少见的氧化磷酸化障碍性疾病。本文对1例单纯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缺陷所致Leigh综合征患儿的诊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10个月,8个月时出现发热,热退后出现进行性全身无力、运动发育倒退和吞咽困难。血乳酸、丙酮酸增高,脑MRI显示双侧基底节对称性损害。对患儿进行了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复合物I-V活性测定和线粒体基因突变位点筛查分析。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活性为21.9 nmol/min?mg线粒体总蛋白(正常对照47.3±5.3 nmol/min?mg线粒体总蛋白),柠檬酸合酶活性为22.1%(正常对照50.9%±10.7%),均显著降低。线粒体基因分析未发现异常。患儿确诊为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缺陷所致Leigh综合征。经治疗患儿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目前患儿22个月,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线粒体脑病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和预后。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儿科2008—2013年收治的儿童线粒体脑病11例患儿临床表现、一般实验室检查、肌肉病理及线粒体基因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随访。结果患儿发病年龄6个月~12岁,病程2个月~3年,其中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MELAS)型6例,其他呼吸链酶缺陷引起的线粒体疾病5例。主要表现为抽搐、呕吐、头痛、智力低下、偏瘫等;10例患儿有乳酸升高,其中7例伴丙酮酸升高;6例脑电图示背景慢波增多;头颅磁共振显示受累部位依次为:双侧基底节2例、颞顶枕叶3例、脑内多发病变2例、额顶枕叶1例、顶枕1例、丘脑中脑1例;其中3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2例正常,1例左大脑中后动脉分支较对侧少;磁共振波谱分析(MRS)乳酸高峰者3例。2例患儿行骨骼肌病理检查,1例接受骨骼肌病理检查显示异常线粒体堆积。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V)缺陷结果复合物Ⅳ缺陷2例,Ⅴ缺陷1例,联合复合物缺陷Ⅰ+Ⅲ缺陷2例。5例白细胞线粒体DNA发现不同位点突变,分别为T8993G、T8993C突变、A3243G突变和11777突变。结论儿童线粒体脑病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基因突变及呼吸链酶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该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1例由于ND3基因突变导致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 Ⅰ 缺陷的患儿。该患儿自6岁起出现眼睑下垂、无力、癫癎及运动倒退,呈进行性加重。血液乳酸、丙酮酸增高,脑MRI示双侧基底节对称性损害,符合Leigh综合征诊断。为明确病因,提取患儿和父母的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蛋白,进行氧化磷酸化酶复合物 Ⅰ~V活性测定,并提取DNA,分析编码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 Ⅰ 的7个线粒体结构基因。结果显示患儿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 Ⅰ 活性为33.1 nmol/min?毫克线粒体总蛋白(正常对照44.0±5.4 nmol/min?毫克线粒体总蛋白),复合物 Ⅰ 与柠檬酸合酶活性比值为19.8%(正常对照48.1%±11.0%),均降低。复合物 Ⅱ~V活性正常。患儿线粒体ND3基因10191T>C突变。其父母线粒体基因及呼吸链复合物酶活性正常。治疗后,现患者16岁,癫癎控制良好,双下肢痉挛性瘫痪,智力正常。通过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复合物活性测定及基因分析,本研究首次诊断了编码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亚基的ND3基因10191T>C突变导致复合物Ⅰ缺陷,为Leigh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V,也称为ATP合酶,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大蛋白复合体,由2个功能性蛋白复合物F0及F1构成。复合物V是线粒体呼吸链的最后一个复合物,在线粒体中通过电化学梯度传递质子,以ADP、Pi及Mg2+为原料合成ATP,为细胞供能。大多数患者新生儿期发病,导致严重脑损害或多脏器损害,病死率很高。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肌肉病、心肌病、高乳酸血症及3 甲基戊烯二酸尿症等,因受累器官的不同导致显著的临床异质性。复合物V由16个亚基组成,由线粒体基因与核基因共同编码。迄今,国内外已报道了MT-ATP6、MT-ATP8、ATPAF2、TMEM70、ATP5E基因突变导致的复合物V缺陷。本文总结了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V的结构及功能,并对复合物V缺陷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线粒体病是由线粒体基因或核基因突变引起线粒体代谢酶功能缺陷,导致ATP合成障碍、能量产生不足所引起的一组多系统性疾病。基因诊断是目前诊断线粒体病的金标准~([1~3])。线粒体蛋白组包含约1 500种蛋白质,线粒体基因仅编码其中的13种,大部分由核基因编码,其突变引起的线粒体病占75%~95%~([4,5])。核基因突变可分为10种类型:呼吸链复合物亚基及组装因子突变,维持线粒体基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通道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是一种横跨于线粒体内外膜之间,由多种特殊蛋白构成的非特异性、电压依赖性的蛋白复合物通道.缺血缺氧时,线粒体的膜通透性改变,影响线粒体的功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围生期窒息导致的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a brain injury,HIBI)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及导致神经后遗症的严重疾病,而线粒体功能障碍在HIBI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文主要阐述mPTP与HIBI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是唯一的核外遗传物质,为编码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胞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缺氧缺血情况下mtDNA易发生损伤,自由基、一氧化氮产生增多是mtDNA损伤的主要因素。缺氧缺血时mtDNA损伤可致细胞凋亡、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下降,并且不同的组织mtDNA损伤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DHA1基因突变所致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1α亚单位缺陷Leigh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例因发育落后就诊,磁共振扫描提示Leigh综合征,并经生化代谢及基因检测确诊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男性患儿分别于1岁1个月、4个月就诊,发育落后,肌张力障碍,肌力低下;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损害;血清丙酮酸、乳酸明显增高,血氨基酸及酯酰肉碱谱无异常。基因分析发现2例患儿X染色体PDHA1基因分别存在c.615CG、c.605AG错义突变,均为未报道的新突变,证实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1α亚单位缺陷所致Leigh综合征。结论 PDHA1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于不明原因的发育落后儿童,应注意线粒体病的可能,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治疗及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12.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是唯一的核外遗传物质,为编码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胞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缺氧缺血情况下mtDNA易发生损伤,自由基,一氧化氮产生增多是mtDNA损伤的主要因素,缺氧缺血时mtDNA损伤可致细胞凋亡,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下降,并且不同的组织mtDNA损伤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脓毒症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功能紊乱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导致的全身性炎性反应,是ICU重症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脓毒症患者发病过程中存在线粒体功能失调以及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Ⅴ是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关键酶,在脓毒症前期主要促进ATP合成且酶活性降低;在脓毒症后期即局部缺血的条件下,主要发挥水解功能且活性上调.该文就脓毒症患者复合物Ⅴ活性变化、变化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正>线粒体病是指因线粒体DNA或核DNA缺陷引起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呼吸链及能量代谢障碍的一组多系统疾病。线粒体病是相对比较常见的先天能量代谢缺陷,发生率为1/5000~([1])。线粒体病一般影响高能量需求的组织,以侵犯骨骼肌为主的称为线粒体肌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称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病  相似文献   

15.
以肾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线粒体细胞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粒体细胞病 (又称线粒体病 )是 2 0世纪 8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 ,是指线粒体DNA的缺陷所造成的疾病 ,包括线粒体DNA的重复、缺失及点突变。 196 3年已发现线粒体DNA ,但迟至 80年代初才开始考虑到线粒体DNA缺陷与人类疾病的关系[1] 。随着人们对线粒体细胞病认识的不断深入 ,至今已有许多关于本病的报道 ,近年来又发现某些线粒体细胞病以肾脏受累为主要表现 ,可累及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 ,临床容易误诊、漏诊 ,因此本文旨在对以肾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线粒体细胞病做一文献复习和综述。1 线粒体细胞病与线粒体DNA概述人类线粒体DN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探讨脓毒症大鼠远期脑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损伤。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脓毒症组,通过腹腔注射革兰阴性菌脂多糖(LPS,10 mg/kg)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并进行生存率实验。脓毒症组大鼠分别在腹腔注射革兰阴性菌LPS后12、24、48和72 h各处死8只,对照组大鼠(n=8)在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后处死,取脑组织提取线粒体。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及线粒体肿胀度,使用试剂盒检测呼吸链复合物酶(Ⅰ~Ⅴ)活性。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电镜观察脑组织和线粒体形态学变化。结果 脓毒症组较对照组生存率明显下降(P< 0.01)。脓毒症组MMP和呼吸链复合物酶(Ⅰ~Ⅴ)活性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5),48 h降至最低,72 h部分恢复;脓毒症组线粒体肿胀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5),48 h达到峰值,72 h部分恢复;HE染色可见脑组织结构明显破坏,同时电镜结果观察到线粒体肿胀,少量线粒体出现“空泡样变”。结论 在LPS诱导脓毒症大鼠模型中,脑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均受损,损伤高峰可能发生在48 h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是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的遗传性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丙酮酸脱氢酶活性降低的一组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困难,酶检测和基因突变分析可协助诊断.该文介绍了近年来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缺乏症的国内外研究,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促进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陷与疾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尧  杨艳玲  秦炯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2):956-958,965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HC)是一种位于线粒体基质的多酶复合物。PDHC是一组限速酶,催化丙酮酸不可逆的氧化脱羧转化成乙酰辅酶A,将糖的有氧氧化与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连接起来,在细胞线粒体呼吸链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Rett综合征患儿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缺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Rett综合征患儿线粒体损伤及其基因突变的基础.方法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6例Rett综合征患儿及9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血小板与无线粒体DNA的ρ.细胞融合,用细胞色素氧化酶电镜细胞化学方法观察融合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用极谱法测定融合细胞线粒体酶复合体活性及抗氰呼吸.结果3例Rett综合征患儿的融合细胞线粒体可见空泡改变.以琥珀酸为底物时,测定Rett综合征患儿的氧耗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34%(f=3.81,P<0.01);以苹果酸+谷氨酸与维生素C+TMPD为底物时的氧耗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0.40,P>0.05);Rett综合征患儿抗氰呼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4.76,P<0.001).结论Bert综合征患儿血小板存在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并因而造成患儿线粒体呼吸链氧自由基增多.线粒体DNA缺陷可能在Rett综合征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对线粒体复合物I缺乏症20型(MC 1 DN 20)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例MC 1 DN 20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患儿,出生后即表现为精神及反应差,顽固性代谢性酸中毒及高乳酸血症和肝脏增大.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发现ACAD 9基因变异,c.1278+1 G>A为母源性剪切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